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战》是一部由孙红雷、古天乐和黄奕等主演的动作犯罪电影,影片剧情精彩,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01
几天前刷网易云音乐的短视频,看到孙红雷(饰缉毒队长张雷)与谭凯(饰毒贩子昌哥)与古天乐(饰毒贩子蔡添明)飙戏的一小段。下面评论也说这片子好看。这是看这部2013年电影的起因。
电影开头是古满脸苍夷地开着车撞进了一家小饭馆,送进医院时被孙看到,孙嗅了嗅古的手,马上判断这是贩毒的。不愧是缉毒队队长,鼻子果然灵。在中国制造或贩卖毒品50克以上就判死刑了,孙如是说道。被抓起来的古马上弃暗投明,表示愿意当间谍配合抓上线的毒枭标叔,以争取缓刑。好戏开始,孙假扮哈哈哥,与制毒贩子标叔昌哥过招。随着局势发展,古供出其实标叔只是个傀儡,真正的幕后老板是七个香港佬。进入故事的尾端,古引诱七个香港佬与警方混战,这个场面比较壮烈。警匪双方几乎同归于尽。能死的都死了,最后只剩个古天乐,没在枪战混战中死掉,但最后被警察抓起来后也被注射药剂死了。
古在最后的枪战中表现得可谓心狠手辣。一个是他躲在校车上,开枪打躺在地上的一个女警,但是就是不打要害,而是打腿上这种,围点打援,其中一个男警受不了激,跑出来救她,结果就被干趴了。还有一个是当他开校车准备逃跑时,他把车门向匪方打开,等到匪方的几个人快跑到车门时,古把车门一关,溜了。剩下警匪双方没有任何遮挡物的瞪着眼,然后砰砰砰,双方互相伤害,全倒了。这一波操作真是666
最后的结局是好人坏人全死光了。恩,就喜欢这种暗黑的结局。
02
《毒战》 8分 一旦理解背后的表意,自然是一身冷汗。
首先,我不分优缺点来聊这部电影,我能给出8分自然是要吹爆的节奏。能在这样一部商业类型片的框架下,又有这么强的表意实在非常难得。所以,只要看到 韦家辉+杜琪峰 可以说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的,根据以往 韦家辉编剧 杜琪峰导演的三部电影:《大块头有大智慧》(7.5)《神探》(8.0)《毒战》(8.0)在我本人的纬度都是7.5分以上的佳片。
解读《毒战》背后的表意,首先要对香港97之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有基本的了解。
古天乐的角色背后代表的就是历届香港特首们,7个香港人代表的就是普通香港人,而强势的孙红雷则代表大陆政府。根据这样一个人物关系对位,来看这样一部电影就非常清晰了。
古天乐作为7个香港毒贩和大陆缉毒警察之间的关键纽带(被策反的香港毒贩),古天乐就是依靠着不断出卖香港毒贩的利益,来得到孙红雷施舍。在影片里的很多转场镜头都是用监控摄像头来作为转场的第一个镜头,还有孙红雷交给古天乐的监控器,让古天乐来监控制毒工厂和香港毒贩的对话。
古天乐的一举一动全部都在孙红雷的监控之下,可是就在小学枪战之前,古天乐选择不再帮助孙红雷,反而挑动香港毒贩和大陆缉毒警察之间的枪战,古天乐自以为可以在混乱之中全身而退,但是在大陆缉毒警察消灭香港毒贩之后,自然古天乐是自身难保。但是在这一系列的“事件”
发生之后,香港毒贩和大陆缉毒警察不可调和的矛盾到达了极点的结果就是同归于尽。 虽说是同归于尽但是自以为聪明的古天乐始终是无法对抗大陆的缉毒力量,死在了死刑台上,至此所有的香港毒贩势力全部被消灭。
这是需要大陆人转换视角去思考的一部电影,特别是在“占中”之后,一直都是以单一视角去观看和去思考的大陆人,需要去看去思考的问题。
杜琪峯导演用这样一部电影,预演了整个香港逐渐被吞噬的过程。
这部《毒战》可以配合NHK的两部纪录片《香港“占中”75天》《香港青年“伞兵”的未来》一起来观看,更能让大陆观众从中理解这些年香港的变化,作为大陆人也应该调整很多对于香港一些问题的看法。
整部《毒战》是让我看完之后有了很强的悲观情绪的,最后一个关于香港的故事作为文章结尾。
儿子问老爸:回归了,我们这些香港人是不是饭碗都要被砸,将来如何挣钱呢?
老爸指着厨房对儿子说:厨房冰箱里有块肉,儿子你去给我拿来。
儿子乖乖跑到厨房,从冰箱里捧出一块油腻的大肥肉端到老爸面前。
老爸面不改色对他说:你再放回去。
儿子一脸困惑但还是遵从老爸的命令,又把肉放回冰箱。
老爸点着儿子的手问:看看你的手上有什么?
