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康熙王朝剧评观后感

康熙王朝剧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2:58 | 移动端:康熙王朝剧评观后感

《康熙王朝》是一部由斯琴高娃、陈道明和高栏村等众多实力派老戏骨主演的电视剧,该剧首播于2001年,尽管已经过去了很久,但网友们的评价依旧很高,一起来看看吧!

01

康熙在绞杀葛尔丹的时候,孝庄病逝。临走前,孝庄给容妃下了一道旨,她知道太子无能,她走后,康熙一定会想要废太子,她要容妃劝皇上。太子一废,会引起夺嫡之争,朝廷动荡。所以孝庄要容妃劝皇上不要废太子。皇上回朝后废太子,容妃阻拦,说出孝庄旨意。但是皇上不听,说她矫旨干涉朝政。将她降为容常在。后来皇上想她了,找她聊天的时候,她依旧坚持劝皇上不要废太子,皇上大怒,说她不思悔改,贬为奴。去刷马桶。

但是在最后一集,容妃死后,康熙内心独白说明了真相,皇上是相信她的,也相信孝庄曾下这样一旨意。但是太子实在无才无能,康熙不能将大清国交到这样的一个人手里。所以,为了大清,只能委屈容妃,让她担着矫旨的罪名。最后,他封容妃为孝慈仁皇后,让李光地为她写传记,并将所有见过容妃刷马桶的人陪葬。

所以,康熙无愧为一个好皇上,千古一帝。但是作为父亲,丈夫,确定是薄情又狠心(虽然他是真心地爱着这些人)。

02

康熙王朝,从小到大看了不下四遍,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而且越看,感悟越深刻,学到的越多,越感到这是一部难得的精彩好剧,一部难以超越的古装宫廷大戏!

总体来说,本剧是根据小说改编,情节基本上符合历史上康熙皇帝的传记和生平。整部剧集中于对皇帝和皇宫大臣治理国家的描写和讲述,更着重描写帝王权术的运用,因而对大多数古装剧中大量出现的儿女私情描写较少,更没有虚假的所谓痴情帝王和玛丽苏女主的浪漫爱情。这样才不落俗套,显示出这是一部正宗的政治剧,看过这部剧后,你才会真正感受到政治是冷酷无情的,面对政治,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是显得那么脆弱,唯有利益才是不变的,也是大家极力追求的,不管是皇位、领土还是金钱、权力,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让人们去争斗,甚至不惜牺牲一切感情,进行阴谋的筹划实施和血腥的杀戮。在充满尔虞我诈、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哪里有许多痴情儿女和坚贞不渝的爱情!封建王朝,帝王的婚姻几乎都是政治婚姻,只是为了皇帝的统治和帝位的稳固,哪有多少王爷和民间女子巧遇相爱,没有利益的纠葛,只是因为爱情,而最终还能一边登上帝位,一边抱得美人归的美丽传说!那不过是民间的戏说,百姓的美好愿望而已,或许会有偶尔的几个,但太多就会然人感到虚假。与少得可怜的感情戏相比,本剧对帝王权术的描写则无比深入,无论是权臣之间的制衡之术,还是忠奸俱用、各尽其能的用人之术,包括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防止臣子势力坐大,以及恩威并用,树立权威,无论是利用党争,还是利用伪装,亦或是利用联姻,所有的手段都只是为了皇帝帝位和统治的稳固,剧中将这些帝王权术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皇家的冷漠和残酷,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另外,本剧的场景宏大,气势恢宏,无论皇宫中的金碧辉煌,大海的波涛汹涌,还是草原的辽阔茂盛,以及几次炮火轰鸣的战争场面,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豁达和几分霸气。本剧的歌曲选用的十分贴切,片头的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唱出了康熙作为千古一帝一生征战沙场,建立丰功伟绩的雄心壮志和霸气豪迈,片尾的“大男人”则表达出康熙作为一个男人的心胸宽广和勇于担当,但同时又带有一些为了理想不得不忍耐的无奈之感,而插曲则贯穿于整部剧中,尤其是康熙每次上朝、处于重要阶段和进行重大决定一定会响起,让观众也带入到剧中康熙的角色之中,体会康熙的一步步成长,极富有感染力,这几首歌曲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完整的康熙,歌词与剧中所塑造的康熙高度契合,使得康熙大帝的形象生动形象地深入到每位观众的内心深处。本剧的台词十分考究,需要细细品味,越品越有味道,感觉每句话都有其用意,每句话都富含一定的哲理,真是“一字不可删”。本剧的服装和妆容头饰等设计的也十分到位,包括满族、蒙古族、汉族等都各不相同,还针对男女、不同的阶层的人以及同一个人的不同场合设计了不同的样式,但都十分漂亮得体,高度契合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人物身份和所处的场景,堪比经典著作红楼梦!

