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比海更深观后感影评

比海更深观后感影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02:42 | 移动端:比海更深观后感影评

《比海更深》是一部由阿部宽、真木阳子和小林聪美等主演的家庭电影,影片首播于2016年,剧情丰富,画面唯美清新,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的观后感,一起看看吧!

01

筱田良多写完自己的处女作之后,就没有任何成绩可言了,在作家方面可谓一事无成。由于作品不受欢迎,经济上自然捉襟见肘,于是白天在侦探社工作,晚上依旧写小说。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他利用私家侦探的身份,将自己拍到的婚外情照片反手卖给当事者,索要高价。电影里,父亲去世后,他第一次回到母亲家中,一进门就到处找找翻翻,看有什么死者留下的值钱物件。第二次看望母亲,照样有着找钱的意图。这位离异的中年男人,很希望通过赌上几把或者中个彩票,来帮助自己。他无疑是个失败者,但他不是坏人,他通过不体面的手段挣来的钱,有大部分是为了付清每月儿子的抚养费,为了帮儿子买一双棒球手套。他只是一个抱着当严肃作家的念想活着,没有从物质方面照顾到家庭的落魄普通人。

因为台风来袭,借着这个由头,妈妈极力挽留自己的孙子和前儿媳妇住宿一晚,想要为离婚了的儿子(筱田良多)补救一下。可一切都回不去了,儿媳认为“成年人光靠爱是活不下去的”,她即使还爱着良多,却还是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状况,为自己为儿子找一个物质上的靠山;良多一直坚守着严肃作家该有的风范,但并没有过人的文学天赋,结果无疑是贫穷。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当不当得上的问题,重要的是能不能带着这个念头活下去”,所以他应该知道自己没有天赋,“纯文学”只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所以还是要写,还是要借着在侦探社上班的经历来积累写作素材;在棒球队的真吾知道自己并没有棒球的天赋,长大梦想当一名公务员。面对离婚的父母,小小年纪的他很渴望父亲的爱;失去了老伴儿的妈妈最大的人生梦想,是能住得上宽敞的房子,目前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了,这样一位老太太每周会去听一节音乐课。妈妈会同良多说说话斗斗嘴、良多为了买双鞋给真吾,故意将鞋在地上磨蹭一下,就为了店家能便宜一些、在大雨之中,真吾与爸妈在公园到处找掉了的彩票,等等这些都是让人感动的细节。这就是生活中的各类普通人,其中的点滴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烦恼,也有属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淡淡温情。

良多在社会中没做好“作家”,在家庭里没做好“丈夫”“父亲”“儿子”,这四种角色他都没有做好。在经过台风的一夜之后,什么都没有改变,我们以为离异的夫妻会出现好转的迹象,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好好生活,可并不是,还是原来的样子,这看起来有些无力,却很真实。良多认为自己不要成为自己父亲的样子,最终的结果,两人却也差不太多,他拿着父亲留下的砚台准备换钱,也许是从他人口中知道父亲曾也以自己为荣,从而导致某种情感触动了他,他并没有把砚台当掉。这时一直活在家人口中的老父亲形象变得立体起来,他也有温情的一面。影片后面,这样的处理多少让我们看到了良多想要振作起来的迹象,或许他会为了付清抚养费而与出版社合作写漫画脚本,也不会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了吧。

电影表现的形式很轻,内容却重。是枝裕和这部电影里的人很普通,事也很普通,这也符合其前作《步履不停》的风格,他擅于在普通的生活事里,在细微处呈现出亮光来。罗杰·伊伯特曾言:“很多电影都能令我们得到感同身受的体验以及轻快肤浅的情感冲击。”这样“轻快肤浅”的冲击照样可以赚得观众的眼泪,可往往是过目即忘,哭完就完。一种真挚情感的动人力量无疑是深沉的,这不是靠人为痕迹过重的“戏剧冲突”所能带来的。在这部电影里,就只有妈妈一个人有哭戏,在与孙子的对话过程中,眼角的泪自然流下,在与前儿媳的对话过程中,情绪起伏稍大,虽有哭腔,也只是很短暂,便收住了。从这两场戏就可看出,导演在处理故事时很克制。可以说,克制和做减法对描述家庭伦理的电影来说,这是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海更深”这样的电影片名取自邓丽君的日文歌曲《离别的预感》中的一句歌词,这句歌词在妈妈的口中,发挥成了几句饱含人生智慧的佳句,妈妈认为普通人一般没有爱一个人甚过海深的,就因为没有才能活下去,这样的日子也一样活得幸福。普通人确实没有这样爱的能力,也没有非常大的概率成为自己想要的那种“英雄”,但与家人的相处相爱,这样的平凡人生照样幸福,什么海深海浅都已无所谓了。

