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这部电影由李小刚导演所导,张国立、张默、徐帆等主演,描写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大战时期的悲惨。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电影《1942》观后感15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这些在1942年发生的事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同样是1942年,在中国的河南省,却因为大旱灾而死去了三百多万人,或许在当时的国民政府眼里,这并不是很重要,不能因此而影响世界格局以及国内大势。但对于当时河南省的灾民来讲,却是尸横遍野、惨绝人寰的悲惨景象。观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我忽然感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是多么幸福,而1942年,对于整个河南省的灾民们又是多么的绝望。下面由我来带领大家走进电影《1942》。
194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降临在了河南,夏秋两季庄稼全部绝收,滴雨未下,蝗虫肆虐,赤地千里,老百姓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他们开始大逃荒,行程数百公里,日程达数月之久。他们忍受着无边无际的饥饿,吃野草、啃树皮,甚至吃观音土;躲避着日本人飞机的狂轰乱炸,感受着下一秒与亲人天人相隔的绝望;忍受着国民党军队抢掠凌辱,妻女被买卖以供军官取乐的痛苦。他们一路向西地逃荒,直至家破人亡、饿死他乡,他们进城的希望也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枪声而变成奢望。
影片中展示的是饿殍遍地、尸横遍野,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涂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为饥饿而变得极其脆弱,甚至出现狗吃人、人吃人现象。记得影片中一个片段:当灾难呈现报端时,蒋介石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在华丽的重庆政府中与美国大使聊天,外交部部长听到《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反映的河南情况时甚至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而国民政府官员明知道有灾情,却只是向外界一味地推说不严重,继续过着他们糜烂的生活。虽然记者白修德历经生死将河南的地狱之情呈现国际报端,虽然国民政府迫于压力发放赈灾款、赈灾粮,但军官相护,中饱私囊,层层相扣,最终赈灾粮并未落入灾民手中,300多万河南人民因为天灾、人祸而横死他乡。三百多万人啊,因为国民党的不作为、乱作为、贪污腐败,导致了无数个家庭破裂、白发人送黑发人、子女无助的看着年迈的父母咽气、儿童成为成年人的口粮。这是多么令人揪心,令人为之悲哀的事情。在这场浩劫中,三百万人的死亡,三百万人的悲剧,国民政府官方的统计人数却只有1062人,这简直荒谬至极!1062,这个数字,怎能对得住那三百万死去的绝望的人;1062,这个数字怎能对得起那些依然在这数九寒天中,流离失所的灾民;1062,这个数字又怎么对得起那些寄希望于国民政府的人民?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因为政府的软弱腐败、因为侵略者的凶残邪恶、因为灾害的来势凶猛,他们可以视人民如草芥,这与魔鬼有什么区别?
国弱则民危,国强则民安。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保证人民的安全。叙利亚因为国弱致使被英美任意欺凌;巴基斯坦因为国弱,导致了巴以边境的惨剧频发;1942年的中国由于国家积弱,河南省几千万人居无定所,在日军的炮火轰炸中、在逃荒的道路上最终凄惨地死去。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世界终究需要用实力讲话。细观我国发展,由鸦片战争以来的丧权辱国,到之后的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多少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智慧换来今天的强大中国,我国自主研发的悟空号、墨子号、蛟龙号等多项研究成果已然进入世界前列。这就是我的国家,由挨饿受冻到集体奔赴小康生活,由衣不蔽体到物产盈丰,由国家积贫积弱到屹立于世界东方。由于国家的强大,我们可以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段历史;我们可以幸福的享受生活,不再担心悲剧重演。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职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牢告诫自己,不能忘记那段悲惨的历史,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因为谨记历史的沉重,才能为未来奋发拼搏。1942始终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有的战争并不是外表上的,而且国家实力的体现,我们只有通过我们亿万同胞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得国家变得更强大,才能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种出和平之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