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之屋》是一部由英国、印度和瑞典三国共同制作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画面震撼,纷繁复杂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01
我们是来解放印度,把自由还给他们。但现在,我们要拆散他们。
这是一段大英末代总督一家在印度的时光,从总督府某青年仆人的视角表现了印巴分治前夕的这段动荡震撼的历史进程,总督府内外,民族之爱男女私情全部纠结在一起。BBC工整大气的手法尽显政治种族宗教的厮杀以及印巴国土重划造成的惨烈迁徙。主旋律这回黑化美化洗白无所不用,爱情线的结尾却太过俗套。
02
路易斯·蒙巴顿一个最有传奇色彩的英国皇室。
高晓松曾在他的节目《晓说》中,称蒙巴顿为“妄人”,一个出生就含着8个金汤匙的人,“王二十代”。
二战时期蒙巴顿作为英国皇室贵族加入了英国海军,屡打败仗,却一路高升。(要是一般人早就一撸到底了)。
从舰长升到“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再升到“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
二战结束后,蒙巴顿被任命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并且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顿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卸任印度总督后,回国担任海军参谋长,直至海军最高统帅。
1979年在游艇上遇刺身亡。
路易斯·蒙巴顿的一生非常传奇。很多经历都是常人几辈子都难得一遇的。后世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非常优秀的英国将领。也有人说他是皇室纨绔子弟。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他作为印度最后一个总督见证了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的故事。
《总督之屋》
我最开始对这部电影还有一些顾虑。
一看是英国BBC制作的,无非又是一部美化他们在印度的统治,给自己歌功颂德的电影。
没想到看完之后发现不仅没有美化英国,还往自己身上“抹黑”。洗白了蒙巴顿,把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说成了英国早就预谋好的分裂政策。蒙巴顿至始至终都是一个被高层玩弄的傀儡。
印巴分治作为一个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想通过电影表现出来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过本片处理非常优秀。情节上有大的方面,也有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各种高层政治角力。蒙巴顿、甘地、尼赫鲁、真纳这些历史书上的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之间的政治对决张力十足。
虽然我明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但是这个角力过程还是挺让我惊心动魄的。毕竟他们的一句话就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命运。
小的方面,阿吉和阿莉两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在这种风云际会的时刻,他们俩之间的爱恨情仇。只能等待着自己的命运被宣判。
开篇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就奠定了本片的基调。历史中的是非曲直很难让人看清楚全貌,我并不了解这段印度独立的历史,所以就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讲。
本片把高晓松口中的“妄人”蒙巴顿塑造成了一个“伟光正”的英雄人物。
来到印度当总督,真心实意把印度当做自己的家,全心全意的为印度人民谋福利。
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工作上,是印度人民的好领导。
他的老婆埃德维娜也是一个典型的圣母形象,为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操碎了心,身上毫无贵族的架子和底层人民打成一片。
随着印度独立的日子越来越近,印度宗教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流血冲突越来越频繁,为人民着想的蒙巴顿,心急如焚。
他约谈了尼赫鲁、国父甘地、穆斯林领袖真纳,想要解决宗教纷争。
但是发现他们的矛盾非常的尖锐。面对着日益升级的宗教冲突,蒙巴顿毅然决然的提出了《蒙巴顿方案》要求“印巴分治”。
他原本以为这样能解决印度的宗教冲突问题,一心为印度人民着想。殊不知早已入了英国高层的圈套……
阿吉和阿莉两个普通人,一个印度教,一个穆斯林。两人同在总督府工作。
宗教的冲突让两个明明相爱的人不能够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命运就在大佬们的谈判桌上。
他们就像风雨飘摇中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
最终,“印巴分治”敲定。阿吉和阿莉也将面临着分离。
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小见大”,是成千上万印度人民的代表。小小的总督府就是当时印度社会的缩影。
本片的导演顾伦德·查达哈是印度裔英国人。
她的祖母就因为“印巴分治”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这部电影就是顾伦德·查达哈耗费多年心血制作出来的纪念她的祖母和缅怀那段历史的故事。
我比较喜欢这部电影,虽然这段历史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情感是没有国界的,我还是能感受到这部电影里充沛的感情。
缺点就是阿吉和阿莉之间的感情过于轻薄,篇幅比较少,没有表现出那种刻骨铭心一般的爱情。
还有一点我不能忍的就是没有歌舞!没有歌舞!没有歌舞!
