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医道无界纪录片观后感3000字,这个是最近庆祝首个医师节的纪录片,下面的范文一起看看吧!
在毛里塔尼亚渡过的第一个“医师节”,恰逢我到这里执行“援外”任务满一个月,所以《医道无界》里展现的内容对我来说更有切身的体会。通过这部纪录片使得“援外医疗队”承受的艰苦被更多了解,“援外医疗队”经历的危险被真切感受,“援外医疗队”自身风采得到充分展示,因自己的“援外医疗”经历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在祖国的美好生活。
从此,有了一个重要角色——“中国援外医生”
去年的这个时候非洲对我来说还很陌生,有人说“非洲是片神奇的大陆”,但在我脑海里更多的印象是“贫穷、战乱、饥荒、炎热”的代名词。说起“援外医疗”更是知之甚少,只听说非洲的医疗条件差,因为中国医生的医术高,所以那里的人很喜欢找中国医生看病。直到2017年11月中旬接到院里通知,在院内选拔“第三十三批中国援毛里塔尼亚医疗队队员”,心想到非洲去工作应该是既有挑战性又可以得到历练的一个机会,所以决定尝试一下。看了选拔要求,并确认自己符合条件,在征得家人和领导的同意后,我决定报名,提交个人材料后,很快就得到院里和市卫计委的批准,通知我准备参加省卫计委组织的培训。
一个月后培训班在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开课,培训周期半年,主要培训内容是法语、党建、心理、防护隔离等。当我了解到今年是黑龙江省对“毛里塔尼亚”医疗援助第五十周年时,这使我们“第三十三批医疗队”拥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接过老队员的旗帜,传承展现龙江医生风采。在“护高专”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半年的培训时光过得很充实且愉快,每一天心里都交织着对亲朋好友的不舍与对非洲大陆的期待,然而伴着这种不舍和期待,出发的日子转眼就到了。
2018年7月19日,我们20名队员踏上了“援非”的征程,单位领导前来机场为我们送行。身着胸前绣着国旗的队服,强烈的使命感从心底升腾,本以为很坚强的自己,在听到五岁的女儿喊出的一句“爸爸你别走!”时,我把女儿搂过来用力的亲了一口,说不出一句话,转身后确已经泪流满面。我和其他队友拖着行李,头也不敢回的快步走向安检口,从这一刻起我更重要的角色是“中国援外医生”。
历经35小时,中转两次航班,在当地时间7月20号傍晚我们“第33批援毛医疗队”平安抵达了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的首都努瓦克肖特,下飞机后迎接我们的是上批的老队员和扑面而来的热浪,老队员说现在不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但室外温度仍达到32℃,最热时能达到50℃,再看着周围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黄沙戈壁,本已做好心理准备的我虽然汗流浃背,但也像被浇了一盆冷水。想到过自然条件差,但没想到能这么差,顿时开始怀念我凉爽的大哈尔滨。车疾驰在周围荒芜的公路上,公路两边是零星的低矮帐篷,目之所及看不到绿色植物,倒是有几头骆驼在慵懒的散步,眼前的一切告诉自己:非洲——我来了!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西濒大西洋,东与马里接壤,南与塞内加尔交界,北与阿尔及利亚相连,全境有一半国土属于撒哈拉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0毫米以下,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属最不发达地区。
从机场到努瓦克肖特市内大概用了30分钟,听老队员讲,这条机场公路还是今年在“非盟峰会”召开前刚刚修建好的,几年前的这里连条像样的柏油马路都没有。这里一点也找不到一个国家首都的感觉,市内见不到一幢高楼大厦,路上跑的绝大多是欧美报废多年的汽车,没有后视镜,没有保险杠,就连车窗也残缺不全,总之,只要汽车能发动就能在街上跑,所以这也造成这里的交通秩序混乱,有些路段的拥堵程度甚至超过国内。然而,这里的人生活虽然贫困,却有着超乎想象的幸福感。全国9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每天要做五次“礼拜”,很多人似乎没什么固定职业,聚集在街边无所事事,也感受不到一点点的压力,脸上洋溢着不知从何而来的笑容,见到中国人,他们大多会主动用汉语打招呼说声“你好!”。这就是毛里塔尼亚给我的最初感受。
作为医疗队的中医大夫,我主要的任务有三个:一是帮助受援医院成立中医门诊;二是为使馆、经商处及当地官员提供中医治疗;三是为中资企业及当地华人提供相关的中医服务。这次工作的受援医院是首都阿拉法特区的“中毛友谊医院”,从院名就能看出这家医院是我们国家援建的项目。阿拉法特区在努瓦克肖特市的西南角,这个地区属于当地的贫民区,随处可见低矮的帐篷,那就是当地人的家,没有供水供电。
在这个医院的中国医务人员加上我共三人,我们每天从驻地出发开车大概要40分钟,路途很颠簸,而且路上跑着很多驴车,因为路面狭窄,以至于汽车经常需要和驴车争抢道路。到医院后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明明早餐吃的挺饱,这一路下来又饿了。
