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精选15篇

《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精选15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58:29 | 移动端:《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精选15篇

在我国帮扶工作的开展下,观看电影《十八洞村》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精选15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提地,肩负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模式与经验的历史使命。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村成为了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扶贫脱贫成效显著的典范。

5月份,乡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该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

。影片主人公杨英俊独立、自强,在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积极了解贫困户脱贫的标准,并进行自我精准识贫,和妻子认真核算务农收入,认真思考脱贫之路。在送走第一个帮扶干部之后被第二个会插秧会干农活的帮扶干部触动,并在其帮助下成立了杨家班,将贫困户团结起来,相互帮助,一起致力于脱贫。

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重新成为真正的农民。

扶贫先扶志,致富靠老乡,帮助杨懒戒酒,让他加入杨家班脱贫队伍,都是扶贫干部小王的努力促成。望着村委会头顶了多个被褥铺盖,有扶贫干部思念家乡,退缩畏难,也有扶贫干部像小王一样自愿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大队伍中。基层扶贫工作队根据十八洞村的具体情况,组织村民开始种老稻谷、集体编制苗绣、网上出售酸鱼,杨家班集体改造废弃料场。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举措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让他们走上小康路的势头不可阻挡。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敬佩主人公的自强自尊,有情有义,更感动他致富自我带动乡邻,不脱国家扶贫攻坚队伍后退的大局观,同时也为扶贫队伍中千千万万个像小王一样的扶贫干部感到骄傲自豪。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应该学习工作队因地制宜,符合地方特色的脱贫方法和道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斗,为人民谋取福利。

【二】

氤氲薄暮中,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蓝天白云下,连绵层叠的梯田,原始古朴的苗寨,纯良朴实的民风……电影《十八洞村》用唯美的手法,呈现出一幅幅湘西山乡美得令人神醉,美得令人窒息的诗意画卷。那荡涤灵魂的美景,那撞击心灵的民风,曾是多少人梦魂中的桃花源,可以随时勾起心中最柔软的乡愁记忆。

在十八洞村村民求变求新求发展的脱贫道路上,一个个层层叠叠的贫困生命,鲜活而又个性,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知,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化。这是一场精神脱贫的洗礼,是一次人性本真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自觉的感召。

不甘贫困的老杨。“种了一辈子田,结果种成贫困户”,当退伍老兵杨英俊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后,他用这样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无奈的心情。性格刚毅倔强的老杨也不甘心当这个“贫困户”,在帮扶干部小王的帮助下,他决心带领“杨家班”与穷开战,哪怕是填土造田,也要为身患残疾的孙女小南瓜置一份家业。老杨深知人生不过百年,但田土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甘于贫困的杨懒。“我就想当一个贫困户,就等国家来帮扶我”,当老杨动员“杨家班”准备与穷打一仗时,杨懒用这样的话泼了冷水。整日浑浑噩噩的杨懒,想的都是天上掉金子的事情,当了贫困户,也不用做什么,等着国家帮扶就够了。杨懒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一类人的缩影。扶贫不是养懒人,脱贫致富除了靠国家的帮扶,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群众自己,勤劳方能致富。

交心帮扶的小王。因为杨英俊扯掉自家门板上钉的贫困户帮扶卡,工作组的小龙选择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交心谈心,视其为亲人,并最终说服老杨带领“杨家班”打一场立志、立身、立行的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除了苦干、实干,也要巧干,小王身上的特质也值得每一位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学习。

【三】

之前许久没有看过电影了,最近的这次就是单位组织观看《十八洞村》。

甫一看名字立即就联想到了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电影一开,果不其然,任务式的观影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所以刚看开头的时候是存着几分漫不经心和无所谓的,但是随着画面的徐徐展开和剧情的不断发展,我逐渐看到了湖南山乡所保有传统、温情、质朴、坚持,以及最重要的底层困难群众苦苦维护的体面和尊严,一样样无不令人动容。

