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死囚大逃杀影评观后感

死囚大逃杀影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2:41 | 移动端:死囚大逃杀影评观后感

《死囚大逃杀》是一部来自美国的惊悚犯罪电影,影片剧情纷繁复杂,画面震撼,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一起来看看吧!

01

上大4的时候喜欢看WWE,但是始终没把WWE的赛制搞清楚,唯一搞懂的只是:假打。假打是个西部地区主要是四川重庆的方言,本意是指某人某事很不实在,发扬开去,比如放在描述WWE上,就是说它没有真刀实干,仅仅是一些肌肉猛男、很多有个性的角色在一起加上剧情人员撮合,按照自然就成的所谓的剧情自由搏击,为了打得好看,也为了满足愿意掏钱欣赏残酷搏杀的观众的内心深处的黑暗和残暴。

电影和WWE都是的方式差不多,都是要按设计好的路子来演出,要表现出点什么:可能是一些特立独行的导演的风格和编剧们的奇思妙想;也可能是那些充满个性的演员把剧情演绎到极致的魅力和熟练的演技;也可能是如画般的光影效果或者宏大的场景……这些都是为了电影面前的我们。

任何供人观摩的东西都会引发观赏者的感叹,或者说他们诞生的意义也是部分在此。于是,面对各种准备而拍摄的电影,只要它有影响,有受众,大家都可以对它鼓掌或者嗤之以鼻。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一个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买”下了十个身处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身份的死刑犯,将他(她)们运至一座荒岛上,成为一部违法的真人秀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这10个人将会进行拼死搏斗,抢夺那张能够平安出岛的船票,这惊人的过程将被电视节目制作人的团队通过上百个摄像头拍摄下来放在网上供人付费观赏。最后,更强悍更狡猾的人活下来了,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及其团队被愤怒的死刑犯解决掉,主角顺利与家人团聚,电影由此结束。

《死刑犯》这是一个类似日本大片《大逃杀》的电影:杀人游戏,一个孤岛。但是它只学到形,若论神,和深作欣二先生的大作还差得远得很。亮点来自这部影片出自美国职业摔角联盟(WWE)投资制作的电影,疑问也就解决了。WWE几乎每年都有投资拍摄电影,即为宣传WWE赛事,也为其旗下摔角巨星进军演艺界铺路。

QUOTE:

对好莱坞虎视眈眈的美国职业摔角联盟(WWE)的主席文斯·迈克麦霍(Vince McMahon)及其旗下的WWE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乔·西蒙(Joel Simon),一直都想找机会将WWE有史以来最著名、最成功的摔角选手史蒂夫·奥斯汀(Steve Austin)塑造成为一名动作电影明星,而奥斯汀已经证明自己绝对有做演员的那个实力,因为他曾在重拍版的《最长的一码》(The Longest Yard)中与克里斯·洛克、亚当·桑德勒共同出镜,而有他参与客串的电视连续剧《纳什·布里奇斯》(Nash Bridges)也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但到目前为止,奥斯汀还缺少一部由他做主角的代表作,而制片人们就是在寻找这样一个理想的电影形象,可以帮助奥斯汀直接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举成为一名真正的动作演员……《罪人求生》确实有这个潜质,但让制片人没想到的是,影片的故事点子恰恰就是奥斯汀给出的。

乔·西蒙表示:“我们认为,作为第一部代表作,这部影片对于史蒂夫·奥斯汀来说是一个完美的选择。而剧本本身正好就是WWE电影公司一直想要制作的那类电影,有点像以前的经典动作片《警探哈里》、《虎胆龙威》和《48小时》。《罪人求生》绝对属于那种会让人跟着心跳加速的动作电影,以一个伟大的故事做基础,再串以一系列的搏斗场面。它是那么地真实,好似就发生在你的眼前。”奥斯汀同意西蒙的说法:“影片中讲述了10名罪犯,他们都是在死囚区里等待行刑时刻来临的重犯……但是,他们最后却被一名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买下,放到孤岛上为了生存而战,整个过程将会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上直播。可以说,这个故事有那么一点不道德,让真实的电视网络变得极端丑陋。然而我却不得不说,我们对于这类真人秀节目,却有着惊人的痴迷--而《罪人求生》所要做的,就是将你带出你平常所在的正常世界,让你感受两个小时最实实在在的刺激。”

电影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个选择的过程——在世界各地挑选那些将被执行死刑的囚犯中选出最为强悍的人。对于一个以肌肉、暴力为看点的电影,鲜血很能吸引观赏者,但是如今的人们在看待暴力电影的态度上,已经开始麻木,毕竟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世界,暴力血腥场景过多,审美疲劳鸟。在这一点上,《死刑犯》与《大逃杀》有本质的不同,《大逃杀》的选择,来自一个随机的元素,让一群原本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在旅途中突然被告知要参加一场与好友、暗恋的人直接进行生死PK要比那些本来就在刀口上舔血生存的囚犯们对殴的冲击要强烈得多。于是,电影才刚刚开始,《死刑犯》就差了《大逃杀》几条街。

