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十三邀第二季观后感影评

十三邀第二季观后感影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1:17 | 移动端:十三邀第二季观后感影评

《十三邀第二季》是一部于去年8月份热播的脱口秀节目,该节目自热播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01

“看世界,带着偏见”这句话在我看来最大限度地反映了许知远,无论是对马东、李诞,还是林志玲、俞飞鸿,他的采访带着不加掩饰的预设,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他是想在这些人身上获得自我认同,希望这些已经贴上世俗成功标签的人在思想上抱有同样的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个性的坚守。他没有达到预期,每一次都颇觉遗憾,觉得对方还是出于自保而无法坦诚。于是我至少有两个疑问,第一,人与人之间真的可以坦诚吗?第二,揭示那些隐秘的哲思有实在的价值吗?

对第一个问题,从节目这种公众性极强的对象来说显然不能坦诚,就像李诞说的,有些话说了就赚不到钱,有些想法需要编段子消解。不过他说出这番话也代表他已经尽力对许知远坦诚了。但这个问题并不局限在公众视野中的明星艺人,也不局限于社会商业中的淡薄而广泛的人际。我在质疑,人与人之间坦诚的可操作性。就像三体中的黑暗森林与怀疑链,就像面壁者的微笑,即使避开小说中极端的情境,我越发觉得生活中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我想马东和李诞一定抱持着这样的观点底色,所以马东说自己没那么自恋,所以奇葩说里面蔡康永说过其实人都会有选择地听,所以李诞选择唯一的净土是写作写到自己爽就行。最明显的是情感话题,去知乎随便搜一圈,对同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和情感扯上关系,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推测出截然不同的动机和深意。只要你想相信,和女朋友以外的女生吃两次饭也可以是劈腿的前兆,孤男寡女躺在一张床上也可以是两小无猜,不答应追求可以是越喜欢越怕失去所以不开始,分手也可能是隐秘地为了对方好……所以解释、坦白在偏见面前毫无建树,如果你就是觉得林志玲是美貌的花瓶,那即使她表现出讨论西方艺术史的热情你也还是能绕回画上妖娆的女子是不是自画像;许知远就觉得小丈夫是庸俗的电视剧而俞飞鸿应该清高,所以就算俞飞鸿表态说她蛮喜欢这种通俗剧他还是替俞飞鸿惋惜。这又有什么办法。对方是否坦诚只能通过言语、神情和动作为我所知,而通过这些媒介到达我这里时,如果我们认同坦诚这种暴露自己的态度容易遭受危险,而人类的揣度又无法逃离经验的边界,那么留在我这里的就变成我二次加工后的解读。于是所有的分析都好像失效,结论变得很简单,我信任他,他隐瞒我也以为他坦诚;我怀疑他,他坦诚我也不会相信;如果我质疑这个世界上坦诚的可能性,那我大概是没办法相信社交中存在毫无保留吧。所以许知远虽然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与怀疑,却仍然寄托于从交谈中获得思想共鸣,这的确很浪漫主义。

对第二个问题的疑惑就更加致命。虽然许知远觉得很遗憾,但他终于逼出了马东那句“我的底色是悲凉”,还是让俞飞鸿说出“生命本身没有意义”,这些人终究展现出了一部分对时代和社会关系的疏离。可是,就像俞飞鸿说的,人还是不能活得太哲学,就像李诞说他不能做自己,在繁华世界中的哲思最终都演化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星球”,总带着某种超脱乃至悲观。可是人在尘世中生活,你哲学了,走心了,难道就能和孤独共存?反正林志玲不能,反正更年轻的我们讲哲学叫作青年人的无病呻吟。这些从生到死从古至今一遍遍循环的有关生命和世界的问题,不是说它无用所以得被抛弃,而是太过艰难一旦沾染就像病毒。这样表达或许不太恰当,但是既然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不必要也难以理解相对论,既然大多数的人都不能了解自己的细胞,那么不去深究更复杂的人与时代,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恩慈吧。马东让许知远只去关注那5%就好,我觉得他还是说多了。