本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最大的精彩之处就是艺术家们对剧中经典角色的完美演绎和诠释。剧中人物众多,各有特色,但艺术家们用他们极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湛的演技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活灵活现,如同真实的历史人物一般,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

作为灵魂人物,孝庄太后被斯琴高娃演绎得极其生动。孝庄太后作为大清的“老祖宗”,从皇太极到顺治,再到康熙,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几十年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使得孝庄极具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作为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一方面能够在众人面前轻易不露声色,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让别人捉摸不透;一方面又能够审时度势,即便身在后宫之中也能把握朝廷的时局动向,在关键时刻准确出击,一招命中要害,几次在大清面临危局时力挽狂澜,使大清转危为安。面对鳌拜,孝庄能够及时发现其意图和危险,但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不能露声色,一忍再忍,暗中积聚实力;她教导年幼的康熙要多听少说,在掌握大臣们思想倾向的同时又要隐藏自己,不能让别人看偷,还要多向大臣们学习,甚至向对手学习,要网罗人才,为自己所用,并在关键的时候要懂得取舍,要舍小取大,弃车保帅;她能够身在几千里外通过苏麻的几句话就判断出康熙意图提前亲政的举动操之过急,必然失败;她能够在时机成熟时及时通过联姻拉拢一直观望,力图自保的索尼,壮大康熙的实力,促使康熙成功亲政;在鳌拜已露反心时,她又能暗中准备精兵,一面为了自保,一面为了反击,又故意将五千说成五万以稳定军心;这一系列举措为康熙除鳌拜做好了充足的保障。面对吴三桂,孝庄更进一步发挥了韬光养晦,她对吴三桂有着清晰、准确、深入的了解,因此能够采取正确的方略——忍耐和等待,针对重症缠身的清廷和强大的吴三桂等三藩势力,通过逐年削兵的策略来一点点瓦解;尽管此时刚刚长大,略显成熟的康熙有些骄傲和急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并不顾孝庄的反对乾纲独断的实施了,但事实的发展证明了孝庄的正确,康熙自以为成熟稳妥的政策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反而换来了三藩的叛乱,也从反面证明了孝庄比康熙在政治上成熟太多;而当康熙面对危难,心灰意冷,只想逃避的时候,孝庄又站了出来,一面耐心用道理严厉地教导康熙,一面稳定军心和朝政大臣,那一句“天崩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唯我独尊”,喊出了孝庄临危不惧、泰然自若的胸襟和坚信必胜的信心,也喊出了孝庄成就大事伟业的王者气魄!之后,孝庄运用自己的人脉帮助康熙转危为安,反败为胜,从那场孝庄与众多家奴的茶宴上,就可以看出孝庄积累了多么厚的政治资本,那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段丰富的故事,都是一部政治的血泪史,但同时也都是孝庄的“死士”,对孝庄忠心不二,甚至可以以死相报,而普通人可能穷其一生都得不到一个,这也证明了孝庄的领袖气质。在之后的立储问题上,孝庄也比康熙眼光长远,因为她经历过皇太极晚年皇子夺权的那段时期,知道皇权争夺的产生和严重危害,因此遗旨太子绝不能废,而康熙没有遵守,果然导致了之后的九龙夺嫡,产生了新的党争和血腥的权力斗争,这也从反面衬托出孝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政治头脑依然是清醒的,甚至是高于常人的。孝庄临去世的那一幕也很让人动容,偌大的皇宫,仿佛只有她一个人,她终于得到了她想得到的真正的安静,最后就这样安静地离去,颇有一种”一生英雄一世梦“的感受。孝庄太后又不仅仅是大清的中流砥柱,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她也是康熙的皇祖母,孝庄与康熙的祖孙情深也使观众无比动容。孝庄在玄烨(康熙)得天花,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对康熙悉心照顾,无微不至,甚至衣不解带,日夜不离,用尽一切方法救治玄烨,在玄烨康复后又无比欣喜,让观众在冷漠的宫廷之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后来孝庄因为顺治的出家而对即位的康熙寄予厚望,认真又有耐心地教导康熙,将自己一生政治生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康熙,使得康熙一步步成长,政治上一点点成熟,孝庄与以往太后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孝庄懂得放权,这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康熙亲政以后,孝庄就尝试放权给康熙,尽可能的不干预朝廷政事,放手让康熙自己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并使其在政治实践中不断磨砺,使得康熙能够更快地成长,而孝庄自己只是在关键时候指点康熙,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出手挽救危局,当康熙在剿灭三藩叛乱之后,政治上已经足够成熟,孝庄就完全放权给康熙,自己退居幕后,颐养天年,既保证康熙能够尽自己所能治理国家,没有掣肘地实施自己的政策方略,又能使自己从政治中脱身出来,享受安静幸福的生活,身心得到放松和解脱,真是一位智者;在康熙心灰意冷的时候,孝庄像当初对自己儿子那样,细心地鼓励康熙,教导康熙,使康熙能够重拾信心,重燃斗志。可以说,康熙成就的惊天伟业中,有一半是孝庄的功劳,没有孝庄的培养,可能就没有康熙的千古一帝。孝庄不愧为“大清第一女政治家”!,试想一下,大清如果没有过孝庄太后会成为什么样?慈禧如果及得上孝庄太后的十分之一,大清又会是什么样?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可叹而又可惜!

