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书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书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06:32 | 移动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书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由钱穆著作的书籍,是作者专题演讲集合,网友们对这本书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1. 皇权与相权的平衡。皇权是国家统一精神象征,相权通过选贤任能的制度使得社会大众参与到国家治理。在几百年的朝代统治中,皇权稳定更替,而宰相来源于书生寒窗苦读,传承极少。皇权从自然发展上比相权更容易建立权威,也逐步导向专治;

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平衡。自汉自唐,地方政府的设定目标是对外扩张,而自宋至清,地方政府的设定目标是对内防乱。中央的日益强盛与地方的逐渐衰弱,同时伴生的是整个系统对外部冲击的一触即溃;

3. 财税征收的充裕性,便利性。财税制度并不是独立事件,更是配合着其实施环境与其他制度进行。租庸调需要严谨的户籍制度的配合,官员的懒政、战争中人民的流动都会使得制度失效;

4. 财税制度与社会保障的设定如何维持社会贫富差距的平衡。历代政治都有“节制资本”的用意,导致中国源源不断的人才以读书为出路,以仕途为目标。但这样也造成的政治臃肿与商业匮乏;

5. 中国精神上的主权,是不是传承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消除门第),使得大众能够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形成士人政治。而士人的公心,也是传承至今的士大夫精神。

02

管中窥豹,由此一书可知中国政治之延续与深层结构。体制中人,在深感个中不便时,便想对中国政治一探究竟,而此书便是一大法门,感谢钱老爷子!

大学时代,完整读过钱老《国史大纲》,开篇便提到“温情与敬意”,读完这本《政治得失》小册子,我亦感到钱氏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温情与敬意。小册子开篇便提到“历史意见”——中国政治的特点也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决定的,并非国人有意为之。

“专治黑暗“的武断评价是断然要不得的,钱老接下来便从政府权力交给谁,政权的组成,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论述。所运用的都是高中时期便学过的历史知识,但是观点却是那样的独具匠心和带走温度。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中国政治的特点是那么容易让人理解,不再割裂和碎片。当然,既然过分明晰和脉络清楚,不免有过分主观之嫌疑。

钱老选取了汉,唐,宋,明和清五个代表性朝代,所谓政治,在我看来,就是团结更多的人来打击少数人,或者说是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换言之,就是凝聚力。中国幅员辽阔,中央集权便于管理,钱氏认同此观点。在此基础上,便有了皇帝,由此看来,皇帝的产生有其积极意义。但一开始,皇帝不是乾纲独断的,事情也是做不完的。封建制时期,国家是分离的,家是小的国,家治好了才能治国。国君和大夫分别是国和家的主宰,家庭的治理需要祭祀,礼节,门卫,车驾等各类司职人员。于是,由许多家组成的国也需要上述人员,名称都没变,只不过由家臣变成了国家工作人员。

三公九卿,三公是宰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则是大鸿胪,太宰,卫尉等,这些名称包括宰相(祭祀宰杀牲口)都有家臣的味道。由此,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权与相权相争的问题便产生了。家臣尤其是宰相成为政府的领袖,这让皇帝的权力行使大有不便。但,这对政府却是一件好事。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皇权在逐步增强,相权却不断减弱。直到满清,皇权达到顶峰。

宰相是政府的首脑,相权是如何衰落的?汉的宰相是领袖制,御史大夫是副宰相,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是监督皇宫内事务的。由此,汉朝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唐朝宰相是委员制,宰相权力被分制——三省。即所谓中书门下和尚书共同承担宰相职能,分别掌管文件的起草,审核署名和执行权。御史台,除了监察百官,其中的谏官仍是可以监督皇帝的。到宋朝,宰相权力继续被瓜分,宰相与皇帝议事不得坐下,只能站着回话。中央事权分为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三个方面,王安石主张三分合一,而司马光则主张不变。另外,绳纠皇帝的谏官也由皇帝亲擢,谏官则不再是宰相与皇帝的缓冲,而是政府的对手,相权又弱亦矣!到了明,则取消宰相。清,钱氏认为属于部族统治,对于汉人刻意压制,政治没有制度而只有法术。

当然,写书评不是为了做读书笔记,更多的是为了锤炼思维,通达事理,知晓政事流变。以上,仅就皇权与相权做一梳理和回忆。写作使人精确。今后,定要坚持输入和输出结合才好!

