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半生缘读后感精选

半生缘读后感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10:59 | 移动端:半生缘读后感精选

《半生缘》是一部由张爱玲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看着半生缘内心有些压抑,虽然之前在网上看到了曼祯被祝鸿才强奸的事情,也打了一下预防针,但是看到了那一幕我自己内心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不过细细想来,究竟是谁导致这样的结局呢?曼璐的埋怨、顾太太的纵容、世钧的退缩、世钧父亲啸桐的势利、祝鸿才的猥亵,他们的问题单独拎出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一旦问题发生所有的小毛病也会随之而来变成大问题,间接的成为了曼璐的帮凶,他们也应为曼祯付出不可推卸的责任。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名为罪恶之家的电影,里面也是像极了半生缘的故事,整部电影看下来似乎找不到凶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但每个人又或多或少和死者有关系,也因为如此他们又无法脱离干系,话说回来,他们还不如医院里的一对夫妇。

张爱玲不愧是洞悉人性的作家,她把人性看的很透,每个人内心潜在的毛病,都被她说的很透彻,可这世间又有多少人觉得这种小恶是正常的,从而不管不顾当一个冷眼旁观者呢?

世钧和曼祯如果没有发生这么一系列的事情能否在一起呢?我想一样是不能,哪怕在一起也是不能长久,他们两个人因为家庭的桎梏很难在一起,性格或许能够改变进行妥协,但是对于家庭这个包袱来说他们是无法进行改变的。

世钧家里觉得曼璐做过舞女,所以一言以蔽之她们全家都是不好的人,其中就包括曼祯。而曼祯家里很大程度是对世钧不太满意,从对世钧的态度就可以看的出来,顾老太及顾太太更希望世钧是一个富家子弟,否则也不至于忽冷忽热,而这热情也是曼祯极力看好世钧才争取的结果。

夹在中间的这两个人左右为难,曼祯选择的是主动出击,去面对这些事情。而世钧却知难而退,只在意当下的生活。

也因为这件事两个人吵了起来,让他们两个人感情有些裂痕,也为曼祯后续一些事情留下了空隙,让他人有机可乘。

试想他们要是情比金坚,不管不顾家里的束缚,这种事情的发生也是微乎其微。可也就是如此,才能把人性讲透,否则就是琼瑶、桐华之类的小说。

当然在那个时代女性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权益,要不然也不会只要曼璐一个人抗家,曼璐之后就让曼祯去养家,但当他们的弟弟大学毕业之后,顾太太却担心他刚刚毕业没有多少钱养家,同样是自己子女为什么厚此薄彼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女性都是一种挥之则来呼之则去一种卑微的产物,她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的只是给予他人做衣裳。

所以哪怕是在最后,曼祯还是妥协了,选择原谅曼璐,原谅她母亲,甚至原谅伤害她的祝鸿才,无论是为了孩子,还是希望自己有个归宿,她本来是一个新时代女性,但也被周围人摧毁了,最终还是没能争过命运。

十四年后再次重逢,曼祯多少次午夜梦回渴望见到世钧,盼望把经历的种种都告诉他,这次的重逢没有像杨过小龙女感人肺腑,相反两人见面却是那样的平淡,只是淡淡一句这些年变化的太快,一切都回不去了。

我想只能追忆过往,回忆着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爱究竟是什么呢?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02

《半生缘》的结局和《十八春》是不同的,偏偏我执拗不信命运,偏偏秉持"从前的人多认真认真勾引认真失身然后峰回路转地颓废" ,执着于那个烽火连城的年代依然无法阻挡彼此的惦念,我把那个年代的勇气无限放大,勇于追爱勇于转身。

我是不愿在书本上读那些细致入微的爱情的,总觉把人的感情夸大,读到世钧在饭桌上因为一双筷子的心理活动,读到世钧考量怎样把那双红手套还给曼桢,我才知道所有的细枝末节都源于眼前人的吸引。也看到有人书评说最喜欢他们分离之前,那时候世钧总要想着如何才能多见一眼心爱之人,曼桢也还是那个天真且不曾风霜的女孩,旦旦地说下"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总有这样一个人"。那是他们的三五年。

后而读到曼桢被囚,世钧意冷,我对旁人说真的太惨了。更多的是想说好遗憾,这种遗憾大到我无法再用简单"遗憾"两个字说尽,只能泛泛形容"悲惨"。可是人生也是有如此戏剧般遗憾的,我们称之为为"注定",可是谁人又真正释怀过这种被暗中安排的命运,从愤恨到不争,坦然说爱不是热情与怀念,是年深月久的生活,是无奈的一部分。

闹房那天叔惠喝醉了酒,翠芝呜咽着说“世钧,怎么办,你也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现在是不是来不及了?”我怔怔地看着翠芝和世钧像两个犯错的小孩子胡闹般得结婚,彼此不爱地生活。读到高潮的时候曼桢终于逃出就要见到慕瑾,我的喉咙就如冬日里呼之欲出的太阳。想着那么多年的颠沛流离马上就要有个结果,最起码有个知心人,最糟糕的境遇也能让诉说的人讲起来心里好过太多。

