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再读《狼图腾》有感2000字范文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秀色可餐的美食、温暖舒适的环境、诱人的金钱美色、更大的权力等,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招手,如何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我们时刻要面临的抉择。其实,只要我们不断强化学习,注重生活中的细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坚定理想信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除弊兴利,就能做到坚守初心,抵制诱惑。
坚守初心,抵制诱惑,强化学习是关键。为了教狼崽捕猎,母狼经常冒险活抓羊羔,由于狼从小不断地学习,狼群才能够熟练利用有利地形打埋伏,在黄羊喝水的时候,利用三面环水的河套打围,一扎口就是一整袋肉食;三面包围,把黄羊赶进大雪窝子,在这天然冷库,贮备食物;将军马赶进大水泡子;飞进羊圈吃羊;把獭子洞扩宽,变成母狼下崽的狼洞。正是狼的勤奋好学,才打出一场场令人惊慕的战役、做出一些些让人惊叹的事情。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不能满足于舒适的工作和环境,要有进取精神,不断加强对党的政治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党规党纪的学习,做到明底线、知敬畏,同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多为党和国家分忧,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我们单位有个老革命都55岁了,但善于学习,对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非常熟悉,勇于为党委政府分忧,是我们青年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我们固守旧知识、旧观念,放弃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就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淘汰。
坚守初心,抵制诱惑,注重细节是大事。黄羊是草原上速度最快的四蹄动物,草原上最快的猎狗和最快的大狼都追不上,但若黄羊经不住绿草美味的诱惑,把肚皮容量控制在不牺牲速度的范围之内,便丧失了速度优势,变成一群绵羊或一堆羊肉;若黄羊晚上舍不得身子底下焐热的热气起来撒尿,便会被狼盯上猛追,颠破尿泡,后腿抽筋,变成狼的盘中餐。獭子受不了青草的诱惑,三番五次冲出洞口吃草,放松了警惕,狼突然出击,在洞口抓获猎物。就连最狡猾的狼,也会因为太饥饿,犯了傻,明知有羊倌在,还生吞海塞,肚子涨成圆筒,羊倌乘机追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为轻装快撤,还将吞下的羊肉大口大口地吐出,但由于肚中还有不少羊肉,新吞下的食物又没有来得及变成体力,最后命丧于羊倌之手。作为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节,守时守信,发挥楷模、标杆的作用,不能有贪欲。要管好自己的口、手和下半身,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有损党委政府形象的话不说,有损党委政府形象的事不做;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出入私人会所,不贪图享乐,树立和维护党委政府的权威。
坚守初心,抵制诱惑,树牢集体主义观念是保障。狼能把老虎、狮子赶出草原,这与狼的团队精神分不开。头狼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全,带着几条快狼引诱追敌;狼杀死很多黄羊,只是为了给狼群里的老弱病残留食;失去小狼崽的母狼,会用自己的奶去喂养它姐妹、表姐妹的孩子等,正是狼为其它狼、为狼群着想,所以狼群才能抱团,狼王一声嗥,能调来上百条狼协调作战,并且组织严密,甚至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秘诀之一就在于很好地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时刻牢记入党时的庄严宣誓,认真践行“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在困难面前,要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果,要懂得谦让。克服个人主义,不搞一言堂、家长制。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只有这样,才能凝结发展共识,汇集发展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坚守初心,抵制诱惑,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根本。狼被吉普车追赶,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转身蹲坐下来,摆出最后一个姿势;狼被追赶走投无路,宁可跳崖自尽,钻进洞中被活埋,也不愿落到人手中;狼腹部被马踢破,吃的东西直接吞到雪地上,仍用尽最后一丝力量拼命撕咬马,决不放弃最后一次晚餐;陈阵养的小狼,拼死反抗也不跟着迁移的牛车走,在吃食物时决不让任何人靠近,虽然在人群中长大,但狼性未减。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内因不仅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它还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相当于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是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的,是不会半途而废的,是不会让党和国家失望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替人民执好政,用好权。
坚守初心,抵制诱惑,壮士断腕的勇气必不可少。巴图在追赶狼时,把狼的前腿打断了,狼嫌跑起来刮草碍事,就把自个儿的腿咬断了,这已经是巴图第三次见到狼咬断自己的腿;一条头狼不愿看到自己的兄弟儿女受辱,将一条受了重伤的狼咬死。狼尚有断腕的勇气,何况人乎?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时常“扯袖子、咬耳朵、红红脸、出出汗”,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发现自己身上有陋习,要勇于摒除,发现自己走偏了,要及时纠正回来,对犯小错小过的党员干部能拯救的要及时拯救,对那些已经坏掉的党员干部,该查处的要及时查处,对腐败零容忍,保持高压态势,让腐败无处藏身,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篇二
说句老实话,我读过的小说并不多,甚至在高中之前,我都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小说。为何如此?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一直被“教育”着读小说是在浪费时间,会妨碍学习。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对小说都有一种抵触。直到高中,在同学的影响下,我开始慢慢地看起了小说,从最初的网络小说到后来的文学名著。渐渐地,我便对小说产生了兴趣。
大学后,我读到的第一本小说是姜戎的《狼图腾》。在未看这本小说这前,我是对其并无太大的兴趣的。只是由于刚开学没事做,便在饭堂旁的小贩那里买了这本书来解解闷。但当我真正看到里面的文字时,这本书带给我的并不亚于三观的完全颠倒!同时,我也惊讶于作者的真知灼见。以下便是我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印象。
在还没读这本小说之前,狼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奸诈、狡猾的,反正就是那种坏形象的代表。而这本小说却改了我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对狼的印象。在这本书里,狼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它会利用地形进行捕猎,利用地形逃脱蒙古人对它的围猎。它甚至还是人类的老师,教会了草原人如何捕猎,教会了草原人如何在战争中获得胜利。狼,它不仅具有野兽的那种兽性,更有近乎人类的聪明才智。
这一点就足已改变我对于狼的认知,更可况这本小说展示的狼的魅力还远不止这一点。它还让我看到了狼有情有义的一面,母狼对于小狼的溺爱使我想到了人类母亲对于自己小孩的呵护。失去孩子的母狼在仰天长嗷时,感到震惊的不止陈阵,我的内心也是一样的激动。也许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也不过如此了吧!其实,在这本书里,我对于狼的最大的印象便是狼的韧性与不屈。在草原里,狼是高傲的!它不愿意“低头”,即使是死亡。就像那两头被人类追到死亡边缘的狼,出于内心的高傲与不屈,宁愿选择让灵魂升上腾格里,都不愿向人类低头。这种高傲与不屈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民族所需要的。
人类不是独立的存在于地球上的,人类与自然有着各种联系。而作者在书里也同样为我们展示了人、狼、草原三者之间微妙又复杂的联系。狼教会了人如何在草原生存的各种本领,同时,狼的凶狠与不屈也多少孕育了草原人超乎常人的勇敢的性格。同时,狼也是草原的守护者。在捕杀獭子、老鼠
兔子的时候,狼便化身为了守护者的形象,维护着草原的安全。所以,便有了狼图腾,有了天葬,有了草原人对狼的敬畏!至于草原,它不仅为人和狼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更决定了草原人的游牧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为人处事的准则,它给了草原人豪爽与奔放的一面。
那么,人又应该如何与草原,与狼相处呢?原始的蒙古族人们选择了敬畏,敬畏着草原和狼。因此,人、狼、草原三者之前间保持着一种平衡,而种平衡给了三者互利共赢的生存的机会,这也是我个人赞赏的相处的方式。但当中原的农耕民族开始向草原进发时,这种传统的、近乎完美的相处方式遭到了破坏。农耕民族的不断进攻使狼和草原走向了毁灭的境地,而这种毁灭有将化为漫天的黄沙,袭向“毁灭者”的来处。由此可见,与自然相处时,人类如果带着侵略性,有着征服者的姿态,是无法与自然正确而友好地相处的。我们不妨像草原人那样,不做侵略者,而做懂得尊重自然的敬畏者,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人类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认识的狼只仅仅是一种野兽,它凶残,它奸诈,它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厌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认识到狼并不只是一种动物那么简单了,它聪明,它有情义,它有着骄傲与不屈,这让人不自觉地爱上它,像陈阵一样疯狂地迷恋着它!
