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纪录片京剧观后感精选

纪录片京剧观后感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11:05 | 移动端:纪录片京剧观后感精选

《京剧》是一部由蒋樾和康健宁导演的纪录片,该片色彩鲜明,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美妙。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嗯……不怎么懂的人,看着还行。京剧的文化不止如此,有些笼统,却要讲得全面是不可能的吧。

艺术的灵魂高度在先人们的悲壮衬托之下有了,但艺术的精彩却不多讲,怎么普及?(我不知道京剧艺术是应该普及还是应该让他成为少数人的,门外汉就是看热闹的。我看完之后觉得京剧很深不可测了。)

面对历史还是有些避讳,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是要多做解释(反省)呀!

京剧是一个规矩多又严厉的行业,不想让它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染色,但染了色的它又有了尘世的沧桑,又有了一丝荒凉依旧傲然的味道。

02

当故宫的门在镜头前缓缓开启,随着打开的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来自时代的气息。这里是北京,此时此刻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大都市,人们总说在北京总能够寻找到机会。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总有些东西像是一股暗香,缓缓地流动,若隐若现,却从不消散,京剧在舞台上的绚丽,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离开过这座城市。

人们可以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寻找京剧存在的证据,与200年前的人站在同一片天空下,时间仿佛倒流,回到了200年前徽班进京的时候。

《京剧》是在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部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嗅觉味蕾上的想象,而《京剧》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低沉平稳的男声旁白贯穿整部影片,富有诗意的文字与宏大的音乐交相辉映。《定军山》为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在这一集中按照时间顺序重点介绍了京剧的起源以及发展情况,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提出了“京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究竟是应该悲哀还是快乐”的疑问,这一句引起了观众的思考,也为下面对于京剧的介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节目中还穿插着相关专家的采访,不同方面的专家会有不同的理解,集思广益,才能最大化的去还原历史,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具有立体感。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衰亡和中国朝代的变迁是同步的,但是有些朝代必将成为历史,而京剧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京剧就像是一个灵魂一个精灵,所有能够驾驭它的人都是传奇。在俯拍的镜头之下,旦角在花底的地毯上旋转着,慢镜头让她的一招一式,每一个身段都一览无余,她飞扬起的衣袖,充满柔情的目光,让她看起来像是一只飞舞的蝴蝶,类似的镜头在这部影片中还有很多,在故宫中,在舞台上,在原野里,逆光的中景拍摄方法,让两个角儿成为两道黑影,身边是半人高的狗尾巴草,草在风中摇曳着,两个角儿背后的天空是暗粉色的,这个场景是美的,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失去了全部的意义,天地之间只剩下打斗的两个角儿,和他们身后粉色的天空。

这就是京剧的魅力,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每一个身段每一个唱词都是那么震撼人心,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每个人都能在京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乐趣。

时代在快速的发展着,快餐文化渐渐占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喜欢看简单的东西,不再用时间去细细的体会一些属于艺术的东西。听京剧的人渐渐的集中在老年人,学京剧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京剧再也不像多年前那样受人欢迎,它似乎快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实际上,真正值得品味的文化是不会真正的离开的。京剧生于中国,必会在中国大地上万古长青。

正如在影片的开头部分,身穿戏服的京剧演员在上海滩耀眼的灯光下完成唱念做打,即使被加上了时代的气息,但是它的灵魂是不会改变的。

03

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当这座城市从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也是活在21世纪中国人的选择。

当京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知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古往今来,已再没有这样一种艺术同京剧一样见证过中国的沧桑历程,而时光将它变成遗产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京剧已同我们渐行渐远。影片《京剧》选择在这时与观众见面,像是这种古老文明向现代人的一次呼唤。

时光荏苒,时间如同一把流沙将往昔岁月都抹上一把淡淡的土黄色,当影像流过,曾经定格了的图画再次活动起来,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离京剧的确是太远。大量的人工搬演,说是一种艺术,实则更是一种沧桑。我们的指缝太宽,而历史的沙却太窄。我们抓不住的,便用一种诗意的影像来再现。逆光拍摄下的画面,京剧曾经的繁华好像就在眼前,可又总是那么疏离。于是,在泛黄的画面上,我们只能同时光一起行走,努力走近那个本属于我们,却又离我们悄然远去的世界。

现在,京剧已不同往日一样繁华。正如那位剧评家所说,京剧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仿佛是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极其微妙的庄严与宁静。京剧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悠扬和曼妙,好似影片中升格镜头下旦角的舞姿一样。影片的音乐从不间断,同细水一般浸润着画面的每一个角落。有京腔京韵的传统,也有高山流水的诗意,不仅唤起人们对于舞台的绚丽与浮华的追忆,也唤起人们无以掩饰的光荣或梦想,成就或遗憾。抛开京剧的泥土气息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会深深地感到繁华已成为过往,所有的热闹已归为沉寂。当我们再次审视京剧,会发现比流逝和遗憾更有力的唱腔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中国情怀。

乾坤一台戏,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角儿”辈出、流派纷呈的背后,历史来路上的京剧给今天的我们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恍如时代万花筒般热闹缤纷的世界。影片《京剧》的成功之处正是它用冷静和理性的目光审视历史,让我们看到京剧这门国粹的高贵与不凡,从而让更多的人找回久违的文化认同感。