可是直到叔惠离开再回来,世钧慢慢和翠芝像一个家,直到慕瑾迷惘又重来,也从来没有人知晓发生在曼桢身上的离奇且黑暗的所有。

果然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凡又平静的,那些人也永远不会想到一切因为一场爱恨与占有就把彼此相爱又相离的人离散又聚起。

十八年以后,满地的斜阳,阳光从竹帘子里面筛进来,风吹着帘子,地板上一条条金黄色老虎纹似的日影晃晃悠悠的,晃得人眼花。曼桢平淡地讲述着因果,原来年岁是真的会让人沉淀,说不定也真的有释怀的情结。

等到最后一页合上,我正好听着"张望了结果我/恨不得如果 我" 这一句。我在角落里哭得不能自已,像被砸了一个巨大的窟窿无法填补,我也只能陪他们到这里了,或者他们只能送我到这里,我参与或者旁观都无法知晓十八载之后。

我也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祝福,人生的剧情已足够荒唐,也该有个温情的剧终。

零落十八载

半生唯缺十八载

恐溺十八缘

恐不得醒世

我们爱过三五年便是一生

祝好

03

想想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大约正是十四年以前吧,彼时我刚读高中,将《倾国之恋》、《沉香屑》这样繁花锦簇的文字读得津津有味,然后是《半生缘》。读完半本,觉得淡而无味,又弃之可惜,一页页浑浑噩噩翻下去。读到曼桢被亲人设计被心上人误解,终于合上书、丢开手,再读不下去,想着这样冷清残酷的故事,或许将来、将来,等哪一天再读过,现在窗外阳光正好,青春懵懂,无知无畏,读不懂平淡的爱情,也不能容忍命运的残酷这样赤裸裸的暴露。

却不曾想再翻开,已是十四年后,我的半生也已经过去。

开始体察到相恋细微的美好,在温暖炉火旁围坐闲话,她穿着他的旧毛衣,戴着他送的红宝石粉戒指,他将毛衣上的线拆下为她裹住大一号的戒圈,温情至此,以至于整个人生似乎都能被妥帖安放。平凡人的相恋,哪有那样的一座城倾,一场死生两别,不过是这一刻的动心,那一刻的温情。

被喜欢的人喜欢上,是芸芸众生的必然,却是他与她的偶然,因为难得,所以珍重。

所以当魔鬼露出狞笑,撕开不堪一击的安宁生活时,我再次猛地合上书。前半本书琐琐碎碎写了那么久的人间烟火啊,此时如一张巨大的网,一寸寸收紧,勒紧喉咙,令人窒息。悲剧那么多,而这一出悲剧的苦痛之处在于,它看似可以避免,却实际上处处都是死结。

被命运打入死牢,是芸芸众生的偶然,却是他和她的必然,因为挣扎不得,所以苍凉无限。

在我继续看下去之前,先写下这一段。十四年之后,我想我,无论如何,也要把它读完。

04

以前我是顶看不下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她的遣词造句让我有些不舒服。但是今天居然看完一本,我自己都不相信。

看完之后,沉默了,落泪了。作为一个还未谈过恋爱的男生,向来心是看客心,我不知道为何竟感到深深地痛与悲。我不是感同身受,只是有一种连我都无法描述的东西喷薄而出。

刚看开头,已知结局。但是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是全部。看了过程才知里面的辛酸,结局都被写烂了,过程倒是各有各的姿态。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真好是对这本书里男女的最好诠释。顾曼桢与沈世均、许叔惠与石翠芝,这些旧社会与新世纪交汇的知识分子,在爱情的魔力下尝尽悲欢离别与无可奈何。

这本书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很平淡,就是家长里短式的。这本书的基调就是淡而平,文字也像无波无浪的水,不炽烈不激情。我也看过很多爱情小说,可以说我觉得没有一本是比这本写的更让我痛心难受的。这个悲剧把我的心撕了一个口子,慢慢地塞进了哀伤、沉痛与郁闷。

这个故事里我觉得只有顾曼桢是勇敢者,其他人都是胆小者。

顾曼桢一个有爱情憧憬的人,但是对爱情前景看的太过明朗,充满天真的幻想,对与沈世钧没有看的够清。她的悲惨一半是自己造成的,一半是别人造成的。如果她早就和沈世钧结婚,或许就没有后面的事。但是事实不为人迁移,凡事都有命数。我佩服她能够有勇气的活下去,对与那个时代的女子,一个有志识的青年,她能选择坚挺的活下去得受到多少的内心煎熬。在一个又一个晦明晦暗的夜里,被最恨的人玷污而产生的精神痛苦,我想像不出。她能够到祝鸿才身边,用冷漠以对,最后釜底抽薪,壮士断腕,让祝鸿才连孩子的抚养权都没有了,这或许是对他最大的打击,也是顾曼桢最大的报复。但是顾曼桢的后半生会怎样,她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我们只能祝愿。我悲叹她的命运,我敬佩她的勇气,我却对她某些地方的胆小而感到惋惜。她可以一开始在两人你侬我侬的时候就缔结良缘,在事情发生后隐忍等时机适当时法庭相见。

