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日本电影奇迹观后感

日本电影奇迹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58:18 | 移动端:日本电影奇迹观后感

《奇迹》是一部来自日本的剧情电影,影片首播于2011年,由前田航基和前田旺志郎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01

想起是枝裕和在书中写道,应该是《步履不停》在国外电影节放映后,本来以为无法打动外国人的故事却意外地得到了好评。一个西班牙人找到他对他说“你怎么能这么了解我的母亲。”看完《奇迹》,我觉得自己就是哥哥。念旧,喜圆满,怕生。

无论是在哥哥还是弟弟的梦中,他都是在操持着父母的感情的和事佬,担惊受怕着。尽力协调着,和母亲,和父亲,和弟弟。生怕他们谁不在努力着回到四个人一起生活的状态。想到以前和朋友聊天,他们说父母吵架他们从不干涉,就跟看戏一样。我想到小的时候父母吵架我总是最揪心的那个,哭着不让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两边跑,总是旁敲侧击地劝和,基本上那几天都是为他们的事儿发愁。以前总觉得这是成熟的表现,一种莫名驱使的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现在想想,不过是维护自己世界和平的小私心。哥哥也是,他在努力回到习惯的生活中去。只可惜,只有他在努力着。

朋友间也是。他喜欢四个伙伴的生活。所以当他看到了弟弟带着新朋友来的时候,心里不是滋味。他怎么可以交到新朋友?他忘了我们了吗?他已经从悲伤中走出来了吗?他已经开始新生活了吗?没有我们他也能活地这么开心吗?他是一个念旧的人,他不希望打破原先的生活习惯和模式。很难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喜欢固定。就像我每次毕业,从一所学校到一所新的学校,总是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去适应。总是喜欢和旧朋友联络。吃饭喜欢有固定的饭友。

所以他才会许出那个天真的愿望啊。希望火山爆发这样大家又能在一起了。像极了我。记得以前不喜欢住校,所以暗暗期望能够发生地震,这样就可以回家睡了。逻辑上好像没什么毛病呀,我逃了就可以呀。爸爸对哥哥说“我希望航一啊不要总是盯着自己生活看,比如关注音乐,或者这个世界。”最后,他没有许愿,对弟弟说“对不起,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操我真的爱死了这个情节。不要总是执拗狭隘地看着生活中的不圆满去试图填满它,不如抬头看看眼前的世界吧。小孩啊,总是固执地希望某个切切实实的东西,占有。比如以前爸爸老是出去吃饭,我就是要他留下来不许走,大哭特哭闹了一场。我更喜欢把这种释然,或者说不耿耿于怀定义成一种接纳。接纳旧的离开,接纳新的到来。接纳这个天天落火山灰的地方。

至于为什么会在许愿的那一刻停住了呢?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都明白,许愿并不会实现吧。请允许我加一个“吧”。但还是有一点点的希望和敬畏。万一实现了呢?所以哥哥在生死考量上,还是选择了世界吧。比起万一火山喷发而让大家流离失所,还不如接纳新的还算凑活的生活。在真真的那一刻,他被眼前的世界绊住了脚,不再只盯着自己的小生活。也许是因为前一夜弟弟的新朋友让自己住了一夜碰到了善良的爷爷奶奶让他突然觉得“这样也不错”。

弟弟可以用没心没肺来形容吧哈哈哈。他可能是太不着眼于自己的生活了,他的眼前只有奇趣无穷的大千世界。我怎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只想投入到有意思的世界里。不会觉得一个吃着路边摊而感到孤独,却觉得吃着好吃的垃圾食品很爽。

还有一个想说的就是外公吧。轻羹。在是枝裕和的书里说,这是一种味道很淡不是很甜的用山药和xxx做成的一种特色糕点。虽然没有那么好吃但每次去总要吃。外公啊,一个给人有点疏离,我甚至前半截都没意识到这是他外公,有点凶,有点严肃,相当固执的一个老人啊,至少在轻羹上。一点点的让步,一点点的让步,都加了白砂糖了。可是直到最后依旧不肯把轻羹染成粉色的呀,因为那会对不起大师呀。固执地很可爱啊。

其实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很丰满。这是我最喜欢的点之一。即使是只出场一次的人都是有性格的,没有谁的酱油是白打的。比如医务室那个小姐姐,帮三个小孩撒谎帮助他们实施大计划,即使不知道他们要去做什么,只是帮他们完成一个心愿。比如那个老师,那个开始觉得没有人情味的老师。直接在课上问别人有没有爸爸。却在课后和他说,我也没有爸爸。会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大计划。还有那个警察,原来是纪子小姐的女儿啊。很熟悉街巷邻里。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都那么可爱是怎么做到的!!!!

