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14:00 | 移动端: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激变玄武门》是一部由刘元导演的纪录片,网友们对这部影片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看完了《喋血长平》之后顺路过来看了本片。两者的表达风格可谓一脉相承,镜头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史料支撑的前提下,用有限的经费拍出了不亚于电视剧的场景画面,其中人物局部特写的镜头以及道具服装的展现尤为值得称赞。

与《喋血长平》叙事结构虽然雷同,但因为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性质的截然不同而使得纪录片本身的叙述重点完全不一样。本片着重提到了围绕着皇位之争,李家三兄弟明争暗斗的大致过程以及玄武门之变前双方的政治局面,详尽分析了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二人会采取各自不同行动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虽然其中不乏学者的猜测,但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值得关注的是,全片对于高祖李渊的刻画让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父亲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儿子争权时那种备受煎熬的为难之情,他的犹豫不决既值得同情又不得不说是造成之后手足相残悲剧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个人觉得,对于这位晚年失意的天子的心理刻画以及将其视为玄武门之变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的历史观点是本纪录片最大的亮点。

如果说为权争斗的兄弟俩各自所承受的痛苦与牺牲都是咎由自取,那么这位一心期盼着天下太平,家庭和睦的老人还真是令人同情让人唏嘘呢。

02

话说之前吐槽了一大堆有关纪录片<激变玄武门>的这个那个,其实也不是个人没事找事的抓着点儿细节便说了又说,实话说从服饰和家具上看,前前前些年央视拍的那部电视剧<<唐明皇>>,刘威主演的那个,都比央视拍这部纪录片靠谱呢。

当然,这篇文纯因为本人的发散思维作祟,下边两段原本是上文的一部分,但一来越写越长,二来实在和前篇主题对不上,所以干脆另辟新篇了。下面上主菜:焗法国螺丝走起来。

每个朝代都是先盛后衰,同样的,各种奢靡之风、享乐之风等四风问题也通常在朝代中后期发力,现在总推崇明清家具,其实你看那些受追捧的家具大多都是明代中后朝,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端、经济快速发展那会子的出品,你说明朝早期,且别说朱元璋同志是苦出身,穷孩子,过的节俭。

你看朱棣那会儿,一是花钱的地方多,大规模拆迁、建设新北京,远征漠北,铸钟编书,七下西洋搞外宣外联同时开展“天网”行动搜索建文行踪,那真是各种忙各种乱各种花钱,再加上永乐大帝又久居燕京,喜欢大气西北风的主儿,和明朝后朝热捧那种纸醉金迷的秦淮风韵差别真是天与地。同理,你看康雍乾的瓷器和同治光绪时期的瓷器相比,在懂行人眼里看来那就像麦当劳的麦香鸡和麦辣鸡之间的区别那么大哪。

同样的唐代也是,隋代也是,各朝各代都是,建国初期都是民生凋敝,经过长期战争的朝代背景总是各种白骨露于野,那个千里无鸡鸣。于是劝农劝桑吧,发展生产吧,减免税负吧,所以各种黄金甲、武媚娘风格的暴露风格那都是中后期的事情了。再比如你看李家的好亲戚隋文帝同志,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节俭皇帝呢。

以下为引文:隋文帝节俭爱民。杨坚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节俭的皇帝。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他还提倡官员节俭。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它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隋文帝以身示范,作出了表率,在很长的时间里,全国的男子都不穿绫绮,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铜铁骨角而已。于是,隋朝很快改变了国内的贫困状况,度过了灾荒之年,变得国富民强了。其国库储蓄之多,仅以东都的布帛库和洛口的粮仓为例,直到几十年后的唐朝高宗时还未用尽。

说了布衣蔬食,再提个酒池肉林,我的偶像熊大曾提到过,历朝历代的昏君们那些事迹几乎如出一辙,简直都像是复制粘贴的。好吧,个人看史书里也就是明朝后期那几个ZUO的有些创意。神马豹房,神马凤姐,神马炼丹,要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西游记怎么能写的这么生动有趣呢。其实那些酒池肉林、强抢民女,个人总觉着都带着浓浓的民间文学印记。我小的时候看上下五千年时便觉稀罕,那个肉林,遇到下雨怎么办?招来苍蝇蚊子盯了怎么办?

还有哇,这烤肉都是吃现烤的香啊,现下谁家去吃韩国烤肉不是自己现吃现烤哇。现在吃过见过的多了,回头想想,所谓的酒池肉林,别说和金钱豹比,就算北京连锁烤肉自助店神马汉丽轩,团购30一位那种,吃的都比商纣王同学丰富啊。可见古人真不容易。

还有评书和武侠小说里最喜闻乐见的强抢民女,尼玛抢什么啊,买不就行拉,古代买卖人口那可是合法的啊,尤其你看红楼梦里袭人倒是被卖进贾府去的,可后来她哥说要赎她出来她是死活不干哪。还有大观园里那些丫环,一个个都是死都不愿出园子啊,心甘情愿被剥削、被压迫、被地主阶级奴役的**生活。

神马,你说现在,现在也,咳咳,差点手滑把实话写出来说现在也是啊,你看现在的女生们也是愿意坐在宝马上哭啊。别拿着学校里小学生们诧异喜儿为嘛不从了黄世仁履行契约精神,牺牲我一个,提高全家生活品质那事儿当新闻说,大家怎么不看看现在触目所及的尽是喜儿从了黄世仁的现实版。所以说很多时候教育问题其实都是社会问题呢。

