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19:10 | 移动端:《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你看了吗?这是一个描写家乡的,映射出整个中国的书籍,这篇《中国在梁庄》读后感大家一起看看!

事实上,《中国在梁庄》是早于《出梁庄记》出版的,我是先读了后者。如果说,上个月读完的《出梁庄记》,是作者于全国各地对来自梁庄的农民工进行运动式的探索性访谈,讲述每个人离奇不凡的故事,反映这一群体共有的哀伤;那么,这本《中国在梁庄》,则是作者深入现场对梁庄进行详实的田野调查,观察其中的人和物,情和事。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对于中国而言,梁庄不为人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未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我相信,只要曾经或现在在农村生活的人,都能在作者笔下的梁庄中找到家乡熟悉的影子。通过梁庄能想到自己的家乡,透过梁庄会看清中国的形象。

《中国在梁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

读罢全书,我所痛心的想来不是什么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亦非”。梁庄作为一个引子,阅读中不断引导我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村子,河流、麦田、大堤、大队、晒粮场……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画面被拆迁、征地的现实重拳击碎,如今她已经变得少有乡土味了。

“物非”

首先“物非”具体表现在:

村落形态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总纲使得盖房选址有了经济意识。中小城镇化扩张,县域交通干线贯通,使得所经村庄沿路建房。原本集聚的村落形态被道路“肢解”为横一片竖一片的条带型,稍微有些实力的都想着往道路旁边盖、往村子外围搬,这逐渐造成了“空心村”。

梁庄不被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

乡土文化式微。如果把乡土文化定义成与农耕文明想关联的诸多文化活动而言,那么总的来看,这种衰败表现在农业生产公共基础设施的减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举办频次降低,农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位及其尤其引发的诸多涉及人们精神面貌的问题。

生存环境遭破坏。书中说道因办砖厂而长年挖地取土,本用来耕种的沃土被烧成一块块砖头,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在新闻报纸中屡见不鲜了;其次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目前乡镇基层政府大多已经建立起了垃圾处理机制,或者外包给专业清洁公司或者由村集体对内雇佣保洁员,定期清理生活垃圾,但限于一部分村民环保意识不到位,垃圾随意倾倒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地方垃圾围村可谓触目惊心。

“人非”

人是村庄的命脉,人气一散,村庄的传统便开始从各个层次土崩瓦解。而“人非”则具体表现在:

“三散”问题。所谓“三散”,是为“人散”、“心散”、“资源散”,若将一个村庄看作一家企业,要想它能持续经营并取得效益,那么必然离不开人、财、物,更重要的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城市化/城镇化盘子越做越大,有如抽水机一般的抽走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农村发展留不住人,农村发展缺资源,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弱化。

   大年初一,梁鸿和梁庄人在一起

社会关系,财大气就粗。以前,在梁庄,韩、梁两家是人多势众的大族,按照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家族内部,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两大家族几十年间争锋攀比,在政治上此消彼长,仿若两党争权。而其他外来小姓则地位卑下,村中大事没有插话的余地。如今,贫富地位成了左右村中一切的衡量标尺。手眼灵活、逞勇斗狠的精明人在外赚了大钱,往往废弃祖屋,在村中显要通达之地另起新居,往往是沿着新修的主干道一字排开,宅基地则是花钱从贫穷人家购买。而老实八交、规规矩矩的人家则困守老宅,顶多修修补补,四周说不定是被人所遗弃的荒草没膝的废宅。过年回家,人们见面也不再论资排辈,絮叨家族之事,而是询问“在哪儿发财”,互相攀比收入多寡。哪怕在城市只是一个奔波劳苦、受尽白眼的菜贩,回到了农村面对无能外出的村民,也会油然而生一种优越之感,毫不掩饰。

道德风俗,“养儿防老”的孝道传统难以为继。一旦不用再土里刨食春种秋收,“养儿”当劳力就已经靠不住了。子女外出打工,撂下的土地全都留给老人取耕种。而且,由于城市教育的门槛限制和高高在上的育儿成本,父母成了打工者再理想不过的“全职保姆”。子女的逻辑足以自圆其说、告慰良心:你免费种我们的土地,当然有义务替我们抚养孩子。一来一回的利益交换,冰冷直接。而在道德传统中浸泡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自然无话可说,将抚养孙辈视作天经地义。平日里娇宠成性、不服管教,他们也仍然任劳任怨,一直辛苦操劳到干不动的那天。

读书教育,寒门难出贵子。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动力外出打工,经年不回,夫妻、父子骨肉分离的人间悲情剧在广袤的农村和城市的某个角落重复着;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缺失,被留守的儿童如脱缰之马,无心向学,在农村只为了快快熬到出门闯的年纪。电子游戏、盗版光碟为他们打开了通向城市的窗口,他们在网吧、游戏厅里等待着被送进工厂流水线。大学光环堕入凡尘,家长也不再“砸锅卖铁”供子女读书,而是听之任之走上命定之路。乡村小学成了猪的乐园,“梁庄猪场 教书育人”是昔日尊师重道传统的盖棺碑文。

古老的乡村模式、村落文化、生存方式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有人断言乡土中国在逐渐终结。当把一种正在生长、正在转型的文化看作现实,并从此出发去寻找新的出路的时候,我们忽略掉的是仍处于这一文化中的人们。他们的情感、思想、观念以及生存方式并非全然会跟随这一转型而改变,相反的是,他们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仍然渴望回到那种传统的模式中。因为在那里,情感可以寄托,习惯可以不加改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