奇迹啊,奇迹没有发生却也发生了。奇迹让你明白你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小姑娘还是想做演员,弟弟还是想让爸爸成功,哥哥还是选择接纳,他还是想让弹子活过来,她想要成为画家,他不想要新子老师了,还是想让爸爸不要赌博了。

今天应该不会落灰了。

02

我观看的导演的第五部电影。

《奇迹》的视角相对来说非常明确,孩子们坚定的朝着一个方向奔跑着,不知疲惫,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奇迹(比如起死回生),而是他们才刚刚开始用力,还没有对这个世界妥协。仍然相信只要行动起来就会得到期望的结果。现在回味整个电影的时候,才似乎有些明白《奇迹》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一直都用跑的而不是走。

长大后他们才会发现,成为自己儿时想要成为的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看完这样用孩子视角来治愈的电影后,我都不想再去关注大人的世界了。

哥哥航一最后选择了世界(火山不要喷发),而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愿望;自私大人们却往往只会选择自己,有意无意的去伤害别人。

03

去年无意中看了一本名叫《步履不停》的书认识了日本知名导演、编剧是枝裕和。书中的故事细腻、温情,总有一些东西让你不断对于亲情这种东西发出一些感叹。后来也看了影版的《步履不停》,对于电影中的留白,在书中也作出了解释。他的作品就像一清杯茶一样,入口时淡而无味,但是当你细细咂几下嘴后你会发现回味悠长。

电影《奇迹》是是枝裕和2011年的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一家四口,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兄弟俩分开。哥哥跟妈妈一起来到鹿儿岛(抱歉这时候想到了秒速五厘米)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弟弟与玩音乐的父亲一起生活在福冈。由于哥哥一次偶然,听说新开的两条新干线会以2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熊本相遇,如果在第一列车相遇的时候许愿,那么愿望就会实现,发生奇迹(此时点题)。一心希望父母复合的哥哥便开始计划这次的许愿计划,他想许愿让鹿儿岛的火山爆发,那么自己就可以搬离这里回到大阪一家人住在一起,于是一群孩子便开始了这次的许愿之旅。

片叙述是以双线并行开始,一条线讲述哥哥在鹿儿岛的生活,一条线讲述弟弟在福冈的生活,两者穿插叙述,然后交汇。这种方式在导演的镜头下,展示的很有意思。比如刚刚两兄弟都在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时候游泳、吃饭、和小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梦想愿望。这个过程中导演将故事叙述的尤为的细腻,比如哥哥看到别人家的妈妈带着弟弟来看他学游泳,而自己会闷闷不乐;知道弟弟很快有了新的朋友并且过的很快乐而失落。

通过前半段的描述,观众似乎能感觉到哥哥很想一家人再次待在一起,而弟弟却并不是那么的希望。这一点导演也是做了一些铺垫和暗示的,比如哥哥整天闷闷不乐的,而弟弟似乎生活的很快乐 ,每天都笑嘻嘻的;哥哥做了一个梦,一家人在草坪上野餐其乐融融。而弟弟做的梦却是妈妈因为爸爸第三次辞职而大发雷霆,家里吵吵闹闹的场景。所以弟弟对于哥哥的计划一直都不是很在意。

直到一次哥哥因为弟弟的冷淡而和他吵了起来,弟弟的朋友问他和哥哥吵架没关系吗?他说我们是兄弟一条心。开始朋友说,不见面时间久了也会冷淡的。这时候弟弟沉默了,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兄弟俩和好如初。于是双方开始为这次计划开始努力。

可是当所有人在火车相遇的那一瞬间大喊出自己的愿望的时候,哥哥沉默了,他什么也没说。在那一瞬间导演将之前许多画面闪回出来,当时没能理解他想表示什么。当兄弟俩分离时,弟弟说这下哥哥可以放心了,你的愿望马上就会实现了。哥哥说我没有说出那愿望, 面对家人和世界,我选择了世界而不是家人。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到了,父亲给他说的爸爸希望你长大后不会只关心自己,也希望你学会关心他的东西,譬如:音乐、世界。此外他还想起来列车员在月台上说二十年前,火山爆发死了50人。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愿望、选择了世界。

本片还是继承了是枝裕和一贯的细腻的风格,固定的镜头,一些人物换面的特写。使用人物的动作行为来凸显人物心里,而不是通过台词眼泪来解释什么。比如哥哥在临出发时看到自己和弟弟的合影,而特地换上照片中自己穿的衣服;相遇后两人一起吃薯片,相互谦让让对方吃下他们最喜欢的薯片渣,此时他们说了一句,以前我们常常因为吃薯片而吵架啊,这或许就是成长吧!导演就这样一下,轻轻的点在了你内心上。

除兄弟两以外的5个孩子、妈妈、爸爸、外公这些角色都是值得每一个观众细细琢磨的角色,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也饱满,但在此不做赘述。此外,本片中还有一些可以说的上是彩蛋的地方,就是树木林希、阿部宽、原田雄芳三人的加盟。他们都是在2008年参演了《步履不停》演员,树木林希是是枝裕和御用的母亲角色,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小偷家族》中她依旧饰演这母亲一角。

就像是枝裕和自己说的那样“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喜欢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的美好的瞬间”。治愈系电影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导演用电影中最质朴、最平凡的人物情感,来渲染你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然你在生活的苦闷中一直提着的那口气可以一下子宣泄出来,重新看到生活的美好,重新出发。

04

《奇迹》结束在小航伸出手指,测试风力和风向,得出结论,今天不会积火山灰。也像是枝的另一部影片《步履不停》,要记得小航这个名字挺不容易,电影从内部的人物关系建构叙述,更容易直接将小航在记忆中设定为“哥哥”,要是不做特别努力,就会顺着温暖的水流忘记小航这个名字。这个视角很可能是邻居,《奇迹》的开始是在小航家阳台的侧面,就像邻居那样,我们也会叫那家的两个男孩,大的是哥哥,小的是弟弟,这是个温暖的距离。虽然也会偶尔跳到小航的视角,像是第二个镜头从小航的角度看正在冒烟的火山,整体上它还是部保持了温暖距离的作品,在影片的高潮,奇迹特别行动队的队员们对着交会的火车大喊,小航和弟弟都更改了原先许下的愿望,电影却并没有做深入心灵的探索,仅仅是呈现了这个结果,温暖的距离一直存在,这是一种关注而不是入侵。刻意地和儿童的内心保持距离,即使从父母的角度也是需要特别克制,“邻居”大概更是如此,正因为对方的心灵弱小,且处于生长期,才更需要保持距离,适当的保护,留出空间,允许更多和更复杂的事物来进行影响,和复杂的人类尚不能理解的宇宙相比,任何单独人的观点都会显得单薄,因为单薄而锐利,偏颇,造成的伤害性影响更类似于侵略。