03

我们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这本书重要的东西,钱老可谓讲了八遍。序、前言和总论分别开宗明义地讲述了一遍,而汉、唐、宋、明及清又结合各代政治讲了一遍,可谓是用心良苦、振聋发聩。那么,钱老反复强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中国历代政治不是黑暗专制!”“中国历代政治不是黑暗专制!”“中国历代政治不是黑暗专制!”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学东渐,百家争鸣——洋务运动、立宪维新、改良派、革命派、三民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中国历史行船至大海中心,各路思潮一浪盖过一浪,汹涌澎湃,扑向船身。但是每种思潮背后,要么是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全盘否定,将其贬低得一无是处;要么是对其怀有温情,只不过有人如章太炎等国学大师特立独行,有些人则明地里大谈“黑暗腐朽”,心里仍然推崇备至,将帝王之术、驭人之道和专制之法展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钱老横立在浪潮之巅,欲以客观求是的精神,追本溯源,详细剖析中国历代政治,回到彼时彼刻,回到政治指定的出发点,考虑各种历史局限,承上启下,摆脱今人的“时代意见”而还原古人的“历史意见”,探究中国历代政治的本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钱老正是要为此“正名”。

如开篇所言,钱老要“正名”的就是——中国历代政治既不封建,也不专制,更不黑暗。

上中学时,没有人会相信这些话,因为,不管是历史教科书还是我们的媒体还是我们的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坚信一件事,就是——中国古代是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但是,所有人还相信另一件事——中国是唯一一个两千年来长盛不衰的大国。那么,矛盾出现了,既然我们的制度黑暗专制,是“吃人的社会”,中国怎么能“长盛不衰”呢?

钱老的说法,颠覆了一切的传统:1,中国自从秦代建立统一政府之后,就把封建制推翻了。2,中国自从汉代以来就实现了“轻徭薄赋,宽假于民,裁抑富厚”的理想,不算黑暗。3,中国自秦汉以来,“皇权”和“相权”就已经分开,“”皇帝专制“”就是胡扯。4,若要讲平等,中国人最平等;若要讲自由,中国人最自由。5,中国政治是最法治的,西方社会反倒是人治的。

以上随便一点,都会彻底颠覆读者关于中国古代的认知,但是钱老就是通过客观分析历朝历代的政府组织、选举考试、经济赋税、兵役国防等,将沿着时间流淌的历史打碎后,分门别类地娓娓道来,从而证明以上观点的正确性,还原历史的真相。

比如要证明中国社会的平等性,钱老认为,除了元、清两朝异族统治,形成了部族政权,其他各朝都沿袭着让社会阶层趋于平等的传统。自秦汉以来的贵族阶层转变成大门第,到隋唐时代门阀士族的没落,直到宋的转型,让商人和工人都能科举,整个社会完全成了一个平铺的社会,一个平民的社会,封建的贵族公爵伯爵早已废除,官吏不能世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任何人都有机会实现政治理想。同时,钱老强调,正是因为中国是太平等,导致中国社会凝结不了力量,犹如一盘散沙,无法聚力,特别是读书人,也即钱老所谓的“聪明人”,他们太容易就能够参与政治了,他们把精力用来读书或从政,所以没有人去做科学研究、从事工商业甚或探险,而读书人太多反而成为了政治脂肪,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

钱老最有名的论断自然是看待历史,“要有同情之理解”,可以说,本书除了关于清朝的内容没有贯彻到底之外,其余篇章,无不体现这种精神。其实,按照当今流行的说法,钱老在当时就运用了“进化论”的方法观,不过是专对于中国政治。就理论上讲,与达尔文之“进化论”和赫拉利之“简史法”一样,都是从体系演化的角度出发,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当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一套制度在制定之初,必定是好的,顺应历史潮流的,这正是其兴的原因,经过了百年之后,总会逐渐变质,中国的政治制度更是由于“尚古”传统而日益繁密,病上加病,正如一个物种的兴起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而正像恐龙会灭绝一样,再好的制度如果不继续演化,因时而变,一定会衰败,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接近了本书的意义,即对于中国历代政治要客观对待,不能因为中国近代的落后而一概否决其合理性,同时要深刻理解事情的复杂性,一套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其时,还要有其人,更要有无数配套的制度。这也是钱老的初衷,看待政治,首先看待历史,借鉴“进化论”的思想,明判过去,才能认清当下。

04

钱老先生徐徐道来,什么是政治?政治由何而来?

政治者,高高在上,多数人并不清楚什么是政治,政治是怎样来的,这个名词到底代表什么?

钱老慢慢叙说自汉以来的种种制度,就名字来分析,所谓高高在上的官职来自哪里,国家国家,国就是家庭演变来的。

掌管主人家马的就管国家的骑兵战车,掌管主人家的管家掌管整个国家,国既是家,政治既是家中的潜规则演变而来。所有我们还是喜欢用很多潜规则来干事情,有规则可寻,而又无束缚。

而后自上而下,汉唐宋明清,各述利弊,虽有一点点对清苛责,但是我也一直对清苛责,至今也无心了解,中兴清朝的那几位。

基本与我自己的大体意见相同,中国之政治也好,文化也罢已然刻于心,就像我朝太祖,横扫各国,席卷八荒,对内清扫所有阶级,对外征战连连。真的做到了毁灭了一个旧世界,可是我们新建的世界还是,重中庸,重实际,好文化,好勤劳,至少我心底还是,尽量兼济天下,否则独善其身。离家,求学,建功,功成,身退,耕读,重家,好土。自己的规划,到底还是那种农耕民族的思想,尽量做出自己认为是事业的事。老了或者做完了事情就归家耕读享受天伦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书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375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