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刀锋读后感精选

刀锋读后感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10:14 | 移动端:刀锋读后感精选

《刀锋》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相比所看的前三本毛姆的书 (面纱 月亮与六便士 叶之震颤)这本更为复杂 难的是其中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让你一次次绞尽脑汁去思索拉里他的经历 他的开悟 他的追求。

在一开始看着我以为这本书是想讲说 精神和物质 像伊莎贝尔 说到底我觉得她自私占有欲强 或许她的爱并不是爱 她想要的是方钻和奢华服饰体面的生活罢了 但是为了粉饰她对拉里的爱 她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以证明我是受害者那一方我无奈去选择了马图林 同时她又想占有拉里 就算没有得到他 她也不允许他身边有其他人的存在  我觉得毛姆的选角厉害的在于 他所描述的一个人恰恰是大多数人共同的特征 最后拉里说出自己最想结婚的人其实是苏菲的时候 我呵了 

相应的拉里 我是羡慕他去不断追随自我是寻求自我的真谛 羡慕他可以行走于世界各地 看万般景色 以获心之安宁 然而前提是他有私人收入 他没有家庭需要照顾 所以他又是幸运的 但是从爱情角度来说 其实他对伊莎贝尔并不公平 他让她等她 却等来他的自我 但换个角度说 这样是对拉里是对伊莎贝尔最好的结局 毕竟她不懂他 他不能过她的生活 当两个人的精神追求世界观已经出现断层 那么彼此离开放手确实是最佳选择 

最后以我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当你认为有些事不可避免 那就只能在不利情况下尽力而为 

02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有人说这书跟刀锋毫无关系,想必是没有看到扉页的这句话。

人生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知道自己要什么。追逐自己梦想的过程,便是salvation的过程,你得跨过锐利的刀锋。救赎说得好听,不过是讨生活、过生活罢了。关键在于你想要什么的生活。

不止拉里,谁不是在救赎呢?救赎之路上,伊莎贝尔放弃与拉里的婚约,格雷经受家业的破败,苏珊·鲁维埃穿梭于蒙马特画家们的床笫,索菲从幸福的家庭主妇沦为倡条冶叶,艾略特垂死病床仍魁垒挤摧……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选择。毛姆说,书里所有人物最终无不如愿以偿,实则不无道理,这是最好的总结,因为最后,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伊莎贝尔太真实了,她简单、世俗、善妒、热情,她和拉里,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的分手太理所当然了。“你们就像两个朋友要一起去度假,一个要爬格林兰的雪山,另一个要到印度的珊瑚礁去钓鱼”。他们的内心是两个我,一个向世界妥协,一个向世界宣战。伊莎贝尔需要一个能宴请王公贵族的大客厅,需要一粒方方正正的钻石和黑貂皮上衣,需要莫奈和高更不太过时的画,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而拉里需要卸掉肉身,找到精神的庇所,“丢掉一个我字”,慈悲为怀。

想跻身上流社会社交圈的艾略特成了响当当的大佬,想赚大钱的格雷成了石油企业股东,苏珊·鲁维埃成了作品在著名画室展出的画家,伊莎贝尔住进了装修雅致的别墅,拉里回到离我的美国就如戈壁沙滩一样远的美国……  当然,毛姆毫不讳言他对拉里的热爱,他的真诚,他的纯粹,他的好学,他对真理之路近乎疯狂的追求,我当然也无法否定他的可贵之处,他确给了我们人生龃龉道路上的些许光亮和力量。但我们无法简单回答谁的救赎之路更困难些,更无法评论谁的精神世界又更高尚些,不过是追求不同罢了。

知道方向在哪里,就去追吧!忍过蚀骨的刀锋,到达彼岸,再尽情地笑吧!

所以我佩服书里的每一个人,我为他们高兴。不止拉里。

03

一句“总有一些你想要成为却不敢爱上的人”戳中了我的心声,拉里就是这样的人。

这本书太好看太好看太好看了,我打一百昏!比之《月亮》和《面纱》,肉眼可见,毛大叔对女性角色的描述头一次手下留情了,偶有的刻薄嘲讽也不似往常,不管是伊莎贝拉还是苏珊,都各有各的可爱的地方,让我很喜欢。

拉里和《月亮》里的查尔斯一样,都是这世界上凤毛麟角的人,他们的人生更像是一场漫长追求自我的旅途。拉里仿若孤生高配版的查尔斯,当然,拉里更讨人喜欢,更善良,更温暖,更真诚,更具有共情能力。谁会不喜欢拉里呢,类似脱离凡胎的神明,靠近他,便能治愈你。

毛大叔写道,在喧闹的鼓点和缭绕的烟尘中缓缓聊“梵”的拉里,是自己毕生难忘的一个画面。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仿佛身体中淌过一阵电流,脑海里跟着就现出拉里的话“人往往妄自菲薄,智慧才是解脱之道;救赎不必靠出世苦修,只要舍弃自我即可;行事不为私利,能常保心地纯洁;责任就是契机,让人学习放下小我、成就大我。”我想,我有点懂了拉里的“梵”。