儿童对此的敏感在这部影片里突出出来,课堂上,班主任问还有谁没有爸爸,就被小航的同桌说成是“侵犯隐私”。班主任其实只是顺着其他同学的发言“顺口”问了句“还有谁没有爸爸”,班主任自己的父母也离异了,从成年人的角度他大概觉得这没什么,自己就是在各种对这种状况的环境刺激下成长起来的,敞开心灵大方应对就是了。班主任长的高大魁梧,看上去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假如不特别介绍,更像位身手矫健的体育老师。很多体育老师都被证明是优秀的班主任,他们待人直接,和学生靠得近,很容易具有向心力和威慑力。但是影片中的这位“体育老师”式的班主任运气似乎不大好,下课后他特地找到小航,告诉他自己也没有爸爸,邀请小航有空来找他聊天,此事却没有成为小航和班主任的通道,他反而想要让爸爸妈妈复合,重新回到一家四口的生活状态,并为此开始寻找行动的方向。

这部电影的选角很特别,扮演小航和小航弟弟的小演员和他们的父母长得一点儿也不像。小航长的憨厚,弟弟长得精悍,父母却是一对璧人。但是无论是小航还是他的父母和弟弟都不像是爱找人聊天的类型,弟弟虽然看似活泼外向,他很有兴趣自己种植蚕豆,观察蚕豆的生长,尽管爱交朋友,最终做决定时和谁也不商量。这兄弟两和他们的父母虽然长得不像,性格却很像,都是内向型自我发掘宇宙奥秘与生活方向型的人。班主任的教导方法在小航这里完全失效,他的想法是要将事情变回原来的样子。

这个发生在课堂中的事件重新定义了电影的主旨,这时候问题的核心已经从小航父母离婚转为小航的人生态度。班主任让同学们研究父亲的职业后再好好考虑自己将来的职业理想,有同学提醒老师,小航没有父亲,小航只好被动地站起来回答这个突如起来的意外事件。这时候没有父亲,父母离异的事件构成了对小航日常生活的困扰。要特别注意这个世界的特殊性,小航希望一家四口重新回复原来的状态,不是在他午夜梦回时思念父亲,也不是因为经济原因交不起学费,而是出于社会公共舆论的困扰。小航父母出于自己意愿的选择,离异,对小航的生活造成困扰,小航因此希望借助奇迹的力量使得父母收回自己的自由意愿,这样,小航的生活就没有了困扰。假如小航依照这样的逻辑长大,长大后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小航做了父亲,按照这个逻辑,他就绝不能允许子女自由恋爱,他如果生了女儿,大体不会允许女儿嫁给像他父亲那样的地下音乐人,他如果生了儿子,大体不会允许儿子娶开小酒店的纪子和她想当女演员的女儿,非要娶女演员也不是不行,婚后立刻息影,婚前拍的电影里如果有暴露,亲吻镜头必须销毁所有胶片,网站上已经流传出去的全部请黑客高手打上马赛克,按照这种逻辑长大的小航不会允许自己的子女因为自由选择给自己的生活造成麻烦。

所以同样是希望父母复合,因为触发事件不同,内涵完全不同。在这里小航寻找的其实不是父母复合,家庭回复圆满,而是能够与老师的强大相对抗的力量,小航感到了深刻的不安全,电影中特写了班主任拍在小航右边肩膀上的那只大手,虽然说的是我也没有爸爸,有空来聊天,但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从小航的反应里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小航的感受,既不是安慰,也不是理解,更加不是保护,这位班主任带给小航的是深深的不安全感,他所说的话既意味着你经历的事我比你更有经验,也意味着你应该向我敞开心灵,而那只大手则从物质层面上对着双重意味给予肯定。小航冲出家门时的茁壮雄健在这里变成双腿向内打弯的战战兢兢,而这种恐惧没有办法对别人说清楚,它就存在于班主任和小航之间。这就像是一个人肆无忌惮地摸着你的短处,嘴里却说着无可辩驳的“友好”的话。出于小航的成长福利,我们也很容易立刻希望父母复合算了,其实那两个人看起来还蛮登对的,也未必能再找到更合适的啦。但是这里已经出现了悖论,在小航心里已经出现的种子如果按照那种趋势成长下去,他几乎必将成为自私,坚硬甚至残酷的人,为了自己的生活福利要周围的人通通取消自己的自由意志,假如力量不足以达到,还可以集结众人的力量,并祈求奇迹的能量。这种人如果做到顶峰,就会成为人类的公敌。出于对小航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注,我们又不能期待他的愿望实现。但是如果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世界上又会少了一颗孩童纯真的心,因为只有纯真的心才能相信奇迹,如果孩子在小时候相信超越性的力量存在,他就将获得更好的想象力空间,所谓的信心,在所有人绝望时还能继续向前,在自己也绝望时还能再坚持,也无非是指对这种超越性力量的肯定,虽然不能证实,但不能证实的事情不正是人类探索的方向吗。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都会保护孩子纯真的心,就是因为这种对超越性力量的相信是民族进步真正的动力。

