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是一部由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小说,相信由很多的网友已经看过这本书了,大家看完有怎样的感受呢?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部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借着轻阅读的机会,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伟大的作品总是在试图提出或者解决一个时代的问题,在阅读《悲惨世界》时,总会想起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雨果是个浪漫主义者,他选择让主角冉·阿让的余生都保持着圣人一样的高贵道德,但这充满了理想色彩。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被环境改造,在他人和社会的不容忍中壮大了黑暗面、遮蔽善良的一面!
《悲惨世界》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冉·阿让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安抚饥肠辘辘的亲人,他偷了面包店的面包,连带着其他私藏枪支打猎的行为也被发现,随后锒铛入狱。因为担心家人,他四次越狱,最后在监狱中待了十九年才出狱。他在出狱后四处借宿,但因自己曾偷盗和蹲监狱,没有人愿意收留他。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心里很痛。这个现象不仅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会有的事情,现代依然存在。
上半年一件空姐被杀案闹得沸沸扬扬。看到这则新闻,估计所有滴过车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感谢滴滴师傅不杀之恩。犯罪嫌疑人是个精神有问题、有武力威胁他人甚至父母的网约车师傅,在空姐被杀案后,或许是想逃跑,也或许是因为觉得活着没意思而自杀,总之警察最后发现了他的尸体。这个案件让该公司瞬间处在风口浪尖上,暴露出公司的漏洞。于是公司迅速采取行动,排查所有精神有问题或有过犯罪前科的师傅,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竟然有多位师傅有精神问题,有多位师傅有犯罪前科。
《悲惨世界》里类似的情境再次浮现出来——世人将冉·阿让拒之门外,隐姓埋名、造福一方后,仍被沙威探长穷追不舍、再次遭险。人从来都是不完美的,从来都是善恶之心并存的。沙威探长的正义感很强,让人佩服,却也让人害怕。他一直在揭露犯错者的黑暗面,十几年都在努力地将冉·阿让再度投入监狱,认为做过错事的人就是全身都是黑的。当他最后无法调和冉·阿让的行为与他自己的信念的时候,他选择自杀。
站在滴滴的立场上来说,将这些有着黑历史的人拒之门外或许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滴滴的做法或许能一时解决问题,但它也堵死了一些想要改过自新的人的机会。开车挣钱是很多没有专业技能谋生、有些黑历史的人的选择,现在被堵死了。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都无法容纳他们,他们还能通过什么方式生存、生活下去呢?被堵死出路的人,会对这个社会有何看法?会怎样回报这个社会?他们就是泛滥的黄河水,宜疏不宜堵。这个社会和国家应该给这批人以重新生活的机会和鼓励,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排斥、鄙视。
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曾经吸过毒,但他能够被社会接纳,最后走向总统之位。中国那些犯过罪的人呢?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奥巴马这样的能力,能逆袭成为总统。我们是否可以还他们以自由、平等生活的权利呢?是不是有什么方法,既可以保障大众的安全,又能让那些曾经失足过而又愿意改过自新的人有生存之地?
人类一直在追求自由和平等,但这条路走得太漫长,太坎坷,太血腥。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和平等,却搞得腥风血雨,以至于法国人民热切拥护拿破仑的独裁扩张统治。林肯死在废除黑人奴隶制的任上,马丁·路德·金死在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吁中……
另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也是一部压抑的小说,看完后内心满满的伤痛和压抑无处释放。后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忽然觉得轻松了一点。我期待着,不仅仅是内心的道德感使阿尔法少爷为自己对哈桑的做法而羞愧和踏上救赎之路,还有他所接受的教育也使得他不断反思和挽回自己行为的过失。我感谢自己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可以接受教育,可以不断地去反思、揣摩原来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平等、自由,继而让自己能够更平等、自由地对他别人,摒除社会偏见。
02