雨后一片空灵、鲜绿、清新充满桃源气息的梯田,阻断村里村外车不能进的山间小道,反复出现的雄赳赳气昂昂抖擞精致羽毛来回踱着大步好似巡视王国一般的傲然独立的雄鸡,村委会高高悬起的不断增加的被褥铺盖,为救自家猪崽不顾安危缒绳而下的残疾人老杨,身体永远板直双目坚定有神的杨英俊,坚持不住的年轻包村干部,等等等等,这一切要素激荡交融完美叙述了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以及最核心的杨英俊的自尊自强和艰苦奋斗。

片中最令我动容的两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种成了贫困户”“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头一句自嘲深刻反映出了杨英俊的无奈不甘和深藏心底的尊严,后一句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童谣般的誓言描绘出了麻妹夫妇对小南瓜不离不弃的大爱和担当。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失去奋斗的方向,失去活着的勇气和尊严,失去对生活的挚爱,所幸的是,杨英俊夫妇有志有爱有梦,有勇气和决心面对这一切,改变这一切,足矣。

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或许杨英俊就是我们的猛士,如片中特写的雄鸡一般,永远羽毛鲜亮仪态方正,敢于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尽管步履艰难却从不回头永不屈服的猛士。

【四】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习总书记说的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五】

前许久没有看过电影了,最近的这次就是单位组织观看《十八洞村》。

甫一看名字立即就联想到了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电影一开,果不其然,任务式的观影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所以刚看开头的时候是存着几分漫不经心和无所谓的,但是随着画面的徐徐展开和剧情的不断发展,我逐渐看到了湖南山乡所保有传统、温情、质朴、坚持,以及最重要的底层困难群众苦苦维护的体面和尊严,一样样无不令人动容。

雨后一片空灵、鲜绿、清新充满桃源气息的梯田,阻断村里村外车不能进的山间小道,反复出现的雄赳赳气昂昂抖擞精致羽毛来回踱着大步好似巡视王国一般的傲然独立的雄鸡,村委会高高悬起的不断增加的被褥铺盖,为救自家猪崽不顾安危缒绳而下的残疾人老杨,身体永远板直双目坚定有神的杨英俊,坚持不住的年轻包村干部,等等等等,这一切要素激荡交融完美叙述了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以及最核心的杨英俊的自尊自强和艰苦奋斗。

片中最令我动容的两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种成了贫困户”“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头一句自嘲深刻反映出了杨英俊的无奈不甘和深藏心底的尊严,后一句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童谣般的誓言描绘出了麻妹夫妇对小南瓜不离不弃的大爱和担当。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失去奋斗的方向,失去活着的勇气和尊严,失去对生活的挚爱,所幸的是,杨英俊夫妇有志有爱有梦,有勇气和决心面对这一切,改变这一切,足矣。

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或许杨英俊就是我们的猛士,如片中特写的雄鸡一般,永远羽毛鲜亮仪态方正,敢于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尽管步履艰难却从不回头永不屈服的猛士。

【六】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习总书记说的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七】

《十八洞村》这部以少数名族为题材的电影在“精准扶贫”的社会大背景下拉开了序幕。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因为孙女小南瓜患病,并且自己坚持在家守护农田,最后成了村里贫困户。最后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影片除了以“扶贫”为贯穿影片的主线外,还提及的创新、环保和对优秀传统的传承。

作为讲述少数民族题材的剧情片,《十八洞村》通过镜头对乡土民族风情的生活写实还原,为观众展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乡土风情。以扶贫改造的真实事件反映了当地淳朴村落的生存状态和对扶贫思想意识的改变。扶贫,并不只是“靠输血”、“靠救济”,真正脱贫,要靠影片中基层干部小王那样为杨家找到“土地”、林场守护员“种老稻谷”、“开网店”等精神上的脱贫,以达到“自造血”,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从而真正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十八洞村孕育了杨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杨家人抒发了十八洞村的志气,杨家人向我们展现了做人踏实不怕苦,做事认真肯担当。整部影片通过直接或闪回的镜头和对白以角色对“贫困“、”外出打工”、“生存环境”和“留守儿童及老人”反映出了人们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无奈。用三次鸡叫把影片分成三段式讲述从习惯这种生活状态到改变贫困生活的过程。