这个时候我们就也到了邻居的位置,发现处于这重重矛盾中的自己怎么指导都是错,只能向后退半步,静观,温柔地注视。和我们采用同样立场的人并不少,医务室的老师,小航的外公,其实都采取了同样的态度。不阻拦,提供有限度的帮助,等待事情发展中真正能够引导心灵的力量出现,而不是凭一己之力粗暴的扼杀。班主任的角色和作用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变化,他似乎是更大的力量下的一颗棋子,正是这个始发点引起小航对这件非常关键的事情重视,如果没有这位班主任老师,他大概不会开始这次心灵成长,注意力还是完全放在游泳课这类外部事件上。生活中非常重大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这件事情叫做如果别人的自由意志极大地干涉了我的生存福利,我的态度和应对是什么。小航在触发点之前并没有意识到随着父母离异,这个重要的问题已经被发给他,要他现在是答卷的时刻了哦。

小航生的也算是孔武有力,又非常有主见,从家里跑出来上课时,和母亲的对话中能够感觉到单纯从力量上而言,母亲和外婆已经不是他的对手,而在他和外公的对手戏里也不难察觉这两个人的力量不相上下,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足以对小航构成威胁。何况这三个人已经先决地非常爱他,根本就失去了比拼力量的资格。小航问妈妈要上游泳课的钱,妈妈立刻像做错事了似地连呼忘了双手奉上,小航和外公去坐摩天轮,外公掏出轻羹吃着,小航看着他,外公就会过意来,知道小航也想吃,拿出来给他。外公给小航吃轻羹不是重点,重点是外公在会意了那个人此时的需求时就服从了。外婆在这个家里并不是个强势者,可以当做外公后面的小数点四舍五入。从这种家庭结构看起来,那个足以对小航的心灵成长起到提示音,敲山鼓,入场铃作用的力量只能来自外部,这个音鼓铃被设定为更为孔武有力的班主任。小航和他的同学们希望骑自行车上山都喘的娇柔的女老师做他们的班主任,但是成长的号角迟早要吹响,逃也逃不掉。心灵成长的引导者往往使用环境中最想被我们换掉的那颗棋子。

在这里我们还能做个大胆的假设,虽然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但是小航爸爸对小航的保护和引导并未撤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位班主任与小航爸爸也是同盟者的关系,但是如果不是经历这个过程,很难想象小航能明白什么叫“关心世界”“选择世界”,他也不会意识到如果不加引导人总是关心自己的福利,关心自己的家,关心自己的福利,关心自己的家并不叫自私,但是如果因为关心自己的福利,自己的家而当它们被别人的自由意志损害时,就想要改变别人的意愿,限制别人的自由意志,就叫做自私。具体到这个情境中,当课堂上班主任老师的行为造成小航的尴尬之前,小航自然地希望父母复合的愿望并不叫自私,但是当班主任老师的行为触动了小航的利益,小航因此希望改变父母的决定时,这时候自私就出现了。事情就总是这么微妙。如果没有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灵引导者,人人都会变得一塌糊涂,但即使心灵的引导者引导着每个人,人还是能拒绝不要听,像我们这样的“邻居”要向后退半步保持距离的原因正是因为怕自己太吵,影响别人听见心灵引导的轻声慢语。

说到这里也不妨说说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从第一个镜头起,电影就被建立在朴实无华,剔除了“纯美”风格的影像基调里,甚至有些刻意地回避了审美,也就是说绝不岩井俊二,也不黑泽明,北野武,虽然是在鹿儿岛,又有着火山喷发和阳台,但是这样的火山喷发景象完全没有富士山明信片的基调,估计是吸引不到什么游客,看见片尾字幕鹿儿岛的支持,只能想这样的摄制组完全是去请求照顾去了,是多么地对不起当地的旅行社。但是这种朴实的影调风格也是回避,刻意地审美也会打扰心灵引导细微的声音。最终这部电影的美学是要建立在心灵成长奇妙而不可测的瞬间,作为物质上的回应,外公做的轻羹淡淡的甜味。外公的说法是柔和,柔和的甜味,若有若无,白白方方的一块,谈不上什么包装,心灵引导者的物质形象大致如此,所以这也是我又喜欢的一个原因,和《步履不停》同样,里面对制作食物的美感表达极为克制,尽量保持着我们平时在前店后坊的铺子里所能看到的正常景象。那看起来像山药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山药。外公拒绝将它染成粉红色,虽然因为高铁樱花号的运行,对应樱花的粉红色更赶得上时代的脚步,外公还是谢绝了。影片也谢绝了那抹本来可以染上的淡淡的粉色,趋于唯美的镜头只出现在旅行中的一组特写,像是旅行中的心灵溢出,但是在故事叙述中没有这类镜头。说回轻羹,只要换成纸质包装,就会更有视觉美感,但是轻羹会有点黏,如果是纸质包装就会黏在纸上,所以还是本分地用了缺乏美感的玻璃纸,我想说的朴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用外面是纸质,里面涂了蜡层的包装,拍起来会好看的多,也更能配合人物间的情感传递给观众的感觉,但是外公的小铺子不可能采用那么高的成本,所以就只能是玻璃纸,这就是我觉得电影中特别宝贵的东西。观众能鉴别出一组连接的特写,但是不一定能鉴别出本该是玻璃纸的蜡纸,蜡纸却能一锤定音地损害整部影片真正的质地和重要的东西,这是作为导演令人尊敬的地方。而心灵的引导者在本质上就是那种一定能克服玻璃纸的吱嘎作响将只有软纸才能传递到人心深处的重要内容顺利传递过去的力量。