世界从走向光明之前从来都是阴暗晦涩与微光相交替着,冉阿让因为偷窃一条面包而入狱,而此时的正人君子正站在法律的制高点上,用道德去指责着一切,正如沙威代表的正义,他坚信法律是正确的,苦役犯永远都是错误的,邪恶的,无论他的过去与未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他盖上了苦役犯这个标签,他的整个人生都将为此殉葬。他是正义的化身,是邪恶的对抗着,他从容的面对死亡,勇敢的承认错误,无疑,他在极端的固执的同时他也是一个值得被人敬仰的英雄。
但是冉阿让却被批判成一个罪恶之人,是晦暗的监狱,是人们的剥削将他变得残暴,但同时又是福来主教在悬崖边缘拉住了这个可怜的人。他不是一生来就是大圣大德之人,他想过要杀福来主教,再福来主教再一次解救他后。他又抢了一个小孩的钱。是福来主教的话使他看到光明。
在书中,冉阿让其实可以一直很好的活着,以马德兰先生的身份而活着,继续做他的好事,当冉阿让决定自首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极度的痛苦,因为他是为了解救一个替他受过之人。但是,在我心中认为,他如果安心让他代他去死,也是正确的,世界上只不过是少了一个垂死挣扎的人而已,但是马德兰先生,是人们的信仰和希望,他的背后有些千千万万的穷人们。在犹豫之后他站出来了,是为了他良心的救赎。
在救赎之路上,他每一次都凭着他的可怕的冷静而一次次在绝处逢生。即是,在他的真实身份暴露以后,人们将他的好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他从未抱怨,从未怨恨,继续的当一个善良的人。他给乞丐施舍,又一次次的帮助了穷人们,在书中我们可知,他的好多次暴露都是因为此。但是,他并未犹豫过,后悔过,继续坚定的行走着。也因为他的善良,他得到了他的小天使,珂赛特。这两个人,在冥冥之中相互依靠,相互守护着,冉阿让有钱,但是他一直吃着黑面包,过着朴实的生活,却将最好的一切给予珂赛特。她是一个婉转的黄鹂鸟,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化身。她深深的沉迷于自己的爱情无可自拔中,冉阿让却自始至终的在为她默默的牺牲。
是的,他本来可以以割风兄弟的身份一直生活在修道院,珂赛特也会一直陪伴他到老,但是,他的良心告诉他,不能如此,她是向往春天的花朵,是新的希望。也因为如此,她的珂赛特坠入了情网并且忘却了他。虽然,珂赛特并不是完全的自私,她将冉阿让放在了次于马吕斯之后。那是因为她永远都不清楚她的这个"叔父"为她付出了多少,他给了她一个新生,如果没有冉阿让,她或许如爱璠妮一样,在肮脏龌龊的狼堆中生活着,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怜爱。他原本可以道出她的身世,但是为了她的美好未来,他全不怨恨,带着这个秘密悄然离去,甚至到最后这个可怜的傻姑娘还认为那个割风才是她真正的父亲。一切都是充满着黑暗与罪恶。
到最后的一字一句都紧紧的揪着我的内心,我并不喜欢马吕斯,甚至我认为他是一个狼心狗肺的伪绅士。他虽然英俊,英勇,但是他却是造成冉阿让的死亡之一!无论如何,他始终都不应该认为这一个苦役犯使他善良的美丽的珂赛特带上了人生的污点。甚至为此剥夺了别人的亲情,这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也许应该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但是我无法做到,这样一个可以在之前对生身父亲那样决绝的人!那个可以对从小养育自己,栽培自己的祖父绝情,而只会在有求于他时,对他暗淡了悔恨,喊他"我的父亲"。他的丑恶的,从一开始即是丑恶的。或许这也是人们的丑恶,在珂赛特是个平凡的女孩时无动于衷,放当她变为一个善良的女孩时,仿佛满天的星辰,世界的一切美好都属于这个女子。人们鲜少用心去看待一个人,而是用自己的双眼去分辨好坏,美人,仿佛都是这个世界最动人的音符。但是爱潘妮为她他而死,为他痴情,却从来也得不到他的一丝怜悯与内疚,他的心里,永远只有新婚的喜悦,永远只有他自己的永恒。虽然,他但最后深深的悔恨。但是我始终无法对他做出原谅,高尚的冉阿让坟前堆满了杂草,人们显然将他遗忘,那个珂赛特,阿让的天使,正永远的活在幸福之中,而身强力壮你阿让却死去了。因为,正如书名所说的,这是一个悲惨的世界
03
写这个书评,其实没什么说服力。一是我还没有读完,严格来讲不能算“读过”;二是我阅读的程度不深,读过的也顶多算作浏览。所以这个所谓的书评,只能算自说自话。
雨果的写法,乃是古典浪漫主义极致,排兵布阵的手场,在“大”,在“巧”。如果早几年,我的阅读口味还没有成型,且没有被本专业淬炼,读这样的书,可能裨益更大。现在翻一翻,只能生出惊叹:不厌其烦的生活现场描写,宏大深刻的社会长卷描绘,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手术刀一般的点评和感悟,实是不世出的天才。从地狱到天堂,这个冉阿让是有重量、有人性、有神格的。麻场街垒的群像是拱顶画,是革命圣经故事。
说到“巧”,就是制造情节的曲折和离奇。这一点,《巴黎圣母院》也是妙手经典。人物行差踏错、如同一场大梦,使读者焦心、不忍释卷。可是另一方面,作者的“创造”框架太明显,美则美矣,却不大能打动有铁石心肠的我了。在这方面,马尔克斯的书更能打动我、说服我,更有流畅的心理逻辑和生活逻辑。举例来说,芳汀心系珂赛特,受到德纳弟一家无穷无尽的勒索,血汗被榨得一干二净这一节,始终让我感到疑惑,就算她怕孩子被人另眼看待,为什么不回去看她一眼呢?如果她回去一趟,还会有那么悲惨的故事发生吗?
总体上,这是一部天才的书。这书里每个人,都讲得很“绝”。每每想起那个“以笔直目光查看曲折事物”的沙威,就如同想起“穿着皮夹克在延安遛狗的康生”一样,个中滋味,实在是难以用笔说出了。而我,一个脆皮鸭性癖的我,最爱的情节,无非是麻厂街垒被攻陷的时刻,格朗泰尔问安灼拉:
“让我们同生共死!”
“成吗?”
在我心里,此情此景,它就是古典浪漫主义美学的巅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