2个多小时的电影,在向我们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充满斗志和希望的声音。伴随美好与和谐中,十九大在京闭幕,而十九大的精神还在不断升温,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进入了冲锋阶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是每一位党员的工作宗旨;我们每一位党员要意识到脱贫攻坚工作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履行职责;要“出真招,见实效”,真正做到精准帮扶,杜绝表面功夫,面子工程;要以实际行动努力助推贫困户脱贫,解决困难群众迫在眉睫的问题。每一位党员都要以“三严三实”为标准,发扬党员干部优良作风,不抱怨、不退缩,为富国强军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八】

根据安排,发改局组织干部到时代风影城,集体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这部电影紧扣扶贫主题,素材真实,贴近生活工作实际,本人观后感慨颇深,下面具体谈一下观后感。

影片中的主人翁杨英俊,勤劳踏实,虽然家中温饱不愁,但是由于小桃花的“老壳”病,家中欠下巨债,家中老底儿翻了个遍也达不到脱贫标准。但是,在杨英俊“被识别”以后,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后腿,于是焦急如焚、惴惴不安,想方设法的致力脱贫。然而,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很多老百姓因为争当贫困户,大打出手,争得头破血流,这是典型的“等靠要”思想,是要坚决杜绝根治的顽疾。所谓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正确引导老百姓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在政府系列扶贫政策的惠及下,老百姓凭借“打铁还靠本身硬”的主体意识,快速脱贫致富。

影片中的扶贫干部小王,主动请缨到十八洞村干扶贫工作。别人说他的想法太过“文艺”,甚至认为留在原来的单位更有机会提拔,直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傻子”的表现,起初的时候,就连杨英俊都说“你有车,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是,这位年轻干部没有被十八洞村的贫困现状打倒,和杨英俊约定“和穷打一场硬仗”,跑遍田间地头去考察老稻谷的种植情况,促膝长谈的和村里的村民杨懒作思想工作,希望他让出耕地供村里修路,同时劝阻他不要喝“绝交酒”,还身体力行的和村民一道填土还田。他的举动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为官发财,应为两道”的正确观念,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淡薄名利,一心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九】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能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于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几个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相比于这几个同宗,被动地承受着安贫知命,作为片里中心人物的杨英俊,无疑显得光彩照人。这个退伍老兵家有残疾孙女,却对命运誓不低头。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的态度。直至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于是带领同宗兄弟打响脱贫的攻坚战。杨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来尤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不畏艰险的立志 立身 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学圻和陈瑾两个老戏骨的表演,支撑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绎出杨英俊坚忍不拔的性格,面对困难心硬如铁,不服输、不认命,在自立自强中,陈瑾则显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与淳朴心灵,腌制起咸鱼有模有样,对孙女更是爱软似绵。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十】

《十八洞村》拍摄手法绝妙,拍出了中国乡村和田园味道。就整部影片的质感来说,该片更像一部与生命尊严有关的大散文,或者说抒情写意的散文诗。

影片内容,并不复杂,讲的是与新农村改革中“精准扶贫”有关的家常琐事,但以小见大。至少故事,大可以用以下这则类似张打油的打油诗概括:十八洞村十八弯,精准扶贫真新鲜,老兵率先打头阵,凭空开出百亩田。

百过半百的杨英俊本是一个修战机的退伍老兵,退伍后热爱土地的他没去大庆油田当工人,反倒回乡当起了农民。谁知,这个老兵“种了一辈子田,结果种成贫困户”,这种逆境求生的状态亦是中国边远乡村的真实现状,故事颇似儿时的某些情景,感同身受。