作为主人公,康熙皇帝由三个人分别演绎不同的成长阶段,以展示他不断成长的过程,这其中,又尤其以陈道明锁演绎的成年康熙最为精彩。康熙作为一代英主,在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都具有杰出的才能,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一手开创了繁荣的康熙盛世,使大清达到了鼎盛时期,因而被称之为“千古一帝”。年幼的玄烨(康熙)就有着一番伟大的抱负,要当皇帝,并在众皇子中“鹤立鸡群”,有帝王之气,但天与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幼年的玄烨就经历磨难,先是皇阿玛顺治钟情于董鄂妃而对其他人冷淡,消极厌世,甚至欲出家为僧,使得玄烨缺少关爱,然后又得上恶疾天花,在当时几乎是绝症,处于生死的边缘,幸好玄烨命不该绝,或许是上天有意要培养出康熙这个伟大的皇帝,苏麻拉姑出现了,并及时送来了草药,再加上孝庄无微不至的照顾,将玄烨从地狱的门前拉了回来,(这当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历史上康熙帝玄烨幼年确实得过天花,但幸运没死,也因此才被立为储君),经过磨难后的玄烨一定有了更加顽强的意志和成就大业的勇气,在顺治皇帝退位出家后(这也是戏说,历史上顺治帝是死于天花的),年幼的玄烨即位成为康熙皇帝,在孝庄的教导下不断学习,一步步成长起来。灭鳌拜,少年康熙的政治眼光还不够,但在孝庄的指导下,他开始制定了策略方案,并逐步实施;在这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向他人学习,虚心求教,朝中大臣、伍次友、济世等都使他学到许多,渐渐地,康熙开始不断成熟;最初,康熙在政治上还比较稚嫩,急躁冒进,没有看清政治形势,在实力不够、时机不成熟时就急于想要亲政,结果被轻易打败,之后,康熙开始进一步学习孝庄,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并迅速的成长和成熟起来;在京城布防上,他小心谨慎,用比较信任的好友魏东亭牵制吴六一,但对从小一起长大的魏东亭也派卧底进行监督,可以看出他已经学会运用帝王之术,同时作为帝王的疑心重也已经初露端倪,但每一位帝王每天都处在明争暗斗的政治斗争的核心,只有疑心重和谨慎行事才能保证自己的平安和帝位的稳固,这是历史上每一位成功的帝王所共有的特点;另外,康熙通过遏必隆的一次汇报就看出他的意图,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使其臣服,在制服鳌拜的过程中,考虑到一切可能性,成功之后依然对苏克沙哈和吴六一谁是逼宫谁是救驾拿不准时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和做法,这些都证明康熙此时的政治眼光已经高出常人一等。平三藩,青年康熙此时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政治家的战略眼光,能够独立并很好地处理朝政大事,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骄傲和自以为是的情绪,在自己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还不够成熟,对敌人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也做出了错误的决策,面对自己与孝庄的不同策略,康熙过于自傲,自以为自己的政治已经成熟,不听孝庄的劝告和正确的指点,一意孤行,最终酿成大祸,而在美色的面前,有放松了警惕,险些丢掉性命,在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挫折,康熙又丧失信心,选择逃避,甚至想要退位,置天下于不顾,这些都可以看出康熙还是太过年轻,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幸好有孝庄的耐心鼓励和强大的政治手腕,帮助康熙摆脱困境,重拾信心和壮志,并稳定朝局;重新“回来”的康熙立刻展现自己的各方面才能,任用周培公等人才,虚心纳谏,采取正确的策略稳定乱局,并重用汉兵和有才干的将领,准确把握时机,扭转形势,反败为胜,这期间康熙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才能已经非常卓越,具备了一代帝王内政外交,治理国家的基本水平。收台湾,康熙进一步将自己的用人才能和帝王权术发挥出来,掌握大量军队的周培公被康熙弃之于盛京,又在周培公临终的推荐下任用姚启圣,进而降服了重要的水师将领施琅,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另外还施行渔民迁界,取得民心,最终成功收复台湾;而台湾和大陆两岸统一又何尝不是现在中华民族和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梦想啊!