儿子低头一看,满手留下的大肉的肥油。
老爸敲着儿子的脑袋:明白了吧,将来香港就是这么挣钱的。
03
前一天介绍了韩国的《毒战》,
一部翻拍香港电影的类型杂糅片。
其实韩国电影并不是第一次“借鉴”香港电影,韩国影片对于香港电影类型元素的引用是彻底的,而且更加张扬和纯粹。
但很少有韩国电影像《毒战》那样“明目张胆”,丝毫没有遮掩,直接使用了港版《毒战》的故事脉络,已经人物设计。
韩国电影在动作上的夸张和戏剧冲突上的设置,是在吴宇森的“写意”中洒上了浓厚的血腥味,以用力的表演刺激剧情,留住观众。
他们能学习那些港片的动作套路,复刻故事模板,把类型元素打磨包装成自己的产品“招摇过市”,
但有的港片他们是学不来的,
比如这部改编自杜琪峰的《毒战》。
这里不谈好坏,优劣,只谈港版《毒战》无法复制的独特魅力。
港版《毒战》是“银河”系北上的初代作品,整个团队保留了香港的“原汁原味”。
杜琪峰导演,
三驾马车,元老级人物韦家辉和游乃海担任编剧,顺便带了两位新人编剧,一是后来《盲探》《单身男女》的编剧陈伟斌,还有获得2010年香港新浪潮剧本奖的余曦。
在制作团队上,《毒战》港味浓烈。
但在演员选取上,我们能看出一些香港导演北上,融入内地的痕迹。
双雄男主角,香港的古天乐对阵内地演技派孙红雷,还有高云翔、黄奕。
不过最令人惊喜的,应该还是一批香港性格明星的集体出演,张兆辉、林雪 、林家栋、叶璇、卢海鹏、吴廷烨等一出场,就勾起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影片的拍摄地选择在内地天津,一个海港城市,其实别有用心。
毫不夸张,在审查趋紧的当下,我们可能在很多年内都无法看到《毒战》这样的影片。
《毒战》涉及了内地毒品走私和贩卖,警察亦正亦邪,其中几场戏完全是限制级的存在。
李菁和郭涛饰演的聋哑毒贩悍匪与特警激战取胜,逍遥逃脱的场景恐再难出现,因为那是反“主流”的,而且触碰到了红线。
在很多的港片中,特别是杜SIR的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双”结局,内地龙标版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无法容忍“邪”胜正,更无法允许代表法制执行的警察系统失效,坏人必须被抓住,哪怕你能暂时逃脱。
为什么说杜琪峰的《毒战》是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
因为《毒战》有两个重要的类型特征:
以粗砺的视觉风格和杜琪峰式的枪战场面震慑观众,
以潜文本的铺设实现对陆港关系的隐喻。
这两点是影片风格的集中体现,至于其他,杜琪峰做为拍片快手没有功夫也没有必要去细细雕琢。
先说刻意粗劣的视觉风格。
影片有意模糊建构和现实的界限,用看起来残败破旧的场景消解镜头建构的本质。
装有尿液的矿泉水瓶,长途驾驶追踪毒贩的警察;
还有伪装成毒贩头子帮凶的卧底警察,
开片长途大巴上身份伪装,抓捕逃犯其实就是整部影片故事和类型的简短展示。
后面,整个警察系统开始伪装制毒者和售毒者,毒贩变成警察的同伴,警察亦先后伪装成各类毒贩,身份的模糊是故事的需求,也是隐喻的开始。
《毒战》真实吗?它只是较为真诚的截取了现实的几个场景,然后用带来记录片的方式拟态化的再造了一个部分真实的缉毒经历。
因为,电影需要冲突,需要简单,让观众一看就懂的剧情。
所以,用人体藏毒,最后包装毒品的薄膜破损致藏毒人死亡的场景就是伪真实的电影化叙事手段。
它是触目惊心的,它也是技巧性的。
杜琪峰的“奇淫技巧”是站位式的枪战,人物不会大范围快速移动,而是靠剪辑和机位的移动,制造流动感,引发张力。
触碰红线的仓库大战,大聋小聋用静止控制住了缓慢移动的特警部队,正常交锋都“以静制动”,凝固的空气,突然而来的奇袭,威猛的火力,凸显了杜式枪火的招牌风格。
子弹成诗,杜琪峰的枪战场景和另一位动作片大神吴宇森整好相反,
吴宇森靠人物的快速移动,夸张的姿势,用传统武侠片的方式呈现枪战场景;
而杜琪峰更为浪漫,他的勇士,以枪对话,不躲不闪,靠的是气魄和枪法,有内功高手对决的武侠意境在里面。
在《毒战》中,片尾高潮的警匪大战,用停靠的汽车作为格挡,双方站位固定,互相对射。
在此,杜琪峰离经叛道的女警成为活靶子,不但被古天乐饰演的毒贩多次设计,还被当做诱饵,导致一位警察冲动行事,不幸中弹牺牲。