沈世钧我们应该深深的为他不齿,一开始对顾曼桢多少好。感情深笃时是怎样的信誓旦旦,是怎样的恩恩爱爱。但是到头来确是对顾曼桢的不信任、不理解,经常耍小孩子脾气,没有摆出爱情该有的姿态。我悲叹顾曼桢这么会爱上这种怂货,在从顾曼璐得知她与张豫瑾“结婚”后,竟然不知道找到顾曼桢确认,而是深以为然。我也真他是日了狗了,这不是刚认识两三天的人,而是两年多的女朋友啊,别人被人带了绿帽子还得找到女方评评理,而沈世钧竟然默默地走了。而且立马与石翠芝,这个他从小就看不上的女人结婚了,要填补自以为的心灵创伤也不用这么快吧,不过两个失意的人倒是搅和在一起了。不过沈世钧的确适合过日子,不赌不嫖,老老实实,受石翠芝的气也是一副好面孔。整天在人前也不说什么,喜欢倾听别人说话,过于闷骚。目光短浅,说话不算数从他回到家里继承家产,而不是在外面闯荡可见一斑,他就适合做个平凡的安乐翁。所以我说他胆小。

许叔惠,不敢承认与石翠芝的爱,在无限鄙薄内地人之后突然发现内地人还有宝。但是他太胆小,不敢跨越雷池,他怕石家不同意,因为石家家大业大。一个男的就这么一点志气,最后都逃到美国去了,逃避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是能逃得了一辈子吗。后来的爱情不如意,正是前面爱情种的因。

石翠芝,不做过多的评论,只能说大小姐脾气其实是对人的。人是挺好的,我觉得她不像他们家的人,也是适合过日子的人。虽然年少时被家人灌输了些思想,但是谁敢说自己的思想纯洁无比,不受外物影响呢?爱情面前大胆过,却是三鼓而竭,没后势。

顾曼璐,我还是挺佩服这个女人。能下决心做舞女,养活一家人,不容易,值得敬佩。要是没后面的故事,那么她我打心眼里尊敬。只是后来不知道是生病没脑子了,还是嫁了这么个老公心态炸了。把自己亲妹妹往火坑里推,还使出一系列恶毒的计谋。我深深的为其悲哀,对与她这样的小市民来说,自身的利益的确会渐渐地占据高位。有时候一个念头的产生,连自己都害怕,但是却像是口香糖黏在手上怎么都甩不掉。或许她觉得她养活了一家子,他妹妹就该还她以前的恩情,但是我想有些东西自己想着要对方还了,那么当时做的还有意义吗?何况曼桢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她是一个有良知、感恩的人。她也可以说整个故事发生的核心缘由,没有她暗箱操作,或许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顾太太,势利、浅薄。她没有把女儿救出来,自己也不去照看女儿,反而使女儿被软禁到生小孩。不过我个人觉得她或许没有做错那个决定,让顾曼桢嫁给祝鸿才,毕竟一个破了身的女人在那个社会不好立足,而且也不知道沈世钧人到底怎么样,祝家又是有身份有地位。按一个小市民母亲的角度看来她或许的确是做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毕竟过于残忍。她要养活一家人不容易,在底层呆惯了,又是自己家这个不好的环境,所以自己也跟着这个社会变得肤浅愚昧起来,还是定力不够。与他两个儿子一样,市侩、狡诈。更显顾曼桢人品难能可贵。

祝鸿才,无耻混蛋一个,人伦丧尽。一个旧社会万恶资本家的形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这个人的评价就是天良丧尽,怙恶不悛。

张豫瑾,一直知道深爱曼璐。但是因为她堕落了,他不敢表达,不敢去爱。对与任何一个人,像这种事的确使人厌恶。所以在曼璐结婚之后他来到她家,还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她妹妹,但这不是爱,这是爱的调换。被拒绝之后立马结婚,这就是逃避。既然选择不来,为何还要到来,既然选择不管,为何还要提爱。

还有其他的零零散散的人,不是浅薄,就是市侩,都是胆小的人。

看到最后顾曼桢说“世均,我们真的回不去了”,瞬间落泪,不仅仅为情,也是为逝去的人生。半生的缘分都在于此,尽于此。年轻时的事,后半生也就是只能是用来回忆的了。

想起白居易的一句诗,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生怕正是这样,所以且行且珍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半生缘读后感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407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