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是一部由詹妮弗·劳伦斯、乔什·哈切森和利亚姆·海姆斯沃斯等主演的科幻动作冒险电影,影片剧情精彩,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一起来看看吧!
01
且不说和CD、英俊一起看的电影,自始至终我都十分喜欢这一系列。凯特尼斯,皮塔,以及他们身边的人,围绕着饥饿游戏进行着服从与抗争的游戏。
电影中11区的老人发出的饥饿鸟的声音,象征性十足。人们不再屈从国会区的统治,人们想要站起来,就像凯特尼斯打破了饥饿游戏的规则。露露,那个小女孩,始终镌刻在凯特尼斯心中,以及读者的心中。
CD联想到了《1984》,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接下来看的书目。
乔安娜的洒脱不羁在电影中刻画得很生动,芬尼克对安妮的情谊没有充分体现。
星火燎原里的凯特尼斯只有在游戏中拿起箭的时候才勇敢无畏。在皮塔失去心跳的时候她会流露女性的软弱,得知皮塔被抓后失去理智也是。人总有不想被人触及的一面,涉及到那一面时,很有可能出现失控的局面。
02
现实主义是一种反动表现模式,它提倡主流意识形态并使其自然化。它使一切都显得很“真实”,而“真实性”是个过程——它使人觉得,意识形态似乎是真实或自然的产物,不是某个特定社会及其文化的产物。——《电视文化》菲斯克
作为《饥饿游戏》系列电影的衍生续集,《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在用事实告诉我们,对于有着好口碑、好票房的电影续集,欧美国家对其制作拍摄的重视。这一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尾处过于仓促,相比《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逊色不少,至少“哈利?波特”系列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系列的第二部只有让劳伦斯饰演的凯特尼斯被强行注射安眠镇定剂后才强制结束,算影片的弱点之一。
相信常看美剧真人秀的观者看到《饥饿游戏》中的电视噱头定不会觉得陌生,片中电视屏幕上演的感动、悲伤、昂扬、惋惜……种种人情况味,实为每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标配佐料,就连人物的组合亦然,要有兄妹、有长幼、有万人迷、有怪咖、当然最少不了的是爱情。
“真人秀”(Trueman Show)的流行源自对“真实”的标举,人们渴望探索乃至窥视现实,“真实感”恰因窥视而产生,观者在场的情况下,表演者是在有意识地表演,一旦观者从表演者所在的空间消失,表演者的真正自我总会不知不觉地溢出甚至泛滥。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电视媒体仍然有明目繁多的招术来操纵“真实”,巧妙地拿捏和引导观众的意识,而与其说“真人秀”将银幕上的表演者还原为真人,倒不如说鼓励真人在任何时候都戴上表演的假面。
“一切大众文化都不可避免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服务,因为它不仅为电视制作者与作为消费者的电视观众之间提供了共同点,也为不同观众群体之间提供了共同点,使他们之间的分歧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样它就产生了大众艺术作品的常规形态,有效地使观看者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并使他们处于主流意识形态之中。”
