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儿》是一部由佟晟嘉导演的纪录片,影片首播于今年的4月8日的北京电影节,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一起去看看吧!
01
当电影的画面停驻在三哥站在珠峰大本营的面前的那一刻时,我不禁心潮澎湃,不为珠峰大本营的肃然面目,毕竟它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帐篷而已,也不为三哥远赴千里的艰辛,说句失敬的话,毕竟他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坐在车上睡觉而已,即使他的身体素质比常人会差很多。
我所感慨的,是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他在大学毕业季之时,孤身一人进藏,在荒野之中与站岗的战士畅谈交心共度长夜,在一望无垠的戈壁之上跟随着边境司机追逐狼群,也在珠峰的大本营里,体会过这世界最接近巅峰的高度和生命最为顽强的脉搏。他向我转述时的表情,眼睛里都绽放着光芒,是感恩,是敬畏,是怀念,是难忘。
所以当我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珠峰大本营如此朴素的模样的时候,不由心头忽然一紧,却又怅然一松,啊,珠峰大本营就是这个样子啊!
其实我对西藏的风光毫无兴趣,即使《塔洛》《冈仁波齐》《喜马拉雅天梯》等好片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这些心灵饱受现代都市荼毒的人们西藏可以如何洗涤灵魂。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我想起朋友千里独行时的豪气干云和历经风霜后的虚怀若谷,又不禁对珠峰下的一隅有了些特别的情愫——
我也说不清这是什么感觉,我想在这一点上,《大三儿》的导演佟晟嘉应该和我一样能够体会。在路演的交流中,导演掏心掏肺地告诉我们自己与片中主角三哥之间多年的交情,他们曾经亲密无间,也有过若即若离,他们生活中各走各路,但也始终保持联系,他们共过患难,只是还没机会同享富贵。三哥成为了导演生命中难以略过的一抹色彩,所以导演决定兑现自己的诺言,为大三儿拍一部电影。
然而,这部电影为什么而拍,要拍什么,最后要表达什么,导演自己真的清楚吗?导演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大方方地畅谈了自己与三哥的故事,就像我刚才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朋友的故事一样——但导演的回答无疑是与这部电影一样语焉不详,并没有解释清楚自己的立意,而电影本身也并没有呈现出清晰明确的主题。
不凡有不凡的套路,平凡有平凡的节奏,但纪录片《大三儿》对主人公三哥的刻画,却显得太过生活化、碎片化的随意。镜头之下随处可见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亲密感,但却没有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没有描摹出主人公命运的脚步。
说得再直白一点,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传统的纪录片。大量的人物画外音独白最终产生了破坏性的效果,使得影片很多时候更像是自说自话的牢骚,而失却了客观见证的视角;同时,很多明显经过设计的台词,和饱含心机的交叉剪辑,使得影片竟然呈现出了一丝丝戏剧冲突和更多的故事性,却削弱了纪录片最为基本的纪实性,可谓是顾此失彼。
导演在映后的交流中,回答的得最为清晰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自己与创作对象特别的私人关系对于创作的影响?导演的答案是:在拍摄的时候进入到自己与三哥的情感中去,而在后期的剪辑和制作中,则冷静地抽离出来,专注于创作。
遗憾的是,我的想法与导演恰恰相反。可能是一个门外汉的想当然吧,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恰恰是应该在拍摄的过程中,客观清晰地把握一个有条不紊的创作思路,影片最终要表达的是什么?我需要哪些素材?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记录下来?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走到哪儿拍到哪儿,沉浸在镜头与目标之间的亲密关系中无法自拔。
反而是在后期的剪辑和制作中,应该充满热情地去阅读自己记录下来的素材,选择什么样的镜头来表达人物的更多的信息?使用什么样的剪辑来使得故事更加流畅而真实?使用多少画外音的解说与恰到好处的配乐来保持素材的原汁原味?一部纪录片最为打动人的地方,有时是本身就震撼人心的宝贵素材,如《二十二》,有的则是凭借创作者在真实画面之后的匠心独运,详情可出门右转BBC。
总的来说,《大三儿》是一部过于私人化的纪录片,更像是导演本身对于多年老友的一次描摹与一次致敬。影片中充满了太过浓烈的个人情感,但就观众的角度来看,却难以获得足够的共情。关于三哥,诚然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特别的人,但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故事又有什么引人共鸣的相同,有什么令人感慨的不同呢?
就好比我们已经去过那么多次西藏了,这次又凭什么不同?