我也从来不知道,狼与草原,与人有着让外来者难以理解的“爱恨情仇”。这种草原上独有的关系使草原有了一种神秘又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向往草原,向往腾格里!
篇三
小时候的各种童话故事以及各种与狼有关的传说都告诉着我们,狼是一种很可恶很可恶的动物,它们会吃掉可爱而温顺的小羊,它们不讲道理,它们还会吃牧民伯伯的家畜,如此可恶的动物,不灭绝,真是天理难容。但是真的是这么可恶的动物吗?
但是有这么一本书改变了我对狼,对狼族的所有偏见和不满,甚至对狼群,对狼族、狼图腾迷恋近乎于疯狂,因此也看了许多和狼有关的书,比如说《狼道》、《狼魂》、《最后的狼群》等与狼、狼群以及狼族相关的书,感触颇深。也许在这里把自己对狼群的那种崇拜的感觉大谈特谈有点叶公好龙之感,我确实不敢亲身钻到狼群里,体验它们的的狼族精神,但是对它们族群精神的钦慕与赞赏是真的。
“狼需要自己捕食的尊严,它们不想被喂养,它们想冒着死的危险去捕猎,它们是战士,如果你把它的骄傲夺走,不让它捕杀,让它学会怕死,那它还算什么战士。”这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话,为了活着的尊严,它们不甘于被圈养,正所谓“不自由,毋宁死”。还特别清晰地记得陈阵养小狼的全过程,虽然他曾经成功的养过小狼一段时间并且似乎和他和谐相处过一段时间,但最终结局很遗憾,小狼还是死了。在他养小狼的中途,有这么几个细节,特别吸引我的目光,首先陈阵养小狼的时候,他给小狼送去的食物他从来不挑,并且在食物面前总是恢复了它的狼性,这不仅让我想起来中国的一句古话“君子能屈能伸”。尽管它处于一个被圈养的尴尬境地,但是小狼从来没有放弃过回到草原,它随时都在为自己的“返乡”做准备。就像刚开始所说的那样,狼族本身就是一个骄傲的族群,自己去捕食猎物是他们尊严的见证,但是在关键时刻,它们仍然可以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问题,为自己的未来着想,正所谓能屈能伸,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就是陈阵所在的那个游牧族群迁移的时候,小狼已经很大很大了,装在笼子里,那时候,小狼的状况已经十分差,失去了所有属于那个年纪狼应该有的自由和活泼,但是它还是没有放弃反抗,一次又一次的咬破笼子,一次又一次的为挣脱而遍体鳞伤,这不仅让我也心生怜悯。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对狼群态度的转变,它们的那种傲气,那种不服输的骨气深深地震撼着我。关于小狼,还有一个片段,对我与狼群认识的转变也有很大的作用。有一天夜里,狼群进攻,在牧民居住的外围嚎叫,小狼也自己开始嚎叫,书上对于这段描写特别细致,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有一天,陈阵带着小狼出去放风,一坨狼粪让小狼的狼性爆发,咬了陈阵,看来白眼狼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虽然在人群中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但是同在狼群中的人类一样,它们可能不会猎食,可能也不会狼群的嚎叫,可能也适应不了狼群的生活,他可能之前像狗一样的生存,但是他从来未曾忘却一件事,它是一只狼,一直草原狼。
其实,也许有人认为这只小狼是幸运的,它不需要参与草原残忍的决斗与厮杀,也不需要担心残忍的生存竞争,它还受到陈阵的恩宠,向来的狼,哪只不是被唾弃?哪知不是被人们单方面的否否定?所以它是一只幸运的狼?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我们都知道,不是这样的,安逸的生活从来不可能是一个狼的追求,或者如果有一种生物会追求安逸的生存环境,那么他绝对不可能是狼。竞争和自己捕食是狼的尊严,即使有一天它们可能会向小狼一样落魄,但是绝对不会放弃对自由和竞争的追求,所以在我看来不回归自然的狼是不幸运的。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小狼死了,是陈阵亲手打死的,但这也许就是这只小狼最好的归宿。这正验证了那句话,我们可以养猫养狗,驯服狮子老虎大象,但是从来没有人驯服过狼,陈阵那么用心的养它,但他还是死了,总之,骄傲的族群是不应该被奴役的,因为无论我们人类多么强大,我们都无法驯服骄傲的狼群。所以狼群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气带给我的启发绝不亚于我们的民族英雄。
彻底让我真正改变对狼这个族群的看法的是狼群进攻牧民的那段,再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它们“飞”入羊圈,咬死了羊群,接着又“飞出”羊圈,整个过程无人知晓,这些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都知道,它们肯定不会飞,并且在人们把它们惹毛了的情况下,他们完全有可能对人类实施毁灭性的报复,但是它们很少这么做,或者只做过一次。显然,它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平衡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包顺贵等人。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言归正传,它们为什么可以从那么高的羊圈进去,并且在达到目的后一声不响地就走了呢?当地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件事确实发生了。这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还是那句话,狼族的精神,这里首先是团队协作精神,还有白狼王超常的领导能力,这些是我们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很难做到的。但是狼群做到了,并且做的尽善尽美。因此,如果除去狼群对牧民的巨大伤害,在此处所表现出来的狼群的精神让我无可挑剔。它们的协作精神远远高于动物界中的任何一个团队,绝对不会因为纪律问题而导致其作战失败。虽然我们都没有见过狼,但是借助电视电影及书籍什么的,我们对狼都会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固然它们有好多好多让我们无法原谅的“恶行”,但是对于它们的优点是万万不可否定的,就像狼群生存永远是成群的,它们的社会性组织性远远高于我们人类,如果实在接受不了对狼群如此的褒扬,我们大可以把这些都当成狼群生存的需要。