当陈道明站在南京明陵的前面高声喊道“台湾光复了”这句话时,他自己、现场的所有演职人员、以及观众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情应该都十分激动,甚至热泪盈眶,就好像台湾问题真的解决了,祖国真的实现统一了,而且大家和我都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征葛尔丹,康熙充分展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军事才能,一方面将蓝齐公主嫁给葛尔丹,通过联姻稳定葛尔丹,(虚构),另一方面又通过尼布楚条约稳定沙俄,孤立葛尔丹,在收复台湾,稳定东南,得到充足物资保障的前提下,开始两次亲征葛尔丹(历史上是三次),第一次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彻底剿灭,又进行了第二次,终于彻底打败了葛尔丹,并不顾蓝齐儿的反对杀了葛尔丹,以除后患,(当然也为虚构,历史上葛尔丹是自杀的),整个过程中既展现出康熙精于政治和军事,又体现出康熙身为皇帝的冷酷无情和身为父亲的无奈,康熙是深爱蓝齐儿的,从他的几次眼含热泪和他将蓝齐儿摔碎的兔子小心地粘好并再次还给蓝齐儿等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毕竟是他最喜爱的女儿,他不愿意将她送给自己的仇敌,但没办法,就像他说的“朕也是大清的”,他是父亲,但他更是皇帝,为了国家,他必须舍弃自己的小家,舍弃自己最爱的人,让她“为国捐躯“,康熙不是一个好父亲,但历史证明了康熙的确是个好皇帝。在扫除外患的同时,康熙同时还大力整顿内政,先前运用帝王之术,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和内斗相互制衡,来稳定朝局和自己的统治,之后由于党争过于激烈,影响了皇子们的和睦,甚至出现了谋逆,便启用李光地先后扳倒了明珠和索额图两大党派集团,任用年轻的人才张廷玉等重新进行制衡,这时的康熙已经将帝王之术运用的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但抛开帝王权术不谈,单就惩治奸臣来说,康熙爷可以称之为一位有为的明君圣主。最精彩的莫过于那段正大光明殿怒斥群臣的经典片段了,这段演绎酣畅淋漓,仅台词就有五六百字之多,充分展现出陈道明深厚的台词功力,再加上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的神态、表情、语气等都有不同,更充分展现出陈道明大师般的精湛演技,使得观众每次看到这一段时,都会深受感染,被带入到剧中的场景之中,尤其是那一声“忘了”,每次听到都会瞬间泪崩,会进一步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社会,何其相似,陈道明的那番慷慨激昂的话就是说给当今的政府官员听的!是啊,中央打掉的老虎哪一个不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栋梁!没被作为老虎和苍蝇打掉的官员真的都是“干净的”,都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官员们真的应该问一问自己的良心,好好“洗一洗,晒一晒”!亡党亡国的根源多是腐败,一个官员腐败就会导致一片人的腐败,再发展下去就是腐败成风,国民党不就是这么灭亡的吗!这才过了多少年啊,还不到70年!台湾也在盯着共产党官员们呢!官员们也应该把“正大光明”这四个字牢牢记在心里,并身体力行,用于实践之中,真正做到“不想腐”!只有这样,共产党员才会永远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中国才会越来越好,中国人民才会越来越好!回到剧中,另外一个精彩的片断就是康熙痛骂索额图,可以看出帝王的传记是要“挑选”这些的,要歌功颂德,维护皇帝和朝廷的“脸面和体统”,对一些不能写的帝王过失是不能写,也不能“传出去”的。这一段陈道明的演技更是精湛,声音都劈了,好像真的十分愤怒,气的快晕过去一般,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在他快站不住需要人扶的时候,几位大臣他一个都没扶,而是找了一会儿,最终一下子坐到龙椅上,暗示康熙这时候对朝中大臣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信任,只有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是他可以依赖的,即是“孤家寡人”。其实剧中这种暗含重要含义的细节有许多,但不易察觉,需要仔细品味和感悟。最后就是康熙的老年阶段和晚年生活,这个时期,康熙的生活只剩下两个字:孤独!孝庄太后、苏麻喇姑等康熙的亲人知己都纷纷离康熙而去,还记得康熙回来祭拜孝庄太后的那一幕,康熙没有说一句话、一个字,只是默默地为老祖宗扒着瓜子,整整一夜,瓜子仁堆满了一整盘,伴随的是康熙无声的眼泪。这一幕设计的太好了,演的也太好了,尽管没有一句台词,但却能令观众深深地被感染,感受到康熙对孝庄深深的爱和康熙此时内心中深深的悲痛,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伴随着亲人知己离世的悲痛,另一边却是九子夺嫡、骨肉相残的血腥权力斗争,康熙也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还算热闹的也只有千叟宴了,然而这也只是外表的热闹,康熙的内心是孤独的,那句“孝庄太后,朕想你啊!”,充满了孤寂的感觉,满满的悲凉感,听来让人无比心酸。康熙在千叟宴上一共敬了三碗酒,第一碗敬给孝庄太后,表达对孝庄太后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第二碗敬给大臣们,表达感谢。而最关键的第三碗酒,康熙敬给了他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以及朱三太子(杨起隆),这些人也都是英雄,英雄敬英雄,英雄惜英雄,他们既使敌人,也是知己,如今只剩下康熙一个胜利者,留给他的有欢喜,但更多的是孤独,是无敌的寂寞,是高处不胜寒!康熙希望来生还有这样一些英雄与他为敌,使他不再孤独,可谁又知道来生的事呢!最终,孤独的康熙在龙椅上离去(当然是虚构的,历史上康熙是在晚上驾崩于畅春园),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但也开启了中国的繁荣盛世!