对待死囚,在那个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眼中,不会比会咬食同伴的野生动物更值得人同情。而他却轻视了他们,于是他在制作这场真人秀前没有做更多更好更充分的准备,一切都是他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不成熟的游戏设计的失误,这也为他后来的很愚蠢的死法埋下了伏笔。在这里,我已经看出,这只是一部非常没有创意和档次不会更高的电影。因为,如此拍片,既不想抄袭,又要做到不刻意模仿,而没有更多的创意,却留下很多的模仿痕迹,这是很失败的。《大逃杀》是以国家力量为后盾来进行的杀人游戏,每一步都被精心设计,更有秩序更有管理,除非他们愿意,他们没有出现连自己的老窝都看不住的问题,没有看起来愚蠢不可及的失误,一切都在他们的控制当中。反观电影中的很多细节,被《死刑犯》刻意模仿,这更显示出一个72岁殿堂级大导演的创意。

两部电影中都有一对情侣,《死刑犯》中两人分别被割肉、被射箭穿胸而死,而《大逃杀》中的两人,至少是女孩,最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勇气,他们两人不愿自己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侵害,更不愿杀死每天见面的同学,选择蹈海自尽,算是对在无法控制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个必然要选出胜者的小岛上)控制住了自己,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两部电影的情侣的死法,都是为剧情更好的服务,《死刑犯》的全剧基调在于暴力争斗,《大逃杀》则是展示包含了大部分人类所能表现出来的生存信念。当然,这就是他们的差异。

两部电影里面的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比如类似自愿参加游戏的桐山之于《大逃杀》,与在《死刑犯》中自得其乐的麦克斯坦利一样,他们都很善于适应所在的环境中,然后不择手段,要去取得胜利。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足球运动员出身的维尼琼斯,从《两根大烟枪》到《死刑犯》里看得出,他真是个上演暴力片的上佳人选,不说其他的,身材和满脸横肉,吃这碗饭就够了,不知道在英超赛场上,这么嗜血的暴力分子化解了多少前锋的进攻,成为多少人的噩梦。

最后的结局,尽管各有不同,但是内涵却还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力度的深浅有别而已。孤岛上的杀人游戏,展现人类血腥的生存守则。WWE的导演、制片、编剧,很怕观众把这部片子当成WrestleMania的孤岛版,仅作娱乐了事,借助那个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嘴巴说的:“我很难过,我们这些付给他酬劳的人,我们这些观看的人,是不是也有罪呢?”,企图展示一点更深刻的意义:“是对当今社会一些电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所做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节目的责难,但是导演更想责备的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取向问题”(摘自豆瓣某网友的评论)以及。但是,随着这部编剧很不严谨的电影结束那一刻到来时,我依然没法把它分到那些可以使人多想一会的电影类别中,WWE出品,果然只配娱乐,仅仅是假打的娱乐而已。不过,还好,在这部片子里,引导暴力的WWE,终于敢于借助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之口说出自己的存在的合理之处,或多或少的讽刺了我们这些坐在WWE节目之前的人。

02

一句话点评:用一部伪动作影片展示暴力的非合理性实在是一种讽刺。

本来对本片就不饱太大的期望,只是单纯的希望能有较为赏心悦目的动作镜头。结果果然不出所料,本片还是更侧重于故事背后的道德主线。

动作场面变成了次要,影片的观赏性就减了一半。我们没能在电影中看到有别于常规的动作处理场面,这是令人遗憾的。导演借助了真人秀的叙事背景,在近身打斗的处理上普遍依从与纪实风格,摇晃的画面,突然推拉的镜头,快速的部分肢体动作特写剪辑方式,总体看上去还是很流畅的,只是缺乏惊喜。这对一个动作片来说,多少有遗憾。

至于故事,当神秘的美国人出现的时候,百分之八十的观众都能猜出他的军队背景——那种秘密执行任务,为美国政府擦屁股的大兵太多了:三角洲部队、海军陆战队、海豹突击队——这种人设传统而庸俗,并有耀武扬威的倾向。而当他的身份被解释以后,所有的情节都开始出现了标准的“好莱坞导向”。那就是:坏人们动武是滥用暴力;好人们上手叫除暴安良。于是,整个故事成了一个善恶较量的简单逻辑,使得导演之前费心铺垫的道德考评付之一炬。当暴力蕴含了除暴力以外的意义,暴力本身就不再成为焦点话题了。一场纯暴力的真人秀被质疑了其道德合理性;一次变态的暴力折磨使得真人秀和施暴者一同被彻底否定;英雄拯救的行动开始,对暴力的判断便转向肯定,直至观看真人秀全程对其否定日益加深的制片人女友向英雄提供了炸弹为止,暴力旁观者也被带入和除暴安良的以暴制暴链条中,“暴力”被去恶化,成为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必要手段,也是唯一手段。而此时的影片中人物也好,观众也好都已经转向了对英雄及其行为的认可。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对此复杂的情况有所预期,如果是导演本意而让影片存在如此多的“转折”,那么此导演可算得上少有的“哲人导演”。