多年的游牧史,与狼群多年的斗智斗勇,也有了很多带着狼族精神的草原牧民,虽然狼群的存在会对他们的生活和放牧造成一定的麻烦和困扰,但是这并不妨碍狼在他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读过这本书的人就知道,狼是作为一种图腾存在于草原牧民的心目中的。狼的精神也深深的影响到了草原人的性格及生存方式。毕利格老人就是狼群精神影响下的典型代表。
正如他本人所说,我也认为他和草原狼都是腾格里派来看守这片草原的神。他相信许多人类的作战经验都是从狼哪儿学来的,当然读完这本书我也信了。他深深地遵循着自然规律,不贪心,他深深地爱着草原,也深深的爱着狼图腾。还有许多像毕利格老人一样的草原牧民,就不一一介绍了。然而汉族农耕民族的到来,带给草原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他们飞扬跋扈,目中完全没有自然规律这回事,也完全无视了草原人对狼族的崇拜,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同时,他们的比较也愈发明显,农耕民族的贪婪与游牧民族的狼族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之,狼群是草原人的保护神,他们带给草原民族的影响是无限大的。
狼,并不全是丑恶的一面的代表,它们只是人类的“对手”,对手是敌人吗,对手是朋友吗,二者皆有可能,就要看我们怎么去看它们。总是,狼身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太多太多,比如傲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愿君斟酌,用狼族的精神去渲染自己,必能成大器。
篇四
它,是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是关于自我与民族的思考。
它,厚重;它将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自由驰骋的,正在成即将消失的额仑草原再现,它将所有在我们记忆中退化的狼的传说和故事重新述说,它将湮没了我们的那些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全数抹去,它挽救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图腾崇拜。
它就是《狼图腾》,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小说。主人公陈阵正是作者姜戎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汉人,他却极其渴望与狼为伍,在草原上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在他眼中,草原狼是狡黠的,智慧的,团结的,坚忍的,有责任感的,甚至是有神奇魔力的。
在草原生活的日子里,陈阵结识了一位老练、智慧的猎手——毕利格老人,他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充满智慧与胆识的传统“草原狼人”,他曾带着陈阵去领略狼阵的惊人威力。作为一个传统的“草原狼人”他总是用最虔诚的心感谢腾格里的恩赐——草原狼般的勇气和智慧。
这是游牧民对腾格里的敬仰,对草原狼的崇拜,对民族精神的提升。个人无疑很渺小,但即便是分毫力量也不容忽视,大是大非,大灾大难面前,一丝线索,一根稻草就能点燃无限希望,生命的火光。书中有一段讲述了陈阵独自一人骑着大青马险渡狼口的经历,当时陈阵被吓得灵魂出窍,而他胯下的大青马稳住了他,腾格里赐予他力量,面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狼王,他忽然变得镇定下来,他想起狼怕铁器碰撞声,于是他取下铁鞍,有力地对击了两下,“哐当”声震慑大地,当然也震慑了那铁骑般的狼军。作为一个北京学生,他竟喊出了“豁勒登!豁勒登!这里的狼多多的有啦!”如此具有力量和胆气的话语。陈阵最后安全了。面对危难,个人爆发出的力量也是惊人的。
中华民族是东方的巨龙,它也会生病。曾经的战火纷飞,天灾连年都是我们心头的伤痛。就近来说汶川地震,台湾水灾。面对灾难,人们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悲痛,更多的是爱,是勇敢,是奉献,是坚强。作为一个高中的学生,或许我稚嫩的肩膀挑不起一份重担,也没有能力为他们挡风遮雨,我的渺小将我对祖国的影响,和祖国的联系弱化到最小,模糊到消失。而现在我明白我错的有多离谱。面对汶川地震台湾水灾,我的绵力相比于大善大爱或许失去了光彩,但我相信至少我可以温暖一颗心,至少我可以为祖国赢得一颗感动的心,至少我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即便只有一分一毫。面对危难,放大自己的信心,挖掘自己的能力才是至上之策。
想做英雄的女孩子想必都崇拜花木兰,不爱红装爱武装。毕利格老人曾对陈阵说“中国的花木兰只有一个,而蒙古的嘎斯迈却有无数个,家家都有一个。”嘎斯迈是一个草原游牧女,她曾经带着她八岁的儿子巴雅尔徒女制伏了一只身长1.8米的草原狼,嘎斯迈徒手掰断了狼骨,最后巴勒的致命一击,这狼就一命呜呼了!
古往今来,中国的女孩子都讲求贤良淑德,温柔内敛,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只有一个花木兰的结局。仔细想想遇到虎狼之徒,绣花针又顶什么用呢?女人总是被囚禁在闺阁之中,对国家的贡献少得可怜。但作为21世纪的新女性,祖国的女儿,为祖国添光增彩是使命。学习是头脑充电,运动是身体充电,乐观自信勇敢是心理充电,“武装”加身,谁说我不会成为第二个花木兰,第二个任长霞呢?
我虽然只是祖国的十三亿分之一,但祖国却是我生命的总和。
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淌的,骨子里蕴藏着的坚强、勇敢和对生命的爱,就是一个民族的精魂,是一个民族得以长存的动力。每个人就是一脉血液,正是因为这十三亿的血液,十三亿个“我”,才有这腾飞在世界舞台的中国!
