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四季》是一部来自美国的科幻惊悚电影,该电影凭借出色的剧情和震撼人心的特效获得了网友们的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01
我觉得大部分人对于好看的电影或者书籍的定义应该是指它打开了你在某方面的想象。比如《黑镜》这整个系列的故事就是这样。偶然的机遇开始观看了这部电视剧,发现一集一个故事非常容易看而且每个脑洞都非常大,看着很过瘾。一开始接触就已经是第四季了,还没有看过前三季。知道很多人觉得黑镜已经毁了,一季比一季没有创意。网络上也对各个故事进行了花式排名。因此在看完了第四季(除了第五集),我也根据喜好对我看过的这几集故事进行排序说一下感受。
Black Museum:无疑是局中局串联的最最成功,故事逻辑前后联系紧密的令人后怕。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竟然都是为了配合最后一个故事,真的非常适合二刷,从头到尾整理一遍。而且museum里面成列了大量前面黑镜剧集里出现的物品,对黑镜迷来说回忆是非常多的,是一个“主题乐园”吧。由于他剧情编排的太紧密,在最后母亲在女儿脑里的画面一出现,黑镜最佳我就给了它。
USS Callister:对于星际迷航这一系列的影视我是从来没有兴趣去了解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偏偏那天很有兴致的看了下去,尤其这一集的片头还莫名的有年代感。但是越看越精彩,我竟然在一周内看了两遍,简直都不是我了。科技改变世界,在影片里真的告诉我们这一点了。
Crocodile:从剧情来说是平淡的,但是这个第三的排名,我给的是女主的颜还有画面感。在旧事没有揭露之前,女主的生活品质生活状态工作能力简直是我的向往。不过一句话总结这个故事:为了圆一个谎而撒更多的谎。就是那么简单,让我这个浅黑镜迷都觉得不那么黑镜了。里面很勉强的用到了检测记忆的仪器可能就是黑镜的成分了吧。
Hang the DJ:很浪漫的爱情故事,加上了科技的成分让真爱变得更加令人信服。这种命中注定的感觉真的让人会再次期待爱情。但是前部分的故事感很弱,比较令人新奇的就是可以知道交往时间的机器的设定。
Arkangel: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母爱的故事。或许是在美国还是英国家长溺爱还有过度监管的现象非常明显,所以编剧从这个角度开展了一个故事。一个从小打大被母亲保护的孩子,最终反抗母亲伤害母亲。更多的会让人去思考如何控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且在适当的距离中去表达爱。
02
看到这一集可能很多独生子女要抱头痛哭一下: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被全方位无死角管控的生活,被以爱之名无限制侵犯的生活,被关在金丝笼里的生活,哪怕是成人了也摆脱不了这样的日子。
当然我先说明一下,父母是不可避免的有控制欲,有保护欲的,我父母也不例外,但从我母亲在五六年级的某一天对我说“你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要自己去承担责任。”这一点来看,我还算生活在一个不那么糟糕的环境里。但我是否会感觉到父母的控制呢?当然会的,比如说每年寒假都会上演的“你妈觉得你冷”的戏码;比如说每次聊天时若有若无的“耍朋友了吗?”的试探;以及去哪里玩得汇报等细节……甚至可能有些“控制”过于强大以致我根本没有发觉那是在控制?
我其实不太理解为什么豆瓣上会有那么多人评论说这集很差劲,这个拥有最大的“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平台按理来说应该有不少声音会对这集表示认同吧?当然如果从黑镜之前给人的“黑科技”“未来”感的角度而言,这一集确实没什么看点,意识提取和管制,早在第二季就有体现,而且本集可能是最奇怪的一点就是,能有意识监控植入的科技了,人们的生活和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加上一个丢弃了十年左右的平板,居然充电还能使用,看着我日常卡机的iPad4留下了羡慕的泪水)
但抛开这些个问题不谈,这一集可能是与我们生活最切合的一集,也可能是最容易引起讨论和争议的一集。
经历过上海北京两起幼儿园事件之后,人们对孩子的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了,实时监控摄像头开始出现在教室中,家长们可以在线观看教室实况;儿童手表开始流行,集打电话与GPS功能于一体的配件可以让家长迅速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有现在可能是必有的家长微信群,小孩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要参与什么活动,老师会向家长一一汇报。至于小孩乐不乐意,开不开心,这都不是要考虑的——毕竟“小孩子哪有什么隐私”,“这都是为了他们好”,“现在他们不懂,将来就知道了。”
Wikipedia上对这一集里母亲Marie有个词我觉得非常贴切:Helicopter Parent,指对自己的孩子过于关注,对孩子生活的干涉过多,就好像每天搭乘直升飞机悬在孩子的上方,一刻不停地监视着自己的孩子的父母。(这样的孩子其实比罪犯还惨吧)
摄像头,电话手表,或者老师的汇报可能都还“有些空子可钻”,但Arkangel是真的叫人无处可逃:试想一下,你的所见所闻都能被你的父母看到听到,甚至还能回放!父母还能随时给你打码,所以你看不到悲伤,痛苦,看不到所谓“不该看的东西”;所以你不知道血为何物,你不知道什么叫冲突与暴力,你也不知道什么才叫做“坏”,因为你只能看到“好”。
不禁想起《与神对话》里的一段话,大意是,你无法认识到自我,除非你见过“非我”,你不知道什么是天堂,除非你了解了什么是地狱——从来都身处天堂的人,是不会知道他们身处在天堂的。
FilterOn开启的那一刻,Sarah便进入了母亲所“构建”的纯洁无害的世界中,邻居家的狗被打上了马赛克还不是让我感到无奈的,令我最反感的,是外公在Sarah面前倒下的时候,Sarah只看到一堆马赛克,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遭 遇了什么——所以她不会害怕,不会恐惧,也不会悲伤,因为引发这些情绪的因素都变成了一个个像素点。
曾经跟一位朋友探讨过人类发展到最后是否还有必要留着杏仁核的问题,这个控制恐惧,愤怒,悲伤情绪的区域其实也是很多精神疾病的起源,过于焦虑,过于悲伤,过于消极,最后自己走向了自己情绪的深渊——所以这个发展自远古时期用于躲避敌人的区域,在未来还有必要存在吗?