沾满粪便的毒品;
聋哑制毒者火并特警;
被频繁射击的女警;
还有毒贩用真钱当做冥币的戏谑,
以及内地制毒贩毒的庞大毒品网络的呈现,都是《毒战》风格化的“写实”。
《毒战》既指向现实,又有着类型电影那种让我们能迅速置身其中的成熟流畅。
它在杜琪峰的作者性调度下去讲述了一个部分抽离社会现实又与社会问题高度暧昧的戏剧性故事;枪战、动作、警匪是他类型叙事的方式,以此作为一个关口,切入了内地和香港关系的个体化表达。在娱乐化的创作环境中,最终转向了社会现实中艰涩、苦痛的部分。
《毒战》以类型叙事的方式凝缩、抽象地呈现了毒品网络,人情社会,而不是对于社会问题进行一种深度的、客观的、社会学式的讨论,也无意深入呈现社会现实复杂、暧昧、混沌的一面。
于是,杜琪峰在影片里融入了符号性的隐喻化表征。
这些细节,你一看就懂,因为杜琪峰把他们做的太“明显”。
比如在审讯的那一幕,“严禁逼供”几个大字始终在荧幕上出现;
比如准备走私的渔船全都挂着国旗;
片尾,古天乐饰演的毒贩被执行注射死刑时,为求自保,疯狂地抖露出全球各地的毒贩消息,希望获得法外开恩,免除死刑,
一边是慌乱的毒贩,一边是冷静的行刑,
最为明显的表征,来自隐藏在行刑室外的身影,那位穿着执法证衣服的权力者。
类似以上的细节,在《毒战》中不胜枚举。
整个故事和人物设计也是心机颇深。
看似威严的毒贩大BOSS,其实被几位香港毒贩控制,作为他们的话事人,其实并不具有控制权。
而古天乐在内地警方的威逼下,企图自保,最后不惜出卖双方,形成火并惨剧,导致一二级人物几乎全军覆灭。
一个香港毒贩,在内地的控制下,推翻了整个香港毒品网络,这是表面的故事。
《毒战》的过人之处在于它放弃了对具体事实的隐喻关联,而将陆港关系拟人化为人物的性格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实古天乐的设置就是香港的隐喻,而其他角色的设置影迷们细细品味后自然能得出答案。
在《毒战》里,正邪,黑白,依然香港式的,没有遭到阉割。
《毒战》首先为影片设置了两层不同的道德对立关系:在表层文本中,干警追捕毒贩是一件天经地义无需质疑的事。看似的正邪开始对号入座,但其实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人物越来越复杂,琢磨不透,黑开始融进了白,白有时会用“黑”的方式,吃掉黑。
杜琪峰常年受黑色电影的影响,其过往作品中的正邪之分早已非常模糊,《毒战》其实就利用了黑色电影的类型元素。
当我们摆脱开预先设置的立场和一些符号——比如警察、毒品和毒贩——所通行的道德伦理所指涵义,开始仔细观察孙红雷及其队友的行事逻辑,这实际上是一群甩开人与人之间的信义、忠诚和信任而为达到特定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们裹挟古天乐去诱捕其他毒贩的做法,本质上带有以“黑”手段胁迫“黑”去吃“黑”的逻辑特点,由此实现了道德理解上的乾坤倒转。
有一场戏令人记忆犹新,
制毒贩为师傅去世的妻子烧冥币,因为时间太晚,买不到冥币,所以用大把大把人民币代替;
而另一边,监视这群毒贩的警察却在几十块的给同伴筹路费钱。
杜琪峰用一个警匪故事,表达了自己的众多观点,用既尖锐,又圆滑的方式透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玩透了类型的杜琪峰在《毒战》之外包裹了那些吸引人的“装饰”,而内里其实是想表达他的自我态度。
这就是类型的功用性和魅力所在。
《毒战》因为特殊的地缘关系,社会关系,内地香港电影元素的碰撞引发出了独创性的个性魅力。
这是韩国版的《毒战》所不具有的,最终,这使得韩版《毒战》只能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警匪片,而难以向内,带来丰富的文本解读空间。
韩版最后的高潮结尾落脚到了角色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上,警察还是毒贩,朋友还是仇人,变成了全片唯一可供解读的主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