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是一部由冯远征、戴立忍和冯波等主演的历史古装电影,影片剧情精彩,跌宕起伏,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01
大明劫 孙传庭和贾似道最后的挣扎
孙传庭和贾似道分别作为明朝与宋朝的末代大臣,两人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末代改革和最后命运,都为王朝复兴送上了自己最后的努力
大明劫中孙传庭所说 天下糜烂 流贼四起 全因无地可种 得人心者得天下 你以为人心是什么 就是粮食 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 这就是他李自成输的起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几句话看似点中明末农民暴乱的根源,但其实也正是根源中的浅显易懂的原因。
农民暴乱每朝每代都有,不过动摇王朝通知根基的其实并不是太多。秦朝末年陈胜吴广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隋朝王薄起义 唐朝的黄巢起义 等等,这些要么说是王朝消亡的直接原因要么是如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总结一下,王朝消亡的原因是无非几点 土地兼并 豪强割据 空响空额 徭役繁重。
一 土地兼并的前提是天灾人祸,导致土地欠收,农民无力更重只得低价卖于地主,此时地主便于更低的价格强行买入或抵债。如果经济商品比较活跃的朝代,农民可以通过进入城市参加各种商业活动来弥补生活开支而避免农民聚众起事,如果社会无法吸纳无业农民或者政府无力解决天灾人祸的遗留问题,这个时候社会矛盾会骤升极点。李自成乃至之前的高迎翔起义接连不断,而在崇祯九年高迎翔在陕西黑水峪被孙传庭俘获 崇祯十年李自成又在渭南潼关南原被孙传庭 洪承畴埋伏击溃,率领部众仅17人逃走。为什么李自成等起义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却又一次又一次的崛起?直到崇祯十五年崇祯李自成围攻开封之时,崇祯皇帝从监狱将孙传庭提取,令他率劲旅支援开封。此时明朝在北方战局已经不复当年的优势,由于近十多年北方建奴不断入侵,加上农民起义一而再三,崇祯不断向普通民众摊派军饷,俱往矣昔就已经形成恶熏循环。农民不断贱卖自己的土地,土地兼并也就越活越,农民饿死的 冻死的 易子相食 ,遍布荒野整个明末末年的北方五省,百里无鸡犬相鸣,到处是荒草凄凄,残垣断壁 饿殍遍野。农民起义越缴越多。所以土地兼并和财政匮乏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二 豪强割据与 重文轻武 。宋朝和明朝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地方中央集权的顶峰,中央政府聚集着全国最为优势的资源。明末随着张居正的改革的遗弃和万历皇帝倦政,地方豪强尤其是江南诸生尤胜,然而此时的豪强往往聚集着巨大的财富和没有统一的军队,这也是明朝末年南方诸省最终被吞并的原因。豪强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的矛盾一直是不断争斗不止,唐末的蕃镇割据和武将独大,使得北宋皇帝赵匡胤将武将的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弱化地方财政强化中央,最终也将武将乱政问题解决掉。然而新的问题也已经产生,宋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汉朝汉武帝的打压以后有重新走向崛起。北方以契丹人 金人 西夏人 蒙古人为主的游牧民族对南方汉族农耕文明的宋朝持续长达近三百年的军事打击,宋朝最终灭于蒙古人之手。宋朝的灭亡不是意味着游牧文明强于农耕商业文明,而是宋朝建国之初遗留问题所致,在整个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始终是贯彻落实的宗旨。宋朝三百年间处死的文官 除了张邦昌 贾似道等几位,几乎很少,而武将则数不胜数。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使得地方豪强无法集中优势力量对抗外族。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关,当时北方五省因连年战乱,地方豪强已经无力抵御,加上满清入关借助吴三桂的“复君父之仇”的旗号,使得北方多处地方对满清入关稍有懈怠。然而南方由于持续的稳定,商业依旧繁荣,加上崇祯皇帝对南方控制弱化,南方财政 人口 军事力量从各方面都已经超过北方。这里顺便提一下,如果崇祯在位之时如果对财政税务改革和对南方豪强的充分利用,北方五省的农民起义也许早就平定。满清入关后迅速尽行南下,然而没有想到南方尽行顽强抵抗。南方大到各省小到各个乡村,凡是有威望德行的长者只要招手呼应,乡勇聚集抗清便是很自然的事。