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微视频从黄土地走来的人民领袖观后感

微视频从黄土地走来的人民领袖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02:25 | 移动端:微视频从黄土地走来的人民领袖观后感

从黄土地走来的人民领袖是今天新出的一个纪录片短片,是描述了伟大的习主席的故事,下面的这篇微视频从黄土地走来的人民领袖观后感大家一起欣赏!

01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的轨迹。”

——习近平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也是习近平魂牵梦绕的地方。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一个遥远的、人生地不熟的小山村——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

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从一个中学生到自力更生的农民,巨大的转变,带给习近平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真挚为民的情怀】

从起初的格格不入,“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到后来向群众学习,和群众融为一体,习近平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白天,他和农民们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

晚上,他就给来串门的村民讲古今,讲《三国》、《水浒》、《红楼梦》……在陕北农村的摸爬滚打,锤炼了习近平顽强的意志品质,也铸就了他为民造福的初心。“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带头实干的作风】

从北京到梁家河,生活条件天壤之别,但习近平最终经受住了考验,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融入了这个小山村,并且获得了村民的信任,被推选为大队书记。

他带领村民打坝淤地,挖水井,成立代销店,办铁业社、缝纫社,还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做饭、照明都用上了沼气。短短两年时间,梁家河成了远近闻名的好村子。

【矢志不渝的信念】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上清华大学,离开了梁家河。7年时间,黄土高原锻炼了习近平坚毅的品质,也让他深刻领悟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

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毕业,进入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3年后,他主动要求去地方锻炼,来到离北京300公里的河北正定,开始了从政之路。经历了县、市、省、中央每一个层级的历练,习近平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位从农民一步步做到国家元首的大国领导人。

02

只有经历最痛苦的坚持,才能配得上拥有最永久的幸福。

在梁家河,习近平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以自己的实干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

接替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石春阳说,我们那个时候选习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人民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人民心中就有多重。

七年知青岁月,对习近平来说,真可谓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个人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这也就是习近平说的“过四关”当中的“思想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知青王燕生感同身受。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插队下乡这一代人,亲身体验过农村艰苦的日子,亲眼见过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 事实上,习近平所经历的,远远不止这些。在“文革”期间,父亲被迫害,他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习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

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上学,又有了前途光明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深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没有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家里帮忙安排一个好工作,选择清闲、待遇优厚的公职,或者出国留学,甚至移民国外,享受高福利等。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岂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到又苦又累的基层呢?习近平选择这条路,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抱负是有直接关系的。习近平从少年到青年,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习近平当年插队的延安地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地,也是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地。

我们知道,习近平的父亲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母亲也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对共产党有与生俱来的崇敬感和亲切感。上山下乡到陕北,在父辈们长期战斗过的黄土地上劳动生活,到宝塔山、沿河边流连沉思,瞻仰伟人和革命领袖们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土窑洞等革命旧址,聆听当年参加过革命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八路讲述父辈们的青春往事等等。这样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所见所闻,使他对父辈们创业的艰难有了实地的了解,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了直观的理解,对从小接受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革命理想教育增强了感性认识,对延安这片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产生了特殊感情。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心灵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不仅奠定了他接受插队生活艰苦磨练的思想基础,更坚定了他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习近平后来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离开梁家河以后,习近平进入清华大学这个最高学府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大学出来后又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紧接着沉到县里直接当县委书记这样的“一线总指挥”,一直在县、市、省重要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陕北7年,清华4年,军委机关3年,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中央高层5年,之后在十八大当选党的总书记。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待过,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这么丰富的阅历,在这么多重要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完成积累,所有这些都是干好领导工作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作出重大政治决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重大政治决定,是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实践基础,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显现出来。

习近平担任我们党的领袖,是中国共产党之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幸,是中国人民之幸,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幸,是中华民族之幸!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微视频从黄土地走来的人民领袖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