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电影推手观后感精选4篇

电影推手观后感精选4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58:54 | 移动端:电影推手观后感精选4篇

《推手》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作品,影片首播于1991年,虽然至今已经过去了很久,但网友们评价的热度却并不减,一起去看看吧!

01

李安的电影题材总能把中西方差异表现得非常到位,并且将冲突不断交织从而矛盾最大化,非常有个人特色。晓生拼命读书工作,想把父亲接到美国过几年好日子,而妻子却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无法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喜欢开着电视节目大声唱着戏曲,而妻子却只想有地方安静地创作,而矛盾也影响到了孩子的生活,妻子与父亲的抱怨让晓生也极其两难。从父亲的角度,儿媳不希望与他同住,做洗碗工手脚却快不起来,更是感受到世间的悲凉,老板一句要你干嘛 这里又不是养老院,痛苦的表情令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本片最大特色在于中西矛盾,并且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和美国的文化。整体节奏缓慢而不拖沓,全篇情绪偏压抑,而与陈太太的片段则是其中缓解气氛的部分,也充分说明了朱先生的孤独。

而影片的光线也整体偏暗,色调偏冷,烘托了压抑的气氛,体现朱先生内心的悲凉情绪。

02

《推手》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于1991年上映是李安的处女作。电影讲诉的是儿子晓生将退休的父亲老朱接来美国,老朱因为与儿媳语言不通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等一系列事件。

影片同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一样,讲述的是与家庭有关的故事。《推手》与《喜宴》一样都存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喜宴》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形式的表面层次,而《推手》讨论的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更深层次的为人处世之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奉行的处世之道是中庸之道,旨在处世圆滑,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不伤了和气。而西方文化中人与人相处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向来是直来直往,从不遮掩的。那么当代表着两种文化的老朱与玛莎同处于同一屋檐下时,文化的碰撞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影片里有很多地方表现出了老朱与玛莎的不同以及不相容。开头的长达五分钟的无声画面极好的表现出两人生活的不同,以及中间出现多次的一种框架式构图:从房子外面拍摄,老朱与玛莎分别处在不同的房间。这样充分的体现出老朱与玛莎虽同处一屋檐,实则两人分别在各自的世界,表现出了两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包括玛莎跟老朱、晓生说话都是直来直往的,而老朱为了向玛莎表示歉意没有说话而是默默的帮玛莎泡上一壶茶。这些都体现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李安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比作太极拳里的推手。用晓生的话来解释推手即:太极拳是父亲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父亲擅长的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推手”实际上是太极拳里的一种双人对练,是在保持自己平衡的同时让他人失去平衡。这倒是真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有几分相通。就好比有些事我想告诉你却又不能明着说,只好换一种方式让你知道,如此下来各退一步大家都乐意还保留了三分情。在影片里,晓生和玛莎想让父亲搬出去不好意思直说,于是选择撮合老朱与陈妈;而老朱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完整的融入儿子的家庭,于是选择了自己离开;老朱心中对陈妈暗生情愫,不好明着告诉陈妈,只得打翻她的包子引起她的注意,接着送幅字以表心意。到了最后相约陈妈出来玩,却也只是问她下午有没有事。这种含蓄委婉,同时考虑他人的处世方式倒真是可爱呢。

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是推手的话,那么西方文化则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影片中的年轻一代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例如关于感情老朱和陈妈心中都已有数,子女们却急于撮合而插手两人的情感。私下约好一起郊游,并特意为二老创造独处空间。这种直接的方式是二老无法接受的,于是陈妈才会感到被摆布并因此伤心落泪。

说到影片外,现在的我们不也越来越像一记“直拳”了吗?在表达自我的时候有时常常会忽略他人,但到了真正要表达情感时却意外的扭捏起来。我想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与西方文化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将两种处世之道结合贯通才是当代世界的处世之道。

03

李安,一个根在大陆、生在台湾、学在美国、扬名于世界的华人导演,三次问鼎奥斯卡,两捧金狮,两擒金熊,几度斩获金球、金马、英国电影学院奖,被媒体评为最受欢迎的世界百名导演之一。

电影,源于生活,还原生活。在李安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他现实生活中的影子。他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甚有古风、教子极为严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礼。”  因此李安从小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父亲的畏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他的骨子里,这为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生活基础甚至是原始素材。 在青年时期接受的西方的思想教育,让李安经历了天地翻转的文化冲击,深刻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现代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李安的生活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毕业后,“他认真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样式和制作方式,并尝试将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的电影作品。” 