02
这篇影评,献给我认为最烂的情怀片。
抱歉,整个影片这个“中国版小恶魔“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如果说作为一个经历了很多困难的普通人的生活态度,那是不错,但你非要把他拍成电影,还要大肆宣传这种生活态度是多么得劲,那我不能否认你的内心是多么贫瘠的一个人了。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为别人干什么了吗?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力量?通篇我只看见他医生朋友的义气,至于他,并没有看出什么来,只是觉得有点傻。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但被导演利用(我说利用那是轻的)拍成这么一部片子,把自己的生活原封不露的展示在别人面前,还觉得自己多高尚多伟大,那可是傻到极点。
至于导演,算了,就不批驳了。懒得动。
整部片子说白了,导演给自己拍着玩的,顺便赚点小钱,顺便驳点尊重,顺便树立一点江湖地位。
是有点小才气,可是人确实不咋地。
03
5月16日在上海大学看完了佟导的纪录电影《大三儿》。本来想着写一长点的评论结果一直拖到今天。真是愧对自己记了那么厚的备忘录。
本来是真的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电影,毕竟纪录片要宣传真的太难,我又是个不太关注的人。大概点映之前一个星期我的发小突然跑过来跟我说这个电影要在我们学校点映了,问我去不去。我本来是想一口拒绝的虽然很多纪录片真的很酷,但是关键是,我那天真的有事啊!之后我发小突然说了一句“是咱们赤峰的一个导演拍的”。我突然就来了兴趣。家乡是个内蒙古的小城市,在当今传媒行业如此发达的环境下真的是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过发言权。我突然很好奇这位来自我家乡的年轻导演想表达什么。
电影时长最多也就两个小时吧。从头到尾整个放映厅里的人都看的很认真,人群不时地会随着大三儿和朋友们诡异的幽默感而发出爆笑或者随着他们聊到沉重的话题而陷入凝固。影片结束的时候不出意外地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配上最后大三儿幸福生活的剪辑,确实让人从心底里感到快乐。
其实故事是真的很简单,就是一位生活艰辛的侏儒人追逐去西藏的梦想的故事。但是就像所有的动人的纪录片的闪光点一样,“真实”是钻人心窝子的最厉害的一把刀。而这种真实感对于土生土长在故事发生的小城市赤峰的我来说,显得格外的五味杂陈。大三儿打工的那个破旧的工厂,夜市里的维多利地下商城灯火阑珊的入口,全中国只有赤峰才有的“对夹”,所有人都操着的一口我记忆中的浓烈的口音…已经在上海读了三年书的我,似乎一下子就被这部纪录片拉回了家里,拉回了内蒙古的那个小城。
大三儿是个值得敬佩的人,他虽然比普通人在身体上差那么一点,但是个明眼人就看得出来,他比大多数的人都高大的多。他善良,仗义,饱经世事却还有孩子的一股傻气闪光。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在经历过他经历的这些以后还活着这么潇洒自如,我可以肯定大多数人都不能。
大三儿不仅自己伟大,他还有伟大的朋友,能和他一起上刀山下火海的“眼镜哥”,还有愿意把他的故事拍给世人看的小佟导演。可以说大三儿的故事不是他自己写成的,是他身边相信生活里还有美好的人一起帮助他写成的。
展映结束以后,导演和我们聊了不少东西。说实话现场有几个同学的问题问的非常尴尬,听得我头疼。我和一起去的发小还特没素质的窃窃私语diss人家问的问题尴尬无比不过脑子。但这些烫手山芋一样的问题反而被导演轻松地化解了,着实让我敬佩他的情商和才华,不过仔细想想他是赤峰人啊!能不聪明嘛。
最后的最后,我偶然听到我们电影学院的女老师问到佟导最后和大三儿一起上西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万一出事了怎么办,佟导相当缜密的分析了当时为什么下了让大三儿圆梦的决定,为什么觉得他的身体应该没什么问题。我其实心里想的是如果真的出了点什么事,虽然于情于理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和他的朋友家人都是灾难性的打击,但似乎这也是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了大三儿的梦想吧。挺酷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去电影院支持这部越来越不易的纪录片中的黑马,了解一下这座叫赤峰的小城和她孕育出来的残缺而强大的灵魂。
04
其实看点映和路演最爽的点真的不是能见到主创,而是跟押宝一样的心情,如果是一部自己觉得很不错的作品,会因为比大多数人提前看到它而感觉到很骄傲。
大三儿算是这样一部让我因为比很多人更早看到它而感到很骄傲很开心的作品。
这部电影最令我动容的点并不是什么关注弱势群体,而是发掘一个平凡而努力的普通人的故事的纯净温良的眼光。镜头下的三哥时而幽默时而可爱,有着自己的小小梦想和小小坚持,就像导演说的,“这个地球上有七十亿人,每一个七十亿分之一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尊严。”,三哥对自己的小小梦想念念不忘默默努力的姿态使他称得上是生活的英雄。三哥与他八十岁的父亲、工厂的同事们,以及一路陪伴一路帮助三哥去西藏的朋友阿皮之间的羁绊,在这种纯净温良的眼光的观察下,显得格外温情脉脉,格外让人觉得俏皮温暖。
得到藏族朋友献的哈达的时候三哥说,“其实蒙族也会献哈达,但是都没有人献给过我,来到这儿我还混上根哈达,我就觉得真的是欢迎我,我就很感动,之前觉得藏民那么彪悍还挺害怕他们,收到哈达这一瞬间我就全忘了。”。镜头记录下说着这样的话的三哥和他的朋友,记录下他们仿佛孩童一般单纯的看待这个世界的样子,银幕外的我看着这样的他们也会心一笑,想起了一句话,真正的勇士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片中大多数人物都过着不是很富裕的日子,有好些人也存在着身体上的残疾,但是就像导演说的,我们不可能比生活厉害但我们可以成为英雄。就算每一步都艰难,我们依然可以从与身边人的温情羁绊中获得力量与慰藉,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小小梦想。
最后想说,佟导真的是个很有情怀很有人格魅力的导演,关于电影中的声音的见解简直不能更同意,被圈粉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