但总有些时刻忍不住折腾,所以我还是用这么冗长的文字试图坦诚,还是想了这么无聊又艰涩的问题……

02

看了一集和李诞的对话,喜欢的不行。喜欢什么呢,说起来很搞笑,喜欢那种拧巴感,正常的访谈应该是愉悦的,你一句我一句越聊越开心,为什么呢?因为越聊越找到共同点,聊到后面你说一句我马上就想抢下话题聊聊我对对方这句话的理解,比如窦文涛的节目,聊到后面互相抢着说。我很讨厌抢话,但对于聊天者那是相当愉悦的感受。但这个节目不是,几乎任何时候你都觉得聊不下去了,我想这也是他们两个的感受。这又是两个在自己领域相当有成就,睿智的人,只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世界观,让谈话完全无法继续下去。这也能做访谈节目,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对于两个人而言,许是完全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对外面世界的变化完全格格不入,李是在什么样的世界都如鱼得水。从个人感受来说,许活得比李快乐的多。这似乎与他们和社会契合度的结论是相反的,稍一思考又完全理解,追求的人生比虚无的人生精神上更愉悦。但抛开精神层面,在生活层面,似乎状态又应该是倒过来的。

03

在之前一期的《十三邀》中,同为计算机系毕业的许知远对王小川进行了一次漫长而充满智性的访问。看过完整版,我更愿意称之为对谈。与王小川相反,许知远更偏向感性思维。片中他的话明显少于王,但正如结尾处所说到的,许总是能用最精简的话勾出王的心思。两人吃着喝着,聊得真诚。

王小川在片中说,他把手机里一组装满了视频和游戏的APP命名为“太虚幻境”,他认为这些视频、游戏类多少带着“不切实际”和“玩物丧志”的成分,他不愿意长期沉浸在感性的氛围里。他也说到,早年间不明白为什么“猪八戒”比“孙悟空”更招女孩儿喜欢。在我看来,这些他所略微抗拒的是更人性和生活的部分。他是一个有着超强实力和使命感的人,因而会把更多心血投入到能实现自身价值和改变世界的事业中。谈到事业时,他总是在理性和缜密的话语下透露出内在的激情和生命力;讲到用“三级火箭”做搜索、在翻译大赛获得一等奖,更是双眼冒光。

他是“孙悟空”,但让我觉得可爱的地方,是他“猪八戒”的一面。他个子不高,肚皮被黑色圆领斑点衬衫收得难以察觉,白净肉肉的脸上冒出几毫米青须,在打薄的斜刘海和两鬓绒绒短发映衬下,显得很学生气。他的神情怡然而自信,一开口便滔滔不绝,这些问题大概早已在他脑海中有了答案。他说不想像很多企业家一样,把妻子和家庭作为自己事业的大后方,而是希望找到一个在生活和精神上能平等相处的人。这方面的话题他总是有些回避。不难看出,他尊重婚姻,并且有着一番美好设想。他吃饭时也不端架子,想吃就夹起来往嘴里送;甚至是边嚼边回答问题,隐约能看见舌头搅动着正在被唾液消解的食物。回答完某一问题,他会轻轻撇嘴,上挑柔顺的眉毛来缓和气氛。他敢于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曝露给公众,这是他的真诚,也是他的自信。审美情趣方面,他较为贴合大众标准,说起最近热映的电影《Coco》和歌曲《悟空》时头头是道。他同样热爱阅读,谈话间随意引用着凯文·凯利和托马斯·库恩的理论以及《周易》、“中医”的道理。以上都是他单纯而感性的一面,也正是些与事业看起来毫无关联的部分,让王小川更加立体。

尽管他选择去清华是为了避免成为“nerd”,但他说话的方式透露出他是一个逻辑严密,目标意识明确,执行力很强的人。这些本会让他显得有些刻板的特质,在所谓感性而无用的另一部分特质衬托下,反倒令人觉得王小川活泼生动起来。人文方面的营养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的容貌。