03
很偏爱印度那一段的历史,从印度之夏延续到总督之屋。印度这类片子,总是做得非常细腻,多线叙事,复杂的人物关系,来呼应当时乱到要爆炸的印度社会。上层各派各怀鬼胎,暗度陈仓。老百姓只能活在随时不知道变成那方炮灰的恐惧与不安之中。被殖民和去殖民都没那么容易。
长期焦虑不安的印度人们,就在那一年分裂成了印度与巴基斯坦,造成的影响谁也不能幸免。被派来执行任务的总督也是表面风光实际上是接了烫手山芋吃闷亏。
这个总督就是《印度之夏》里的男主曾经拼尽全力想要争夺的位置,还记得他当时说自己出生在印度,生活在印度,一定比派来的总督要更能协调安排,保全双方的利益。最后当然是被内阁嫌弃啦,哪里来的Win-Win。
唐顿老爷演这位总督,依然是温和又坚持的绅士形象,尽力维系着殖民者的尊严。总督夫人更知礼数进退,更懂的政治运作,崇尚自由的左派理想主义,两人带着印度完整独立的期望踏上这个土地。
宗教信仰成为分裂印度的理由,其实挺荒唐的,印度有那么多宗教,明明是杂居在一起这么久,明明可以通婚和谐相处,却因为分化本事殖民的手段,分了三百年大家就觉得是理所应当了。纵使甘地愿意让出政权,也挽回不了对权力的渴望。长期对自由的渴望,等到真拥有时却变成了恐惧,无限的想象彼此没人管之后会如何虐自己,被恐惧长期控制下,恐惧引发了暴力,影响到每个人。表明上由穆斯林和印度教拿督自己提出了分裂,甚至都不相信彼此可以和睦相处了。从领袖到平民,真是令人痛心。分裂只会更加仇恨,隔离只会带来更深的误解。
总督代表皇室利益,只来了两个月,看到了暴力频发,人民的水深火热,被两边误导相信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法就是分裂。内阁自然说乐见其成,其实早就跟两边谈好了条件,总督还为此得到了媒体和政府的赞誉。却只能无奈地亲眼目睹餐具发生。总督就像一个盲目完成KPI的职业经理人,看似很忙左右协调,其实早就有人在背后运作,为英国获得国本之石油和海上霸权。
分裂带来更剧烈的暴力,连即将走人的英国主子也管不住了。再怀抱着自由主义理想的总督夫人也只能陪着老公,眼睁睁得看着事件的酝酿、推演、爆发与惨烈,自己还得不断得跟总督府内的服务人员安排和动员。小小的总督府厨房从厨师到一把餐具勺子一一分着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朝夕相处配合默契的伙伴,就这样各奔东西了。两边在庆祝时,代表着权力的仪仗马队依然高头大马制服鲜艳气宇轩昂,甘地酣睡在天台,他说没什么可庆祝的。这场三百年之后的靠无数人牺牲换来的自由独立,印度被分裂成两国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动荡和迁徙,1400万人流离失所,100万印度教、穆斯林与锡克教人民死亡。历史从来都是这样。
剧中阿吉与阿莉的爱情线,充分表达了大时代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个体的命运的写照,点缀政治主线,帮助观众情感代入,作用也都发挥出来了。
每每这种印度背景的剧,音乐、布景都相当讲究,有一幕总督在台球室发火的片段,绿色的台球桌、绿色的地毯、上方绿色的吊灯、总督夫人绿色的连衣裙、甚至眼睛也是绿色的,交相呼应,不由得赞叹细致与专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