篇五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了,《狼图腾》——一听名字就是本关于狼的书,或许带有那么几分嗜血,恐怖。因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跟很多人有着同样的想法,对狼的感觉就是无比嗜血、贪婪、狡猾、凶残,让人反感、厌恶、畏惧。纵观历史,从来没有人称赞过狼,可是与狼有关的贬义的词语却有很多:狼心狗肺,白眼狼,狼狈为奸、色狼、狼子野心等等。然而《狼图腾》能够颠覆每一个有良心的国人原有的对狼的观念。
经验和实际都告诉我们,当我们不了解一样事物的时候,会跟着前人的观点人云亦云,而一旦深入了解以后,才会发现事实与观念反差如此之大。大到甚至可以和我们原本的观念背道而驰。
这是一本优秀的小说,描述了几个之情眼里的关于大草原上腾格尔地区的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他的描述,我仿佛也身在大草原,感觉草原的广阔,人民群众的热情好客,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更多的是他们的对与长生天的虔诚的信仰,以及人与狼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那种生在草原,死后躯体还于草原的高尚的情怀。一种对死的无所畏惧,和对死后的那种从容处之,以xx之。
慢慢地深入书籍,深入作者种种情绪和他或好或坏的草原生活,我们会发现其实,狼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反而,它是一种十分智慧的动物:它们会利用各种地形来进行打围,成功率很高;它们懂得食物不可一次性吃完要留一些才能让明年也丰衣足食。它们会把食物储存在“雪湖”中,十分有远见;它们还能识破“野兽克星”捕兽夹;它们的毅力很好,有耐心,为了一顿饭常常会等上一两天来选择时机;它们是草原大害——野兔、旱獭、野鼠等的天敌,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原……它们用这些胜过《孙子兵法》的手段方法在草原上生存了千百万年,成为了草原霸主。它们舍弃“小命”,保护草原“大命”,是草原的守护神。它们这种强悍智慧敏捷勇敢的精神受到了草原人民的崇拜,成为了草原人民心中的图腾。
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然而,他们比人类更加地勇敢和无畏。
说真的,草原狼,它具有太多让人感到羞愧和敬仰的精神力量。没有多少人能够像草原狼那样不屈不挠的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甚至不惜以自己生命为代价,来抗击几乎不可抗拒的外来力量了。我很羡慕狼的那种精神,它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而通过读这本书我真的体会到了狼是多么的有智,有才,有勇不得不让我佩服。特别是那只小狼,当主人搬迁时,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它宁可忍受与死亡绞索搏斗的疼痛,就是不肯像狗那样被牵着走。这就是草原狼的准则:绝不会被别人牵着走,自己要有自己的前进方向,不要总是被别人牵着你走,你要学会独立,学会前进。
看了《狼图腾》感慨颇多
最大两点 :一是对书上的蒙古人对草原的热爱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们真应该像蒙古人保护草原一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了;二是我们真应该像蒙古人一样节约,我想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我们可以作为主宰者,可以任意浪费,看看德国日本人都像里面的蒙古人,我们就像里面的黄羊。历史证明一个民族要想复兴和富强,你必须发展生产力,但是绝不能“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振兴民族的基础,但还不是基础的基础。必须把培育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这才是具备民族腾飞的两个翅膀。
篇六
古以来,正邪从不两立。因而假如有类似邪魔外道的东西开始传播,其结果必然被所谓的正道所消灭,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究竟何为正?何为邪?那就完全由社会或国家的统治者所决定了。他们认为是正,那就是正,他们认为是邪,那就是邪。归根到底,那些触犯了他们统治地位的东西往往被其认为是邪魔外道。因此我想:《狼图腾》正是由于触犯了当时统治者的思想,才被作为禁书的。
以前我接触的书,大都是些非常正统的书。内容陈腐没有新意。自从看了《狼图腾》,接触到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真是处处有新意。
狼,自古都是人们所厌恶的动物。可谓恶名昭著、臭名远扬、声名狼藉。表面上说:它凶狠、残忍、奸诈、毒辣、不择手段,确实给人类带来不少损失,日常生活中人们骂人也都和狼有关,比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把狼贬的一无是处。受这些思想所误,我也把狼看成是大奸大恶的动物,对其厌恶之至。每当读书读到狼或看到狼心里都不舒服,看从看了《狼图腾》,我对狼的看法改变了,这不是我善变,而是我的认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狼的善战。狼可谓深谙战争之道,堪称军事天才!狼擅长游击战、运动战、闪电战、奔袭战、气象战等各种战术。神出鬼没,奇招迭出,奇中有奇,巧中含巧,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变幻莫测,犹如天马行空,神龙见首不见尾。恰似陈毅《赣南游击词》中的几句话:“讲战术,稳座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狼的战术几可与《孙子兵法》中的战术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狼的团队精神。狼是群居动物,而狼的团队精神不可不叹服,它们为了胜利不惜粉身碎骨,面对猎人的追击,不惜牺牲自我换取大家的平安,狼纪律严明,从不擅自行动,一切行动都听从狼王或头狼的安排,同呼吸、共进退。狼尊老爱幼,受到攻击时总是强壮的狼保护老狼、幼狼,得到食物时也不是自己独吞,而总是给老狼幼狼留下一份。相反,老狼也懂得不给集体拖后腿,在受到猎人围攻时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集体的突围。大智大勇、大公无私。比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狼的团队精神是可歌可泣的!狼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老虎豹子固然强大,但是也敌不过狼的攻击。何为?其力孤也!
狼的性格。狼的性格可谓最坚韧、最英勇!它坚贞不屈,为了自由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不自由、毋宁死”是狼的最可贵之处。它英勇无畏、勇猛顽强、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坚忍挺拨、一身傲骨,既有气吞山河的气概,又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狼性格的最佳写照。狼能够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力争上游、自强不息。正如古人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虎狮子可以被人驯服,但人绝对驯服不了狼。因为狼的字典里就没有卑躬屈膝、懦弱、害怕这类字眼。反观人类,自古以来,买办、贪官、汉奸比比皆是,奴颜媚骨、仰人鼻息的奴才大有人在。正因为人有这种性格,所以人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成为英雄,而大多数人只是庸庸碌碌的活着。因此,狼应当作为人的楷模,人应当向狼学习!
