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是美国人基辛格写的,是描写中国的发展现状的书籍,你的感悟是什么?他写得跟真实的有哪些差距呢?一起看看吧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发现,最美好的阅读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中学时期,偏爱文艺地阅读,散文,小说,生活哲理等类型居多;大学时期,人物传记和英语相关的阅读居多;读研究生的这几年,继续了一小段时间的人物传记,后来开始读关于经管类和历史类的阅读。前段时间去逛书店,流连于散文和小说区,真的是没有勇气去拿起一本来读。
什么时间读什么样的书,应该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比如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这本书,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给我了很多关于自己祖国的认知。前几年,我先后看过毛,邓和蒋的传记,但是不知道是书写的不行,还是我没有读懂,这些阅读并没有解开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内外形势和政策制定的原因。
直到最近阅读了这本书,我不仅明白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面临的局势,还分析了当时国外的局势,让我更加明白了那一代领导人的难处。现在,我更加能够明白父亲那一代人的意识形态成因,也纠正了我之前很多的“认知偏差”。
下面分两点来完成这篇读后感。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传统
基辛格博士认为,古代中国自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开始,就以大帝国的身份屹立于东亚。中国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核心,周围的国家都以附属国的身份面对这个中华帝国。远方的国家依据距离中国的远近,中国对他们的关系不太一样。中国认为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外邦当学习中华文化,距离中国距离近的国家,中国认为受自己文明教化的程度比较高,最接近中国,也最值得尊重。对于那些远离中国的异国,中国认为他们没有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是野蛮人,不值得交往。中国的这种“中心自豪感”一直持续到近代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开到家门口,我们才不得不承认外邦文明的强大。
看到基辛格博士的这个论点,我如醍醐灌顶。不仅中国在处理国家关系时是如此,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如此。假如一个陌生人来找你,你会很冷漠,但是假如这个人是你的校友,是你的同乡,是你朋友的朋友,我们会瞬间拉近距离。这种感情的拉近,也是基于我们某种文化认同感,在一个学校里待过,在一个城市居住过,或者是同时是某个人的朋友。归根到底,我们还是觉得,和自己“距离近的”人,才值得我们交往,值得我们信赖,最后值得我们尊重。
新中国成立时的内外局势
我们都会背初中时候的一道政治题目,改革开放后,邓公高瞻远睹,认定当前国际的趋势是和平与发展。
很久以来,我都没搞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新中国成立时,国内外的局势,真的是很严峻。
新中国成立没多久,我们就打了抗美援朝战争,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跟美国人在朝鲜半岛直接开火,我们付出了巨大了代价,也给了美国人一个教训,同时也加深了美国对红色中国的误会。
中印边境冲突,我们给印度有节制地打仗,给了印度一个威慑。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深入越南国内打仗,按照基辛格博士的说法,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那时候正是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动乱,但是我们仍旧跟在苏联支持下的越南打了一仗,打到越南境内,我们又撤出。这一战,直接成为拖垮苏联的导火索。
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百万在中国边境,甚至已经发生武装冲突,那时候的中国领导层极为紧张,担心苏联打过来。毛的战略眼光制定出古代中国擅长的“远交近攻”的策略,接触美国,修复与美国的关系以对抗苏联。
建国初期台湾还一直打着“反攻大陆”的旗号,大陆也得时刻提防台湾的进攻,同时还得思考收复台湾的事情。
总而言之,新中国刚成立时,领导人们打了很久的仗才建立了政权,他们很难走出战争的思维,而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苏争霸,四周的国家各个都想崛起为地区大国,因此我们真的是危机四伏。所以,当时的国际环境,真的是很不适合我们发展经济。
随后的读后感里,我们会继续探讨中美建交,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当下中国的前途。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