影片中有句台词尤为难难,振聋发聩,却也颇为辛酸。获悉自己家被识别为“困难户”时,杨英俊低声表达自己的抗议:“你家被评为贫困户,你高兴啊?”当然,肯定不高兴啊?这种表达方式,既幽默,又现实,更多的是内心的酸楚。

以常判断,依中国人向来爱面子的心态,被评为“贫困户”绝非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反倒很丢人,丢大人。这分明是名正言顺地往自己脸上打耳光嘛?仅就这点来说,绝对是具有军人风格、骨子里刚强倔犟的老杨内心绝对无法接受。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老杨的第一反应就是盘查自己的事当,亲自查账。但事实证明,无论是自己酿的包谷酒,还是瓮里的酸鱼,抑或缸里的大米,加起来都无法达到“脱贫”的标准。

换言之,老杨不想做“贫困户”成为“精准扶贫”对象的原因亦于不想因为自己晚节不保,在全国人民集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好形势下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但现实的处境是老杨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因生活所迫将患病的女儿留在家里。孙女小南瓜的出生,对老杨夫妇来说亦是一种担忧,也是一种精神慰藉。从某种意义上说,病孙女小南瓜亦是老杨夫妇的精神支柱。这亦是杨英俊成为“精准扶贫”对象的潜在原因之一。

因为杨英俊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牌,工作组的小龙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接触后,深深被杨英俊的人格所吸引,利用杨英俊身上的军人特质,小王成为“杨家班”打硬仗的计划,亦是杨英俊从抵触到接受,到带着本家兄弟聋哑人杨英莲和杨懒等人向贫穷开战的分水岭。看来,扶贫工作也要讲究一点儿方式和技巧。仅就这点,就值得我们的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嘛!

纵观全片,苗月导演率“老戏骨”王学圻、陈瑾以及一干年轻演员深入生活,用妙不可言的电影语言给观众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文艺气息的励志故事。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电影《十八洞村》的拍摄手法的确令人叫绝。要知道,此前我们对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沈从文先生于1934年完成的《边城》。此次,苗月导演将镜头对准这片充满温情与诗意的土地,亦拍出了湘西特色。

在他的影像镜头里,水光潋滟的水田层层叠叠远接天边,袅袅炊烟中的村落犹如世外桃源,随风起伏的金黄稻田,雾霭中隐现的绿水青山……袅袅炊烟中的村落犹如一座天空之城,亦如不问世事的世外桃源,神秘感与魔幻感十足。可以说,《十八洞村》的每一个镜头都散发着稻禾的清香,绿水青水中行走的人和发生的事,大写意般的镜头语言将影片空灵唯美的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仅就这点来说,《十八洞村》就有理由拿个摄影奖。更何况,时下中国的乡村文化和村庄正在消失,脚下这片诗意的土地更需要影像记忆。

【十一】

身为一个湖南人,虽然《十八洞村》的故事发生地在湘西,而我老家在湘南,但是无论是方言还是地貌、气候,以及很多风土人情,整部电影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特别是电影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待人处事的方法,都让我感慨万千,因为在我身边,确实就生活着许多这样执拗,但脚踏实地的人!

作为一部写实主义电影,《十八洞村》在保留原始素材的真实性之外,加入了更多电影的写意手法,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主题升华,以及类型片的叙事元素。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类型片的叙事元素。故事一开篇就先声夺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扎根山村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居然“阴差阳错”地被定位精准扶贫指定的贫困户了,由此而展开全片的故事,也通过杨英俊这个朴实中带着点执拗的当代中国农民形象,以及由他辐射出的贫困户众生相,反映出真实的中国农村种种怪现象。

湖南,特别是湘西山区,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与恶劣,农地少,出行难,信息闭塞,再加上许多旧有风气造成的农民惰性,是造成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但是电影《十八洞村》并没有简单的复述这些贫困产生的原因,而是在将每一种原因精准的安排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而且还把这些浅层的原因提升到更高、更长远的生存范畴上。