欣慰的是医院的条件还算不错,毕竟是我们国家承建的,在当地也是规格很高的医院。这里大概有300张床位,每天门诊的患者也很多。同院长见面时他讲到,这里是中国帮助援建的医院,所以也被称做“中国医院”,但从建成至今一直没有邀请中国医生来这里工作,很高兴从今天起“中国医院”有了中国医生。院方对中医科的建设比较重视,所以特意为我提供了单独的诊室。从院长的口中得知当地有很多患有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的患者,但他们平时的治疗手段没有太好的疗效。于是,我决定在这里主要开展针灸治疗,因为这些疾病的治疗,针灸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特点在于不受制于地点限制、疗效确切、不依赖于大型检查设备,就这样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一张诊疗床,就成了诊室内所有的硬件设施。从此,“友谊医院”的中医门诊就此开门营业了。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当地人对中医的了解很少,所以医院最初还是抱着一个试试看的态度来配合我开展工作。我心想你们有疑虑不要紧,在未来的两年我会用自己方法,让你们好好见识一下中医的神奇疗效。
上班第一天只来了一个患者,是个六岁的小女孩。因为当地医疗条件差,在出生时由于过度牵拉左臂,造成孩子的左臂脱位,因当时没有发现这个损伤,随着孩子的成长才察觉左臂不能上举,但由于已经异位融合,我觉得这个症状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才能解决。在询问病史中还了解到孩子患有消化不良,经常出现饭后呕吐的症状。虽然手臂问题我不能立刻为她缓解,但利用手法按摩相信小女孩消化不良的问题应该能得到改善,在向小患者的妈妈交代完病情后,我开始为她进行治疗。通过聊天得知女孩的妈妈患有膝关节病,平时行走和每次做蹲起动作时双膝关节都会疼痛明显,在当地医院只是给她的双膝进行封闭治疗,可始终也没有得到明显缓解。由于双膝长年疼痛,在我的建议下她决定尝试一下针灸治疗。当看到很多根“银针”刺进膝关节周围,她的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我想她肯定不相信这样也能治病吧。结果第二天当我来到诊室的时候,她和小女儿已经坐在门口等我了,告诉我膝关节的症状改善了,不像之前那么疼了,而且还带来了她的一个朋友,要求一起治疗。
经过两周的门诊工作,从最开始的一个患者到后来每天最多接待35个病人,院方特意又给我们增加了两张诊疗床和七把椅子。就这样,小小的诊室每天都挤满了患者,院方安排专人在诊室门口负责发号和维持秩序,现在我的中医诊室是整个医院患者最多的地方。每天诊察的疾病也不再是单纯的骨关节疾病,还包括失眠、偏头痛、面瘫等。每个来就诊的患者都体会到了中医带来的确切疗效,看来在信息不发达的非洲大地,依靠口口相传也能有很惊人的传播速度。现在半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走在医院里,很多人都会友善的对我打招呼并说:Médecin chinois c'est bon!(中国医生真棒)。
前天与院长再次见面,他高兴的对我说:“非常感谢中国把你派到了我们医院,谢谢您!”。听到他的话我的内心很高兴,因为能通过努力得到院方的认可,认可中国医生,认可传统的中医疗法,这也是我在非洲工作迈出的第一步。
正像纪录片《医道无界》中展现的那样,我们分布非洲各个国家的中国医疗队队员离开祖国,投身到生活条件艰苦的非洲,用55年的时间诠释着“医疗无国界”的真谛。
我的一位“公卫”队友此前就曾到过非洲,参与控制“埃博拉”疫情医疗支援。他说疫情最为肆虐时所有西方国家的医疗队伍都撤离了,只有我们中国医疗队留了下来,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并肩抗击疫情,直到疫情得到控制。当时,每天有数不清的尸体从医院抬出,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就等于每天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正因为背后有国家对医疗队强有力的保障,加上中国医疗队高超业务水平和过硬的个人素质,使得中国医疗队没有退缩,中国帮助非洲抗击“埃博拉”,这无异于世界医疗史的一座丰碑。
“出了国,更爱国!”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中国人更能体会到祖国的发展与强大,更能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在非洲的土地上随处可见中国援建的项目,中国医疗队也和这些大项目一样,在非洲的历史中会留下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来说两年的“援非”任务才刚刚开始,纪录片里所呈现的内容可能在今后的日子里逐一再现于我的身边,我认为这次“援非”的经历必定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次历练与考验。
对于非洲朋友而言,我们是真正的“来自东方的白衣天使”,是无畏无私爱的使者,是“带不走的中国医院”,更是“中非友谊”的桥梁和见证。我乐于奉献,甘愿付出,因为在那一刻,我将以仁爱为阳光,以仁术做雨露,让祖国传统医学之花盛开在毛里塔尼亚。五十年来,中国黑龙江援毛医疗队以精湛的医术和热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毛里塔尼亚人民的欢迎。“中国医生”是当地人民对我们医疗队员共同而响亮的称呼,做为其中一分子我感到无比荣幸。
看完影片后仍有许多片段在我脑海中久久的停留,比如在阿尔及利亚,非洲兄弟用身躯铸就“人盾”为中国医生遮挡子弹;在印度洋岛国科摩罗,中国医疗队用“青蒿素”控制了当地恶性传染病疟疾的发病……作为一名正身在非洲的援外医生,也不由的对他们肃然起敬。四集的纪录片虽然很短,不能将“援外医疗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取得的成就一一展现,但通过这些代表性的人物事迹能让大家更了解非洲、了解“中国医疗队”做出的贡献,也更为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习主席为援外医疗队提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不仅是援非医疗队的座右铭,更是祖国大医精神的体现。未来两年在非洲的工作我定会尽己所学,并牢记使命,使祖国传统医学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