再看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游牧民族,从最古老的羌族、匈奴、突厥、西戎至近代的蒙古族,无不具有狼的精神。他们骁勇善战、顽强剽悍,而且极为清楚优胜劣汰的生存之道,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积极的上进心。因此他们的民族优势使农耕民族望尘莫及。他们那神出鬼没的战术也令农耕民族闻风丧胆。纵观中国历史,农耕民族生存的土地屡次被游牧民族所占领、统治。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几个朝代的统治者除汉朝之外都是游牧民族,而宋朝、明朝等几个农耕民族统治的朝代都是碌碌无为,政治腐败。是何原因?原因就是游牧民族身体里流淌着狼的血液。
游牧民族依靠狼的精神得以迅猛发展,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而且每当农耕民族处在被历史淘汰的存亡阶段。也是在游牧民族的一次又一次的输血下得以发展、延续下来的。历代的农民起义军,都是具有狼性的硬汉,虽然他们大多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存于天地间。
反观大汉人,其祖先也是游牧民族,黄帝和炎帝部落都是古羌族中的一支,这是有据可考的,证据就是内蒙古的“大窑文化”。再看农耕华夏民族崇拜的“龙图腾”,也是少数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据专家考证,龙是由狼头、蛇身、鱼鳞、鸟爪及鱼尾组成,而狼头实为龙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龙实由狼演变而来。而华夏民族和游牧民族由于崇拜相同,也亲如手足,犹如两兄弟,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正因为汉族的软弱,才会被帝国主义、西方列强所欺凌,“东亚病夫”这顶帽子在中国人头上扣了几百年,受尽屈辱,但,中国人的狼精神并未泯灭,在忍无可忍时终于被唤醒,因此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依靠这些人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推翻了封建统治,赶跑了帝国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种种这些,都是狼的精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做英勇顽强的狼!不要做懦弱无能的羊!这样才能在社会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七
狼性,一种灵魂,一种桀骜不驯的灵魂,千万个灵魂聚集,就成为人们夸口相赞的图腾。这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大书, 是一部反思人性的好书。在刚开始走进这本《狼图腾》的世界时,我认为只是刻意描写了狼性的凶狠残忍、恣意妄为,但是读着读着,却有另一面机智勇敢的精神展现出来。
书中描绘的狼是一种十分智慧的动物。狼会利用各种地形来进行打围,成功率很高,且它们懂得食物不可一次性吃完,要留一些才能让明年也丰衣足食;它们会把食物储存在“雪湖”中,十分有远见;它们还能识破“野兽克星”捕兽夹;它们的毅力很好,有耐心,为了一顿饭常常会等上一两天来选择时机;它们是草原大害——野兔、旱獭、野鼠等的天敌,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原…它们用这些胜过《孙子兵法》的手段在草原上生存了千百万年,成为了草原霸主。它们舍弃“小命”,保护草原“大命”,是草原的守护神。它们这种强悍智慧敏捷勇敢的精神受到了草原人民的崇拜,成为了草原人民心中的图腾。
狼是有勇的一种动物。特别在描写那只小狼,当主人搬迁时,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它宁可忍受与死亡绞索搏斗的疼痛,也不肯被牵着走。这就是草原狼的准则:自己有自己的前进方向,绝不会被别人牵着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 看到这里,我想“狼性”应该得到尊重。
狼虽然天性怕火、怕光、怕人,但它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动物。这使我想到,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生活在暖房里,自理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都很弱。虽然我们的时代物资丰富,生活无忧,但我们缺少的是吃苦耐劳的品质,缺少的是像狼一样的性格和狼一样的精神。所以说,我们人人都要学会刚强,尽可能的磨练自己,才能变成强者,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里全是“羊血”那将一事无成。
《狼图腾》煌煌五十万言,展现了游牧民族自强不息的特征,歌颂了蒙古人勇于挑战命运的伟大精神!我们尊重狼性,尊重狼的品质,就是强调尊重生物链,尊重自然,尊重生灵;我们也敬畏狼性,因为狼性让我们人类变得更加团结,懂得珍惜,胸怀大爱,大爱无疆!
篇八
最近又读了姜戎的<狼图腾>,与其说读,不如说补.因为上高中因为功课的原因就只读了一半.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这本书给深深的吸引了,那些文字把我带进了广袤额仑草原.让我和那里的人,那里的狼,今天补读这本书,却是越读越不忍心看下去.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狼的命运.
起初以为狼只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扑捉一些小动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它也只能去欺负狐狸.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象一部电影,它永远只能做配角.然而,读<狼图腾>,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甚至有点愚昧.
狼是智慧的.
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在狼与人的争斗中,这种智慧也随处可见.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非聪明,而是智慧.
狼是团结的.
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即使是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四面楚歌,它们依然镇定自若,阵形不乱.
狼是勇敢的.
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在那片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风?
在草原上,人类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人从狼那里学来了智慧,团结和勇敢.于是有了成吉思汗.于是有了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朝鲜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告戒美国军人永远不要做两件事,一是永远不要进攻莫斯科,二是永远不要和中国军队在陆地作战.然而,他可能忘记了这组矛盾其实在一千年前就有了答案.当年火烧莫斯科的正是这帮狼图腾的血性中国人.
说起草原,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幕可能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象.湛蓝的天空下可以豪情万丈的踪马驰骋,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可以肆无忌惮的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但又有几人知道,狼为这幅美景所立下的功劳. 因为狼的存在使得草原鼠,黄羊的数量得以控制,有效的保护了草原.因为草原鼠和黄羊数量过多会破坏草原,进而使土地沙化.狼也控制着旱獭的数量,旱獭厚厚的皮毛是蚊虫寄生过冬的场所.所以狼也间接的控制着蚊虫的数量. 可见.狼是处在草原生物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狼,草原也就不复存在.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同时也爱狼,杀狼同时也崇拜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数千年.狼也成为了那里文明的起点,那里人们的歌声,舞蹈,以及人性的豪放,无不和狼有着密切的关系.毫无夸张的说,那里的生机勃勃,那里悠久的历史都是拜狼所赐!
然而,这一切被一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人破坏了.他们开着大马力的吉普车,抗着射程极远的步枪肆意捕杀那里的草原狼,并乐此不疲.当我看到一匹大狼被一辆吉普车狂追了20公里,费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带着不屈的眼神轰然倒地的那一刻.我再也读不下去了.这时的狼是英雄,而人,成了最卑劣的动物.