其中最叫人意想不到,也是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直被人称作杨懒的单身“狗”,在看到一大片被废弃矿渣污染的飞地时,非常宿命论地发现自己的思想根子其实就在于长年外出替人探矿找洞,所造下的孽。这当然是一种唯心的想法,但是从不具备太高文化素质的村民杨懒身上来看,却是一种原始的环保主义思想的体现,这种内心的转变显然更符合他的人设。

至于王学圻饰演的退伍老兵杨英俊,勤勤恳恳一辈子,放弃外出打工的好机会,固守乡土,却因为思想守旧,无法跟上新时代而返贫,这也体现出当下中国农民要想摆脱贫困的命运,仅仅依靠苦干还远远不够,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之外,同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另辟蹊径找到正确的致富方法才是关键。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摸索,需要尽快的转变思想,更需要“精准扶贫”这样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与方法。

从电影的角度而言,导演苗月把一个平实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同时还巧妙的利用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营造冲突,在湘西苗寨秀美壮丽的风光之外,写出了千百年来从没改变过的朴实人性,特别是其中点题的“十八洞村村约”,更是非常点题的表现出中国普通农民的淳朴人性。这是整部电影最根本的魂,也是写实主义电影最积极和最重要的意义。

【十二】

青幽幽的水田、苍翠欲滴的大山、宛转悠扬的苗歌不绝如缕,既赋予了本片唯美文艺的腔调,又使片子自带一种几千年传统的厚重感。

本片讲述的是湘西扶贫的故事,中国人有一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与自然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十八洞村村人插秧、捕鱼、护林,在大山的眷顾下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时代的发展却使得这种宁静平和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大山儿女外出务工,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人,赤贫如洗;山,因开矿成了荒田。本片便是着眼于此种现状对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寻得了一份心灵的宁静。

一、 空间:安定感的失衡和复归

在我看来本片最大的思想交锋就是守旧的文化思想与象征着生活的新观念的交锋。村人的旧思想在十八洞村里流淌了多年,大山的营养已不能哺育十八洞村的子民,于是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而扶贫小组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使得村人慢慢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十八洞村人复归大山的怀抱,重新寻得一份安定感。

多年前,施又成的祖先与村人喝了绝交酒,杨英连视薇薇与施又成的结合为大逆不道,两个年轻人在外漂泊流浪,杨英连日日以泪洗面辗转无果后他选择接受了施又成,“我心里高兴的很”。绝交酒是十八洞村人独有的处理棘手问题的方式,使得不和谐的少数服从多数来维护村人的团结稳定,然而事情已过去多年,固守执念的杨英连得到的只能是亲人离散的痛苦和无助。施又成携薇薇归来与多年前的那碗绝交酒比起来,不重要了;杨懒的执念是土地,在中国人眼里土地不仅仅是耕种田地,意味着安定,是“地母”、“地媪”,杨懒把自己的土地视为自己最后的财富,把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这块土地上“土要是没得了,那我不是更加找不到婆娘”。杨懒接受的新观念便是放弃自己的地去修路,而后村里发展起了旅游业,杨懒也如愿以偿得到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寻得安定是古老的中国人永恒的生存方式,十八洞村人一方面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另一方面当新的思想流入这个群体时他们也积极接受,虽然改变的过程中不乏痛苦,但结果总是令人欣喜。

二、 时间:静谧感的失衡和复归

缓缓流淌的井水、自给自足的村民,十八洞村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静谧,那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相契合的宁静与美好。

