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死亡诗社观后感影评

死亡诗社观后感影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04:15 | 移动端:死亡诗社观后感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由罗宾·威廉姆斯、罗伯特·肖恩·莱纳德和伊桑·霍克等主演的电影,影片首播于1989年,剧情丰富,引人入胜,虽然上映至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网友们的评价却依旧很火热,一起去看看吧!

01

杀人凶手就是那个教师!

看到基丁逼迫安德森到讲台上读诗时就开始觉得哪不对劲了,细想一下就发现,基丁根本不尊重学生,他在强行使班里每一个学生认同他的理想,他对诗歌的看法。但客观事实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诗歌,即使喜欢,每个人喜欢的方式也不同。我自己很喜欢诗词,但也尊重学生有不喜欢诗的权利,很明显,基丁剥夺了这一权利。

他是一个独裁者,学生在他无以复加的自信面前极易迷失自我,毕竟,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人引领,哪怕他是错误的,这提醒任何时候不要低估人们对于合群的需要以及集体的煽动力,法西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他和《浪潮》中教师如出一辙,他只是在一味灌输自己的意见,伪装成一个理想主义者,利用学生的尚师心,求知欲,推行个人崇拜。

在他身上我看不见师生间的平等交流,看不见学生的独立思考,看不见对个性的尊重和保护,是他披着理想主义的外衣杀死了学生的灵魂。

电影《浪潮》中的老师最终认罪了,而《死亡诗社》中的基丁,不但看不到他对于尼尔之死的丝毫歉疚,影片的结尾他还沉浸在自己一手炮制的个人崇拜的虚荣里。

不可否认影片中的青春很美好,一起违反宵禁去山洞中读书的经历很浪漫,但基丁之罪不可饶恕,它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该片被长期奉为追求理想的经典,真是讽刺。

他人不可以,老师不可以,权威也不可以,灵魂的觉醒只能由自己完成,没有人可以代替你,代替你仅有一次的人生。

02

走在由报告厅向文虎楼的路上,在黑的庇佑下,那些记忆中的影像翻涌着,一晃而过的又在加深记忆,前方闪开几片灯,那片白的照透下,一切又得回归真实。

“安德森一直都很‘怂’(song)啊。”对于我对安德森的剖析式而带有喜爱的回忆,朋友反驳的声音在一群缓慢的脚步声中飘荡。“怂”是观影时不停从她口中出现的词:尼尔妥协时,安德森说自己没有作诗时……我的思绪在黑暗中忽然沸腾。

其实“怂”是个被讹用的字,怂只读sǒng,释义为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或惊惧。被讹用成的意思为,软弱。

整个电影中,我都感受到了诗歌所带来的软弱与不软弱。

首先是我最喜欢的安德森,刚开始时,我根本分不明白他的脸,因为他的脸总是像被隐藏在刘海中,或宿舍角落的阴影里,给他的镜头总是很多,但奇怪的是,前一部分我只记得他的轮廓,就像他被埋藏在厉害的哥哥的影子里,或者表情胆怯得在父母的提醒下执行命令。他的变化我认为首先是被尼尔撬开的,在宿舍里略带紧张得追着笑得阳光明媚的尼尔,然后被基丁老师将潜能激发出来“他一直在念叨真理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他在不假思索得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我感到他的内心在纠结挣扎,为了这贯穿人生的真理,这真理或许就人生的意义或各界责任与要求如何抉择,一切由诗激发,这种触及本质的表达,似乎点明白了安德森,让他从自己应该“被……”的思维方式中逃脱出来,他开始从沉默中爆发,这个过程就像在雪地上为尼尔送行,从麻木的感叹到忽然的哭与跌跌撞撞的奔跑,这也是打击重大的一次转折,然后他在全班的软弱之中第一个站子站在课桌上喊出了口号。安德森看似是被动的,是“怂的”,但他不因麻木而不辨是非,出卖真心,他没有在沉默中死亡,他会在关键的时刻爆发,并且他一直拥有可以爆发的炽烈岩浆。