除了孝庄与康熙,剧中其他重要角色也被老艺术家们精彩演绎。苏麻喇姑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小姑娘,在进宫时被孝庄看好,去伺候玄烨,又救了玄烨的性命,从此她一生的命运被改变了,她与康熙从小一起长大,并将康熙既当作弟弟,又当作主子,尽心地照顾康熙,帮助康熙,对康熙忠心耿耿,同时也深受孝庄的教导,有着成熟的政治眼光,但也因看透了宫廷中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皇妃们的悲惨下场,不愿嫁给皇帝成为皇妃而抗旨,因而被孝庄降罪,带发修行,终身未嫁,直到在孝庄离世后一个时辰内也在寺庙里离世,随孝庄而去。(历史上苏麻喇姑是孝庄的陪嫁侍女,孝庄年龄相仿)。魏东亭作为康熙的贴身侍卫,也和苏麻一样,与康熙从小一起长大,相知相交,护卫知己,一生对康熙忠心耿耿,即便曾经被康熙怀疑过,也从不改忠心,在孝庄和康熙的培养下,具有很强的政治才能,在担任地方官员的过程中,忠君爱民,治理有方,是位难得的清官和能臣。(历史原型为曹寅)。顺治是一个悲剧皇帝,早年在多尔衮的压制下,多尔衮死后又逐渐厌倦朝政,好不容易有个知己的董鄂妃,可以排解郁闷,偏偏董鄂妃因患上天花而离世,最后心灰意冷的顺治只得出家为僧,离开这个让他郁闷的俗世。(这也不是历史上的顺治,历史上的顺治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索尼忠于大清,同时又极具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老于世故,为人圆滑,低调谨慎,在鳌拜掌握朝政大权时,开始时装病而不表态,韬光养晦,力求自保,在有了孝庄的联姻暗示后,立刻站出来力主康熙亲政,是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不逊于孝庄。鳌拜位高权重,专权跋扈,具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又过于张扬,他虽然勇猛过人但缺少才智,不懂得守拙和韬光养晦,再加上受到小人的利用,尽管可能不想篡位夺权,但也因为功高震主,视为威胁除掉了。吴三桂占据西南,欲割据一方,他政治上十分成熟,又老谋深算,对朝廷和康熙一面进行试探,一面进行利用,同时又积极地做好充足的准备,他或许在反和不反中间摇摆不定,因此用主动撤藩进行试探,没想到政治上还不够成熟的康熙,没有看出其实际用意,竟然同意,使得吴三桂面对权力被夺,封地尽失,而不得不造反,并很快取得巨大进展,夺得半壁江山,但关键时刻,他大意轻敌,棋错一着,致使满盘皆输,最终兵败被杀。杨起隆虽是平民出身,但有野心,也有一定的政治头脑,懂得借用朱三太子的政治资源为自己积攒实力,懂得拉拢并利用别人为己所用,也懂得挑拨离间,想要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奈何对形势判断不准,自己又实力不够,努力一生,终究不过是一场梦。郑经虎据台湾,意图以此为根据地,反清复明,它具备不错的政治头脑,但疑心太重,又不懂得珍惜人才,不会正确的利用和掌控人才,致使起着关键作用的施琅被逼反叛投敌,形势大逆转,最终一战而败,含恨自尽。(历史上郑经是病逝于康熙收复台湾前两年,而收复台湾是郑经的儿子郑克爽投降清廷)。葛尔丹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可以称之为一代枭雄,也是唯一可以作为与康熙旗鼓相当的对手!他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有满腔热血和一身铁胆,他像当年的成吉思汗一样,叱垞疆场,横扫群雄,又有勇有谋,有极高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一方面联合西藏和沙俄共击清廷,一方面敢于亲自到清廷来打探虚实,并成功全身而退,在战场上更是身先士卒,英勇无敌,只可惜他遇上了康熙,终究棋差一着,否则中国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康熙的两大权臣索额图和明珠,都是既有治国理政的才干,对大清的发展鞠躬尽