为电影人和电视人找道德出口一直是电影人和电视人极热衷的一件事情。当电影和电视成为现代社会传播工具时,责难声就从未消失过。历史上还没有哪样艺术像影视一样,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以致于干影视和被影视干的人们总要为自己存在找个道德依据。

影视中的暴力、窥视,是影视节目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导演很无聊的选择了“观赏共犯”的立场,一竿子地谴责着所有跟暴力有关的人,施暴者是有罪的,宣传暴力和观赏暴力一样有罪。当10个死刑犯内耗殆尽,网站视频停止传播时,电视专访主持人表示了对观注网站人的失望,从而体现了一个电视人的职业道德底线。直播以一个虚假的结局为结束,剧情跳跃到镜头的背后,真正的结局是在镜头后面完成的。制片人的见利忘义,英雄的除暴安良,海军的积极参与,这些都不是展现在镜头里的,却都是由镜头事件引发的。对于消极镜头的引发的积极作用,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人类自我超越,自我反省的过程。但,有没有可能也将这种积极的作用当成是镜头事件的有益影响呢?是否这种积极的作用也是消极事件的一种蝴蝶效应?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我相信没人知道答案。

03

啃前人留下来的剩骨头,是诸多电影导演赖以生存的法宝。《死囚大逃杀》的译名总算不辱借用的名头,深作欣二要知道日后有无数人拿着他的创作果实到处卖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影片的大逃杀模式基本照搬了日本原作的要素,脖子上的爆炸环被替换成了脚腕上的拉环式炸弹,总算有了一丝丝的创新意识,让这个拉环式炸弹也变成了最后一击的武器。参与大逃杀的死囚们战斗能力均一般,每个人都没有独有的性格与特点刻画,除了主角之外都沦为了炮灰。唯一一个和主角战斗到底的兄弟,也只是凭借着狗屎运气。和日本原版不同,此版电影中没有任何反思意识和末世感,相反正能量惊人。电影最后也不忘让组织者死于自己设计的拉环炸弹,而主角毫发无损也没有遭受任何报复的回到了家,和身材丰满不离不弃的娇妻相拥而眠。网上直播大逃杀的赚点击率模式实在是并不新鲜,没有人如今还会为了看杀人直播注册网站成为会员,你要说直播密林强奸戏还算说得过去。如今暴力远不及色情迷人,男性网民的购买力和热情可是很惊人的哦。另外密林中那些摄像头实在是……如果大家联合起来把摄像头都毁掉,再搞掉机动拍摄小队,然后找到指挥中心以拉环炸弹威胁制作者,这一切就早结束了,果然死囚的智商是硬伤,不然作为重犯,应该能越狱或干脆不被逮住,才算高手。

04

毫无疑问,这是一出美国罪犯版“大逃杀”。

当然其中的区别也是很大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气魄上完全不能和日本原版相提并论。日本原版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完善的游戏设定已经更加残酷的人性冲突,而美国这个电影只是一个电子游戏式的火爆动作片。

在人物刻画上电影就更不能和真正的大逃杀相提并论了,整部影片看下来,惟一有印象的角色是维尼·琼斯扮演的那个英国杀人狂魔,他也是整部影片中我惟一认识的演员。而那个似乎是摔角手出身的男主角演技平平到令人发指。影片所设定的人物里没有没有出现在电影作品中公认能打的中国人,恐怕是害怕被中国扣上辱华的大帽子吧?

要说我在这部典型的爆米花电影中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它勾起了我的一些关于电影的美好回忆。这部影片在剧情设定上已经模仿大逃杀了,而在背景设定上也是毫无新意,无非是控诉万恶的资本主义媒体为了追逐收视率而不择手段。这在20年前,就已经有无论是内涵还是内容都远胜此片的经典版本存在了。而且不只一部,比如由加州州长施瓦辛格主演的《过关斩将》,再比如由杰拉尔·朗凡主演的法国影片《死亡游戏》。这两部影片即使是拿到现在来看也是过瘾之极。

总而言之,对于我这样一个资深商业片影迷,这部电影显然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一个错误的地点,时间误差大约20年,地点误差也有从日本到美国那么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死囚大逃杀影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892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