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爱·回家观后感影评

爱·回家观后感影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00:56 | 移动端:爱·回家观后感影评

《爱·回家》是一部来自韩国的剧情电影,影片首播于2002年,扣人心弦的剧情让影片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评价的吧!

01

一部好的电影,只要开始时的一个镜头就能够吸引住观众。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做到了。

故事很简单,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就是简简单单的生活。但就是这简单的故事,却使我陷于电影无法自拔。

关于电影倒不想谈太多,经典是讲不透的,只能自己去看、去琢磨,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与联想。

关于电影,我很难想象在外孙来之前,以及外孙离开之后的外婆的生活。一个人孤苦伶仃,而邻居也都分散在各个角落。每天拄着拐杖走在那么难走的山路上,想着都替她揪心。或许没有外孙的时候,她的生活会更简单一点,不用一个人靠老迈的双脚从小城走回村庄;也不用在下雨的时候去走那泥泞不堪的土路;也不用将辛苦种的菜拿出去卖;更不用将卖菜后的钱全部花完;甚至不用为了一件本没有做错的事情一个劲儿的说对不起。总之,如果没有外孙,她的生活会少了太多的麻烦。

但如果没有外孙,她的生活会不会太孤独,她是不是就这么孤孤单单的离开这个世界?会不会直到生命的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在意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外孙,她那满满的朴实的爱到底该给谁倾注?每天缝缝补补,花半小时穿一根针,看着日出,看着日落。虽然她没有文化,但出于人的本性,她也终会察觉到人生的无聊的吧。也许正是也为自己的前半身过这种日子已经够了,所以才会在外孙出现后那么的不厌其烦。即是走长路,即是冒雨去换鸡,即是自己的努力不被外孙认可,但她从没抱怨过什么,她表达出的只有爱,只有耐心,只有希望这种生活能一直持续下去的愿望。

抛开电影本身,我更关注外婆的饰演者。她从没有过任何的表演经验,仅有的一次表演就是这一次的本色出演。拍摄地点也是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村庄。影片中的村民也确确实实是真正生活在那里的村民。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更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情况。但我知道在我所生活的村庄里,像片中外婆一样的老人正逐渐的增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太多太多了,但汇于一点,其实就是收入的差异太大了。这问题得不到解决,相信外婆的村庄会越来越多,出走的人心里,同样也会越来越孤单,这将是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02

看到小孩子不懂事做坏事的时候,就会很生气,哎呀好气啊这死小孩子小坏蛋真坏啊。看到电影里的外婆不论孙子再怎么折腾,都尽自己所能去满足自己的小孙子。孙子想要吃炸鸡了就去买只鸡,带他去下馆子自己只是坐着喝水,孙子想要吃巧克力派就算自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会想到捡了包装壳去问,还会大半夜地吹着风守在门外陪孙子上厕所。庆幸小孙子最后也懂得了外婆的爱,看到他晚上不睡觉给外婆的针全串好了线,教外婆写“我生病了”“我想你了”的时候,眼睛就没崩住了。还好啊,外婆没有白疼他,真是看不得前半段小孩子不懂事那么折腾啊。

边看的时候就边想起自己很小的时候,暑假也是经常被爸妈送到外公外婆家。可是我又是那种特别认生的人,经常是老妈一走,我就开始在外公家哭。有一次外公偷偷把我叫到他的小摩托旁边,他从摩托车后箱里拿出一袋他刚在市场买的果冻,跟我说这些都是我的,咱们不跟别人(我的表兄弟姐妹)说。之后外公就会每天都拿上几个给我吃。还有有一天一大早,外公说你不是想家了吗,就开着他那辆小摩托载着我,迎着清晨的海风,突突地开了半个多小时把我送回了家。

这件事情我一直记着,想起来觉得小时候的自己也是坏,每次去外公家为什么都闹着回家呢?长大之后也没有问过外公,现在也没有机会了,不知道外公会不会烦小时候那样的我。

小孙子跟外婆分别后,一定会想念外婆的。

03

韩国的,少有的没有爱情成分的电影。贫寒的山沟里,却有如此美丽的老人和故事。

7岁的城里孩子,被单身妈妈寄送到只有8户人家的山沟里,77岁高龄的哑巴外婆家里度过暑假。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多雨的季节,同样地催人眼泪。没有悲伤,只有感动和深思,娇气变懂事的孩子,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佝偻老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催泪弹,仅仅那一举手一投足的手势足以让人痛斥心扉,老人、好人一生平安长寿!