在商业社会,人性的层面会受到不少挤压,而花时间去熏陶人文素养也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放纵。建功立业、赚钱养家自然无可厚非;但“浪费”点儿时间在美好的事物上并不是挥霍。看书是培养情操的不二法门。在当下,看书不仅仅局限于看一种语言的纸质书。旅游,看好的电影,美剧,访谈节目,清谈节目,养花养草,甚至是打游戏,都算能营养心灵的方式。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优质的资源,并合理地分配比例。如果随着年岁渐增,渐渐顿感,丧失了对美的感受能力,是很悲哀的。“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身剥夺了的太多东西,以至于三十岁时感情已经一无所有……但是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人生只有一次……”非要说这些对心灵的营养有何作用,我也能说出一二三。首先是触类旁通,木心说过“画画的功夫在画外”;其次是增加生活的情趣;第三,人生是很苦的,而这些能让我们安顿好自己的困苦;第四,构建出了一个他人无法入侵的精神世界,每天能穿梭在两个世界之中;第五,增强感受能力,加上第四点,能比别人活得更丰富,一秒当三秒用。但说到底,这些营养也无大用,至少很难变现,不然哪有那么多作家打着各种幌子买农产品呢?王小波说过,看一个故事并不需要懂得一个大道理才叫看过,只要你觉得好看,享受,那就是值得的。

人活着也算是一个可实际触碰的”故事”,你很难说清它是不是“太虚幻境”。正如《黑镜》里有一集讲到,男主在一个虚拟场景所面临的惊悚事物全是虚幻的,即使他理性相信,也无法在感性上认同;而这些对他来说漫长而难熬的虚拟惊悚事件,在现实生活中不过0.05秒。

这样看来,纵身跃入大千世界,也要给自己心灵留一寸净土才好。

04

看林志玲这期的感受

1.标准化的美与个体的关系,物化特别严重,林志玲外貌让人家忽略你说话的内容

2.会不会担心和善是某种肤浅?

3.现在有一些小朋友会慢慢的丧失自己的分析能力

4.经济和艺术很冲突

5.一个秩序开始瓦解,人的自由就会出现。而现在是在一个框架中,又被允许又不被允许。人就会变得束缚。台湾其实是一个压迫性的社会,丰富的美、独立的美好像并不是被社会… …

6.林很意外被问到大学学的专业,很朴素的问题,年轻的时候学什么,做什么,却被刻意的忽视,而另外的某一点被无限地放大。

7.公共的话语空间对个体的理解是什么样子?

8.知识分子不自知

9.整个东亚地区的美的单调性,很漂亮,可是你记不记得她?觉得留在别人记忆中的美比较重要。

10.美,却压迫性,困扰吗?有,不那么外放,人相处舒服就好了,

11.是不是要反抗太多的自我束缚?当做建议,也与自己设的一些框架有关,从小被教育要得体要礼貌。怕自己失控,慢慢的磨平棱棱角角,希望自己生活滚的更顺利一点。

12.希望自己更放肆一点吗?我做不到。进任何一个环境,先观察,然后调整自己去适应,包括和每一个人的相处。放肆完后会懊悔。我当初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再丢出去

13.现在比以前更敏感,会不会是某种意义上的丢失?

14.良好的教养下面必然隐藏着某种欲望?强烈爆发的欲望。很久没见到它了,

15.找一些更肆无忌惮的男生,要求要专情。不可能,基因带来的。

16.很自在的一个人,为什么在别人看来不自在。忙碌让自己忘记孤独。共存相处不了。

17.当我看到我想要做得事情还这么多的时候,我会感觉到以前的那种青春和想要追求冒险和想要感受的力量一直存在,最怕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些都看过见过做过为什么还要尝试,失去了感受力冒险力的时候,就是开始可能会慢慢-无趣变老。怎么解决?做自己。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做自己,带着面具的话久而久之面具沾上你的皮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十三邀第二季观后感影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881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