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与女》是一部于2016年播出的爱情电影,影片主要由孔侑、全度妍和李美素等主演,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01
三十岁的爱情,更懂得孤独的蚀骨和浓烈,就像奶泡下面苦涩的咖啡,真实而纯粹,初触唇尖的回甘又伴着下咽时的隐忍。片头蓝白色调的北国风光像那经常落下的雪纱一样令空气中都飘着文艺范儿的静美,配以方俊锡制作的曲子,悠然而悦,心尘尽散。孔侑的深情款款,全度妍的款款深情,从两个人的干柴烈火到含泪割舍,观众是能感同身受那种甜和痛的,性与爱有关,性与孤独有关,但爱与孤独无关,如果有,那就是缘于不伦之爱,但他们的爱与孤独都是那样的真实。ps:片尾台词极少却通情达理的芬兰女出租司机绝对是服务行业的标杆,停车、下车、递烟,三个并不连续的动作在冰天雪地的场景里,却给人极大的温暖感。
02
很冷,很美。
从他们进屋吃饭,看孔侑的毛衣,觉得很熟悉,果然是北欧。
没有经历过北欧的冬,或许很难理解有一种鹅毛大雪中浪漫的孤独。也很难理解走进封闭小木屋里的温暖气氛。那时候,一定很容易动情。
两人在下着雪的森林里走着,走着,只有簌簌而下的雪花,天地万物都是白色,干净,安静。
他们并不需要说太多话,在同一个时空里,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已经足够。
爱,到底是什么呢?人到中年以后它又是什么呢?
它并不清晰,但却有吸引力。令人会愿意抛下一切,小跑前进,去到那一扇门。
人生多无奈,有时候的分离不是因为不爱,有时候在一起也不是因为很爱。
终究,孔侑开着车在白雪皑皑中直线前行,眼里烦着泪花,心里很痛。我期盼着他的车能掉头去到出租车旁,去见那个他想念的人。
女主放声痛哭时,很容易令人感受到类似的绝望和心痛时刻,那时候的自己,做了什么呢?人生有着很多两难选择,你所珍惜的,放弃的,愧疚的,到头来都是心里尘封的幻影。
不用歌颂出轨,但这一段确实有点太美。毕竟,这个世上有一类人是行走在另一个更为复杂微妙的世界,他们世界里的规则由他们来定。他们甜蜜又痛苦,但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更大的世界等着为他们“判刑”。道德,责任,爱,你怎么排序?
但他没有追过去,或许从此相忘于江湖。
青烟在森林前方飘着,只剩下树木摇曳发出的沙沙声。
03
(一)中年中产阶级的精神危机
“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观察和理解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的重要中介[1]”,无论是韩国、日本还是中国,二战以来,伴随着告别革命的历史进程、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体系的卷入、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成为电影中常见的叙事单元。
韩国电影《男与女》就是以一对中年出轨男女的爱情故事,牵扯出两个已婚有孩的核心家庭的碰撞。他们在北欧异国相遇,因为韩语的母语经验、孩子在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上学的经历、人到中年的艰辛和疲惫感等共同元素而彼此慰藉,无须多言就能互相理解。他们甚至连彼此姓名都不知道,回到韩国之后继续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本以为只是短暂的慰藉和永恒的“陌生人”,却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而频繁幽会,不停“摇摆”在家庭模式和爱情模式之间,像男主李宏基所说,“我们每次见面都像是在旅行。”每一次“旅行”也就意味着个体“滑落”既定的生活轨道、常规的现代生活模式,意味着心动和冒险,浪漫与刺激。另一方面,每当男人和女人沉溺于对方作为个体带来的纵溺和温暖时,又被与“孩子”捆绑在一起的责任感、社会赋予“出轨”的羞耻感所撕扯。与韩国家庭剧中“三代同堂”、“男主外、女主内”[2]的家庭结构不同,影片中的男人和女人都生活在各自的核心小家庭中,事业成功、个性独立,是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并在北欧和韩国之间自由穿行的韩国精英人群。但即便如此,家庭传统伦理依然对他们有强大的约束力量。