罢了,罢了,不读也罢,就让草原的腾格里来惩罚那些在草原展开屠杀的人好了,就让黄沙掩盖那些所谓的文明好了.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
篇九
图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民族信仰和团结的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天苍苍,野茫茫”,在中国的北疆有着这样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草原,这里自由不羁的牧民以草原狼为图腾,在与狼一次次的战斗中,感悟出了茫茫草原的生存之道。
狼在汉族人的意识里,是一种凶恶的野兽。关于狼的成语也大多为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贪婪凶狠的小人。可是狼在北疆大漠牧民的心里,狼是神灵亦是敌人,千百年来牧民对狼的态度在仇视与崇敬之间获得了平衡,草原狼与牧民世代共同守护着草原的生态,守护人狼共存的家园。
在《狼图腾》这本书中,我领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存法则。那年的额仑,草齐腰高,远远望去绿得无边无际;那年的乌珠穆沁马,在与狼不断的战斗中,锻炼出了超乎寻常的速度与耐力;那年的草原,还是生气勃勃,牧民生活富足安详。但在外来户踏上草原的那一刻,一切都开始变了。贪婪的外来户毫不在乎草原的法则,无节制的向草原索取,最终使充满生机的草原变成了荒漠。正如书中所说“草原是大命,人是小命,只有草原存活,生态不被破坏,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才能幸福安详。”过去几十年,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使我们沉浸在工业科技的享受中,却忘却守护我们共存的家园。如今,我们再也无法忽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果继续只求发展,那这富足的东方古国终会变成一片贫瘠的土地。
在这本书中,我还读出了那更为深刻的狼性。草原上的生物在与狼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锻炼出同草原狼一样的坚韧顽强的狼性。正是因为这坚韧的狼性,落后的草原民族才能在这无情的草原上生存下来。牧民渐渐以狼为师,学习狼的团结坚强的精神,将狼性与狼的精神浓缩成这神秘的狼图腾,形成草原民族独特的精神文明。狼团结、纪律严明,统一服从狼王的指挥,每一次伏击的计划都天衣无缝,直指敌人的弱点,把握时机,给予敌人以重创。草原民族在与狼的斗争中不断受到教育,渐渐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民族,历史上曾一举消灭辉煌的罗马帝国,还数次占领中原。这足以说明,是坚韧的狼性塑造了优秀的草原民族。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亦要融入这坚韧的狼性,使我们在一次次地拼搏中更顽强、更有力量,让狼性将我们塑造得坚强不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挥写下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
篇十
何谓图腾?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
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一个民族的图腾是这个民族崇拜何模仿的对象。
民族性与人性
《狼图腾》是一本从根本上分析华夏民族与游牧民族民族性的巨著,也找出了千百年来华夏民族再创造经济与科技上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的同时,却一次又一次被“野蛮”“不服教化”的游牧民族打败,被迫迁都避祸,举国被外族统治,直至近代被列强不断欺辱的根源:民族的性格,决定这民族的存在,而古中国世界上最广阔的农耕平原,造就了华夏民族最根深蒂固的农耕性格——不思进去的“家禽性”也即羊性。
农耕是唯一可以自给自足的民族存在,可以不求于外。生于安逸,这种看似上天对华夏民族的赐予,使华夏民族衣食无忧,却正是造就了华夏民族家禽性的根源。
农耕所必然产生的不思进取的安逸腐化。农之四季,经历了春之播种,夏之耕作,秋之收获,漫长的冬季再无衣食之忧。不能劳作之下,追求风花雪月,礼仪教化以排遣寂寞时光,也就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由于壮志雄心也就这样不断被消磨,成为道地的农民。
再者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长达三千年的封建统治,秦以法家立国,崇尚武功,一举扫平六国,奠定了中国达以统的盛世。秦虽二世而亡,以方面由于其残暴的统治,另一方面其时的农耕还未对人们影响过达,人们的家禽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反抗意识还比较强烈。到汉朝的建立,以道家无为思想治国休养生息,在文武之治时汉民族的文治武功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卫青,霍去病大败突厥,霍去病更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追杀突厥大汉千里,一举消除了外族对中原的威胁。“犯我天朝天威者,虽远必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何等的豪情壮志。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没有外患以后,汉代的统治者想的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儒家代替了道家成为统治者首选的思想武器,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开始,把皇帝抬到了天子的位置,迎合了已经全面,正式进入农耕社会的农耕皇帝的统治野心,一举奠定了今后三千年的儒家正统的统治地位。而其时的儒家思想已经偏离了当初孔孟时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本源,彻底的为了迎合皇权统治而成为皇权的统治工具。三国两晋时期是一个汉民族的内乱时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小农思想的充分印证。这个动荡的时期业证明了皇帝并非天子,皇权也并非至高无上不可触及。从而导致了两晋时期大力兴起的门阀制度,营私结党,排斥异己,同时大力提倡佛教安抚平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佛教的积德行善,因果轮回的思想对华夏民族的家禽性和顺从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东晋末年开始,中原大地进入了胡汉斗争融合的阶段,农耕文化一次次的经历着游牧文化的洗礼。这也是一次游牧精神的强悍进取对软弱顺从的农耕精神的输血,这次输血也直接为隋唐盛世打夏基础。隋唐可以说是华夏民族发展的一个顶峰,建立在民族大融合基础上的隋唐盛世,寻其根源是因为隋文帝杨坚与唐太宗李世民均有胡人的血统,保留了游牧民族刚毅顽强的性格,同时又吸纳了汉民族的长处,以补其在政治方面的不足,使游牧精神与农更文化狠好的结合在一起。但是大唐的衰亡也证明了农耕文明可以软化一切强悍的精神,可以使强硬的进取心消于无形,可以使沸腾的血静止于无形,自给自足的安逸,诗酒风流的习俗正是无数英雄人物的埋骨之乡。到了宋代,除了太祖赵匡胤兄弟,穷两宋再无马上皇帝。所以尽管宋代再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清明上河图反映的都城的繁华,唐宋八大家宋代占其六印证了文化上的高度,但于盛唐的开疆辟土不同。盛宋却不得以的屡次迁都避祸。北宋还因此而亡。正像作者所说的,勤劳固是华夏民族的美德,勤劳可以创造伟大的文明,但是空有勤劳却并不能使国家的马队强大,使国家的国防强大,如果没有勇猛进取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勤劳往往就是劳而无功或为他人作嫁,世界上四大发明,除了华夏文明外其他3个都是如此淹没再历史的尘埃中的。如果要提到武功那么在华夏民族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毫无争议排名第一的就是元朝。那个由崇拜狼图腾的马上英雄成吉思汗的子孙到建立王朝,依靠其无敌的武功统治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功绩无双,也再次证明了强悍的民族性格是国家强盛的基石。元代的灭亡则是再一次展示了华夏广阔农更土地的征服力量。华夏广阔的农田能够征服和软化古代任何武功强悍的游牧民族。
到了明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汉民族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朱元璋党的皇帝不过是时势造英雄的偶然。明后期的宦官专权的现象更是彻底的暴露出汉民族不思进取的民族劣根性,土木堡之变更是铁的事实证明了农耕民族性对游牧民族性的弱势。于是有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的起因。而康熙与乾隆这两位杰出大帝为中国带来的盛世再次证明了只有强悍的民族性格才有资格谈自尊,自立,自强,才能保住自己的文明并使之延续。看康熙大帝的尼布楚条约,再对比清末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民族性格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同为满族的大清皇帝前后差别之大也同样是华夏农田的征服作用。