02

这部作品绝对超越前两部《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有点像是《步履不停》续集的模样,也许是男主角与母亲是同样演员的缘故。这部之所以能深入民心的原因在于主角的设置:失败的父亲/丈夫,一事无成的中年男人这种平易近人的角色绝对要比《如父如子》里的中产精英有更强的代入感。同时,这个男主角无论在道德品行或者行为规范上都存在着人性中的缺陷,有让人讨厌的一面,这无疑更符合现实生活里的真实,而绝非是《海街日记》里那几位头顶圣母光环而接近完美的姐妹花。

是枝裕和通过这个妙笔生花的剧本,再次证明自己是当今影坛上最擅长处理家庭伦理题材的导演。跟插画碎片式叙事的《海街日记》不同,这部的人物线索相当清晰,焦点始终落在男主角身上,而他与身边家人、同事的关系则不断织出绵密而有趣的网状叙事,融入侦探类型片元素令故事保持着鲜活的电影感,有别于前两部过于统一工整的腻味,这也是优胜的关键。其次,导演似乎不再将压抑戏剧化情节作为重点,而是透过刻画男主角在人生低谷时期(没钱、工作不如意、与前妻儿子关系冷漠)遭遇一次意外的转机(台风夜被迫与前妻及儿子相聚),最终令他的思想与行动发生改变。

《如父如子》在戛纳获奖后,导演在本片里再度探讨此话题,更摆出三组“父子”关系(男主角与亲生儿子、侦探社同事及逝去的父亲)令整个故事更有立体感,尤其是他与同事的这条副线引人深思,也许我自己出自单亲家庭而对此深有感触吧!这种貌似平常的类比手法属于是枝裕和的拿手绝活,此回他不再需要依赖题材(《如父如子》里抱错小孩的噱头),也不需要刻意贩卖东瀛符号(《海街日记》里面堆砌的种种);仅仅凭借刻画失败中年男人的生活点滴,就足以令故事相当接地气,散发出强烈的共鸣感。

台风夜段落的处理饱含深意,曾经的夫妻、孩子和老母亲,四人聚首同一屋檐下,演绎出趣味盎然而耐人寻味的家庭关系。如陌路人的男主角与前妻在试探不断的语言游戏中逐渐重建起昔日的亲情,而前妻与母亲的几段对白则具有催人泪下的效果,侧面证明空间上的分离无法改变日久积累的亲情。而邓丽君的老歌与风雨中找彩票的情节均是画龙点睛之笔,凸显出亲情无法割舍这个统领是枝裕和几乎所有作品的母题。

03

我试图用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看待是枝裕和镜头下的日常,这日常中的每一句对白其实远比真实的日常更富有意味。

日常是《比海更深》的内容,也是意义象征,抛开所有铺叙不谈,我们聚焦于台风之夜——故事的高潮部分——几个早已分流于不同时空的人又因为一种看似偶然的因素聚合在同一时空里,这一情节的设计使得是枝裕和的日常开始富有诗性意味,一种超越于日常的抽象哲思袅袅浮起——人生没有比海更深的东西,包括爱也是,可是人生又分明有着比海更深的东西,它带着宿命的伤感气息,隐藏在片中每一个坚强、理智、稚气的人物背后。

明明是一种自我开解,让人生能在意义的消解与摆脱下轻装上阵,可是“残缺感”却时时涌动着,意义反倒深长厚重起来。

04

——平凡生活里的无奈

两个小时的电影,剧情没有什么起伏,影片里也没有什么俊男靓女的人设,也没有激情四射的镜头,一个晚年不太好过的老年人,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前妻,一个颓废的中年男人,一个乖巧但有些木讷的孩子,一个从未处境但贯穿始终的老头子,没有什么很强烈的人生感悟,但是让人感觉很真实。真悟问爸爸‘你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了吗?’良多‘没有,没有成为我想成为的人。但你要明白,是否成为想成为的人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生活。’

自律。电影里的台风夜应该是全剧高潮了,良多依旧深爱杏子,但是杏子说,成年人不可能只靠爱情生活下去,良多很抱歉不能给母子保障生活,但是他想靠爱情挽留曾经美好的生活,但是他改不掉赌博的坏毛病,他不能够自律,所以他以后生活成什么样都是咎由自取。

亲情。良多完全继承了自己的父亲,但是他和父亲在他长大之后却产生了很大隔阂,但是父亲最爱的还是他。虽然极力反对他写作,但是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之后却买来送给左邻右舍。他知道儿子日后肯定会把家里唯一值钱的砚台拿去典当,但他依旧拜托老板保留儿子的书。母亲也是,她是最了解也是最懂儿子的人,儿子偶然给她一点钱,她像得到恩赐一样开心,她极力劝说儿子走回正道,虽然一点作用都没起。她把自己说的自认为有点深奥的话记下来,让儿子留作下部小说的素材,用心良苦,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良多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但是他所做的一切也是希望能给直悟一个好的未来,他无比期待跟儿子见面,希望跟儿子在一起制造一些美好的回忆,他想要尽父亲的责任,但是就像是杏子说的,良多不适合婚姻。他无法做到做父亲的责任,虽然他爱儿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比海更深观后感影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629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