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抓住》是一部来自韩国的惊悚犯罪电影,影片剧情丰富震撼,画面精致,关于这部电影,网友们是怎么看的呢,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01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是个合格的破案片。如果我是韩国观众我想6.5分就可以了。但这是相对于韩国国内的评分,如果此片放在国内,我会评7.5分。
最近总有种困惑,我一直在回忆最近去电影院看电影没让我后悔的国产片是哪部,想了半天想不起来,我们国家好像只能拍喜剧片吧,总是有这样的感慨。国内导演(大多数)万万不敢用此片的阵容,没有小鲜肉,没有美女,只靠一些演戏的演员,老腊肉和比较完整的剧情,估计投资方都不会干,肯定会赔啊。想想国产片暴雪将至,票房应该不算好吧?造成这种局面的是谁呢?应该是我们观影者吧,是我们的大数据影响了制片方,影响了投资方。是我们的观影水平低了。猫眼也好,豆瓣也罢,国产电影一上映,少于6分的很少吧,我自己都被评分骗了几次电影院,我不知道是谁的原因。
还有一个广电总局的审查简直是扼杀自由创作啊。我一个小ID说多了,应该没什么吧。限制了太多的题材,这不能拍,那不让拍。所以像战狼2能拿这么高的票房,不是说战狼2不好,只是没好到那种程度罢了。
不多说了,最后一句,看了此片至少不后悔是我的观影体验
02
好电影
之前一直说韩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类型片和话题元素的利用进入到了僵局,不断地翻炒那套东西,在类型片的基础上找政治黑幕、二战抗日等等煽动性的因素来吸引观众。
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影产业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比如泰国大概十年前一股恐怖片的火烧过之后沉寂了很长时间,最近才出现《天才枪手》这种商业电影的典范作品,或者香港在武侠片和黑帮片玩到底之后的困境。
今天一口气看了两部韩国电影,《一定要抓住》和《犯罪都市》。两个片子都是门槛很低的商业电影,也都是韩国老一套的犯罪、悬疑题材,《一定要抓住》讲的是时隔30年之后的连环杀人案,《犯罪都市》讲的是黑帮火并和警匪对决。
两者都有很好的杂糅性,前者尤其明显,包括社会阶层的政治问题、凶杀犯罪、小善小恶的处世哲学等等;后者掺入了朝鲜、中国、韩国之间的国家和种族因素,还隐隐有些警察与黑帮之间的生存关系,同时两者都包括走心的情节和笑料的调剂。
不过这些杂糅说到底也都是边角料,真正说这两部电影好,还是树立了漂亮的人物,并且组合产生了吸引人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另外一个打动人的地方是其中的演员。《一定要抓住》里的成东日和《犯罪都市》里的马东锡都是韩国电影的万年配角,都是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找到了各自在电影里的位置。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的韩国演员,是《哭声》里的郭度沅。
这种感动甚至不比电影本身弱。
主流人物
姑且算这两部电影有三个男主,三个人恰恰都是能在全世界产生亲切感的主流人物。《一定要抓住》男一是一开始自我中心但善良的老头,在故事经历中懂得与人为善,男二是执着追逐30年前连环杀人案真凶的退休警探;《犯罪都市》是集暖男与硬汉于一身的重案组基层领导。
(这里面给我触动最大的角色是《一定要抓住》的男二,其实只是用了一些并不罕见的套路,但是塑造了一个非常非常棒的人物,非常动人。)
这三个人物的属性和行为就定性了整个电影的基础,不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人都会从中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共鸣,以及对他们必然性的认可。(起码不反感)
人物是由主创创造出来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主创必然受到所在地的文化影响,因此一个人物必然会反映出主创团队所在国家的国民性。
国民性和普世性的融合度,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甚至文化地位的核心标准。
举个例子,观众在看优秀的好莱坞商业片的时候,首先的想法是「这人真牛逼」,是对角色产生了认同。好莱坞之所以对李小龙、成龙、周润发产生了认同感,首先他们所塑造的人格都是带有反抗性或挣扎性的,会被理解,其次都有耀眼的动作场面,这是产生带入的。