03

认为年纪“小”,李世民的统兵权就在他哥之下,就一定在晋阳起兵中“打酱油”的专家:李世民16岁就随军驰援雁门关救隋炀帝了,父亲戍边几个儿子只带了他,19岁破薛举,20岁败宋金刚,22岁虎牢之战,一战擒二王;李建成在这些战役中都在辅助和防守的位置,后来他擒住刘黑闼,前提也是李世民在他前把李黑闼的主力精锐给灭了,他心安理得捡了个便宜。还有阻击颉利,这两军交战的记录,不好虚构的吧。说太子就不领兵的,唐宗室,鲜卑化严重,自北周以来就有君主亲征传统,后世安史之乱时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也是由有即位可能的李俶,李适担任。

晋阳起兵,家里有老爹在,确实是不可能单由小破孩的意见就做决定。可李世民18岁是小破孩吗?就因为18岁,就不可能参与决定?这是什么逻辑?就算后来李世民抬高过自己人的功劳,第一次李渊排位次,李世民也在李建成前面很多好不。

认为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就不用再逼弟弟的专家:李世民和杨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老二,都被老妈喜欢,都军功赫赫(后来也都爱跟门阀制度以及高句丽死磕)。前朝教训历历在目,你说李建成是太子就不用排挤李世民,这合理吗?李靖,算是低调了,当时打战的时候,朝中的人也是一本一本的参他,李世民功高震主,李建成如果不猜忌,不挤兑他,除非他和整个东宫都是傻子。

李建成也和杨勇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当年武将集团是有人支持杨勇的(高颖,尽管他们有亲戚关系),而隋朝开国几大将领,除了韩擒虎(也免了官)之外几乎都被炀帝给杀光了,其中贺若弼等也是和炀帝一起征伐过的。武将的风险比文官大,无论关系多好,君主一猜忌就可以人头落地。可是前车之鉴在,当朝中武将集团面临重新站队时,除了极少数太子亲信,大部分都弃了四平八稳水到渠成名正言顺的太子,选择了豁出命去跟秦王搞政变,或是中立(当时等同于默认秦王夺位)。他们得有多不想看到李建成即位啊!与其现在猜想当时人怎么想,不如看看身在其中人自己的抉择。毕竟纪录片拍错了,专家还是专家,武将们选错了,扶持一个有刘邦/炀帝倾向的人上位,就算一开始可能有高官厚禄,将来也随时可能会挂,没有人愿意因为“交情”就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而李世民确实没有有负他们的期望,开国功臣,除了犯了大罪,他一个都没杀。

李世民“有可能”改过历史,如果历史有明显错漏的端倪(原来学者提出疑问都是因为史料不全,时间上前后矛盾,与考古发现不吻合等等实证),那么可以指出,但此剧的怀疑全都是“推测”来的,没有一个实证,而且还对没有记载的细节妄加猜测(逻辑还不合理),而对于有记载的,杨文干运了几百副铠甲(这在唐朝等同谋反,这里没有强调数量),李建成没有承担过大战,李建成仓惶出逃把弟弟都给留在了老家,李渊的母亲死亡时间存疑(有说他母亲死的早,他小时候纪念母亲很孝顺;有说她母亲脾气坏,她妻子很孝敬--我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因为他父亲一定死的很早,李渊不至于从小就是个孤儿吧?前者有可能是把父亲误记为了母亲),等等都忽略,就过分了啊。觉得李健成“也可以”的专家:当时唐北有突厥等,西有土蕃南诏,东有高句丽,还有契丹部落在形成中,全都发展了强劲的骑兵。这种弱肉强食的时代,既要发展gdp,又得保持抵御能力,否则突厥来一次打一次,根本没有机会喘息。李世民即位后的军略,破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只要没有生病,时机都抓得很准,每击必中(高句丽的时候有薛延陀作乱,也及时终止了两边同进,而是专击一头),对于骑兵兵种也有所发展,这不是一个李靖可以代替的,上下五千年也没出第二个来。毛主席说: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其右耳--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就凭李建成这个被武将嫌弃之的守成之君很难想到跟周边诸国争霸--但不控制北方的唐就不是唐了,建个长城安于中原,宋也可以的。

当然,最重要的,历史没有如果。

04

尽管我承认我是个有着各种劣迹斑斑的人,但是我一直固执的觉得我是个善良的人。因为我总是愿意去相信,所有的恶意背后,都会有不得不的苦衷吧。哪怕是变态杀人狂,或许是因为变态的童年,或许是因为狂虐的基因。我不愿意告诉自己,会有因为恶所以恶的存在。这已经变成了一个执拗的态度,尽管时常会自我质疑,却又总是被敷衍的自我肯定过去了。或许,这已经是拉住我的最关键的信仰了。

于是,我相信《大秦帝国》里的商鞅,我也相信《激变玄武门》里的李世民。

他不是故意的,所有政治斗争的残酷都不是故意的。如此干净利落的干掉对手,省的日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明争暗斗。哪怕,这个对手,是自己的亲兄弟。

他是愧疚的。“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他是拼了命想证明虽然上位很暴虐,但他其实是个好皇帝;他也是拼了命想告诉他的哥哥弟弟,你们的血我不会挥霍,我会做个好皇帝,你们安息吧。

《万历十五年》里,我读到了身为天子的无奈与可怜,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天子之争的血腥与暴虐。对于大多数的曾经的皇上,他们是不是都曾梦想过“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治,对于我这种善良的人,是个禁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423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