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胎与书呆》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喜剧,该剧剧情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自热播以来就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欢迎,一起看看吧!
01
没有堕胎、狗血爱情这些乱七八糟的内容,这部剧的背景是80年代的美国校园,性和大麻的出现频率很低。青少年追求cool,这是贯穿整个剧情的主线。初高中是最容易形成世界观的时候,该以什么为豪,探索什么是cool,这确实需要其他人的指导,但这个年纪却最为叛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老师和父母的劝告和行为都极其无聊,反而却对周围同龄人的态度极为敏感。
被欺凌的自卑、对循规蹈矩生活的厌恶、对自己一事无成的失望、对摇滚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望……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也不断立体丰满起来。我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青春是敏感又叛逆的,希望每个人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早些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02
现下流行的青春校园剧让我恶心作呕,《怪胎和书呆》很不一样,它真实得就好像我自己就生活在里面,它的场景、演员和情节是那么写实,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太plain以致容易让人觉得无聊,所以没有耐心的话第一二集应该就会弃剧了。发现越无聊的东西越适合我哈哈。
现在看剧已经过了只关注颜值的年纪,像Lindsay说的,长得漂亮不代表就合适。第一眼看这剧的海报,的确觉得里面的人物、衣着和场景都不好看,甚至有碍观瞻,但看了剧才发现每个角色都是立体的、活生生的人,和自己、和大多数同龄学生一样的平实的人,普通却又各具特色。他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长的问题,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是每个年轻人都要迈过去的一道坎。
younger me肯定接受不了这种剧,因为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suck透了的、平庸乏味的生活。可是这剧还是有给人希望的,这些同学毕竟还可以体会很多新鲜事物,他们还有时间去探索,还有一定的自由去作出选择,还有善心的师长偶尔帮帮他们,还有父母当他们的终极兜底,因为他们还都是孩子。还是个孩子,多好。
很jealous,因为弥补不了自己的青春,生活suck到底了,no one was ever there for me ,still no one.
03
最有诚意的剧集却被无情的砍掉,也可能正是如此才成就了Freaks and Geeks 的经典。
按照剧集中信息推算,主人公们应该和父母一辈年龄相仿,但令人惊喜的是,那一代的美国高中生们所经历的一切和近30年后我们的高中生活竟如此相似,虽少了智能机和社交网,但却唱着同一首青春的咏叹调。
Lindsay的心境熟悉到不可思议。回想高中时代,数学竞赛班里,大概也不止我一个人并非出于对数学的热忱而热情高涨的参加一次次比赛吧。只是我们不具备那样的勇气,走出所谓的荣耀与光环。当年对Avril的热爱,也同样是出于想要变得更cool这样一个单纯的动机。也许我们没有freaks和geeks这样的分类,但是在学校这样一个微型社会中,等级从未走远。
说来可笑,最有亲和力的一部校园剧却反而被砍掉了,而high school musical 和 gossip girl 中着重突出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一个学校中的主流。就算大家都是shining star,也总会有一个更闪的。前面有一篇影评总结的真好,学校中不同角色和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对应,曾经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带来了无数的纠结与辛酸。
真正喜欢上付兰兰是从这里开始的。记得之前在reddit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讨论哪个演员所演的角色最贴近演员真实的生活。其中最热候选便是James Franco,都觉得他的Sir Weed-a-lot的名号跟Pineapple Express中的Saul契合度实在是高。但也许他现实中也是像Daniel这样一个让人怜爱的角色吧。James Franco+Seth Rogan+Jason Segel真的是黄金组合。看过F&G我也真的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在SNL上相遇的时候台下会惊叫不断。
确实,将最真挚的高中生生活搬上银幕很难博得观众们的厚爱----真正和主人公们有着同样视角的观众会觉得,经历过一次这些坎坷已经够我受的了。而那些原因满心欢喜的回顾高中生活的人呢?他们眼中的高中生活已经可以用high school musical 和 gossip girl概括了。回想Friends的Rachel和Monica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这样戛然而止的结尾,反而把更多可能,留给了屏幕前的我们去想象,也就不经意成就了另一经典。
04
很意外地看到Freaks and Geeks在维基百科被介绍为“Cult TV show”。
然而事实是,1999至2000年期间,NBC只播出了18集中的前12集。当时的电视台想必正在为惨淡的收视率而纠结,根本不会想到此剧被砍数年后引发的狂热。于是,没有获得收视成功却受到小圈子的强烈追捧,使其成为了美剧里标准的Cult片儿。
一部1999年播出的以青少年为主的剧,剧情发生在1980年,制造了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差。说长,谈不上历史;说短,又足以产生和当下年青人的脱节。这样的设定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吸引大众的瞩目。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写?
看剧的过程中,我总感到,编剧一定对剧情充满了个人感情。编剧本人的青春期也一定在同一个年代发生。
这部剧之好,也就好在若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无法切身体会的,1980年的成长之烦恼。每一个角色形象都是如此之鲜明,每一段人物关系都是如此之真切,以至于有理由相信他们背后是有现实原型存在的。除此之外,这部剧简直是1980年美国流行文化百科全书。几乎提到了当年美国热映的所有电视和电影,以及游戏和演出。
最精彩的还是音乐。根据统计,整部剧一共播放了超过120首歌。全部来自于1970年代的流行金曲。每一首都是那么煞费心思的合乎时宜。The Who、Led Zeppelin、Kiss、Fleetwood Mac、Rush、Grateful Dead,他们的名字不断被提起。对于每一个现在或曾经热爱摇滚乐的听众,这不仅是一场对昔日巨星们乡愁式的盛大缅怀,更是对每个人青春记忆的剧烈摇晃。只不过对每个人来说,心潮深处泛起的是不同的名字罢了。
果然,Paul Feig,Freaks and Geeks主创,生于1962年。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部描写几十年前最没有存在感的中学生版“怪胎”和“书呆”的电视剧,才足以掀起今日粉丝心中巨大的波澜。
Because we've been there.
要感谢DVD发行方Shout! Factory公司的付出,使我们得以窥得这部剧的全貌。想看蓝光重制的朋友恐怕只能暂时遗憾了。那120首金曲的版权费用,就几乎让发行方倾囊,导致DVD差点被腰斩。
可惜18集的篇幅依然只觉得那么短,连个像样的结尾都没有。
些许匆忙,些许遗憾,就像青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