瘁,做出极大贡献的国家栋梁,同时又是圆滑世故,不择手段,争权夺利的小人,索额图懂得利用朱三太子的女儿来奉迎太子,以求谋得更大的政治资本,明珠一眼就看穿了微服的康熙,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索额图贪权,明珠贪财,但两人都没有当初索尼的政治头脑和政治眼光,即使是索额图,受到索尼的亲自教导和指点,也不及其父的十分之一,因此两个人争了一辈子,斗了一辈子,最终还是被康熙利用,成为康熙运用帝王之术的棋子,最后被康熙舍弃,在牢房中终养天年,最后两人在牢中的戏,包括明珠牢里处理政事、抓虱子见到索额图、明珠审问索额图等,以及千叟宴上两人身着囚服赴宴的戏份,被两位艺术家用精湛的演技演绎得生动形象,让观众对这两个人物又爱又恨,又可恨又可怜,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康熙的众多人才也是各有特色,伍次友作为帝师,才能卓著,为康熙指出朝廷三大患,为康熙指明了今后理政的方向,但不愿为官,淡泊名利,潇洒而去;(虚构人物);周培公也很有才干,文韬武略,眼光长远,临危不乱,但终因功高盖主,被康熙弃用,病死异乡,但他无怨无悔,在寒冷的盛京,依然为国尽忠,穷尽十数年为大清绘制了大清全图,当康熙将大清全图展开时,观众们都动容了,那是伟大中国的广阔疆域和美好河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而周培公绘制大清全图的艰辛和伟大也令人感慨;姚启圣恃才傲物,作为明朝遗老,他对大清有怨恨,因此不愿入朝为官,在被康熙说破后,他又被康熙的诚意打动,为康熙贡献了自己的才干,但他又经历世事,深谙政治懂得帝王之术和为臣之道,因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得以善终;李光地是从一个不谙政治的热血青年,在朝中受到排挤和打压,在受到康熙点拨后,以对手为师,苦心钻研政治斗争,终于一举扳倒索额图和明珠,但被利用完也被康熙弃用;张廷玉的描写不多,但从侧面也能看出,他有才干,敢于直言,有有政治眼光,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不参与党争,深谙明哲自保之道,颇有些像当初的索尼,无怪最后能够成为官场上的最后赢家。(历史上张廷玉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托孤重臣,一直到乾隆朝,是三朝元老)。容妃作为康熙最宠爱的妃子,聪明善良,对女儿十分关爱,又十分孝顺,深得康熙和孝庄的喜爱,但后来她不懂政治和帝王权术,在众皇妃和阿哥面前直言立储之事,当众让康熙下不来台,有损皇帝权威,又明显暴露出后宫干政的倾向,事后又不知主动认错,甚至与康熙对抗,使得康熙不得已将她一废再废,最后沦为奴才刷洗马桶,最终身死,让观众感到无比可怜和同情,但究其原因还是得怪容妃自己,怪她的善良错用在了皇家,她死前的那句“我刷的马桶比皇帝刷的天下更干净”,让人感慨和深思,也道尽了政治斗争和帝王之家的冷酷无情和残忍。(虚构人物)。蓝齐儿,和他的母亲容妃一样,也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本来是一个天真活泼的格格,却被康熙用于政治联姻,和亲嫁给葛尔丹,后来慢慢地爱上了葛尔丹,葛尔丹却又兵败被康熙杀了,她对康熙有怨恨,但毕竟血浓于水,爱大于恨,看到她的皇阿玛心痛时,她还是放下怨恨去关心他的皇阿玛,担当她多年之后回家省亲却看到自己的母妃成为了下人在刷洗马桶时,她的痛到了极点,她的恨也到了极点,于是她彻底和作为皇帝的康熙决裂了,蓝齐儿是可怜的,她的感情变化也符合常人,让观众可以接受并对她深表同情,剧中安排蓝齐儿两次摔了康熙送的礼物,代表她对康熙的两次怨恨,而第一次摔的兔子还可以再粘上,第二次摔的音乐盒却无法复原,或许就是在暗示蓝齐儿与康熙的第一次怨恨还可以修补,而第二次怨恨却永远无法弥补了。(虚构人物)。再重新站在康熙和政治的角度,历史上,又有多少公主像剧中的蓝齐儿一样被用于和亲来“为国捐躯”,她们虽然可怜,但也可敬,士兵为了国家的和平可以牺牲生命,公主难道就不能牺牲一下婚姻吗?只须牺牲爱情和婚姻就可以挽救无数士兵和无数百姓的生命,这难道不值得吗?