杨英连去抓多年未见的女儿薇薇、杨英俊为了挽留辞职而去的小龙穿着下地干活的衣服来到城里、杨英俊与麻妹在火车站走丢、杨英俊的儿子外出打工等,电影将村人的每次出城都处理为升格,快速跳动的画面和与画面不同步的台词给人一种莫名的紧张与局促。仿佛在暗示观众,十八洞村人不属于城里,他们的装束、思想、生活节奏离开了大山就会失去根基。为了生计十八洞村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老家,每次离开都有一种血肉剥离的苦痛与不舍。扶贫小组带领村人种植优质稻谷、填土造田、开发旅游业等,重新开发了大山的活力与生机,给年轻人返乡创造了条件。电影结尾杨英连给施又成讲村里的规矩象征着一种和谐状态的传承: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庄稼,量进不能多,量出不能少,跛子问路不要歪指乱答,瞎子问路不要歪答乱带,不能放火烧森林,不能拿刀剐树皮,晴天不要骂晴,雨天不要咒雨……

十八洞村,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十八洞村的时间是缓慢的、安静的,它和谐而美好,与繁冗的尘世几近隔绝,十八洞村人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节奏是十八洞村独有的静谧感,年轻一代的离开打破了这种静谧,然而他们的复归带来的是一种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和谐。

该电影着眼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存方式,探讨的是古老中国的生存智慧,这个问题是值得迷失在光怪陆离和灯红酒绿之中、生活节奏和灵魂节拍严重错位的现代人严肃思考的。

【十三】

最初知道湘西的风情,当然是老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其中的彪悍刚强让人印象深刻。再后来,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里的湘女多情而又深挚。如今,再看到从原生态到迎接现代化新农村的《十八洞村》。过去一百年间的湘西,就好像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压缩版。十八洞村是在深山里的四个自然村寨的总称,农民靠天吃饭,过着传统的田园生活,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边是诗与远方,但在具体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这也是命。绝大多数家庭在贫穷、温饱的边缘,小康貌似并不多。很可能多了一张嘴吃饭就能从一般化的农家到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更不用说那些残疾人、懒人和无能力者,《十八洞村》是中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说实话在老少边穷地区又属于基础较好、可以改造的山村。电影开片之初,天上飞过金凤凰,唯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才有传说中的神物出现,当然这也为脱贫致富提出了悖论式挑战,绝对不可能再通过污染式发展来实现。

湘西梯田上劳作的苗族,千百年来不会有太多生活的改变,很有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的小环境,在旁观者眼中,他们的生活素朴、精神纯粹而情绪平和,其实在当地人的视角看来,他们的恬淡和满足、生气和愤怒,也一样有着足够的不一般。毫无疑问,从GDP角度和生活方式来看,他们处于地球村的边缘。在20世纪,可以说社会无力对于山区进行帮扶,贫穷在中国属于普遍现象。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即将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前,政府推出精准扶贫计划,对于特困家庭进行托底。只有贫困户的提升收入,基尼基数的敞口才不会阔张,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往大了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必要基础。

任何政策都需要当地基层干部的执行,以及农民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实践。个人的命运,既需要制度的保障,更要自我奋斗,电影《十八洞村》中的王学圻,是复员军人,曾经出去看过世面,也回归老家很久,大抵上可以看做是《乌龙山剿匪记》里的解放军战士或者沈从文小说里的在地军人,他的老当益壮不屈服于命运,就可以看做是中国农民与穷的战争的象征。共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硬道理,不让每一个家庭落后于时代,从根本上杜绝贫穷的夸大,十八大以来的扶贫计划希望在数年内彻底将贫苦户的帽子摘除。山清水秀的十八洞村中的穷人,要想改变面目,无非是增加土地收入、发展旅游业、开特色网店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致富。人生阅历与现实环境的化学反应,才是乡村质变的前提。苗月导演的电影《十八洞村》,便以丰富而充实的笔触描写了“这个村”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驻村干部还是贫困户个人,都从心底认识到了现实处境,“我要更好的生活”才是最为积极的生存模式。