齐美尔在《陌生人》中将移民的陌生人社会身份描述为“在其中,又在其外”。尽管在物理和身体意义上,中产阶级精英们实现了在全球世界的自由流动,充分享受了现代社会的便利和迅捷,但“‘在其外’决定了陌生人很难在移民环境的文化中扎根,是漂浮的无根者。……与之相随的意义感的丧失和无处为家的感觉内在且深刻地表达了陌生人与当地社会之间的紧张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安和焦虑。[3]”影片中的男人和女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与北欧(芬兰)人建立一种纯粹功能性的关系。理所当然的,在电影的前半段芬兰空间场景中,没有展现任何主角与周围有社会性连接的镜头,只是两个原子般的个体在漫天的大雪中邂逅。
影片的后半段,随着两人回到韩国社会,他们彼此的社会职业和相应的社会网络开始徐徐展开:同处于设计行业、都担任社长职务,女人经营的店铺和男人的工作地距离很近。在男人的家庭中,他的妻子是一个年纪比他小很多、早早出嫁的女人,她十分爱慕他却并不理解他;而在女主角的家庭中,她的丈夫是对她缺少关爱和温存的成功男人。不同于国产电影表现中年危机的“标配”:粗糙的中年大叔与初恋情人(如《港囧》、《神探夏洛特》)、或是男人的婚外诱惑与婚内女人的防守与挽留(如《手机》),在《男与女》中,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双主体”,拥有相似的经历、共存的精神危机,因此,更容易将观众导向“真爱”的理解视野,而不是对男女双方道德上的谴责。
(二)爱情的话语与象征性弥合
如果说,直面中产阶级尽管拥有精英的社会身份、但感情依然无处安放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现实主义,那么,将这种现实危机则自然地随着文本导向将“出轨与真爱”相联系的话语。曾有人将这类出轨总结为“廊桥遗梦”的类型,通过“将着眼点放在表现婚外情的浪漫传奇上,在设置的‘梦幻’情境中与观众的深层欲望对接,满足他们的心理欲求。[4]”
在《男与女》中,大量情节展现两人如何在婚外不同空间中的恋爱。酒店、各自工作的地点、出差旅行、海边……值得注意的是,男主有一次说要带她去附近一家好吃的餐厅,却带她去自己的工作场所,省去了点餐的动作;即便是去酒店,也没有出现过前台付费的镜头。与商业电视剧中常常频繁出现的“消费”叙事不同,这些实在的都市消费空间、隐蔽的消费环节更加真切地建构了真爱的话语。不仅如此,在时间的叙事上,女主在电影中多次提到 “现在几点了”,但对方(一次是男主角,一次是芬兰的女司机)想要看表时,她又制止了。在男主角身边时“无时间性”的欢愉、离开男主角后不想回到那个被钟表精确分割的标准化社会中的悲伤,从正反两面烘托了这“爱情”的珍贵。那么,这种“爱情”是真实还是幻象?
中产阶级爱情和婚姻的脆弱,使得家庭的意义在《男与女》的影片叙事中被彻底撕裂。无论答案如何,影片的结局让双方作出了象征性的选择,暂时地弥合了家庭破碎的裂痕。事实上,无论是在美国、韩国、日本、还是中国,我们可以从越来越多的影片中指认出这种核心家庭摇摇欲坠的状态[5]。如果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永恒的流动与永远的陌生人状态视为与之形成同构的另外一面,那么个体渴望而不可得的、坚固和真实的爱情该如何安置?中年危机又该如何治愈?
04
1,回韩国之后,在男主工作地,手摩挲了一下,看到有人回来了,又收回去。大概是,“爱是想碰触又缩回的手。”
2,女主孩子面对小河里滚滚流动的河水,说飘走了飘走了,女人一下子就知道他在说什么,把鞋子丢到河里又踉跄着捡回来。原来是曾经他们到海边玩,鞋子被海水冲走的情节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烙印。觉得这个细节太精彩了。
3,在火车上的时候,本来想打电话给他,结果他默不作声坐在了自己的身边。太让人有安全感了吧。恰到好处的钢琴曲响起,一边吃鸡蛋还顺便偷亲了一下女主……我的天呐,美好得想哭……
4,男主太太太太温柔了,又温柔又有安全感,话不多又有忠犬属性,感觉看着他世界都变踏实了。他说感觉最近自己不那么有存在感了,大概是觉得女人是个有自己事业的人,自己不是她的全部的感觉吧。
5,女主听说他在夫人最近生病太厉害了,突然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就生气了。在车里生气的时候,索性把关系定义成简单的性关系。这时候男主推开她了!!!感人!!!!所以说啊,其实是不是真的爱就是可以从细节里看出来的。
6,再补充一个,男人问女人名字的时候,女人把他的手牵着摇了摇,大概是给他安全感的意思吧。太漂亮了这个细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