整部康熙王朝规模宏大,可能还有许多细节我没有发现和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毫无疑问,康熙王朝是一部丰富的帝王史诗,是值得男人以及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的经典!

03

容妃是康熙王朝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她是康熙的知己,在康熙心目中的真正意义上的亲人,在康熙的生命中,有三个对他来讲很重要的女人,老祖宗,苏麻,容妃。前两个人不必多说,剧中表现的很突出,无论是政见还是生活,都是离不开她们俩的,可以说,没有老祖宗,没有苏麻,就没有康熙。容妃在作用上,是及不上这两个人的,没有容妃,康熙可能没有知己,但不会对他的生活和政绩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容妃聪慧,贤德,温婉,善良,心细如尘,康熙真正爱过的女人可能只有两个,一个是苏麻,一个就是容妃,剧中有一段,表现的很朴实,康熙住在畅春园的时候,不自觉地说,我去找容妃说说话,李德全说:皇上,容妃不在这里,容妃在宫里。康熙楞了楞,转头离去,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她对康熙而言,是妻子是知己,如果康熙不是皇帝,或许他们会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容妃的结局是悲惨的,令人惋惜的,她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康熙,对不起爱新觉罗,对不起大清的事,却遭到了这样的待遇,她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康熙必须舍弃她,来保证老祖宗和他自己的威严,维护他的皇权。康熙在她死后给了她皇后的称号,对于一个人来说,死后殊荣又能有什么作用,这只不过是康熙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可能这样做,能让他自己好受一些吧。而容妃想要的不是称号,不是荣华富贵,哪怕让她刷马桶,她想要的,也只是皇帝来看看她,一眼就可以。康熙是一个好皇帝,灭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耳单,政绩卓越,千古一帝,可是他绝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丈夫。容妃的出现只是让康熙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展现他为了皇权稳固和江山社稷的奉献和无奈,他不是没有情,为了国家他必须舍弃他珍爱的一些东西。最后虽得万世敬仰,可终究是个孤家寡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康熙王朝剧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895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