反过来,老一辈人对港台和好莱坞电影的接受度相对较低,根本原因就是对人物的认同度低。我爷爷在看一部香港爱情片的时候(十多年之前的事情,想不起来是哪部了),评价是「啥玩意,这俩人刚认识就啃上了。」老一辈人无法理解这种事情,当然会产生本能的方案。接吻这个例子是文化属性上的,在人物上同样会是这种情况,在我爷爷看那部爱情片的例子里,他认为那个男角色是流氓,那个女角色很放荡,对人物非但没有认同感,甚至有反感。
如果我爷爷那种观众是中国主流观众,那么那个电影生产国的所有电影,想要在中国成功就都会很难。语境不一样,相互之间没有认同感,说什么都是白扯。让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人崇拜孔繁森,那是很扯的事情。
很多国家存在这种问题。愈演愈烈的是日本,要最大限度释放内心不论美或丑想法的生存逻辑,这同样不容易被接受,所以中国甚至根深蒂固认为日本有「变态文化」,而那还只是以往,现在的日本的宅文化已经越来越像他们的自娱自乐了,他们会接受一个窝窝囊囊、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角色,但其他国家的主流观众是不会接受的。
香港电影从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走向衰落,75年之后出生的优秀演员凤毛麟角,很难想象像黎耀祥这种怎么看都会平平淡淡下去了的龙套型演员,竟然成了无线的台柱子。而杜琪峰甚至压根就没怎么用过75后的演员做主角。张家辉、林家栋、任达华、黄秋生、吴镇宇这些现在香港电影的中坚实力派演员,几乎都是在35岁之后才被发掘了潜力。为什么会这样?
香港的主流观念是家庭至上,对年轻人的默认认知是冲动、无脑、傻傻的,越长大了之后才重家庭,才有了智慧、有了大局观。以至于所有影视剧作品中的年轻男性都是废柴型,甚至愚蠢没脑子。都不要说美国观众,这种角色出了香港,连大陆人、台湾人都很难接受。
本来被视为无线未来希望的吴卓羲扮演了大量这种角色,到现在让人一看他就觉得是个二愣子,黄宗泽、林峰让人一看就觉得轻浮。前几天刚刚看了个90年代的小众电影《逆天者》,里面李泳豪那个角色也是典型的二愣子年轻人。本来这部电影的从文本型来讲是很不错的,但是这个角色如此让人憎恶,以至于整个电影的观感极差。
我们是能从一个国家的电影里看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形态的,罗伯托·贝尼尼有一部经典电影《猎艳狂魔》,他扮演的那个男主角除了打问号的纯真善良之外,完全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角色,无能、猥琐、吝啬、愚蠢等等问题占全了。这部电影虽然因为戏剧性获得了豆瓣8分以上的评分,但真正上到电影史里,它的基础是空荡荡的,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可。
这个角色被塑造出来,很大程度上说明意大利人是接受这种人物的。根据这一点顺延,跟意大利人的多情、开放和无能形象都吻合到一起了,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意大利在二战时会有那么多荒谬行为了。
全世界的主流文化都是跟着美国走的,中国从九十年代其开始对美国产生认同感和学习,一步步到了今天。如果回到九十年代,乔布斯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得到大众崇拜,现在全球互联网这套「失控」、「放权」、「开放」的逻辑在那时也根本不会被认可。
融合并不一定是好的,但是落后绝对是坏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直播网站功德无量,网络游戏功德无量,吃鸡功德无量,好莱坞功德无量,韩国电影功德无量。
香港,活该
上文中说过香港大众创作者对年轻人的默认认知:年轻人就是愚蠢的、冲动的、要付出代价才会长大、有大局观、有智慧的,因此创作出来的年轻人物都是二愣子。
但我们最好别把事情怪罪到年轻人身上,真正愚蠢的不正是那些身为「成熟的人」的创作者吗?在他们的创作下,那些年轻人的愚蠢和冲动甚至完全无因,在无线所有剧集当中,几乎就没有「智慧」这个概念的存在。
香港电影和电视剧今天的落寞,罪魁祸首本来就是那些老家伙,被视为无前途的年轻人,恰恰是最大的受害者。说「艳照门」毁掉了一群年轻演员是不公平的,真正毁掉这些演员的是香港传统腐朽的价值观。
连岳多年前那篇《等爸爸死掉》,那是普世的。
借用寺山修司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你懂吗,老大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