这部2002年推出的电影,当初的“国民弟弟”如今也长成小帅哥了,而那位可歌可泣的老人,如今是否健在我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位一辈子没看过电影的老人却主演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电影,她不是明星,她仅仅是在演绎自己的生活和对亲情的期盼。

04

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蹒跚的步履,弯曲的背脊,总是不舍得扔掉已经破旧不堪的鞋,总是眯着眼睛把线穿进针孔,怕外孙睡觉着凉替他盖好被子垫上枕头,为了买外孙爱吃的鸡跑了很远的路却弄得自己发烧,这些画面和情节总是让我想起奶奶。

我记得自己高中的时候曾经看过一次,如今重温更多了几分感慨,我虽然不像影片中的小男孩那么调皮捣蛋,小时候却也经常惹奶奶生气,为了赌气不吃奶奶准备的午饭,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跟奶奶大声争吵,奶奶多说几句就嫌她啰嗦,这一切都成了我现在对她的万分愧疚。

而她每天起早贪黑给我准备一切目送我上学,我生病的时候陪我打吊针,永远准备我最爱吃的菜,怕我高考会分心不告诉我生病的事情,这一切都是她对我的爱。

我永远记得昏黄的落日,她坐在椅子上打盹,有了轻微的鼾声,我进门:“奶奶你怎么不开灯啊?”

她睡眼惺忪的抬起头:“你来了啊,我做晚饭了啊”。

一切都已经来不及,终是成了憾事。

05

村口通往外界的路。佝偻的老人,满是皱纹,肤色干枯。屋前的山路。水稻。放在柜子里塑料袋包起来的糖果。小孩帮老人穿针。夜厕需要大人做伴。老人间的友谊,街头相见,说的云淡风轻,死前再见一面。

倒是第一次见识还有驼背老人专用的背担。

高龄独居的外波,永远佝偻着背,行动颤颤巍巍,面无悲喜,看透了孤独寂寞。

为报复外波不给钱买电子游戏机电池,公然踢碎瓷罐、偷偷扔掉外婆补好的鞋,偷外婆插头发的首饰去换电池。想吃时髦的肯德鸡,外婆拿东西去换到鸡并且杀好、煮好,不满而任性哭。为了在女生前面子,不与驼背的外婆坐同一趟车。这是一个极度自私、任性、顽劣、虚荣、无教养的小孩。

更可恶的是小孩那17岁私奔出去的单身母亲。对上不孝,对下教子无方。

“外婆如果你病了,就来一封空信,我就会知道是你,我就会尽快回来。”扭转一些对这小孩的印象。

落幕之后,佝偻的背影,走回山里的家,让人心酸。

观影中想起《金色的池塘》里的外公外婆与外孙,然而细节已无多少记忆。

06

开片一系列欢脱的外孙视角的转场镜头,通过运输工具的减速(火车-大巴-班车),把节奏带到了缓慢宁静的乡下。外孙的态度反倒是逐渐应激(旁若无人玩游戏-睡觉-推搡乘客)。这种人对环境骤变的抵触情绪,在外孙身上表现的鲜活与敏感。

外婆的角色一出场就是失语的,其形象仅仅通过女儿与外孙的言语与反应来投射:“脏”,佝偻,贫穷,视力孱弱,寡居,守家务农。同时外婆的角色也是无表情的,绝大多数场景里,导演并未给出外婆表情的特写来填充对白缺失的空白,只有大段的远景,背影,动作特写,肢体特写。甚至外婆这个角色本身在很多场戏里都是失踪的(下雨天失踪,搭车时失踪)。但是影片在编剧阶段成功的地方就是:外婆瘦小身躯的每个元素,都成了祖孙俩接下来互动的关键结点,比如外婆的视力,外婆的鞋,外婆的簪子,外婆走路的动作,外婆的手语与制造声响来交流的方式。同时在导演层面上来看:外婆的形象被分解到全片里,人物的弧线呈现扁平化,观察者就是外孙。这种散点式的形象冲击,遍布外孙的主视角里。

整片里,外婆是以一种导演着力为之的“无语化”的苍白形象示人,这种声音的上的留白与形象上的去特点化,让人反思回忆到底会怎样改变一个人的面貌,而一个人的存在形式到底该如何确认。外婆到底是如何让别人明白她简单手语的?外婆又是怎么表达心意的?外婆又是如何影响了外孙?开放式的问题不再眼高手低,而是把解题的线索布满了全片。

台词本是意蕴丰满指向明确的,外婆这个角色剔除了台词,削减了表情的存在,反倒让动作与肉身成了明确的存在形式,外婆默默无声,但是处处关心他人。这是导演在剧作上的创意与设计,也是文本在感情上的落脚点。外婆内心世界从未被正面展示过,外孙在分别时难舍难分,但是却一言不发,他前一晚替外婆写下了收件人为外孙的信:这种代言,看上去是外孙期望失语外婆回应自己的感情,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外婆本要在心底对外孙说得话呢。外孙终究学会了失语外婆的语言,他选择以无声的卡片与手语向外婆告别,这种心照不宣的再见,通过交换珍贵的宝物来建立默契,外孙送给外婆自己最喜欢的机器人卡片,而外婆送给外孙什么呢?无声的结尾处,外婆走在回家路上,速度很慢,慢到好像要走回记忆里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爱·回家观后感影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615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