在我个人看来,不再害怕,不再焦虑可能是拯救现在的我的一剂良药,但绝不是一个人成长中可以拥抱的技术。
爱与恐惧,愤怒与喜悦,平静与焦虑,都无法摆脱彼此而独立存在。一直生活在受保护的环境中的Sarah,在Arkangel关闭后,要么会因为看到了世界“坏”的一面而恐惧退缩,要么就因为发现了新大陆而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心——在本集中Sarah选择了后者。
为什么Sarah的好奇是没有底线的?找到Trick作为自己接触“限制级信息”的“启蒙老师”,撒谎躲避母亲的管制和朋友出去嗨,对性的尝试也非常的渴望,甚至到最后对毒品有着强烈的兴趣。这一切都体现了她没有对某些“边界”的判断能力,她没有畏惧,没有底线。
这是教育者的悲哀,也是一位母亲所不愿面对的结果。
最后Sarah举起Arkangel控制器砸向母亲,看着她的脸成了一堆马赛克(这里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看不到母亲真实的脸庞,根本不会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奔出家门,搭上了一个来路不明的陌生车辆,徒留Marie一个人在街道上手足无措。
我曾想过为什么Sarah不直接破坏显示屏,而是拿着显示屏砸向了母亲?我不是在说她冷血暴戾不知感恩,导演安排这一举动可能有其目的:机器不是引发一切事情的根源,母亲过度的管制可能才是——换句话说Sarah恨的是母亲,而不是这个小小的iPad。
曾看过很多讨论原生家庭的文章,当一个人没有完全意识到家庭对他的影响的时候,人们的一些行为出发点更多的是出于对父母的恨,而不是自己意志本身——比如说金钱观念的差距让一些人选择了与父母截然相反的财富决策等等。
意识到并成功摆脱对原生家庭的恨,Sarah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另外更叫人细思恐极的是,如果这里面的“母女”关系再放大一层呢?在这个“七分钟就能定位到一个人”的环境里,在这个经常遇到502Batery,503,404,“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您的……已被删除”的环境里,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我们的视线是否也像这个故事里的Sarah一样,被Filter On了?
S4E3:Crocodile
这也是一个细思恐极的故事。
但这个拍摄的地点真美……随手放张图感受一下冰岛风光。
事业有成,名利双收的设计师Mia因为害怕当年的好友说出当年二人抛尸的事情,慌乱中掐死了对方,后来当保险公司的人带着记忆提取机器调查无人车车祸事故时暴露了当时的记忆,只能一路杀到最后……片名的Crocodile,鳄鱼靠着气味寻找猎物,流着眼泪吞下食物,就如这一集中的Mia,留着泪走向了那个失明的孩子,却放过了旁边的仓鼠,导致自己罪恶的最终暴露。
且不论对一个仓鼠的记忆提取的靠谱程度(因为仓鼠真的什么都看不见),也不讨论人类记忆的混乱,无序和极容易被篡改的问题,Mia为什么要一路杀红了眼?因为那个世界的追踪技术太厉害。
在车里保险公司人员Shazia仅用从记忆里提取的一张模糊的图片就能快速找到对应的人,以及相应的住址等等个人信息,很快找到了Mia,再加上那个记忆提取机,跳过了模糊不清,真假难辨的语言描述,避免了因细节错漏导致调查成本的提高,这个方便高效的机器极大的方便了警察的破案。所以,拒绝接受记忆提取的人是犯法的——毕竟只要你没犯法,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吧?
被赋权的提取记忆的手段,咋听上去很方便很实用,但事实上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终于,连《1984》的世界中都做不到的事情被实现了,人们已经不存在任何隐私可言。在老大哥的世界里,人们只能知道你做了什么,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但他们不会知道你在想什么——而黑镜的世界里做到了。
我们真的愿意用“一点点个人隐私”来换取便利吗?
或许有些人会说我大惊小怪,我已经关闭了iCloud上除Apple Music之外的所有的同步,百度云盘也不上传个人照片,宁可定期在电脑上备份也不会偷懒开启iCloud备份(当然也没那个空间),平时尽量不点开各种微信推广,也对app的授权情况和警惕——但即使如此,隔段时间还是会受到各种垃圾推销短信,唯一庆幸的是还没有那么多营销电话……
在上信息安全课的时候老师也吐槽过,现在很多应用软件总是在争取更多的“不必要”的数据信息,比如说一个背单词的软件需要你授权地理位置,或者一个修图软件需要你的通讯录信息——甚至只要你不赋权你就不能安装这个app!虽然大数据时代,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可能”对一个互联网公司有一定的好处,但这样的吃相真的很难看。
牺牲隐私换取的便利对我而言是不值得的,这也是我对微博首页“打乱事件流”的做法,以及“大数据杀熟”的做法非常反感的一个理由。FB近期被爆出后台5000万客户资料泄露给数据公司进行分析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可怕的隐私问题:公司针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用户画像,再对其进行广告或者信息的精准投放,甚至能达到操纵大选的目的。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最消极和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保持沉默。如果你是一个极少发微博,朋友圈,文章等与你有关的信息的人,那么用户画像就会与你本人偏差很大。但是Crocodile这一集,甚至扼杀了可能是你仅有的沉默权。
Take care of your privacy.
小心。你的个人边界正在被侵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