纵观中国三千年的封建史,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世界史一个弱肉强食的竞技场,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就必须强大,而民族的强大不仅限于其创造文明的发达程度,还包括军事,国防的强大,而支撑这种强大的根源就在于拥有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农耕性格的华夏民族一次次的被游牧狼性的游牧民族击败,入侵,奴役统治,华夏民族没有灭亡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其人口太多,土地太少,游牧民族无法将之变成一个大牧场,只能依靠华夏民族去耕种,并再统治的过程中不断被软化,同化,最后走向灭亡。同样的面对近代列强的入侵,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维新可以毅然改革,凭借自身坚毅,顽强,勇猛进取的民族性将自身变成狼去与郎共舞。一举奠定近代强国的基础,而被腐化的大清帝国已经完全丧失了血液中的狼性,不再有强悍的性格,已经完全变成满口礼仪道德的羊性,所以等待它的只能是长达百年的丧权辱国。
民族性格是民族的脊梁,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性格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而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所以,一个民族只有锤炼自己的刚毅顽强的性格,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个民族若是自己的本事不高,性格不强,再想独立、自由、民主富强也只是空想。
从头看,中国华夏民族在三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并一代代传承的、一直影响至今的充满了小农意识的软弱顺从的民族性格,有其由来的必然的历史根源:一、华夏民族拥有古代最辽阔最肥沃的农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古代的华夏民族没有生存的压力,于是也就失去了不断为了生存的压力而拼搏进去的源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过安逸的生活必然会带来腐化。与此相比,游牧民族却需要不断的为了生存与天与草原甚至与凶猛的草原狼抗争,必然会形成强悍进取的精神。可见民族性格归根结底是由民族存在决定。二、进入汉代以后,统治阶级彻底的将修改了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灭人欲,存天理”“三纲五常”为主思想彻底的将被统治者教化成不知反抗的顺民。摧残和束缚被统治者的自由独立精神是儒家的宗旨。可是说在软弱华夏民族性方面,被统治阶级利用了的儒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宗教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佛教的“行善积德”“逆来顺受”“因果循环”的思想对被统治阶级反抗精神的软化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是自两晋开始佛教一直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以上三点为华夏民族形成“家禽性”的软弱民族性格的原因所在。其中第一条为根源,后两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实际、实干、实用和脚踏实地,敌视梦想、幻想和想入非非的重“实”性格以及“好死不如赖活”的软弱民族性。这种软弱的民族性格成为了华夏民族最致命的缺陷,它成为了万恶之源,在中国近代写下了长达百年的最黑暗最屈辱的历史。
所以,华夏民族要振兴就一定要在改变民族性格上下苦功,只有真正的形成了强悍、刚毅、进取、永不满足、永不言败的刚强民族性格,再加上华夏民族勤劳、实干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拥有两只腾飞的翅膀。
性格对于个人来说,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格,人的行为是由其性格所决定。民族是由人组成,民族性其时就是民族人为的性格中的共性。除了共性以外,作为个体的人还有各自的特性。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人的性格。
回顾整个历史,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人类的历史就是由战争与和平相博弈,不断打破平衡与取得平衡的过程。战争似乎是历史的主旋律,自从有了人就从未停止过。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依然不会停止。无论是同天斗,同地斗还是同人斗,只要由人的存在,斗争就不会停止。因为人最本源的性格就是欲望。满族了一个欲望又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不断产生欲望与满足欲望就构成了人类历史。正如作者提到的“地球就这么点儿,谁都想过好日子。人类历史再本质上就是争夺和捍卫生存空间的历史。”
人的这种拥有无尽欲望的本性液就必然的导致了人类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太”的世界,只有强大的人才能再竞争中生存,更好的活着。按照人的本性与人类历史推设未来人类之间的争夺会更加激烈,人的欲望无穷,但地球的资源有限,强大欺压弱小也就成了必然,世界和平也仅仅是美好的愿望。今天的世界依然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大国间的和平也仅仅是因为实力制衡而取得的表面和平,暗地李的争斗不断。这种情况在未来也依然不会改变。所以国家要振兴就必须有坚强的实力作后盾,个人要成功也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斗争中存在并发展。
而要拥有强大的实力,首先必须具有强大的性格。游牧民族之所以把狼奉为心目中的图腾,就是因为狼凶猛进取,威武不屈,宁愿战死不愿病终。只要活着一天就自尊、自立、自强。游牧民族所崇拜的就是这种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才能创造了那个令人无比震撼的辽阔的草原帝国。而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人所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性格,在过去竞争尚不算激烈的时代,小农精神必将被时代淘汰,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已经证明了这个事实,但因为中国的人口与资源的基数很大所以并没有灭国亡族。但在今天或是未来,通过资源的控制,灭国不会需要战争。如果这种情况下,华夏民族再不改变小农精神的软弱性格与短浅、自大、依然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生活,中华五千年历史传承也许就面临划上句号的可能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美国当初把和平演变的目标定位在中国的第四代身上并不是无的放矢。再看当今社会又有几个能像近代涌现出的那些忧国忧民,为救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更多的是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国家与他人利益的社会蛀虫。官场中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甚至也无法禁止;商场上证券、金融诈骗此起彼伏;资源被无尽的浪费,只为政绩;社会的大环境已是这个样子,人人想的都是今天的安逸,又有谁会思考明天的问题,就更不要提下一代所面临的是何种处境了。抱着人不能改变社会,只能适应环境的态度,下一代也被教育的目光短浅,惟利是图,得过且过。于是上有只看眼前的领导者,下有适应社会的接班人,国家的前景堪忧。
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要让国民重新拥有刚毅、进取的坚强性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领导者要首先拥有忧国忧民,为祖国强大而不断努力的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接班人一定要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有整个民族自上而下的树立起这种狼图腾的精神之魂,中国的未来才真正的有希望。
欲望从本质上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可以说它只是人类性格中最本源的一点。其本质并无好坏之分,而可以说欲望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源所在。只要有人,就必将会有欲望。所有试图消灭欲望的行为都必将是劳而无功的。佛家所说的因果轮回,前世因,后世果,积德行善依然摆脱不了希望有个轮回过的活的欲望本质。而佛陀的四大皆空也并不是要求人们消灭欲望,而是要求人们消除欲望中诸如:贪、嗔、痴、色的负面的欲望,修炼出圆满的性格而已,其本身也是一种欲望。道家的小国寡民,淡泊无求,得道升天一样只是要消除负面的欲望,使社会生活更加接近简单的原始方式,这本事也是一种欲望。所以欲望实质是人类性格的本源,只要有人就会有欲望,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欲望。
人的欲望无法消灭却可以得到控制,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被广泛尊为正统思想,佛教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归根结底就是统治者利用了它们的思想与教义去控制被统治者的欲望,以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
欲望的多寡,满足欲望要求是否强烈,是否容易得到控制则反应了一个人或民族性格的强与弱。欲望无穷并永远不停止的去满足欲望必然会形成像狼一样进取但却贪婪的性格,一方面这种性格会推动社会、民族的进步,但一个过渡走向极端则不可避免的带来战争的毁灭。欲望可控,也不是很多就必然导致安逸与相对软弱的性格,它虽然有易于管理的优点,但在遭遇贪婪进取性格的同时,被侵犯欺辱也就不可避免。
