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是一部由绫濑遥、长泽雅美和夏帆等主演的电影,影片首播于2015年,影片剧情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相对较高,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即使不跟小津安二郎相比,是枝裕和这部唯美治愈的浓缩版日剧也要比他巅峰时期的同类作品《步履不停》退步不少。亲情羁绊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过于常见,这部透过同父异母的妹妹与三姐妹共同生活的描绘并没有跳出他一向的作者风格,甚至显得更为直白与平庸。也许是原著漫画的缘故,日记体的形式令改编难度增加,影片始终呈现出相当松散与片段式的观感,无法找出一条人物主线,这跟《如父如子》里男主角历尽艰辛困惑而成为真正父亲的隐喻文本有所不同。尽管片中年龄最小的妹妹这个人物很适合用来支撑整个故事脉络,但导演显然不满足于此。
是枝裕和采取一如既往的叙事法则,尽量抑制戏剧化因素,可是这个故事里的出场人物过多而彼此关系趋于复杂。于是,导演不得不忙于在每个场景段落里用上精准复杂的调度与简约明了的对白来交待出场人物关系或背景情况,信息量极大却无法像《步履不停》那样,腾出诗意的留白空间来让观众品味平淡生活中的深层意味。尽管可以看到四季交替、生死无常的刻画(首尾两段葬礼的描绘很有作者风范),然而是枝裕和最擅长的诗意在此显得苍白与草率,往往被信息量密集的叙事所掩盖。
至于樱花、美食、花火、和服这些充满日本风情的符号仅限于创造视觉上的美感,其内涵难以融入到碎片化的叙事当中,有向西方观众贩卖东瀛元素的嫌疑,不过在旅游爱好者的眼中,却是一本极佳的镰仓旅行指南。
02
打开电影,第一眼最美的长泽雅美饰演的二姐小乃,起床和男友亲吻告别,走出公寓门,普通的海边马路,海街日记的音乐响起,仿佛为观影人开启了新的世界,一股伴着清冽大海的暖流袭来。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可能是对看电影的心境和环境要求苛刻,不太愿意在无法认真享受电影走进电影的状态下去自己看一部电影,很不幸,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我也常常像病人一样怀疑生活,就像社会像病人一样看到我这个正常人像病人一样。海街日记,这样的电影,就像保护色,没有颜色没有格调的沁入心里,保护心里那些不愿意打开的向往。
三个姐姐,都带着自己的颜色美丽在观影人面前,妹妹,润色般的进入了她们的生活,又相互融合出一个美好的生活的样子。说到这里,我突然想问,她们的生活为什么有着各式各样的不如意却满满的给我一种治愈的恬谧,静静的像暖流一样打动人,没有惊涛骇浪,没有光彩照人,就像剧中出现的梅子酒,妈妈说:“颜色真好看”。
大姐,小幸,因为爸爸出轨,父母分开后自己一个人带着两个妹妹长大,小幸很沉淀,每次小乃和干佳很轻松灿烂笑的时候,小幸好像会想得更多,不像妹妹们一样那么轻盈的就笑了。因为另一个女人的出现,爸爸软弱的出轨了,而小幸却也成为了这样一个女人,那个男人说希望她和男人一起去美国学习,男人说自己会离婚会和她在一起。这一切的结束也是在海边,小幸拒绝了这个男人,和这样的有妇之夫在一起,她的心里纠结又敏感,还好随着海风和海浪,大海的声音为他们的结束做了一个温柔的句号。小幸对因出轨父亲同父异母的女儿,浅野铃,善意的温暖的主动的接纳,一个像妈妈般的姐姐,筑建了这个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而这样的家又有完整的情感和生活,这是我看到非常平淡而治愈的地方。对家的向往,远远超过了父母老人这些角色,其中的感情没有一一缺席,很多时候是谁给的反而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最喜欢的,长泽雅美,二姐,香田佳乃,电影的开场给了这个治愈美人,笑得怎么这么明朗而单纯,即使我都看到了鱼尾纹,但美就是这么的自然。她和三姐千佳对于这个家庭,就是一抹香甜的色彩,没有悲伤,没有黯淡。加上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她们四个一起在海边散步、一起在家里吃饭、在院子摘梅子、在院子里放小烟花,天啊,怎么有这么美好又平淡的画面,都奢侈给了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她们。这不就是向往的生活的样子吗?走进电影,便不想散场。