南方普遍格外注重乡情 人文传统 家族宗脉,对家乡保护欲望及其强烈,以至于为了抵抗满清 推行剃发令,造成扬州十日 嘉定十日 等满清屠城事件。重文轻武和过分抑制豪强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 应对末世的改革 孙传庭和贾似道。赋税和粮食是一个王朝兴盛消亡的关键。电影《大明劫》,孙传庭在潼关到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斩杀贺人龙。电影中何人龙以杀良冒功开始,其实也可以说是空响空额的一种。南宋末年公元1260,贾似道在宋理宗的支持下进行改革。改革的实质是对重新划分利益。当受益者为另一个利益集团时,改革的主导者可能得到一部分分支持。当改革者为了国家时,改革者往往面临人人喊打。秦国商鞅变法 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人都生前或身后遭遇报复。甚至清朝皇帝雍正亲自改革时,也被后世描述成残忍暴政。贾似道改革重点是重新分配土地增加财政赋税而充实国力,推行“公田法”禁止地主豪强和上层权贵的土地兼并,并且要求上层权贵和文武官员捐地,导致满朝文武无不忌恨。1275年贾似道兵败遭到贬职时被监送时的押运官杀死,1276年南宋王朝灭亡。回到《大明劫》电影中,孙传庭到潼关到任不久发现守军装备呢残破,钱粮不足,军士疲倦,直到瘟疫爆发把这场危机推到顶峰。更让孙传庭忧心忡忡的,后续军饷 粮草不济,他面对的是陕西地主豪强和他们背后在朝廷高级官员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吴又可“重症用猛药”的一席话,点醒了孙传庭:改革没有退路。孙传庭终于打开杀戒,把剧情推向高潮。当然孙传庭在陕西一带的局部改革,并没有为孙传庭的带来好运更没有为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带来好运。崇祯皇帝的不断催促,使得孙传庭充分准备而冒然兵出潼关。公元1643年崇祯16年,孙传庭战死。公元1644年,崇祯17年4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
孙传庭身为一介书生,在末世王朝依然弃笔从戎,一生命运跌宕起伏,几次锒铛入狱,然仍然心系国家以微弱之力撑起最后的末世。
此时此刻我站在斑驳陆离的潼关城墙上,仿佛看到了一个羽扇纶巾的老者,在漫天风沙的北方放眼望去,寂寞平沙空茫茫,伸向荒凉四方……
02
崇祯是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朝就毁在他的手里。他不是一个懦弱的皇帝,但是一个多疑的皇帝。在片子的开头他放出孙传庭,要他去潼关围剿匪徒,带兵打战。我想他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吧,在他派出孙传庭去潼关之后,他还在怀疑孙传庭会不会背叛他。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既已经用他,就不要怀疑他,这是兵家常事。孙传庭向他要粮食的时候,他不仅没有发放粮食,还催孙传庭快点出征。他是知道的潼关一旦被破,京城不保,不去帮扶孙传庭,反而去催他,这无疑是让国家快点灭亡的节奏。由此可看,明朝覆灭,指日可待。
贺子龙是潼关著名的大官,在皇上多次的号令让他去行兵打战中,他多次拒绝,并和当地的豪户一起欺压当地的百姓,结果百姓只有落草为寇。在影片中, 贺子龙猖狂至极,他拿着大刀进室内,让人抬着人头进来,并耀武扬威地说:“这是流寇的人头。”这斯猖狂至极,不但多次违背皇上的命令,而且还做得名正言顺,实在是明朝的一大毒瘤,明朝正因为有他这样在国家危难之时只顾自己安危的人的存在,国家的命运才越来越微弱。
孙传庭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接受皇上旨意的时候意气风发。可谓是受任于败兵之际,就任于危难之间。在到达潼关时,他不畏强暴,把贺子龙给杀了。面对地方豪户,他派人勘察田地,邀四十三家豪户喝酒,要求上交赋税,豪户一拖再拖,就查账目,豪户杀人放火,来个死无对证,他就杀一以示百家。他更是相信不走寻常路的医师吴又可,但他杀气过重,为了不留后患,他把几百患者给杀了,他生不逢时,在明朝奄奄一息的时候出现,再怎么救,也是于事无补了。可以给他一个封号是大无畏。在文革期间,他的坟墓被毁,可能代表的是对官宦世家的一种否定吧。
吴又可是朝廷的御医,但看够了宫中的尔虞我诈,退隐江湖,他是一位游医,他善于观察,他在单个病人中发现传染病,并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救众多患传染病的士兵,他因个人情况而就诊,把军中的患者安排得井井有条,在日渐一日的治疗中,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他不忘医者的初心,为了救人而医人,在他对 孙传庭说:“督师治愈瘟疫的方法比又可有效”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仁慈的医者。他在世间留下的《瘟疫论》,就是他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乱世时期,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加重的赋税,连年的饥荒和饿死,农民军起义在意料之内的事,他们用的是最常见的武器,有的甚至用种植农作物的工具,可见武器之落后。但 孙传庭说得很好,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历史就见证了这一真理,中国著名的红军长征就运用了这一真理突破蒋介石的围剿。