我还挺喜欢艾略特的,这位大叔明明有那么多让人讨厌的点,虚荣、势利、圆滑、世故、爱炫耀,但他同时又是善良、仗义、慷慨、热情的老绅士。我可爱他一边毒舌一边又请大家吃饭,喜欢他臭屁的在领口绣公爵标记又暗暗炫耀,可怜他因为年迈不再被邀请宴会的悲伤模样,他是活的多认真,多热忱的人啊,尽管他奉献一生的是最虚无缥缈的社交活动,但这就是他的信仰啊。他给自己的注解“吾不与人争,胜败均不值。钟情大自然,次之为艺术。生命之火暖双手,他日余烬消逝,吾可安然离去。”既讽刺又好笑,但不妨碍我喜欢这样的艾略特。

伊莎贝拉和苏珊,两个都曾经为拉里倾心的女孩儿,对比精神主义的拉里,她们其实遵循的都是实用主义。在命运齿轮和个人机缘巧合下,一个成为自律优雅的贵妇人,一个化身潇洒自在的女画家,也算是都拥有了自己的美满结局。她们爱他,爱过他,但不会嫁给他,爱情可以是一场救赎,但婚姻永远不是。我甚至在想,倘若没有那一场试探,逝世的苏菲或许是真正适合拉里的人,或许结婚的拉里会度过不一样的人生。我感慨苏菲的遗物里独留下了毛大叔赠与的书,扉页是“宝贝儿,走,去看那玫瑰”,那个曾经树下读诗的女孩儿,灵魂里透着香气。

“宝贝儿,走,去看那玫瑰。”

04

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面对那些挣脱世俗生活的枷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的理想,大概已经懒得去想或者说不敢想了。原因很简单:qi~ong~穷,明天还要上班呢!

今天,有书君为大家带来的这本书,为的就是要重新点燃你对实现理想的勇气,试着寻得初心。它来自被誉为“英国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

本书的主人公名叫拉里,是一个来自美国西部的普通青年,他的生活本应和大多数人一样,努力读书,毕业后去从事体面的工作,和一个相爱的女孩结婚并且生儿育女,度过平平淡淡的一生。然而,看上去阳光随和的拉里却叛逆的很,他坚持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其实,造成拉里特立独行特征也是有原因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拉里加入了空军,并在飞行队里结识了充满活力的爱尔兰青年帕特西。两人相交甚好,在一次对敌作战中,拉里不仅目睹了战争的无情,而更令他难过的是,在一次空军遭遇战中,帕特西为了救自己而中弹牺牲。拉里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巨大的震动,面对死亡,他开始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惑和不解。

战争结束后,拉里一直不能摆脱好友死亡的阴影,为了获得自由,他拒绝了体面的金融工作,甚至还因此解除了与未婚妻伊莎贝尔的婚约。善良又美好的伊莎贝尔虽然不能忍受男方的不思进取,但仍一直对风度翩翩而又放浪不羁的拉里倾心不已,她也曾苦口婆心的劝说拉里:“我只是一个平常的、正常的女孩子,我现在二十岁,再过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时行乐。我的确非常爱你,但这些无聊的玩意儿是不会使你有什么出息的。为了你自己,我求求你放弃它。”她期盼着拉里尽快去做一个男人应做的事情,而不是在寻求自由的无所事事中浪费光阴。

但拉里却义正言辞回答道:“我不能。这对我说来等于自杀。等于出卖我的灵魂。”听了这样的回答,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女生想说:“这男的也太不成熟了吧!”的确,如果作为一个丈夫而言,拉里肯定不是合格的一位。

与此同时,伊莎贝尔还受到了来自家人压力,他们认为拉里永远也不会出人头地,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在地位上。无奈之下,伊莎贝尔最终选择嫁给富商格雷,过上了相夫教子、而又衣食无忧的“正常人”生活。

其实,伊莎贝尔也曾有过自责,认为也许自己不这么自私,就能和接受拉里的一切和他结婚,一起去过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殊不知,他们的分开,是价值取向天差地别的必然结果。美丽又惹人怜爱的伊莎贝尔和有钱人结了婚,那么拉里呢?他就此开始云游四海。

拉里最先远遁去了法国巴黎,研读了斯宾诺莎、笛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他希望在这些智者的言语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使自己的内心不再那样迷茫、彷徨,不再与他人的想法不同。然而,这样没日没夜的读书的结果并没有如他所愿,拉里依然是那个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的青年。后来,他又来到煤矿、农场,企图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寻求人生真意,但这也并没有使他得到满意的答案。

直到拉里去往印度,他拜谒了神奇的宗教人士、参观诡秘处所、历经奇异事件,最终通过研读《奥义书》,这才使拉里了悟人生,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意味着精神生活的充实,那些关于生死与善恶的困惑都迎刃而解,成为在精神层面也获得自由的探索者。

在寻得真理之后,拉里只身返回美国,将自我完善的最高理想内化在尘世生活中,他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出租车司机,永远地隐身于纽约繁华喧嚣的人海之中。

作者毛姆在故事的最后是这样写的:“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有时候一些比较接近通常类型的人,我自命能了解他们的内心深处。对拉里,我不能。”

这段话可谓是直抵人心,使化身为“伪文青”的有书君都有种想要愤愤然去周游世界的冲动。毛姆以满怀敬意的笔触描写了拉里探寻人生意义的历程,深刻的揭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西方世界青年们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空虚。他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于《刀锋》之中。

拉里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越过刀的锋刃,走向一条最终通往自我完善的得救之道。诚然,书中的拉里是理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谁又不是更喜欢安稳生活的伊莎贝尔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刀锋读后感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399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