李安对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探讨在“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还原。《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宽容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存活力为特征,注重探讨家庭伦理亲情、代际关系(父子、父女关系)。有时甚至涉及非理性因素。但在他的故事中,人物之间最后总是会达到谅解和平衡”。 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在他的著作《现代电影美学基础》对三部曲作出了如上描述。

不同文化的冲突是“父亲三部曲”中剧情冲突的内在根源,也是电影的主题所在。李安以家庭为载体,以父子关系为切入点,通过父与子的冲突与和解、“家”的解构与重构,探讨当代华人家庭模式和家庭伦理道德等,深入表现文化内核的差异,希望不同家庭成员、不同文化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取长补短,从冲突走向融合。

“父亲三部曲”是全方位地展现了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首先是语言行为层面的直接体现。如《推手》里语言不通的父亲和美国儿媳妇;再如《喜宴》赛门对中文:“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的奇怪理解;《饮食男女》中名厨的小女儿却在快餐店打工等。

除了语言行为差异这样表层的展现,“父亲三部曲”中展示更深的是深层文化的差异,如代际关系、家庭模式、家庭伦理道德等。李安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突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冲突现状的出路问题的思考。李安希望两种文化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吸收,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间的冲突走向和解。李安的电影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同情与宽容之心,也暗含了中国儒家传统的中庸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1.父与子的冲突与和解

父亲三部曲,以家庭生活中的父子(女)关系为切入点,成功表现了当代社会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和解。

父母与子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由于年龄差距、所受教育、时代背景、文化差异等多重影响,造成其思想、性格、观念、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一般把这种差异称作“代沟”。“但60年代以来,代沟己经不是以前的老派的父母与新潮的子女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一种被独特的事件相隔了的不同代人之间的尖锐对立和冲突。” 李安电影所反映的正是这种现代代际关系。

《推手》:父亲开始尽力融合进儿子的家庭、但矛盾不断升级,儿子曾经所拥趸的三世同堂的传统观念被现实矛盾狠狠地冲击了,他开始接受妻子的建议想要送父亲去老年公寓,一系列矛盾冲突后,父亲最终选择退让和理解,搬出家庭独居,并与儿子的家庭保持密切关系。父亲的理解和妥协让儿子的家庭回归平静,也让父子关系得到和解。

《喜宴》:父亲催婚想要抱孙子,儿子却是同性恋者,为了化解矛盾,儿子选择假结婚欺骗父亲,明知真相的父亲为了抱孙子保持“缄默”,最后儿子结婚有了孩子,父亲也默认了儿子同性恋的身份。儿子与父母间多年难解的结得以解开。

《饮食男女》:父女关系冷漠,双方遇到问题并不找家人商量解决,有任何决定也都直接宣布,三个女儿各有故事、互相之间以及和父亲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而片中的父亲更是主动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发出挑战,与女儿的同学恋爱。影片最后,三个女儿理解了父亲,父女关系变得融洽。

2.“家”的解构与重构

“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奋斗的价值目标,也是情感与心理的归宿。家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很多中国人的生活就是为了家族的兴旺而努力奋斗,即使在离开家乡后飞黄腾达了,最后也希望自己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在传统的东方观念中,“父亲”是家庭的核心,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传统家庭是血缘、生活及情感纠缠起来的蜘蛛网。在这里网里,浓密的情感和心中都有一个不可渡让和不可侵犯的父亲形象(father-image)。这个父亲形象折射出的权威主义的气氛” 实际上就是说明中国这种 “父本位”的家庭格局。

而在西方人看来,“家庭是指人类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  对于西方人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个人主义,这种观念在美国尤为显著。”  他们强调个人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得到认可。在西方家庭中,家庭成员相互独立,子女拥有很大的自由的权力,父母亲不会干涉子女的生活,“一方面,这有利于子女充分发展,但另一方面,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疏忽,家庭关系的不亲切。” 

中西方文化对于家的不同理解不可避免地对中西合璧的家庭在家庭模式和家庭伦理道德等重要问题上产生影响和引起冲突。“父亲三部曲”中的家庭就属于中西合璧的家庭,虽然说《饮食男女》中没有西方人的存在,但三个女儿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当儒家的传统家文化遇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家,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格局无疑都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之中:家庭在解构中。这种解构就表现在家庭模式和家庭的伦理道德上。

