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目送观后感精选

目送观后感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21:50 | 移动端:目送观后感精选

《目送》是一部由龙应台著作的书籍,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们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读龙应台的《目送》是因为在网上看到那段经典摘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一段在我看来是《目送》的精髓,书名也取自于此。

龙应台,女,祖籍湖南衡东,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英美文学博士,毕业于堪萨斯州立大学,曾任台湾文化部长。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她的代表作品有《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百年思索大江大海1949》等。

我把龙应台的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目送》当作消遣来阅读,此书在豆瓣评分8.5分。看到书中尽是些琐碎的日常,逐渐没有了耐心,看看目录,又没有发现想看的章节。于是硬着头皮往下看,每天看的不多。因为刚生完孩子未满月,每天睡眠严重不足,看书的进度就可想而知。

既来之则安之。我读本书,既然是消遣,那就消遣吧。

作者的文字很朴素,情感比较细腻。这是我读完后对本书的一个大致印象。

都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目送》也一样。作者一直在目送自己的孩子远离,目送自己的父母渐行渐远,从而告诫读者珍惜当下,因为离开是必然的。

书中分为三个部分描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 表明我们一直在目送自己的亲人。本书在我看来更适合上有老下有小,人生比较完满的人阅读。像我们这样人生仅仅过了一小半的,未来还是个大大的未知数来说有点早了。

我们都希望人生圆满,然而事事难料。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对于作者的人生成就只能仰望。

作者写关于父亲,一个战时的孤儿,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着实感动了我。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在一条我们看不见、但是与我们的旅途平行的路上,爸爸,请慢慢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除了生和死,疾病也是一件大事。龙应台的母亲经常会连龙应台是谁都不记得。而她的父亲在被儿女禁止开车后迅速衰老而病倒了。

除了这些,龙应台的一些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态度可以学习。

第一,作者善于从细节作为文章的开头。

虽然是散文集,但作者更注重细节的描写,在文中你可以看到很多都是以作者与亲人之间的通话内容作为开头。把父母对子女,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二,作者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会立即查询和求证,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看似不经意地信手拈来,实则做足了功课。

作者在书中关于千足虫的注释就足以证明作者对待知识的严谨的态度。

第三,作者善于将日常琐碎的事情用细腻的文笔表达出来,画面感和代入感十分强烈,给人以共鸣和灵感。

可以试着感受一下:

“你曾经怎样爱亲吻那小男孩的头发啊。他有那种圣诞卡片上常画的穿着睡衣跪着祈祷的小男孩的头型,天使般的脸颊,闻起来有肥皂清香的头发,贴着你的肩膀睡着时,你的手环着他圆滚滚的身体,觉得天地之大,幸福也不过就是怀抱里这小小的温柔。”

相信每个做母亲的人看到这一段都会被感动,也会自然而然地代入自己。

再看一段场景描写:

“所谓空,当然其实很挤,就是说,有夕阳每天表演下海的慢动作,有岛屿一重又一重与烟岚互扯,有黄昏时绝不迟到的金星以超亮的光宣传自己来了,有上百艘的船只来来去去,有躁动不安的海鸥上上下下,有不动声色的老鹰停在铁塔上看着你,有忙得不得了一直揉来揉去的白云—还常常极尽轻佻地变换颜色,有灰色的雨突然落下来,有闪电和雷交织,好像在练习走音的交响曲,有强烈阳光,从浮动的黑云后面直击海面忽闪忽灭,像灯光乱打在一张没有后台的舞台上。”

这段描写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这些写作方面的技巧都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这本书我会给四星。如果是过于年轻无法理解作者里面表达的情感,那么学习写作技巧也是不错的。

02

记得读书的时候,曾倾慕与龙应台的文笔和风格,《野火集》和后来的人生三书,两种不同的笔风竟然出自同一人之手,不仅令人惊奇。“目送”那篇文很有名,以至于现在仍然可以清楚地记得结尾的那句话,貌似以前写作文的时候还用它作为过题记,当真喜欢不得了。一晃经年,重读这本散文集,最深刻反而是第三卷“满山遍野茶树开花”的叙述,时间真是令人猝不及防的东西啊。