03
总的来说算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故事的选择非常的好。明朝末年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明军中瘟疫肆虐。瘟疫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肆虐的疾病能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医生纵然尽全力仍无力回天。而对于一个穷途末路的王朝而言,积重难返的体制沉疴也是让执政者只能仰天长叹的。
几位演员的表演也算出色,戴立忍饰演的孙传庭是一介儒将。正直忠诚,心怀天下社稷,做事果敢决绝。是敢于临危受命的忠臣,却绝对不是能力挽狂澜的能臣。他终究还是有些书生气,在乱世中总尝试在已有的规则框架中寻找突破的方法,然而这种徒劳最终使他功亏一篑。坦白说,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形象是很难展现好的,也正因如此,戴立忍在忠臣与能臣之间微妙感觉的差异拿捏的还算准确。
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则相对来说轻松一点,一个传统的飘忽在既有框架体制内外的人物,有着悬壶救世之心的游医,对于时局有自己的见解却也有更多的困惑,他尝试想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但也最终也会面对许多医生都将面对的无奈,在凶险的疾病面前回天乏术。
演员的表演、故事的选择、电影场景道具的讲究都是我给影片打了4星的原因。然而电影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说实话,对于这部影片究竟想表达什么,我觉得导演自己也在犹豫。是用一场肆虐的瘟疫做一场隐喻,讲述一个末世穷途的故事;还是说为一代名医立传,讲述中国第一个系统阐释病毒性疾病医理的医生?两条线索是清晰的,医生医病,文臣治国,但如何将这两个本身很有魅力的线索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导演的操作着实让人不能满意。显然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在这两者中间不断的摇摆。这种模糊的叙事直接拉跨了整部影片的节奏感。在冗长的叙事中让人感受不到故事紧张的发展剧情。
叙事能力过于薄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出4星的评价是偏高的。
下面讨论一个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
用药治病不走常人风格的吴又可说,重症下猛药,方才有一线生机。
那么对于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明朝而言,那一剂猛药该如何开呢?看完《大明劫》,想起初中时沉迷《明朝那些事》时最后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崇祯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网上实在太多,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概括而言这些后人开出的猛药核心大都是强调,放弃对全国的统治。
坦白说,这样的方法也许才是最可行的。王朝就像一家公司。当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唯一能自救的方法无非两条,要么向外求援融资。要么剥离掉无价值或价值为负的资产,瘦身后重新优化公司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前一条路肯定走不通,而后一条路便意味着要亲手葬送先人打下的江山。
崇祯不肯,所以最终身死国灭。这似乎也是一个两难的困局。
据史书载,当李自成一路打到河北时,曾豪气万丈地向天下发了一条檄文: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看来对于这句话,崇祯得认。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