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观后感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16:22 | 移动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观后感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一部由金铁木导演的历史战争纪录片,网友们对这部影片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从东亚板块的四分五裂到大一统,这个过程经历多个皇帝的努力,并且能保持目标一致。

从秦始皇通过武力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再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和文化的统一。从天下一统的初步形成,到一统的稳固,中间确实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多任皇帝的呕心沥血。

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他就意识到仅仅通过武力降服是远远不够的,实现长久的统一还需要做很多事情,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计量工具,再到统一的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初衷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可是他太心急,统一之前的各个国家文化,思想各不相同,要实现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一点点来改变,正式由于他的太急于求成,信心被打击,过于自大,导致最后秦国的灭亡。

秦国灭亡后形成了楚汉之争,项羽一心想着将一统的天下重新回到分封制的时代,而刘邦看到了时代的发展应该是大一统,最终刘邦获得胜利,他的内心抱着要真正实现大一统的目标成为了统治这个天下的人。然而刘邦意识到了实现大一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己这辈子是没法实现真正的中央集权和文化的统一,于是他选择了隐忍,推行无为而至,修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为稳固民生打下基础,为自己的后代扫除障碍,清除了异性诸侯王。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他们依然选择隐忍,修养生息,积蓄国力,准备抵御匈奴外患。

到了汉武帝时期,加上前几任皇帝的积累,最终消灭了外患,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形成了一个汉武盛世。

02

这部纪录片我是一看就停不下来呀,因为我本人就喜欢讲述清晰,画面高清,条理清楚,然后制作精良的片子。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帝国。

刚开始讲的秦始皇,有点颠覆我记忆中的形象。不知道咋的,一提到秦始皇,就觉得他是个暴君,是个残酷的君王。耗用民力修筑长城,焚书坑儒,使用酷刑啥啥啥的,让我就觉得他是个大坏人。“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皇帝就是不好的皇帝”,这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存在了很久很久。直到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也许是年龄到了,所以考虑事情不再单一而笃定了,对事情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这样一个皇帝,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做了这么多大事的人,怎么可能只用“暴君”两字来定义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这太不可思议了。也不知道是我以前太没文化了,还是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太有问题,只告诉你是这样,却从不让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你觉得还能是怎样。我觉得学会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是个很重要的事。很多人接受的教育并不是学会思考,而是人云亦云,就如过去的我一样,甚至自己还不自知。只愿大家可以自主地选择并吸收,而不是“被喂食”。

纪录片以各个皇帝的心路历程来讲述秦汉这个伟大的时代,注重大一统的论调,以及突出每个皇帝的雄才伟略。在我心里一直有个偏见,总觉得中国人自己无论拍的,讲的,评论的,总会帮亲不帮理,就是不太客观,而且好面子,总夸自己好的,忽视自己不好的一面。不过,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吧。你从天天夸自己孩子聪明美丽的家长们身上,便可略知一二啦。

不过我相信秦始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传奇人物,也相信他是想过要当个天下人都认同的皇帝的,也相信,做点大事没有狠心肠是不行滴。历史的大势是不能改变的,秦始皇确是那个加快中国脚步的英雄,他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影响了后来中国两千年的历史,真的很传奇,很酷。从以前的不解变成了崇拜了,也不难理解刘邦当时是秦始皇的小粉丝的心态啦。

电视剧是个害人的东西,总是给我错误的历史人物形象。秦始皇的暴君,刘邦的市井小民,吕后的心狠手辣……真是无语啦。人物刻画真是太单一了,突然觉得看电视剧真是浪费生命,但是有时看电视剧挺开心的,哈哈,做人对自己不能太严苛啦。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国灭亡。原来西汉初,国力衰弱,百姓生活疾苦。国内七大诸侯实力强大,国内郡国并行,汉帝国有名无实。北方匈奴肆虐,只能靠和亲才能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内忧外患,汉高祖只有忍辱隐忍。在吕后的帮助下,铲除了异性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可惜同姓的也不省心。单于和亲,白登之围,吕后之辱这三件事让我感受到当时匈奴的强大,以及汉初帝国治理的艰难。

吕后是个多么厉害的女性呀,电视剧干嘛老黑她哟,没有她,刘盈能撑下去么,真是。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去世,而吕后便是刘邦理想和信念的继承者,守护了孱弱的初汉。

汉文帝刘恒(原代国代王)在公元前179年23岁时返回长安继承帝位,他温和谦逊,待人宽厚,明白父亲的理想,并在他的时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听取贾谊的建议,恢复经济发展,赢得民心。公元前157年去世。

汉景帝刘启桀骜不驯,在同姓诸侯的逼迫下错杀忠臣晁错。七国之乱中,在梁王刘武死守睢阳,周亚夫英勇善战的帮助下,平定了这场差点颠覆王朝的叛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削减了同姓诸侯王的威胁。