针对欲望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形成了两种性格。积极对待欲望,不断满足欲望的人和民族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性格;消极对待欲望,寻求安逸生活的人形成相对消极软弱的性格。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今天,深知可以推断的将来,不断满足欲望的性格一直实社会的世界的主流性格,也是在这种性格下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也正是在这种性格下,使人类社会中的黑暗占据了主流。如果放任这种性格而不加以控制,人类的无限欲望必将使人类与自然界走向对立,最终使人类走向灭亡。
所以我们首先要正视欲望,了解欲望,满足一些最基本与合理的欲望,在形成坚强进取性格的同时,适当的控制无限的负面欲望,这样才能形成相对圆满的性格,社会才能在相对和平、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
当然这种情况仅使个理想的情况,也许到人类衰亡都不会实现。
人与自然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不断征服自然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结果就使人与自然与地球已经站到了对立的位置上。过度的伐木与放牧使得沙漠的面积日益扩大,洪水不断泛滥;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资源日益减少,能源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军事发展的命脉,但是人类距离能源耗竭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使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空间大幅度的减少,无数动植物品种灭绝或濒临灭绝,另一方面,机械文明的推进,大工业化的工厂,汽车的普及,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已经使大气遭到极大的破坏。温室效应、全球温度上升,由此北极冰川开始融化,北极上方臭氧层出现黑洞。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大量河流湖泊被污染,海水被污染的报道层出不穷;而更加不用提从不曾中断的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生灵涂炭的同时,给自然界又带来了何种的灾难。
曾经看过一个观点:所有生命的发展都是与自然界和谐的,而人类不是,人类发展的同时就意味着自然界的破坏与毁灭。万种生命中只有另一种生命像人类一样是以破坏毁灭生命来实现自身发展的,这种生命就是病毒。回顾人类发展史,上述观点虽有所偏激,但大体讲的却是现实与真实的事实。
人类从来都自诩为万物之灵,自诩为地球上智慧最高的生物。于是所有的行为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认为满足自身的欲望与发展就是对的。现今虽然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推出环保的口号,并治理污染的环境,但这种做法也同样是建立在以人类为本,为核心,为中心的基础上,所以人类从来就不曾认真的思考过人与自然哪个才是最重要的,哪个才是更需要尊重与保护的这一本源问题。如果这个本源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人类不能真正认识到究竟谁才是食物链的最上层的话,那么相比人类为满足自身发展的破坏来看,人类以自身角度出发的环保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自然界必将被人类毁于一旦,而那时等待人类的也许将是大自然最深的惩罚——一同灭亡。
作者通过《狼图腾》种老人何为本源问题的答案:“难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为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吃草的东西,要比吃肉的东西更可恨。”“在草原上,要说可怜,就数草最可怜。蒙古人最可怜。最心疼的就是草和草原。”“这些古老的草原逻辑,一下子就抓住了食肉民族与食草民族几千年来你死我活的根本。”“煌煌天理,应当是在游牧民族这一边。草原民族捍卫的是‘大命’——草原和自然的命比人命更宝贵;而农耕民族捍卫的是小命——天下最宝贵的是人命和活命。可是大命没了,小命全都没命。”
自然界是大命,一切在自然界种的生物均是小命,自然界的大命才是食物链与生态圈的最高点,居然它也同样是最低点。自然界孕育万物,离开了自然界,任何小命都将不复存在。这才是最本源的问题答案。可惜自然界种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怨!可叹!亦复可怜!只希望人类明白这个道理并遵从这个道理的时候还并不太晚!
中国教育与人才选拔
作者在书中曾一笔带过的点评了中国的人才选拔方式,并表述了自身的看法,虽寥寥数笔却寓意深刻.
“中国没有竞争选拔人才的科学民主机制,耿直的优秀人才总被压在下面。我看体制黄沙比草原黄沙更可怕,它才是草原沙尘暴的真正源头之一。”
从历史上,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比较著名的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九品中正制”,以及从隋朝开始创立而后一直沿用到清朝的科举制。无论哪种选拔制度从本质上说都不是科学民主的选拔方式。其实质目的是选拔符合封建统治者需求,维护封建制度,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管理者。其第一着眼点并不是才能而是对统治者的忠心。到了明清时的八股制,更是清晰的体现出这一点,完全束缚应试者的创造性,选拔出的人才都成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与管理者。也正是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使我国几千年来的好官、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屈指可数。史书有记载的清官好官传记之少与中国几千年长的封建史相比足以反映出这种选拔制度的问题所在。扭曲的选拔制度必然导致扭曲的教育,为了在这种选拔制度下脱颖而出,学子们只需苦读书本而已,不需要任何的创造性与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由此而来。
进入现代,从小学、中学、大学已经逐渐形成了这种三位一体的基本用人制度,大凡用人单位先看的是学历与学位,是否有能力成为下一部考虑的事情。当学位成为选拔体制的门槛时,教育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就成了如何帮助学生迈进这道门槛的问题,于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多少年来呼吁的素质教育依然只停留在纸面上也就可以理解了。只要人才选拔制度没有得到改变,真正的素质教育将遥遥无期。
宋代的大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第一个要教的东西是道,是为人之道。首先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之人,如何树立正确的品性道德。其二才是教授知识。其三是解决疑难。而应试教育却完全返其道而行之,教育与社会脱节,并不为学生指明做人的基本之道,唯一的目的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去迎接更高一级别的考试。如此循环,当学生进入社会后依然是一个“无道”之人,对社会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其生存能力也就可想而知。
另外,应试教育的另一大弊端就是太功利,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和升学,传授的知识也仅与考试有关。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另一方面也完全与知识的具体运用相脱节,第三方面严重束缚、制约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尤其是第三点将会对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巨大的影响。
社会发展到今天创新将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唯一动力与源泉。而一个缺少创造性的民族在竞争中必将面临淘汰。美国短短两百年的发迹史正是缘于不断的创造。当今社会需要的将是拥有广泛知识结构又懂一门专业知识,同时能将掌握的知识实际运用到工作当中的综合人才。而中国扭曲的教育体制将直接制约这种人才的培养。
不以能力为核心的非竞争选拔机制导致了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一天这两种制度不能得到改变,一天中华民族就不能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中华民族离振兴的道路就越远。
所以,只有人性中的欲望,树立起顽强、进取、永不妥协的刚毅的民族性格,辅以华夏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再建立真正以能力和品德为基石的竞争性的人才选拔标准,从而形成以“传道”、“授业”为核心的鼓励学以制用与创造性的教育体制,才能真正培养出兼具道、德、才的全新人才,只有当这种人才大量出现,并肩负起建设国家使命的时候,华夏民族真正复兴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