主流意识形态及其赖以发挥作用的现实主义常规形态的存在,对于确保节目的大众性与可及性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们的存在未必就不能给进步的、反对的话语以任何空间。相反,它们提供了能听到反对话语的框架,而它们的反对也构成了戏剧内容的一部分。
与斯巴达克思的揭竿而起不同,凯特尼斯的反抗是从反抗统治者意识形态的符号暴力开始的,从第一部她射穿苹果的行动到在万众瞩目的时刻执起有毒的浆果,再到雪白的婚纱旋转燃烧化为黑色的羽翼,即使手上没有弓箭,她的行为方式便是武器。
这触及了媒介的工具性本质,虽然媒介总会被当权者所利用,但是其本身是中性的,越是精密复杂的媒介工具,越多难以绝对控制的异质性元素。媒介符号的编码与解码不是简单的点对点,权力体制总是试图规定标准化的答案——符合其利益的读解方式,但对抗性的读解始终有生存空间,尤其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矛盾严重激化的时刻。
影片打阶级牌的意图非常明显,不需要刻意说明,施惠国与受惠国在空间和人物装束上的差异昭然若揭,摩登都市的纸醉金迷、锦衣华服与煤矿、山林、工厂、衣衫褴褛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会区的统治者希望全民沉迷于“饥饿游戏”真人秀,让施惠国的富人们获得乐趣只是次要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受惠国的贫苦大众不知不觉认同实际上对他们不利的意识形态观念,与施惠国的富人和统治者同化,顺从被统治和压迫的命运。通过挑动底层各群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彼此争斗,掩盖剥削制度的罪恶,转移实质矛盾。
阿尔都塞曾论述“意识形态是人类主体与现实之间的想象性关系”,现实中种种貌似天经地义的秩序与其说是自然规律,不如说是人为了让自己安心生存赋予自然的。《饥饿游戏》系列是一则关于极权、革命以及意识形态魔咒的精巧寓言,位于国会区的施惠国统治者以“真人秀”的娱乐形式向整个国家灌输森严的等级意识,并使之合理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逻辑来解释受惠国的悲惨处境,“饥饿游戏”真人秀是这一逻辑的直观表现。表面上游戏中人可以作出种种选择,掌控自身的命运,然而实际上,他们的选择非常有限,被游戏设计者操控于股掌之间,这恰是底层阶级现实生存状况的缩影。片中的媒体网络与古罗马角斗场的功能何其相似?而女主角凯特尼斯便是这个虚构国家的斯巴达克思。
整部影片一直围绕着一个话题进行推进——谁才是你真正的敌人?于是,凯特尼斯被这句话深深地牵引着向前迈进,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原来所有的选手都已经将其视为突出重围、结束被贡品生涯的终极人物。剧中“贡品”的死亡,换来的并不是解脱,反而是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活人杀戮游戏。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身处其中的人物不得不发起反击对抗类似“希特勒”的独裁者总统先生。当凯特尼斯身穿洁白的后现代主义的婚纱出现在众人面前,转身后一生洁白的婚纱被燃烧后成为一只“嘲笑鸟”时,所有人其实早已将其视为反抗独裁统治的领导者,不论是这只成为真正以人身为主体的“嘲笑鸟”,还是每个区的人民举起右手比出的“3”,这都在预示着观众,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反抗即将开始。这就不难解释,这部影片则是一部“过渡电影”,把凯特尼斯与皮塔成功后的短暂的美好生活简要介绍,便立马将他们送回游戏中,起义与反抗到第三部应该才真正开始。