【十四】

影片《十八洞村》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故事背景来讲述的。故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均为精准识别的贫困户,面对现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是内心深处都有改变命运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决心打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首先影片中展现出了十八洞村的别样风景,小雨淅淅沥沥的乡间小路,巍峨崎岖的峭壁以及层层叠叠上远山的梯田都是美不胜收,叫人依稀嗅到了那里最纯美的气息。那里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旅游景点,十八洞村得名也是因为十八溶洞,洞内景观奇特,神态各异,巧夺天工。然后除了美丽的风景,影片还让人体味到了苗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保存着他们独特文化生态。遇到高兴的事情,全村子的人都来庆祝,打鼓、唱民谣等,这是他们的传统。还有“喝血酒“也是他们独有的风俗,在影片中村子里为了修路,需要占用杨家兄弟杨懒的土地,起初他是答应的,因为他平时也是很懒的种地,后来考虑到他除了那片土地别的什么也没有了,年纪也不小但是还没有找到结婚对象,没有土地,那就更讨不到媳妇了。村民们给了他两个选择,第一把土地贡献出来修路,第二就是”喝血酒“,喝了血酒就意味着与整个村子断了联系,从此再也不来往。杨懒左右为难,多亏杨英俊带他走出了困境,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那里的村民都是非常自然、朴素,遇到事情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他们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更能感觉到他们传统文化的深厚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影片中跟美丽风景、淳朴风俗可以媲美的还有一份刚强不屈的精神。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杨家兄弟一家被扶贫队列为其中,成了贫困户的一份子。起初杨加几兄弟没有在意,唯独退伍老兵杨英俊很生气,他不想成为贫困户,也不想拖累国家的后腿。身为退休老兵的他有着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虽然已经年过半百还带着一个从小得了脑炎的小南瓜,但是他依旧不屈于现状,一心一意的种田来跟“贫穷”作斗争。在扶贫队小王的帮助下,杨英俊找到了一片七八十亩荒废的矿渣地,他决心填土种粮。说通了杨家另几位兄弟一起做这项工程。山里没有机械,他们靠草筐一点点向矿渣区送土。杨家几兄弟碌碌无为的生活,在杨英俊的带领下他们每天变得很充实,古有精卫填海,今有杨家兄弟填土造田,不试着去做,永远都不会有奇迹的出现。电影里讲述的就是他们普通的生活,真真实实的通过大银幕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满满的正能量,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英雄,只是他们默默无闻。

《十八洞村》美丽的乡间山野,地地道道的风土人情以及那一份不屈的信念,让我们为之感叹,置身在繁华都市的我们是否早已忘却了乡间的那一份纯真。看《十八洞村》,品那一抹乡情,感那一份初心。

【十五】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该影片以湘西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诉了当地政府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过程,当地贫困户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班”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影片中坚持务农的男主人公杨英俊,因为孙女有病,自己一直坚持种田,没有出去打工也无其他生活来源,最后被识别为贫困户。在一开始,主人公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的闹腾与杨家兄弟的不思进取形成鲜明对比,脱贫之路并不顺当。最后通过扶贫工作队的努力,在扶贫人员的劝说以及鼓励支持下,“杨家班”通过找“土地”种老稻谷、年轻人“回家守家、回家开网店”等方式,脱去精神上的贫,村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精神为支柱力量,从而真正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扶贫关键在于扶人心。我国的基层扶贫工作除了要物质扶贫还应该从精神上扶贫,扶物质贫易,扶精神贫难。在贫穷面前有人得过且过,有人却积极进取,一心一意要摘掉贫困的帽子。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为贫困户后等、要、靠的思想。剧中“杨懒”在成为贫困户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想着怎么去脱贫,而一心想着等国家来帮扶,只有解决像"杨懒"那样在精神上贫困的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贫困的问题。

发展不能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之上,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剧中令人震撼的一个场景就是“杨家班”填土造田的一幕,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人类对矿产的过度开发,矿渣使得土地变得贫瘠不堪。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坚持五位一体,坚持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扶贫攻坚战已进入了冲锋阶段,习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话中表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小龙、小王那样的帮扶干部来推动,也不能仅仅依靠杨英俊这样一批积极进取的贫困户来推动,精准扶贫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讲大话,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精选15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5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