转变最大的是诺克斯,从调转自行车,垂头丧气得奔脱的软弱,到在雪地里热情而勇敢告白的“不怂”,他默念着诗社中朗诵的诗,完成着蜕变。尼尔表面上示弱而背后勇敢追逐梦想,对于最后他的结局我不知应该如何评价,是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相对于生活,他消极得选择了死亡,还是面对现实仍不屈服,相对于活着,他壮烈得选择了死亡。但他永远没有丧失本心,无论什么方式,他以相当于社长的身份,对诗歌所描绘的生活本质不懈追求。查理“不怂”得过分,卡梅隆则“怂”得过分,而基丁老师是不可以用简单的“怂”与“不怂”来形容的,那是用以形容“精力旺盛充满希望”而又为只求成绩所磨平棱角的年轻人的不同应对方式的。基丁老师有了成熟的理解与坚定的信仰与希望,他是炽烈而又冷静的。

“我们写诗,并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给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我们怎么活得有意义,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我觉得这是“怂”与“不怂”的评判标准,也是我们读诗以探求答案的问题,那些现实化的理想都是在人们拥有了生活的本质上为了活得更好而追求的,而追求到达了脱离本质的境界,我们有开始回头返璞归真。然而当许多人都开始脱离本质,当追求本质时我们有脱离不开许多现实问题,表现出“怂”与“不怂”,对茫茫洪流的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诗让我们坚定得由“怂”走向“不怂”,怎样读诗则应遵循本性,正如诗中内容遵循本性。

灯照亮了白色,那是纸的颜色,黑暗中秘密而放肆的思绪遇到不容隐藏而直白的亮光一一收敛,我的现实仍在继续,我为梦现实着。

03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是Neil,我会选择自杀吗?

答案是不会。我很顾及家人的感受,也很在意家人的付出,"如果我去死,我爸妈怎么活?"的问题不是我自以为是,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忽略爸妈也是独立的个体的事实。而是,对于我和Neil,这个问题是真实的,父母的确把抚育我这件事当作他们的人生在过了。我很不情愿,也为他们感到惋惜,但是显然,他们很情愿这样,而且随时可以为此付出更多。

那我会选择怎么做呢,我想,是逃离,就像《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里的chief一样,尽管我知道,到处都是疯人院,到处都有大护士,到哪都有强权和压迫,我还是要逃。对于Neil,逃离家庭和学校的他,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呢,我不知道。所以,选择了不确定未来,不确定生死的那一个,也算是一种浪漫吧。

回到电影,Neil选择自杀,正是在他强烈,激情,大胆,浪漫甚至偏激性格下该做出的事(不自由,毋宁死),也有”忍耐是有限度的”的爆发意味,而自杀这样明晰的结果作为这样一个人物的结局,显然更有利于将电影的感情推向高潮。如果Neil的结局是离家出走、生死不明,那么本片的悲剧和现实意味就不会那么浓重。

不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怎样,不管别人怎么批判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我崇拜浪漫、自由、理想到底!These are what I stay alive for.

04

这部电影不走寻常路。

它讲述的是一次自我的解放了灵魂的救赎。

来自这些学校的学生都是通通整整的好学生,他们是诸如名牌大学的新鲜血液,是未来的信鸽。但是,看似无聊的,枯燥的开学典礼,来了一位优秀的毕业生老师。

这位老师与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拘泥于学习和课本,他要求同学们学会放飞自我,学会在合理的,恰当的,情况之下,理解世情,透析世情。就是这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老师,带来了一群这样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学生。

学生们很感激这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于是便挖掘这位老师从前在学校的一切。他们惊讶的发现——老师以前在学校参加了一个读诗写诗的社团,而这个社团的名字叫做“死亡诗社”。

于是,他们决定,要“复活”死亡诗社,要把这个名字再次转变成现实。

接着,诗社创立,大批的同学涌入,他们在这里开创了自己的作风,让自己完完全全的摆脱了束缚,让自己的灵魂沐浴在一片自由之中。

诗社创立之后,里面有很多成员都开始在生活中逐渐的改变自我。从告白,到坦白,从直接谈论,到见解檃栝。他们和家长,和老师,和这个社会的交流方式统统用过了,但是,有好也有坏。

尼尔的父亲执着的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尼尔参演话剧的编排后,本以为父亲会同意他的请求,但是他低估了父亲的固执;本以为父亲看完话剧之后,会完全成全他的梦想,但他低估了父亲对他的期待。

这种期待,让他苦不堪言,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就好比空谈,不被重视,不被理解,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影片到了最后,我不自觉的潸然泪下。不寻常老师被勒令离开,他回到教室拿东西的那一幕,所有的少年为他站立。

他们的脱胎换骨,都是因为这位老师啊。

船长啊,我的船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死亡诗社观后感影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643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