与其说在看《饥饿游戏》首部曲的时候会被故事介绍中的“杀人游戏”所产生各种联想而编织出暴力残酷的噩梦,不如是被没有道德规范的残暴杀戮规则所恫吓。观众趋之若鹜地前往戏院看这样一部青春冒险电影,也有不少同行会试图找到复制这部电影赢钱与攒口碑的途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透过一个年轻丰满的女弓箭手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关乎生死的残酷历程,并将爱与勇气的生命准则铭刻在观众心中,即便是过于符号化或脸谱化的人物设计无法使这部电影列入伟大且经典的艺术行伍,但是,这并不影响观众欣赏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反乌托邦主题的奇幻而宏大的景观。《饥饿游戏》系列电影以苏珊?柯林斯 Suzanne Collins的同名小说为基础改编,故事描述在一个架空的时代,以“国会区”为首统治阶层将其余属地划分为13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专制统治,物质高度发 达,但是阶级分化严重,丝毫没有民主可言。 总统为了维护“国会区”的权威, 对付反抗随之而来的是恐怖的军事镇压,曾经13区的反抗暴动行为被作为反面教材不断地被传播,为维护政权稳固不再发生暴动,“国会区”制定了每年一度收割 日纪念活动——以区域划分,从12岁到18岁各选一男一女参加全国直播的真人秀节目“饥饿游戏”,游戏规则是杀剩下最后一人为胜者,方能结束。而人们不得 不按此照办,夷为平地后的13区成为“国会区”以外人民的梦魇,而当下的74届“饥饿游戏” 竞赛从12个区域选人参加。家住12区(矿区)的16岁少女凯尼丝为了保护被抽中的妹妹波莉姆而自愿参加该游戏,与她同行的还有男孩皮塔。以“嘲笑鸟”为 吉祥物的凯尼丝与恋人盖尔不舍告别,跟皮塔一起踏上了前往“国会区”参加“饥饿游戏”的征途。
?比赛前夕,他们在联络人(经纪人)艾菲,竞技导师黑密曲,造型设计辛纳的领引之下备战,在赛前训练以及评估当中,对于对手以及自身的技能得以了解,让凯尼 丝慌张的是如此残酷的竞赛在“国会区”的民众眼中竟是充满刺激的娱乐节目,虽然她内心充满愤怒,但是还是按照导师的要求面对大众,为了能生存下去,在开场 以“燃烧女孩“的独特造型赢得了人气,有助她能在“饥饿游戏”这档节目中活得久一些。随着“饥饿游戏”的开始,24名年轻的男女选手被安排进入了人工操控 的高科技竞技场, 除了互相杀戮的威胁之外,为了驱动竞赛者更快地进行游戏,游戏首席设计还制造了各种险情,同时,也允许导师给予帮助。比赛者游戏过程被剪辑并直播,全体人 民都是现场观众。由于凯尼丝用“毒野莓”骗过了大会,并成功上演了“两小无猜”的感人爱情故事,“国会”认同他们的爱情故事并觉得对统治有所帮助,于是,临时改变了游戏规则,就是允许一 男一女活下来,前提是两个人必须是来自同一区的。凯尼丝与皮塔赢得的比赛,而首席游戏设计师因为工作失误被总统赐死,而凯尼丝与皮塔因为游戏改制双双存活。
电影《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则延续了首部曲的故事,获胜的凯尼丝与皮塔入住了豪华舒适的“胜者庄园”,凯尼丝希望能与恋人盖尔继续自己安静的生活,结果按照国会的要求,她必须与皮塔继续他们在“饥饿游戏”中的爱情故事,并依照惯例依次在12区域巡礼,以宣扬国会以及总统对于全体民众的恩情,以消解民众的反抗情绪。结果,凯尼丝无法面对曾在游戏中自己的盟友露西,没有按照联络人艾菲的演讲稿发言,结果她的一席发言煽动了民众的情绪,纷纷举手示意,凯尼丝所引发的反抗情绪,招致总统的憎恨,并要求新任“饥饿游戏”首席游戏设计普鲁塔奇要镇压暴动情绪,结果在新一轮的军队镇压中,凯尼丝的恋人盖尔为了保护他人而被判处残酷的鞭刑,凯尼丝挺身而出,这个事情在全国电视网直播,总统已经感觉到非除掉这个成为反抗标志的凯尼丝不可,首席游戏设计普鲁塔奇进而安排了前所未见的75届(每25年轮回一次)终极饥饿游戏,此次的比赛规则有所改变——参赛者必须从以为竞赛中的胜利者中挑选参加,这无疑给凯尼丝带来深深的打击。