刘彻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41年正月初十,16岁的刘彻登位,可惜在外祖母窦太后的影响下,年轻的他还只能是名义上的管理者。窦太后希望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但是刘彻知道这个理念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国家了。现在的汉朝需要进取,而不是无为。与祖母较量上的失利让他倍感抑郁和失落,于是又转向对匈奴的对抗。张骞便是汉武帝派去联合月氏对抗匈奴而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逝世,无为而治的时代结束,21岁的刘彻拥有了真正的权力。公元前134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马邑之谋后,便与匈奴不再和亲,而是进入战争,但是缺乏对西域的了解一直不占优势。张骞出使西域,被俘虏监禁十年后才逃回中原,并带回了自己十年间不负使命的记录,帮助汉武帝对付匈奴。加上卫青、霍去病的得力帮助,终于打败匈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自信又悲怆,血性而霸气的汉武帝,平定河西,打开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同时穷兵黩武对抗匈奴导致百姓哀怨。

写到后来是记录了,哈哈,本来写的就是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加深印象,以后有了更深的见解,再来议论一番。

03

中国强大了,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秦汉是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时期,也形成统一的民族和文化认同。“China、sino、支那(本无贬义,‘中国’一词本是褒义,日本近代崛起后不愿继续视中国为天下中心,随着中日战争, ‘支那’一词逐渐变成贬义)”据说源自“秦”的音译,而我们的民族名“汉”的来源则显而易见。

汉武帝虽被批评穷兵黩武,耗尽民力。但确实是他基本征服了已知世界适合农耕的区域,所谓中国本部。统一南越、河西走廊、朝鲜汉四郡、西南夷,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西到高山,东和南到大海,北边太冷。当然在他之前,是秦始皇在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刘彻祖辈数代的休养生息,长达七十年稳定统一的状态,对百姓身份认同的转变和积聚实力都有极大意义。

外敌的存在反而刺激内部的凝聚和认同。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对华夏民族认同和中国统一或许有正面意义。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对文化统一有好处,但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也是不小,大量先秦古籍就此失传。

对于中国的统一,有很多解释,比如表意的方块文字,治水的需要。无论原因,这个结果,领先欧洲两千年。

当然,统一未必完全是好事。有一种观点:欧洲的进步就是因为割据。政治割据却又联系紧密,一方面战争刺激各国的改良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形成统一且自由的思想市场。人才在各国间自由流动,没有笼罩一切的政治权力。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也是在春秋战国。

“百代皆行秦政治”,儒表法里。秦一整套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姓诸侯王拱卫中央的作用也不能说没有,如果皇帝比较弱,出现权臣的情况下,宗室诸侯是制衡力量,至少也算备份。西晋就是吸取曹魏被自己取代的教训,大封宗室子弟。当然最后引起八王之乱,内耗严重。一个结果是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被游牧民统治,另一结果是东晋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两千年时间,皇帝也是逐步逐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04

古代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一般都喜欢开疆扩土(所以说中华民族是最热爱和平的这句话完全是党在忽悠民众),而这些帝王最基本的考虑就是国家的安宁,他们都想的是为了子孙千秋万代的和平,然而他们这种想法能不能实现还得看地图啊,像我国的南方,东南沿海那些地方,原本是不属于秦汉的,但是打下来后,由于那地方可以种地,所以就永远成了我国的一部分,而像北方那些地方,就算打下来,也并不适合农耕,不适合农耕就没法住人,所以也就匈奴之后又是其他游牧民族,除非像清朝一样本来就是放牧的,而像今天我国目前这样的制度,也是民族问题不断!回过头来说,秦皇汉武的对匈奴战争虽然没有带来几千年的和平,但也有近百年,一个游牧民族的重新崛起也是需要时间的。

再说他们在政治制度上的作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或许在大部分士子人臣眼里都不如分封,但这并不影响什么,只有皇帝坚持,这种制度就算有人不断反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那些人闭嘴,但是秦始皇却采用了错误的做法,也不能算错误,秦始皇不是汉高祖,他有实力坚持自己的主张,就算把那些对政府说三道四的书都烧了也不会怎么样,知识分子就算再不满也造不了反的!但这种做法明显是带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去做的,并不能达到本来的目的,其实汉武帝的做法比焚书坑儒更加对文化有着摧残的作用,百家齐暗,唯有儒术!只不过武帝的做法更加"文明”。但这里其实有一个被历史书误导很严重的地方,历史书经常把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武帝的独尊儒术相比较,但其实前者是为了政治制度的统一,后者不能算是反分封制度而进行的一次思想统一,分封制度在景帝平七国之乱时已名存实亡,武帝颁布推恩令时被彻底终结。独尊儒术不仅仅是反对某一种政治主张,而是对所有官员基本执政思想的一次统一。用现在来比较的话就是,焚书就像是维护权贵资本主义制度,独尊儒术就好像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者是维护一种政治制度,后者是统一执政思想。这样感觉都还是说不清楚,我就直接说始皇坑书,儒生还是可以当官,武帝独尊儒术,法家的人不能从政!

另外我还想再说一点就是赵绾的死,晁错的死,贾谊的郁郁而终。赵绾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儒生,晁错则是一个铁腕的政治家,贾谊更是写过《过秦论》这篇千古绝唱的天才。但这些人感觉都是同一种命运,想要改革,结果却被守旧势力当泄恨的对象,这些人都都不像贾诩,姚广孝那样聪明,懂得明哲保身。但都对国家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啊!

最后我说一点,最后结局的时候,旁白说我们继承了秦汉的积极进取和奋勇豪迈,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影响着当代的每一位国人,这其实太扯淡了,当代我们继承的不是那么遥远时代的精神,而是明清的时代特点,近一点可以说是文革,民国时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