小航吃轻羹的三个场面,第一个是在封闭的摩天轮内,这种空间造成人紧张,外公拿出轻羹吃着,就像外公已经有了万一怎么样的降落伞或扫帚,第二个场面在外公的轻羹铺子里,在亲手亲眼参与制作了这样食物之后,第三个场面在夜晚敞开的纸拉门后,对着暗的院子,旅行时的借宿地,像是中转站的地方,和他的弟弟分享,传递给他弟弟那淡淡的甜味。柔和的甜味。爸爸所说的世界,关心,音乐,外公所说的柔和,到底是什么东西,要将这些东西内化为心灵的内容,从食物,词语到心灵的转换只有心灵引导者能完成,我们最多只能提供心灵引导的物质基础。但也还要保持这种物质基础是在被引导下制作出来。

去许愿寻求奇迹的同学们并非都改变了初衷,这些愿望的来源各不相同,我们看到的较为完整的线索就只有小航的愿望,其他的愿望都隐藏在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况和细节里,难以辨识,正是因为这样,最后我们会在这群孩子中单单在小航身上寻找奇迹,并且会追问,真正的奇迹是什么,这里的奇迹已经变窄,它是属于这部电影里的小航的奇迹。

小航的父亲是名地下音乐工作者,小航对地下音乐的解释是还需要继续努力。电影切入的视角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日常的都市里地下音乐人的形象,他有两个孩子,打零工,收入本来不稳定还会因为认为音乐需要就拿本该被存下应急的钱去买喜欢的吉他,因为这样和妻子离了婚,两人各带了兄弟两,弟弟更加受不了妈妈对生活的焦虑,因而跟着他。虽然离婚,也不能和大儿子在一起,这个音乐人爸爸并没有改变他对世界的看法,还是认为人应该关心自身之外的事物,比如音乐,应该关心生活之外的事情,比如蚕豆,他还要将这种观点传达给没有选择他的大儿子,希望他成为关心世界的人。这是可能的吗。常理来讲,小航应该痛恨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父亲,立志成为和他不一样的人,只有在奇迹中,小航才能爱,认同这个父亲。如果正确的观点是由你痛恨,或者觉得对不住自己的人传递过来,也能顺利接受吗?那么就需要有一颗很大的心,有足够的空间,对于心智还在开发中根本没长成的孩子,这是可能的吗?通常没有奇迹,只有心理阴影。这种阴影的强度可能达到看到吉他就来气,虽然吉他根本没做什么。

在一场离异中感到挫败的不止夫妻,也包括孩子,这种深重的挫败感必须经由将心灵重新带到一个具有充分完成度的成功感里才能再次获得平衡地看待世界的境地,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要做的这次转变的地点是学校里的第一名,还是拿了游泳冠军,是母亲再嫁继父比生父还好也对自己还好,还是一夜之间帅到自己都不好意思看自己,那个能够发生转变的地方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在真实地左右着心灵,这都是这部电影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观众才能在到达那个地方时感觉是到了,也就是在小航兄弟两改变了许愿的内容时感觉是改变了。它不是去说服观众,而是在电影的内部做到了。这也就是轻羹内淡淡的甜味,柔和的甜味,也是这一类电影所必须做到的真实而隽永。虽然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跟我一样,其实不太清楚这种改变是怎么怎么发生的,但是能感觉到确实发生了,就是这样。

电影的调门很低,但是换个角度看,它甚至可以叫做《一个艺术家的诞生》,在站台上,穿着格子衬衫的小航转身看着弟弟向小伙伴们跑去,小航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向着日常的世俗生活背转身去,开始前行的孤独感,他的内心为自己做了决定,他脸上的那种不舍,和知道了自己命运的表情,带着难过,带着对奔向世界的那边的弟弟的深切的爱和留恋,但是孤独出现了,这是在开始的镜头里小航所不具有的,很多年后我们看到的某个音乐人或艺术家很可能就是经过这样的选择长成,《奇迹》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关心世界的艺术家做出最重要的决定的过程和时刻,它对应着小航的爸爸作为都市音乐人在夜晚走在街道上的踽踽独行。他的确是在寻找奇迹,在寻找特殊的能量,帮助他打通心灵的通道,但并不是为了帮助他父母复合,而是为了走上他自己的路,成为他自己,班主任所给他的那个障碍性的阻力其实要阻挡的是他即将开始的漫长的艰难的个人之路。在那个转变的瞬间,小航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在做什么。