面对再一次的生死挑战,凯尼丝与皮塔必须在赛前热身中找到自己的盟友,而随着75届饥饿游戏的开始,凯尼丝再一次面对残酷的杀戮,并在盟友的帮助下准备进行一次接电战术,就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后时刻,凯尼丝被追杀,其中盟友‘背叛“而逃,当凯尼丝缓过神来,寻找皮塔的时候,发现盟友失散,情急之下将带有电线的弓箭射向了人造电磁场穹庐,直接导致“饥饿游戏”总控制室断电,此后,总统无法寻得首席游戏设计普鲁塔奇。获救后的凯尼丝在一处隐秘场所醒过来,得知此行完全是导师以及盟友所安排的一次反抗革命的前哨战,恋人盖尔的到来也无法平复凯尼丝的心情,她决意要去国会区营救被俘虏的皮塔,究竟她是否能顺应12区域密谋的反抗国会以及总统的计划,就有待在后面的电影揭秘了。
透过《饥饿游戏》首部曲与第二部电影的故事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系列电影的故事逻辑建立在一个虚构的世界秩序上,这个世界秩序充满了“反乌托邦”色彩,反乌托邦主义在理论中被归纳为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于物质,精神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与平等。《饥饿游戏》系列电影中所展示的“国会区”是科技发达,人们着装浮夸华丽,食物丰盈的情境,而国会区以外的12个区域皆是按照资源功能划分的地区,人们生活环境简陋,缺衣少食,作业危险。电影设置的世界秩序是阶级分明悬殊,充满压制与反抗的冲突气息。我个人来看这样的“反乌托邦”的世界秩序的设计更多渲染的是贫富悬殊氛围,而国会区的公民并非是麻木不仁的人,倒是他们表现得如同集体洗脑一般,过着奢华的生活而不谙世事的傻瓜一般。总统以及幕僚则表现出一副阴谋家的城府与邪恶,但是同时受到了其辖区公民的爱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 ,观众很容易就被以看杀人为乐的国会区的公民太邪恶了,一点都部值得同情的情绪所牵动,女主角凯尼丝则是这套规则的反叛者,她的勇气历险之旅将带来观众宣泄出对于这种不人道,触碰道德底线的游戏规则的不满的快感。电影的“反乌托邦”的世界秩序的设置更多是当给观众恐惧,为什么允许这样的价值观出现呢?太邪恶了,多于引发让观众直面反思这个世界秩序与当下的对比,这样的改良也是娱乐产品的需要,避免过于晦涩,并减少政治隐喻的风险。
小说作者苏珊?柯林斯提及创作灵感,了然告诉大家来源她小时候所听到了关于英雄忒修斯刺杀牛头怪的希腊神话——这个神话故事大体上讲述了克里特岛的统治者米诺斯在争取王位的时候,请求波塞冬赐他一头神牛,波塞冬同意,但是提出事成后要将此牛献祭,米诺斯反悔,用另一头牛蒙混。谎计被波塞冬识破后,米诺斯遭受到了严酷的惩罚,神牛与妻子生下了牛头怪,米诺斯随即将牛头怪藏在了迷宫当中。随后,米诺斯的儿子安德洛革俄斯在雅典参加奥运会赢得了全部项目的冠军,结果招致雅典人的嫉妒而引来杀身之祸,为子复仇的米诺斯率众攻打雅典,久攻不下遂向宙斯求求助,宙斯降天灾于雅典,历经灾苦的雅典人终向宙斯恳求结束劫难,经协议,米诺斯要求雅典人每九年仅进贡7对童男童女过,以做喂牛头怪的饲料。原本是一个罪责其咎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杀人的雅典人罪责减弱,故事开始演变,由于将平民家的儿女献祭的状况让雅典王的统治动摇,他的私生子兼继承人忒修斯为此做出了亲自前往迷宫解决牛头怪…