令我动心的还有好几个画面,原谅我尽量克制的矫情。
我喜欢,男同学带着浅野铃坐在单车滑过两边都是樱花的下坡路上,惬意的粉色、轻柔的风,分不清春夏的幸福感,我认为这里便象征着她开启了她的新生活,和姐姐们,温柔而平淡。两旁都是樱花树,开满了不那么浓烈不那么茂密的樱花,骑着单车滑在这条下坡路上,没有其他人,只有花香、只有粉色、只有微风,只有上天在眷顾我,并且,那刻上帝眷顾的只有我。就是这样幸福而短暂的感觉。
我还喜欢,那天她们四个在家里放小烟花的画面,和那天之前他们各自看着天空中一个个绽放的大烟花。喜欢烟花,或者说怀念童年的滋味和记忆,放烟花,明朗而幸福,来得那么简单。在院子里,她们穿着浴衣和服,拿着一根根烟花相互开心的玩,那一刻每一个女孩都像彩色的烟花。
海街日记是我第二遍看,现在才注意到它的导演是是枝裕和,最近看到有几个人说喜欢他的电影。我第一次了解他来自于他的《步履不停》这本书,去年躺在酒店的床上、坐在酒店桌边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看完了这本书。他的作品还确实是一贯的味道,不会让你流泪却让你很怀念,都是生活的平淡感和牵挂感,不是快乐也不是那种悲悯,而是一种走过一段路一段岁月的怀念感,带有遗憾带有珍惜带有满足。
看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后发了一条微博,我说是枝裕和写得好好,很多感情就正是这样的。他电影的感觉也是这样。就像《步履不停》中这句话的感觉,“虽然明知道不会看到父母,我还是回头看了一下。我从公交车后窗看着沿海的道路,叹了一口气”。
他的电影和文字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人物,甚至没有精彩而深刻的情节,但就是动人,像细水长流,像住在我们心里的一段冬眠的岁月或者记忆。
人,越来越像是活在两个世界的动物了,一个是钢筋水泥世界里的困兽,一个是偷吃苹果的亚当夏娃。我们向往着纯粹的生活,便更加内敛,更加藏好心里的期待。我们追逐着遵从内心的一草一木,便更加小心,更加不敢像孩童的时候那样摘掉它。我们喜欢着夜空的烟花,便更加克制,更加想念那个纯真的童年。
看完海街日记,我在纸上写了一句幼稚的话,“我也想有个妹妹,抛开世俗,活在电影,不散场。”
03
看完电影摸摸眼角竟然湿湿的。一个非常简单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故事竟然拥有了让人感同身受的感人效果。可能我们都容易被人性中最质朴最纯真的善良感动吧。
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戏剧冲突,就是四姐妹的生活琐碎,喜怒哀乐。梅子酒,海边,烟花大会,开满樱花的小路……这不就是平淡甚至有些乏味的生活吗?而四个姐妹,又恰好像不同时候的我们,单纯善良的小铃,神经大条的千佳,热情感性的佳乃,温柔贤惠的幸,甚至姨奶奶,二宫女士。里面甚至没有男人的戏份,四姐妹都很平凡,就像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大家。
导演真的是一个很内敛却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好多好多的场景,眼神,微笑,言语都带给人由衷的温暖和幸福感。即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幸,但又怎么样了呢?海街的老房子像是一个港湾,无论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这里总是一个栖身之处。大家轮流泡澡,盛夏里在阳台上一起吃饭,喝着梅子酒,这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呀。
04
在日本镰仓外祖母遗留下来的屋子里,居住着相依为命的香田三姐妹,幸、佳乃与千佳。三姐妹性格各不相同:大姐幸是家庭的主持者,外表沉稳却行事果断,一边照顾着姐妹们的日常生活,一边努力维系着彼此之间的关系。二姐佳乃洒脱率性,无论是对待感情还是工作,似乎都没什么责任感,每当被情人欺骗只好借酒浇愁。三妹千佳与世无争,单纯善良,在大姐和二姐的冲突中总是扮演无奈的旁观者的角色。
