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总有一天观后感精选

总有一天观后感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32:26 | 移动端:总有一天观后感精选

《总有一天》是一部来自丹麦的剧情电影,影片主要由拉斯·米克尔森和苏菲·格拉宝等主演,首播于2016年的4月份,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01

直到现在,心情还是难以平复,总是看着让自己喘不上来气的片子。

好像这个题材有一种吸引力一样,总是想让我驻足下来,静静的看。

其实在之前也看了一些同题材电影,基本上都给了4星以上,而且大多数给了五星。可能从专业角度这个电影没有多完善,但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看完之后的真切感受。

《总有一天》最精彩的地方不是结局,而且过程,结局像是为了应付“广电总局”过审而优化的一样,但无论影片的结局是啥,在我心中也是有一个我觉得该属于这个片子的结局。

就说我看过的这类电影,目前我可能最喜欢《总有一天》,

因为他,

比《熔炉》的视角更有亲切感,是以主角一样同为受害者的“我”来描述。

比《聚焦》的渲染更有感染力,非记者调查,是切切实实的寄宿学校生活画面。

比《放牛班的春天》更无助,老师想救赎孩子但终究无能为力,只尽其所能。

比《嘉年华》更有梦想,宇航员的理想变得没有那么遥远,未来还是有光亮的。

他们的童年生活与记忆无法选择,这样的生活,也只能按部就班的过。

如今听到太多亲兄弟的厮杀,也许是闲来无事吧,生活太美好?

手足情深,哥哥为了弟弟能顺利看到宇航员升太空,主动揽下脏活累活。即便很多次他也无能为力,但终究心是好的,是爱的。弟弟一方面为了梦想一方面为了能够救哥哥,也是数次经历危险与打骂。

你可能讨厌煽情,觉得虚假,但在我看来这就是亲情,就是让我这样的独生子女感动。

寄宿学校的黑暗,校长的独权,其实校长也是个聪明的角色,他的手下信服于他。

可能在最后显得公布于世这样的简单,早知这样谁都可以戳穿,也便早就不会这样。也许是草草带过,现实中没有这样的容易,所以《熔炉》体现出的一层层黑暗,一层层无助才动人。所以其实没有哪个电影哪件事情是完美的。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

我知道不足,我知道结局太理想化,我知道梦想没有这么伟大,我知道现实会更残酷。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片子。

02

我想说问题不仅仅出在校长和老师身上,家长的责任更大。

一开始以为是个孤儿院,可是当发现这些孩子都是被家长送来的,顿时觉得校长和老师所作的恶也不过如此。试想一下让你去管理这样一群叛逆期的少年,你会怎么做?反正不是自己的孩子,家长又什么都不管,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你会跟他们讲道理?

所以我觉得电影不仅仅表现了老师们的恶,黑的更深刻的是不负责任的家长们,是他们给了这些恶魔生存作恶的空间。有人生,无人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些孩子的家长受得什么样的教育?如果孩子们没有被解救(现实中没被解救的肯定占多数),那以后他们又会怎么对自己的孩子?想想俩兄弟刚到学校的时候,别的孩子怎么对他们的。老师们对孩子作的恶只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恶,本来不坏的人也会变坏。

回头看看中国,年轻人都拼命往大城市挤,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遭遇又会是怎样的呢?而且中国的羊叫兽之流,比之片中校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唉。。

03

这是一部2016年拍摄的丹麦电影,之所以在很久没写影评之后,想要就这部电影表达一点想法,是因为我觉得这电影不好,而同时很多人觉得它很好,也就是说我对这部电影和很多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所以才有了表达的愿望。当然,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观点来自不同的角度,也应该是生活之常态,而这部在我看来非典型的北欧电影,引发我去表达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失去亲人的两兄弟在寄宿学校遭遇到暴力与虐待,一系列的抗争之后,正义最终得到伸张。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首先作为电影,我只消看五分钟开头,就可以知道两个小时的情节发展与最后的结局,其间每个角色在他第一次出现的一张脸上就把整个角色的轨迹演进完全显露,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无聊了。 

这是无聊的部分,不过其实现实中的无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往往很多无聊是必须要予以泰然处之的。引起我第一层不喜欢的,是电影传达的简单价值判断,这就需要阐明一些我的立场。我觉得复杂是任何判断的基础,人性、生活,甚至细微到现实的某个断面,都是不能做出断言式判断的,是非善恶之类仅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下对某一不断变化事物的短暂评判。任何简单的判断都是值得怀疑的,就如同电影所传达的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如果每个人都被确定的分配给好人与坏人的位置,那么就不会有人想当坏人,坏人就完全失去了被理解的可能,而没有沟通与理解,正是所有暴力得以孕育的土壤。 

第二层不喜欢,恰恰是这样一部电影,会有很多人喜欢。另一部与此类似的韩国电影《熔炉》,高居豆瓣电影Top250第20位,人们对弱者的遭遇表达放大且不负责任的同情,希望看到正义的伸张,或者也可以称作复仇的即时生效。类似情感的泛滥与无可厚非,正是这个时代的重疾之一。煽情无处不在,而往往缺乏理智基础支撑的感情只能沦为维持时间很短的生物电波效应,追求速度是很多人的愿望,这速度涵盖了生活的很多方面,有身体的速度,也有情感的速度。如此短暂又高频的情感刺激,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让本应深沉细腻的情感体验逐渐麻木。 

第三层不喜欢,涉及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电影中的苦难具有明确的指向,也有明确又单一的摆脱之道。似乎离开寄宿学校,兄弟二人的苦难就会终结,这是如此幼稚。生命并没有人们所赋予的太多意义,而苦难更是几乎会伴随整个生命历程的,在巨大的空洞面前,个人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才是真相。也许我这样的看法是偏执与悲观的,但如果一个人喜欢的文学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人性的枷锁》,是《玻璃球游戏》,是《日瓦戈医生》,那么他可能就会和我有差不多的想法。 

挺久时间没有写影评,并不是没有在坚持看电影,(刚刚看的电影《狗镇》,这样的电影才可称典型的北欧电影吧)只是很多时候由电影引出的情感与思绪会被自己渐渐归类,只有某一类东西积累到足够充盈的时候,才会有想表达的愿望。随着观影数量的增加,电影所能带来感触的频率自然下降。但一如生活本身,在平静中度过的那些日子,才是点滴铸成自我的时光。

04

可能是因为看过《素媛》《熔炉》的原因,感觉这部电影没有那么的震撼人心,故事的背后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俩个主人公有了新的生活,最后奔跑的男孩前面是大道,旁边是绿油油的大树,跑向了美好的人生。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但是其中也加入一些浪漫色彩反而有点失真。看豆瓣评论,很多人提到了杨永信(提倡点击疗法第一人),可能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也在发生这这么一些事情吧。而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校长的家长,口口声声的说是在为了孩子好,麻痹了一些东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总有一天观后感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