04

前言:本学期选修了京剧艺术欣赏这门课,由于小学期时间很短,满共就上了8次课。结课时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是“京剧怎样吸引青年观众”,适逢自己看完了《京剧》这部纪录片,所以就围绕这个题目随便写了一些。诚然,此套纪录片中存在很多知识上的误区,但对 于我这种对京剧还一知半解的人来说还是很有一看的必要。

还记得在高中的一次政治课考试中遇到的一道题目就叫做“京剧怎样吸引青年观众”,当时自己答得是大段大段空洞的理论,心中对京剧的唯一印象仅有“国粹”二字,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时隔两年,同样的问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这一次我想尝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解答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京剧是如何让我着迷的。至少,我也算是青年观众的一员吧。

小学期选课的时候看到了京剧鉴赏这门课,同时自己也接触到了央视出品的一套纪录片《京剧》 。纪录片一共有八集,而刚好我的课也有八堂,所以每上一堂课之前自己就会先看一集。今天看完了最后一集,正好也该结课了,京剧对我而言已经不再那么神秘,而是充满风雅与韵味。

细细数来,京剧从三庆班进京表演至今已走过二百余年,和中华上下五千年相比,这短短二百年貌似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悠久,但京剧所经历的这二百年确实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的二百年。如此观之,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直伴随在京剧左右。

京剧最为吸引我的地方不在剧本,不在唱词,而在其人。正如老师第一节课所提到的一样,京剧舞台上靠的是真功夫,有没有唱一唱便知。一天不练戏,自己知道,两天不练戏,师傅知道,三天不练戏,就彻底生了。正是因为京剧这样独特的要求,京剧人也从未停止过对自身的要求。自古以来,科班制就决定了一个人要想成角儿,不打可不行。一个“打”字背后传承的是无数人对舞台上那份荣耀的向往。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出自叶春善的这份谏言是多少辈京剧艺人一生都在恪守的准则。

自古以来,梨园伶人一直被视为与妓女同等的下九流之阶层,而京剧的出现使得伶人第一次受到了来自大众的礼遇,捧角儿之风的蔚然盛行使得伶人已不再是原先的不入流之辈。最早的捧角儿行为或许就来自谭鑫培的老生,再到后来梅兰芳领衔的四大名旦,还有杨小楼、马连良、余树岩、谭富英、杨宝森等等京师名角儿,伶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追捧唯有以更出色的表演予以回报。

戏曲艺术一向都走在时代的前沿,时时刻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民国时期,受时代解放思想的影响,渐渐地,女性演员也走上了京剧的舞台,旦角只能由男性出演的传统也被打破。花魁刘喜奎、东皇雪艳琴、偷学技艺出身的新艳秋,京剧艺人身上独有的那份大义凛然的气节也同样传承到了女性演员身上。

时至今日的大多数人已无法理解为何当年京剧会那么红火,为何一部戏能让人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虽然自己接触京剧的时间也不长,但心里就是单纯的喜欢那种捧角儿的感觉。那是一种对艺术的极力褒扬,是一种对艺人的肯定,更是一种打自心底的尊重。

既然京剧如此受国人之追捧,又如何落至今时今日这般境地?不得不提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运动。从改戏,大量经典剧目的禁演,到改人,艺人接收思想教育,到改制,传统的戏班成为了公私合营乃至国营的产物。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后给予了伶人从未有过的尊敬,但一句“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则彻底的改变了京剧的面貌。加之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看戏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仿佛已不再如原来那般沉重。

在进入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之后,京剧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冗长、慢里慢条的唱腔仿佛与这个时代愈发的格格不入,难道京剧真的就将如此没落?我想这份担心是每一个关心京剧的人所共有的。现在不仅是青年群体,即便中年群体中的票友也是少之又少。而且京剧给人一贯的印象就是专属于老一辈的产物。

但我个人认为这一切的错不在于京剧本身的形式与特点,错的是这个社会,是这个浮躁与势利的社会。当下处于边缘化的又何止京剧一员,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都渐渐不再读书的环境下。古典文学名著和京剧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如何吸引青年观众,时至今日古典文学名著给出的答案是迎合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梗概、精读本大行其道,厚实的原版则无人问津。再好的书也卖不过成功学,再好的戏也唱不过流行歌手。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那无论做多少努力都无法使京剧脱离边缘化的困境。

近年来有很多人都做过相应的尝试,期望通过给京剧注入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来吸引眼球,甚至于有人荒谬至推出比基尼京剧。先不论商家的出发点,但就影响结果而言京剧永远只被视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人们记住的仿佛总是比基尼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

两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京剧一路走来实为不易,而这一切只在于一句话:贵在传承。现阶段的京剧已经处于一个完整的阶段,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固守传统是第一要紧。不应在时代的更迭中乱了自己的脚步,踏实为上,失去了传统就是失去了京剧的根。

两百年的卑微、屈辱或荣耀、风光,两百年的苦闷、彷徨或呐喊、抗争,京剧以自己载歌载舞且歌且行的亘古姿态,为一个民族持续的奉献温暖、欢娱和力量。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京剧是否最终会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挥手作别其实已并不重要。我们对于京剧所怀有的希望与期盼本就不建立在对于生活的妥协。

尊重传统,敬畏传统,我想向我身边所有的同龄人推荐这门美的艺术,并且由衷的道一声:“京剧万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纪录片京剧观后感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407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