电影为了减少故事所带来观众的迷惑感,情节甚少铺垫为什么世界会变成了“国会区”强权统治的社会情境,也没有直接地展示出13区暴动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甚至没有说明动因。这样正邪对立的立场,非常容易让观众来接受女主角凯尼丝的勇敢行为,同时也减弱了这部电影的议题价值,这样的一笔带过的“反乌托邦”世界秩序的电影故事的设置,不禁让人担心,凯尼丝所代表的13区域的反抗之后将会走向何方?这个故事核在前两部电影当中勉强可以过关,但是到了双面正面对决之后,必然电影的故事将受到更大考验?观众在《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的时候似乎能感觉到凯尼丝的迷惘与脆弱,她首先反应是希望跟恋人盖尔逃走,发现不可行需迎难而上,但是到了游戏接近结束凯尼丝还被盟友的计划蒙在鼓里,显然她的率直的个性无法去完成一个深思熟虑的反抗计划,她也发现自身作为召唤反抗力量的象征——一只燃起复仇焰火的嘲笑鸟的悲剧命运,同时,在悲伤迷惘绝望的黑暗时刻,也将迎来一场正真的战争。
《饥饿游戏》系列电影根据小说的设置最终将女主角凯尼丝架到了牵动一场反抗暴动的风口浪尖,一方面她作为精神领袖将带领部众进行暴风骤雨般的抗击国会的战斗,并营救出自己的战友皮塔,另一方面,国会将凯尼丝视为暴动的精神首领,也对其酝酿一场前所未见的报复行动。随着系列电影故事推进,最终将以特别个人化的女主角的视角带领大家进入一场真正的异常残酷的战争之中,历险的进阶叙事策略将演变为一场艰险的对决。女主角凯尼丝从每次一次面对艰难抉择,都显示出了超然的神化的道德光彩,系列电影以充满想象力的视觉奇观将具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凯尼丝的“成人礼”如希腊神话的英雄史诗一般绚烂冷冽地呈现在银幕,而她在如此残酷的历程中所拥有的爱与情感为她的个人史诗描绘出了人性的光晕。
《饥饿游戏》系列电影创作理念在我看来,非常亲近存在主义所提出的理念。如我们所了解到,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如萨特所言:“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必须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从这个角度思考,《饥饿游戏》能俘获全球那么多观众的内心,倚靠的不仅仅的演员的造型与化妆,尤其是系列电影故事中一直不断地展示女主角的凯尼丝不仅仅作为个人的生存历险的选择。
凯特尼斯作为影片中的女“英雄”,代表着诸多渴望获得成功,跻身上流社会的女性。唯一不同的是,她并没有表现出对于独裁控制者的恐惧与趋炎附势。作为“嘲笑鸟”的她,身上拥有着许多一般女性没有的特质——她拥有着极大的煽动性,这也是所有的参赛“贡品”们选择她作为希望之火的原因。可以说,这一人物形象一反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对男性救世英雄形象的突出表现,凯特尼斯其实就是一名带着诸多人希望火苗的社会“救世主”。火焰燃烧象征着起义的点燃,而这一切虽在总统的控制之下,但是却也预示着反抗意识的熊熊燃烧。就算被短暂熄灭,却永远不会消失。同样的,这也是影片的主题——反抗与自由。
对于这样一部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饥饿游戏》系列电影必然会一部接一部,对于这类科幻题材的电影来说,影片中的演员班底则是其最为主要的要素之一,这就不难怪,这部影片像极了詹妮弗?劳伦斯的表演秀,大量的近景、全景、特写镜头都将劳伦斯的形象重点突出。因为奥斯卡影后的光环确实也成为这部影片的噱头之一。于是,影片中的男主成为了一种陪衬,其他的几个应该出彩的角色变得黯淡无光。但是,不得不说,劳伦斯的演技确实可圈可点,不论是对阵老戏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还是在群戏中的表现,都让人刮目相,其可塑性从服装的变化、妆容的改变都可见端倪。