但是这部电影里并不只有小航,还有小航的弟弟龙,父母的离婚对龙更像是种解脱,既然两个人总是吵架,还不如分开,各自找份不用吵架的人生,龙的心里也许早就在暗暗期盼着父母的离婚,简直像在地狱里生活了很久的人终于回到了嘈杂的街头一般快乐。龙的心里不像小航有着对于完整感近乎执着的要求,这里执着是关键词,龙不执着,简直像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哪里都能立刻找到新的形态。龙所面对的问题非常现实,母亲在电话里哭泣,希望龙回来跟她一起生活,外婆也愿意接纳两个外孙,哥哥的愿望虽然是四个人一起生活,但是很明显最靠近这个愿望的愿望是三个人一起生活,而龙不想回鹿儿岛,他喜欢大阪,如果不能在大阪生活就在福冈,他的难题是如何能够跟着父亲至少继续福冈的生活,他也终于放弃了去满足他人的愿望,想明白了要想能在福冈生活必须的条件是父亲能够不断创作出新的音乐,而不是放弃吉他维持家用。省钱对父亲来说根本不能保证他在福冈的生活,龙虽然重视现实生活,但是这次旅行和许愿,心灵的引导者让他明白了事情的关键不在于那个星期的伙食费是否够,而是父亲留在都市继续获得做地下音乐的土壤的要求是创作出新的音乐,吉他是必要的,他必须支持父亲,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心灵的引导者对每个人的引导都不同,但都是遵循那个人真实的心灵构造。

《奇迹》的第二遍比第一遍好看,第三遍也比第一遍好看,但这并不是因为通常说的那样,这类电影情节性不强,靠细节和氛围取胜,并不是这样,而是因为这类电影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正好不同于爆米花电影的大开口,爆米花电影等于是没有大门只设票价的游乐场,每个镜头都不对观众设防,而是尽量展现魅力,《奇迹》这一类的电影做到极致就会变成处处设防,观众必须自己找到进入其中的入口,才能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收获,也就是和剧中人真实的生命体验发生关系,彼此影响,《奇迹》的封闭性比《步履不停》要强得多,尤其是那一组特写的唯美镜头还会将观众引向别处,这就像有些女人参加宴会必戴昂贵华丽的首饰,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从而隐藏自己,这样就能躲在角落里偷吃零食。所以看《奇迹》的过程也类似于阅读体验,读者与剧中人必然有番较量,有些事情或许要到多年后才能触机了悟,说起来谁的人生不是充满秘密呢,所谓细节什么的很多时候都是障眼法,故意作出这个细节就为了让你看见,只有沉浸其中后才能发现下面真实地在发生着些什么。外公要退休了,外公的轻羹店需要继承人,尽管从通俗的观点来看,如果能够在大阪生活,穿上西服,坐上地铁,到达有充电插口的写字间是件非常体面的事,能够站在白布前演示电脑里准备好的PPT更佳,但是从世界的价值体系来看,轻羹里淡淡的甜味,柔和的甜味也许更有价值,因为实际你很难知道这种淡淡的甜味到底意味着什么,《步履不停》里的百日红也是每年的色泽都在变淡,如果在咀嚼的其实是生命力本身,这种食物就会变得非常昂贵,得去鹿儿岛才能吃到,而且完全没有办法控制它逐渐变淡的口味。我曾经花时间来想,食物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是《骇客帝国》,里面的黑女人为什么要一直做cookie,她家里的小孩子能把勺子看弯再看直,给这种人做食物要做什么样的食物,比如刀工特别好,摆盘精致肯定都没用,就像《步履不停》里大家首先享受的是伸手去摸玉米天妇罗的伸手去摸一块,很简单的答案是这种食物摸到吃到要立刻能使人触摸到生命本身,从无所不能的意识世界中摸地,所以轻羹也是在摩天轮里试吃,看看在这样不着天地,转个不停的机械里还够不够威力触之及地。那么需要多么强大的人才能做到,完全能够对抗这个世界的种种幻象,如果谁特别需要又招人喜欢就会被赏一块这样的cookie或轻羹,如果谁特别需要但是不招人喜欢,就前途难料了,因为制作者都呆在偏僻的地方,就算有广告宣传单也是按着门牌号送到错误的人家,爸爸的人生成就没有比过轻羹,就只能将妈妈和小航分出去为轻羹服务,说起来外公也是创造者,创造者之间的比试和竞争真是太残酷了,写出一首好歌已经太难,何况写出两首好歌,写出一首龙之介但是没能写好小航和妈妈,难怪龙之介要喊,爸爸,该起来工作了,真是让人着急,什么时候能写回大阪的章鱼小丸子呦,啧啧啧。怀着这种阴暗的心理躲在暗处观看别人的人生,这种乐趣我还不打算放弃,说不定剧中人也正怀着更加阴暗的心理在窥视我们的人生,以此丰富表演经验,否则他们为什么能将各种微妙的表情刻画得好像穿了七八年的睡衣,连皱褶里都散发着陪伴人物从小长到剧中这么大的气息,当然我这么写纯粹是为了使他们自我膨胀落入骄傲自满的陷阱,但是知道是恭维就一定抵挡得住吗。