三姐妹的初始设定有些像《饮食男女》。和李安一样,是枝裕和特别擅长讲述残缺家庭中发生的琐事,墓碑、葬礼和出走是他经常用来表现“不完整”的方式,离去的人承担起“钩子”的作用,串联起所有人物,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就像《步履不停》中的大哥纯平。在《海街日记》里,这个“钩子”是浅野铃,只不过这一次主题有一点点不同,它从残缺趋向完整。
照顾父亲多年的辛劳、无人倾诉的痛苦、背负着自己母亲插足别人家庭的原罪、还要承受三姐妹的妈妈有意无意的言语伤害,这一切对这个外表柔弱的初中女生来说似乎太过沉重了。但小铃的骨子里有一种天然的坚毅属性,她就像一朵并不惹眼的波斯菊,默默盛开,在风雨中承受伤痛,在阳光下舔舐伤口。
十几年来,她就这么默默地把一切都忍了下来,像个无人问津的弃儿,还总认为自己是别人的负担,从仙台到山形,小铃应该没有一天感到轻松过。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葬礼让她遇到了三姐妹,四人也终将从对方身上得到拯救。
因为小铃的到来,三姐妹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幸对于抛下姐妹独自出走的母亲一直怀有怨恨,甚至用“那个人”来称呼她。某天和小铃一起做料理时她们谈到了各自的妈妈,幸突然间明白了其实个人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只是当时当下的无可奈何。她终于学会在见人见己中从对别人的寄望里挣脱出来。于是幸选择了与母亲和解,是小铃无意间启发了她。同样,在自己的感情问题上,也是小铃站出来提议通过沟通一起解决,这直接导致了幸与佳乃关系的缓和,取代了以往的冷战和争吵。
对于佳乃来说,小铃对待事情的专注和勤奋(踢足球、摘梅子的场景)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说,是上司的与人为善与小铃的自立自强共同催生出了佳乃的变化,让她明白自己是可以做些事情去改变境况的。
三姐妹中千佳是最喜欢小铃的,她常常和男友一起去看小铃训练足球,因为年龄相近,所以她们之间可以毫无障碍的沟通。吃沙丁鱼盖饭时,小铃向千佳回忆了自己和爸爸过去的经历,这些经历弥补了千佳记忆中的空白,为她的人生拼图镶嵌上了非常重要的一块。
对于三姐妹而言,或许正如二宫太太所说:小铃是一个天降宝物。她在是枝裕和不露痕迹的层层铺垫中把一家人弥合在了一起,并且抚慰了她们内心的空洞。
而来到镰仓后,小铃也才真正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并开始享受生活。在风太骑着单车载着她在开满樱花的乡间小路上飞驰的时候,是枝裕和慷慨的给了小铃一个长时间的特写,我们看到花瓣落在她扬起的额头上,风吹着短发,她第一次露出了舒展的、而不是之前那种礼节性的微笑。这一段抒情场景应该是是枝裕和对浅野铃这个角色的褒奖。
因为感激和同情,影片最后三姐妹正式接纳小铃成为家庭的一份子,决定彼此陪伴,以找回共同丢失的那段童年。在门框上刻下的身高线就像一句誓言:说好了哦,我们将一起度过余生。于是从最初的残缺,到最终的完整,是枝裕和的八音盒开始缓缓转动,奏出悦耳的合声。
其实相较于剧情,我更喜欢镜头中的镰仓。这个曾经开启日本武士时代的小城处处氤氲着古朴的幽香。火车穿城而过,山海之间,和服少女在渔船上观看烟火,弯弯曲曲的公路两旁樱花肆意绽放,新时代的公寓和旧时代的老宅在同一片天空下沉默对视,和谐共处。隐藏在街角的食堂会根据时节更换菜品,放课后的学生和下班后的职员在这里畅所欲言,品尝心仪的食物,老板娘总会记得你喜欢的口味,比如幸最爱吃的竹荚鱼配南蛮酱。那是一种在经年累月的日子里形成的心照不宣。
在这样的地方不用想太多,梅子成熟了就采来酿酒,花开了就去赏花,好像也不需要太过在意季节的变换,一切都顺其自然。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免不了会让相处过的记忆变的深刻,长情很容易。正如幸始终不愿卖掉老屋、二宫太太努力坚守着海猫食堂一样,为的都是存续一份对故人的思念。
望着阁楼外的梅子树,幸说:“活着的东西最费心力,因为需要一点一点去照顾。”的确,但在夜阑静处、当甜酒微醺时,我们却能真切感觉到那些指尖上流淌的幸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换个角度去理解的话,其实很美。
因为与你共同度过的,再多我也值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