《推手》

在这部影片当中,传统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在与西方的核心家庭相冲突的过程中,一步步被解构了。影片中,晓生来到警察局接父亲回家的时候,失声道:“我在外这么多年,努力拼命地学习找工作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家,就是希望有一天把您接来美国,让您过几年好日子。”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三世同堂对晓生的影响。但由于父亲与妻子矛盾不断,晓生深感维持这样三世同堂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为了自己的家,决定送父亲去老年公寓。影片最后,父亲住进了老年公寓,传统三世同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局面被瓦解了。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家庭模式在这个家庭里建立起来了,子女和父母住在不同的地方,同时保持亲密的联系,这一模式加深了西方文化中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和纽带,中西方文化在家庭模式上得到融合。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也得到了展现。在中国,一直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刚开始,晓生很孝顺地把父亲接到美国来与自己一起生活,玛莎在抱怨父亲的时候,还对她说:父亲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不过当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孝顺”遇到现实,当父亲与妻子的矛盾影响到他的生活的时候,他考虑把父亲送到老年公寓里,传统文化的“孝”在这里遭到了冲击。影片最后,晓生的家庭回归平静。

《喜宴》 

在《喜宴》中,传统家庭模式遭到进一步的解构。父母与儿子不但没有住在一起,儿子的家庭是一个同性恋家庭,这对传统文化是一次更大程度的冲击。

家庭伦理同样也遭到了更大程度的冲击,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受到挑战。传宗接代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伟同的同性恋爱意味着绝代,这是很多中国父母所不能接受的。在一系列冲突过后,父亲接受了伟同,也感谢威威为他们家延续香火。同性恋儿子和家庭传宗接代的冲突依靠角色之间心照不宣的谎言而获得了解决之道。 

《饮食男女》

李安把这部电影发生地点从美国搬到了台湾。前面两部都是直接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再到融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部影片中,西方文化处在了隐秘的位置,表现的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家庭模式和家庭伦理的结构在这部电影中都是最彻底的。小女儿未婚先孕,大女儿闪婚,父亲与女儿同学恋爱,都搬出了老屋,只留二女儿留守,但老屋也被卖了。传统的中国家庭被彻底解构,取而代之的是四个新的核心家庭。小女儿未婚先孕,大女儿闪婚,父亲与女儿同学恋爱也都意味着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挑战。三个女儿刚开始都表示出不能接受的态度,而社会也会对这一现象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偏见。但最后,三个女儿都接受了父亲的恋情。

由于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李安的电影既有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西合璧家庭的争吵、对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排斥;又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西合璧的家庭从相互不理解到慢慢接受和改变,他们试着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和想法。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以家庭为载体,以父子关系为切入点,通过父与子的冲突与和解、“家”的解构与重构,探讨当代华人家庭模式和家庭伦理道德等,深入表现文化内核的差异,打开了一扇大门,使中国的太极文化、书法艺术、饮食文化等展现在西方观众的面前,让他们感受更多的东方文化,继而对产生对中国的向往,同时使西方开放的思想被更多中国人所了解,不同家庭成员、不同文化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取长补短,从冲突走向融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04

在这部影片当中,传统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在与西方的核心家庭相冲突的过程中,一步步被解构了。影片中,晓生来到警察局接父亲回家的时候,失声道:“我在外这么多年,努力拼命地学习找工作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家,就是希望有一天把您接来美国,让您过几年好日子。”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三世同堂对晓生的影响。但由于父亲与妻子矛盾不断,晓生深感维持这样三世同堂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为了自己的家,决定送父亲去老年公寓。影片最后,父亲住进了老年公寓,传统三世同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局面被瓦解了。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家庭模式在这个家庭里建立起来了,子女和父母住在不同的地方,同时保持亲密的联系,这一模式加深了西方文化中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和纽带,中西方文化在家庭模式上得到融合。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也得到了展现。在中国,一直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刚开始,晓生很孝顺地把父亲接到美国来与自己一起生活,玛莎在抱怨父亲的时候,还对她说:父亲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不过当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孝顺”遇到现实,当父亲与妻子的矛盾影响到他的生活的时候,他考虑把父亲送到老年公寓里,传统文化的“孝”在这里遭到了冲击。影片最后,晓生的家庭回归平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电影推手观后感精选4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598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