燃烧的女孩,“嘲笑鸟”这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元素成为影片至关重要的线索,嘲笑鸟成为自由的象征和标志。与此同时,影片结尾处,依然交代了故事的大致方向:十二区被毁了,十三区从隐蔽处出来了,并计划推翻独裁的统治,似乎每个人都参与到这项精心策划的行动中。这正是系列电影的魅力,看完第一部,想看第二部,那燃烧的“嘲笑鸟”也最为直接的表明第三部已经不远了。据了解,作为系列最终章,《饥饿游戏3:自由幻梦》已经步入狮门影业的拍摄计划,而作为最后一部,也是影片最高潮。所有的结果、事情的真相都将浮出水面。从第二部中,我们能捕捉到大量对于政治反抗的隐晦表现、希特勒式的控人政策等,想必到第三部,影片则不再仅仅是少男少女们的杀戮战场,将更多的涉及政权与阴谋。而对于原本被彻底消灭的“第十三区”的再度出现,更是吊足了观众胃口。为了推翻总统的暴行,凯特尼斯会有如何命运?这便是我们在下一部需要关注的重点。
《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作为过渡影片,将影片从“人杀人”的人性故事逐渐开始过渡到反抗独裁统治、向往自由的主题故事。有人会觉得第二部的整个故事并没有说清楚就匆忙结束,但不管怎样,这是续集,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最后一部。
03
詹妮弗劳伦斯越来越胖,脸上肉越来越多了,看来赢得冠军确实胃口大开啊,感觉好魁梧啊,标准女汉子。越来越冲动,情绪化太严重,所以女人做主角真的很无奈,歇斯底里的脑残,好吧,我觉得这样形容才算贴切。皮特好像仍然是拖油瓶一般的存在,开个路碰到力场,遇到毒雾又是第一个倒下的,最后还被抓走了。不过他还是证明了,只要锄头舞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菲尼克斯是新加入的角色,暴露狂,擅长使用鱼叉,长相还行,不过还是挺痴情的。乔安娜在电梯里脱衣服太惊艳了,站在女主旁边把女主衬托的像个村姑,会抢戏,我喜欢。还有疯狂的科学家,想到用闪电破防,厉害。
第二部仍然延续了第一部的风格,前戏冗长无比,又臭又长。先讲述两个人怎么巡回表演,怎么演说,怎么又被选中参加极限挑战赛,怎么认识其余参赛者,怎么训练,看的真乏味。好在游戏开始后,场面弥补了一切弱智的铺垫。这次是个更加宏伟的岛屿,风景秀丽,不过暗藏杀机。出场时候每人都在一个水上类似时钟的表盘上,在丛林中先是毒雾,认识成群结队露出獠牙的猿猴,还遇到没有淡水的考研,这才叫饥饿游戏啊,有吃有喝的怎么能叫饥饿游戏呢。潮水来袭和水中的表盘转动是全片特效最好的一幕,就是格局有点小。最好用闪电击穿穹顶,被13区的人救走。
傻逼女主挺讨厌的,但是婚纱变翅膀的创意和还算刺激的游戏算是看下去的理由吧。
04
前1/3被那些无谓人认为的无聊冗长背景铺垫,明明不仅与第一部人物设定息息相关,也极其自然的连接了上一部:一轮游戏的结束又是一场新游戏的开始,不仅如此还解决之前的疑问,Kitness在上一轮Game中的确是在配合Peter做戏,但接下来的微妙变化,不管是内疚也好感动也好,微妙的感情变化也意味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在她噩梦惊醒的时候想到的是和他有共同经历的Peter、想保护他也好、慢慢爱上他也好、都意味着这是个成功的故事。
还有一点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难能在欧美电影里见到的作为正常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合情合理、从小的经历让Kitness一直处于保护妹妹和妈妈的责任中、她没有被赋予戏剧性的浓重的英雄主义,只是简单地想要保护家人、保护爱她她爱的人,压力下她想过逃跑,甚至想过自私得私奔、、可是这又怎么样,这才是正常人面临压力和困难下本能性的选择逃跑啊、导演、作者对人物心理努力的刻画、让我期待HG3、最后有点小俗的大反转“真正的反抗已经开始,游戏的策划者也是反抗组织人之一,大多数参赛者都投入其中,和国会政府的战争已经开始,12区已经不存在,惨烈的战局要如何扭转、”
等3...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