新干线从鹿儿岛发车的樱花号时速260公里,从博多发车的燕子号也是26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当它们在熊本县境内初次交会时,所产生的能量如同转瞬即逝的流星,在场看见这一幕的人对着许愿将会实现愿望,如同那些交付流星的愿望。大体上合理,因为在速度影响时间曲线时,我们有可能进入时间的罅隙,去改变阻碍愿望成真的那块石头,将它揣在口袋里,压住不时被风吹皱的衣角,愿望君则得以畅通无阻,这样的石头我家里就有好多,放在窗台上,扔在菜地里,只在刮大风的时候才装进口袋。铁道对面有个老奶奶,突然就不见了,两股平行的铁道蜿蜒着伸进龙的嘴里。需要传承的轻羹和需要创作的地下音乐看起来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都需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但又不能失去自己,新干线作为标志性的划分时代的产物,从此之后人们对节奏将产生新的理解,在这种新的节奏下也许会患上普遍的失忆症,得健忘症的不是老人,而是在新干线的速度里成长起来的新世代,在非常快的速度里人被调动的只有浅层的神经细胞元,深层记忆所包含的能量和创造力将很难开启,入口即化,立刻获得将取代——滋味。外公看起来对这个正扑面而来的新世代举棋不定,是要努力做些什么,将这种滋味传承下去,还是其实很多宝贵的东西也都已经消失,顺其自然就好,人们究竟还需不需要滋味,要追上时代还是静静地消失在记忆中。火山爆发说明它还活着,还有能量要师傅,但是这种能量也可以用于保持长寿,整部电影里外公都处于半思考的微酩状态,这种长久的思索和犹豫本身就是节奏。美好的东西正在消失,但是奋力保存似乎本身就破坏了美好,这样坐着喝下这杯属于自己的啤酒,看起来,感觉起来更美好。人们会说轻羹的时代已经过去,这是和果子的时代,似乎也有道理。外公正仔细地感受和处理着自己和这个新时代的关系,人无论活到多少岁都不能放松的倾听姿态,近乎完美地体现在外公在《奇迹》中的形象上。认真地活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无论如何也该让外孙见着轻羹的制作,假如世界上还有人需要轻羹,似乎就有再制作的必要,外公想听小航的意见。

新干线的出现,电话的出现,网络的出现,这些新事物带来的是世界发展的不均衡,仅仅说“速度提升”不足以概况全貌,提升的只是社交速度罢了,但是很多重要的事情的速度并没有改变,写出一首好歌的速度没能提升,了解一个人的速度没能提升,爱上一个人的速度更加没有提升,一家人彼此接纳的速度没能提升,有时候它还是永远不能,算数学题的速度提升了,可是理解数理的速度并没提升,买到一件漂亮衣服的速度提升了,但是拥有自信的速度没提升,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衣服的速度也没提升,从大阪到福冈的速度提升了,但是真的能认识理解大阪或福冈的速度没提升,简单来讲,只是拥抱一件东西的速度提升了,拥有一件东西的速度并没提升,创造的速度没有提升,同样,成长的速度也没提升,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忘记拥有和创造也许比拥抱更重要。这个拥抱速度越来越快的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要去向哪里,我们该怎么应对,获得这个答案的速度没提升,谁知道答案呢。我们纷纷挤上越来越快的车,看起来最终将失去节奏,但是也没必要杞人忧天,这是隐含在外公看起来总是在半怔忪的姿态里传递给我的信息,像是他大脑里无声的思索。这个节奏也是电影走向那个奇迹的节奏,观众是被很慢地带向那个奇迹,所谓很慢是指在提出两车相会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将能实现奇迹这件事后,电影并没有按照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去递进靠近奇迹的物理步骤,过程中掺杂了大量看似与获得奇迹无关紧要的事,由此带慢了节奏,像是反复出现的轻羹似乎就与奇迹的完成无关,爷爷辈的聚会,妈妈的同学会,爸爸家院子里的烟花和舞蹈,所有这些似乎都与奇迹无关,它的这种方法恰好与聚焦法不同,说相反似乎也没必要,在聚焦法里目标一旦出现,就会出现步骤,出现对步骤的阻挠,节奏先是平稳,接着越来越快,终于在最惊险的一刻达到高潮,伴随而来的还包括角色被推到无以后退的绝境,绝境叠加,困难叠加,主人公的意志也叠加,在高潮处意志战胜了困难,目标实现,奇迹圆满,这是常规目标类影片的格式,之所以很多人遵循,是因为它确实有效,看那样的电影会让手里举着的不管什么紧张得忘记放进嘴巴里,以爆米花居多。按照这样的电影模式,我们也形成着自己的心理模式和节奏,艺术真的可以影响生活。爆米花电影并不是贬义,爆米花有爆米花的艺术,但它仍然是爆米花艺术,我想它也不至于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就好,在那样的艺术里,票房就变成唯一的金科玉律,一部电影需要很快获得成功,必须在上映的第一天就证明自己。它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这一类的电影,而是网大,速度更快,连定票扫码的时间都省去了。而且网络上也能看《奇迹》这类的电影,所以爆米花艺术应该是迎来真正的挑战了。