之所以喜欢第三卷,某种意思上是不是代表已经有了文字描写的些许体会。二十几年的人生,不长,但足以模糊很多东西,也足以留意到现在可称为岁月的痕迹。父母老了,同龄人渐行渐远,下一代在茁壮成长,很多事情正在改变,时间就是如此神奇的啊。

03

说实话,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我一直看的有些懵懵懂懂的,看了第三部分“遍山遍野茶树花开”我有那么一瞬仿佛读懂了《目送》

看着父亲从出了车祸导致母亲手臂扭断后儿女们就禁止他开车开始,他开始变的有点卑微“这个——这个礼拜天——可不可以——我是说,可不可以同我去参加宪兵同学会”,怯怯地继续说“……”;开始“失语”,在谈起妈妈时耄耋之年的他却泣不成声“我对不起我妈”;慢慢的不会走路了,现在的他需要我像小时候他教我那样教他“念诗走路”;甚至他的眼睛会被眼屎糊住,而我竟然从来没有认真注视过他以至于没有发现;急剧退化,最后大便失禁;到躺在病床上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支持他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到他离开;到送他回到离开七十年的家。父亲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作者就这样通过一件件小事呈现出来,但仿佛真的走进了他与父亲的世界,父亲说话的语气我甚至能想象的出来,他们说话的场景我也仿佛是走进了他们的场景中,尤其是父亲在谈到他和母亲那段和父亲浑身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那段,印象尤为深刻。我脑子里全是自己勾勒出来的一副画面……

看着父亲眼睛被眼屎糊住了却没人发现,大便失禁……看着父亲看《四郎探母》……看着父亲对奶奶的自责,对家乡的思念,看着兄弟和母亲带着他的夙愿送他回家……就特别特别难受,就突然想家了,想爸爸妈妈奶奶了,我好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让父母在看不见的地方老去”可是如今的我们太忙,即使不忙和朋友聚会也不愿给父母打个电话,嫌他们太唠叨,不想和他们多说,也不想多出现在他们眼前。可是寒暑假回家就会突然发现爸爸的耳鬓多了几根白发;妈妈的眼角多了几丝皱纹;爸爸开车再也不像原来那么意气风发,可以连续开好长时间了,你得坐旁边提醒着他不要打盹、要全神贯注,往往下车会瞥见有那么一瞬爸爸是扶着腰的;而妈妈做饭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行云流水了,她低头切菜时颈椎会疼,她的味觉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敏感了,她会把盐巴放很多,她的口头禅变成了“诶,我刚才给菜里放盐了没?看我这记性!”;曾和几时他们也在我不在的时候配上了“眼镜”;不知不觉中也会发现他们好像变小了,他们也会依赖你了,他们什么事都要和你商量了,他们把你也当成一个能拿主意的大人了,“弟弟该报哪所中学?弟弟现在的成绩应该怎么办?奶奶的病该去哪个医院会比较好?该不该买这个保险?买家用电器时买A品牌还是B品牌?……”也会在有什么困难时第一个想到你“我微信忘记密码了怎么办?绑卡怎么办?给朋友投个票怎么弄……”我们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对这个世界越来越熟悉;父母却慢慢老了,和这个社会慢慢脱轨了……可万物生长,我们不能阻止他们变老,看着他们白发越来越多,皱纹越来越深,我们无能为力;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常回家看看,常陪陪他们,常给他们打打电话,这比所有的礼物都值得让他们开心,让他们感到幸福,即使他们依然会变老,但不要让他们孤独的、自卑地变老

“十六岁的父亲看到市场招少年兵在伙伴都走了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向他的母亲辞别,‘极其不耐烦’地拿着母亲塞给他的用碎布做成的鞋底”投入到革命中,从此天涯漂泊,与母亲生死不再见,再回到家乡时已是七十多年后要安归故土了 ”就想起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想起那个年代有多少这样的人一直思念着故乡却回不去不敢回去,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的幻月之城的一个节目,少年总是想出去闯荡,不想留在山沟沟里,然而出去后才发现故乡是最美的,家人身边是最温暖的。不同的是,那个故事中的少年最终醒悟回到了家人身边。而《目送》中的父亲也是因为国家才选择了走出去,而他却一直没回去,直到去世以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目送观后感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493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