尽管一直带有回避的态度,望美参加完同学会回来之后的几场戏还是触及了其实一直带有回避态度的事情痛楚的核心,两个相爱的人的分离,如果继续地下音乐整个生活都可能为之牺牲,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这里并不是咬牙坚持一下事情就会好起来那么简单,看看文学大师们比如乔伊斯的生活,一辈子也没好起来,全家人都陷在痛苦中,这是个事实,但是日本社会可能比伦敦或纽约更无法接受这种生活形态,就像乔伊斯也必须离开爱尔兰,所以这里其实不存在要不要离婚的问题,为了选择让孩子也让望美自己有正常的生活,离婚应该是唯一的选择,这里要处理的只是其后带来的伤痛,但电影并没有停留在对伤痛的处理,它奇迹般地走向了航一要继续做关心世界,或者比如关心音乐的人,其实关心轻羹也一样,总之这一类的人,这个反跳非常精彩,这就是电影的出人意料之处,它像是卡尔维诺说的跳出栅栏,要怎么处理这个题材,答案出人意表,也就包含了对问题思考的结果,这类问题最重要的无非是它即使是在以婚姻解体为代价的失败中的价值所在,是否值得继续,痛苦和哭哭啼啼难以避免,但是人类是要以痛苦和哭泣为分界线只选择这以里安全的不痛苦不哭泣的生活吗,说到底要是真如此,音乐也不用存在,去安慰谁的心灵呢,大家都不了解痛苦是什么,面巾纸生产厂商也会抱怨。虽然同学聚会过后的夜晚,看着身上好像今季流行的衣服,只能卖只塑料鸭子,这种时候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要放弃真正的亲密关系,来搞这无论怎么样我都要笑对人生的无聊游戏时,也会后悔得再次埋怨起对方来,但是一旦戴上货真价实的兰花,穿上随便的黑T恤还是比群里的女人都好看时,心情还是会好起来。如果仅凭青春的激情和地下音乐人在一起是不行的,迟早要分,因为付出所得太不成比例,只有两种人能和地下音乐人长时间搞在一起,要么自己完全不具有生存能力,除了抱怨,打架,只剩下吃高级饭店的本领,好像乔伊斯太太,要么就对音乐具有同样的热情,看得明白地下音乐人先生到底在为世界做着什么样的工作,这种工作的价值,全无或者全有,没有中间路线。但是广大文艺女青年的福音来了,据说地下艺术协会今天早上召开紧急会议,乔伊斯先生作为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内容是以后地下艺术人必须在和文艺女青年搞来搞去时缴纳所得税。

但是原来奇迹所涉及的内容也和普通事务相仿,要有钱,钱是靠倒买倒卖来的,要有时间,时间总是靠骗和偷来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偷,求你骗我一生的骗,倒买倒卖的内容是机器人,IE时代,克隆先锋。

至于爆米花电影所遭遇到的挑战,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归类时可能出现了偏差,爆米花电影的自身归类应该在服务业,而不在电影业,这是因为爆米花电影的诞生和电影艺术的发展关系很小,主要依托着商业发展,因为有了大型商Mall,人们在购物之余需要获得多样化服务,由此诞生的商Mall衍生品,如果能在服务行业的大的定位中找到有利于自身与商Mall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其实也未必一定不是网大和视频网站的对手。有人说视频网站的发展和爆米花电影的发展并不冲突呀,但是爆米花电影和视频网站的发展却有冲突呀,因为爆米花电影最主要的特征是投资超大,但是网站上的电影的成本之小是惊人的。有一次我和一位在网大上刚刚赚了钱的投资人聊天,他告诉我他给女主角的工资是日薪八十元,摸着本人的良心说,刚才我们在机房看到的正在被后期的女主角长相和气质都很好,唇膏的颜色也很好,当时我就愤怒了,质问这位制作人您怎么能就给人家日薪八十元呢,制作人也像我一样惊呆了,他本来以为我是打算来他这里找工作,正打算将后期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丢给我,一听我这么说,他立刻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等我从机房出来,冷风一吹,自然后悔不已,可能和我前几天看的反应美国六十年代女工运动的电影拍得太好有关,瞬间附体,完全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所谓故事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最终我是从自己身上学到的,我发现世界上对我来讲只分两种人,一种人喜欢我,一种人不喜欢我,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却都是一样的,就任何一个问题,每次无论我怎么认真思考,得出的答案总是错的,而在我发现答案总是错的之前,已经要么说了,要么做了。拿这部电影做例子,我怎么思考,音乐人先生,片中到底有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和望美都只好离婚,但是当我回头再想,作为观众,应该希望他们别离或者复合,这种问题不用思考,就这么说就对了,但是故事就是从一个错误的起点开始,这个错误的起点预示着必将失败,却在电影里得出了美好的结果,我想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含义,将事故反了过来,类似的片子还包括《阳光小美女》,参加选美就是错,完全不具备选美普世条件更错,让吸大麻的爷爷给自己当教练错上加错,这个完全由错误叠加起来的开始在故事的长度内被引导向真正重要的事物。电影只是将这个在生活中可能会非常漫长的过程试图放在眼睛和大脑能够一次性承受的长度内。音乐人先生第二次回答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他隐射着那意味着赌博,这诚然不同于他和航一说话的方式,但传递的内容差不多,其实就是思考也好,感觉也好,进入未知,放弃世界上原本已经写好的保险答案。但是看完《步履不停》之后已经被洗脑为,世界上其实没有保险答案,即便当了医生,生了两个儿子也没有。而且最重要的,人们选择已经写好的保险答案时,想的可能是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即使出了什么岔子也不用自责,我已经尽力而为,此事怪不得我。但是《步履不停》让我看到痛苦的程度恐怕是同样深,并不会因为选择了正确答案就真的能对命运释然。

为什么音乐人先生其实只是将“世界”这个词,将关心世界这种愿望告诉了航一,他在航一身上究竟看到了什么,航一看起来不是更像爱家的居家好男人的雏形吗,经过思考,我得到的答案是,音乐人先生对航一这么说的原因是,他要给望美希望,那种望美最初和他在一起时所真正渴望触及的东西,尽管回到了鹿儿岛,也唯有这种希望能支持望美真正快乐地活下去,而且这一次她不会失去。著名服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尔小姐说,男人嘛一旦成人就不该再考虑真爱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母亲已经给了他们,我不禁又忧虑起来,为将来为航一的艺术才华倾倒的文艺女青年们扼腕而叹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日本电影奇迹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592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