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花战影评观后感

花战影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4:29 | 移动端:花战影评观后感

《花战》是一部来自日本的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01

自看完电影已过了3天。立下「写超长影评做纪念」的FLAG后迟迟没有动静,其实不过是懒癌发作而已。又联想至这周末日本电影周三场电影的计划,还是默默爬起来填坑了。

任何在北京上映的日本时代剧,只要事先得到消息我向来不会错过,这部「花战(花戦さ)」依旧如此。不过对于偏爱「正剧」的我来说,这种带有较多艺术加工的「戏说」类型在人物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处理上总让我有很强烈的吐槽欲望。由于这层「滤镜」,不意外的,在观看电影心中狂刷弹幕的同时对电影的评价掉了不少。然而电影结束后的导演见面会确实意外之喜,兴奋之余心中评价又忽地飙得虚高了起来。终于在观影两天后,才达到了一种较为平缓且稳定的分值。因此不由感叹,时间真是冷却大脑的终极魔法。

废话了这么多,回到电影本身。

此电影背景在安土桃山时代(即信长秀吉称霸时期,中国处于明朝)的日本,主要角色为插花技艺高超的僧人池坊専好(野村萬斎 饰)与豊臣秀吉(市川猿之助 饰),另还有关键人物,有「茶聖」之称的千利休(佐藤浩市 饰)。全是历史中真实存在且大名鼎鼎的人物。

首先对于本片的看点,一众大咖演员与配乐久石譲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但若论最大看点,莫过于穿插于全片的日本传统文化展示。本片对于「花道(生け花)」「茶道」「絵(画)」的描绘格外细致,实在令人目不转睛。另外,较有了解的小伙伴可能知道,本片饰演俩主角的野村萬斎与市川猿之助,一位本业是狂言师,另一位是歌舞伎演员。尤其主角的専好在片中插花戏众多,野村さん自小对种种日本传统艺术耳濡目染,因而对花道艺术的体会与操作时的细节把握也定并非普通演员可及。因此,抱着「体验日本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本片真的是一种享受。

其次对于本片的最大槽点,是主角「専好」这个人物的塑造。我认为与其说是演员的锅,不如说是导演&编剧的。据电影整体,専好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特质为沉迷花道,不畏强权却十分单纯,有些健忘记不住人名。这个极易获得观众好感的人物在前半段硬是被塑造成了一个「傻白甜」,简直溢出屏幕的尴尬。在那个混乱年代,身处京都身为頂法寺主持的専好居然不知道関白秀吉之名?Emmm…利休死后不久秀吉长子鶴松夭折,因而有流言是利休之魂作祟,専好听到这个消息跳起来当着众人大喊「利休桑才不会做这样的事情!」Emmm…太令人出戏了。幸好这个人物的魅力在后半段被发掘了出来,真是好险好险。

再来对于细节,由于内容较多,接下来分条陈述。

一。关于主题

片名已点出电影主题——「花战」,即「用花朵战斗」,代表了影片最后専好抱着被处死的觉悟借一个插花作品向秀吉进言一段,也是片中最高潮部分。其实若详细分析的话,这「花」其实不光指贯通全片的「花道」,还有「茶道」,「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对于这「战」,则也不仅仅有「战斗」之意,它更代表着一种「人与人的交流」与「对自我的追求」。总的来说,即「凭借艺术与他人达到相互理解,并达成自我的至高追求」之意吧。

二。关于「环肥燕瘦,各有所美」的讨论

片中屡次进行了「A/B/C中你最喜欢哪个」的提问,大家回答总是「各有其精妙之处」。确实,世间万物皆有不同,因此才能构成如此色彩缤纷的美妙世界。人也是一样,每人人生经历皆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因此完全不必「皆追逐一致」或是「对自己的短处长吁短叹,对他人心生嫉妒」,毕竟相比「整齐划一」来说,「不同」才是真正之美。(突然联想至了反面教材的「反乌托邦三部曲」)

三。关于「艺术本源」的讨论

曾读石黑一雄《浮世画家》有感,艺术虽诞生于人民之中,但总与政治密不可分。因此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是选择「拥抱普通大众」还是「跟随统治阶层」总是一大议题。对本片,専好和利休都属于「上级阶层」,与「统治阶层」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利休作为信长和秀吉两位大佬的专属茶人,早已被(or主动)卷入了「统治阶层」当中。然而就本片所示,他们还是认为只有扎根于大众,艺术才能保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关于各类植物意象的分析

片中出现了多种植物,我认为其一定分别具有含义,因而尝试分析如下:

①松树(松):象征权势,代表人物信长、秀吉

片中首尾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为専好为信长制作的名为「昇り龍(升龙)」的插花作品中使用,第二次为给秀吉进言时的作品使用。

②荷花(蓮):象征希望与生命,代表人物蓮

専好在河边救起蓮后她本不吃不喝不说话,却因荷花蓦然绽放而感动画下满墙荷花,因而被専好取名「蓮」。最终被秀吉迫害后假死而复生。

③喇叭花(朝顔):象征易碎易逝,代表人物千利休

喇叭花日语为「朝顔」,即清晨开花傍晚即谢,在剧中出现自千利休的茶室内外。

④菖蒲(菖蒲):象征笔直向前刚正不阿,代表人物専好

専好制作最终进言作品时有拿菖蒲自比。另外这也是本片篠原导演最喜欢的花。

⑤梅花(梅)与樱花(桜)

梅花:象征逆境中的忍辱负重

樱花:象征绚烂却短暂的一生

利休惹怒秀吉被命令蛰居后,由于不肯道歉而有生命之忧之时,専好问利休「喜欢梅花还是樱花」,其实是在问利休的态度。记忆中利休没有明确回答(记忆模糊……),最终还是因没有低头而被秀吉命令切腹。

到这里其实说的差不多了,但还有一点不吐不快。本片是采取日语原音中文字幕的形式,不知是何处负责的字幕,将秀吉的「関白(类似中国的丞相)」职位多处都译成了「将军」。我认为,任何一个对日本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理应知道这个常识,翻译者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难道在翻译之前完全不查阅相关资料么?相必当时坐在台下的导演本人也很无语。

02

电影展示了插花艺术在日本的历史和源流。原来,插花开始居然是一种佛教流派,就是通过插花来宣传佛教的“慈爱和关注”:佛在花中!尤其是和尚会在因为战乱死去的人身边垒砌石头,然后插上一支花,再念一句经。

更重要的还讲了插花之道。片中主人公花僧池坊专好插了几次花,一是给织田信长运用松树,通过木榫拼接的“飞龙在天”,突出织田信长的威望和野心。二是在失落了很久之后,被茶道大师千利休引导激励,重新创作的“夏之跃动”(单枝的兰花,斜着插出动态来)。三是在千利休的茶会上,在千利休头顶上方的横出的树枝上,插满各种色彩鲜艳的鲜花,名之“花之笑靥”)。

最后一个作品更是传奇。丰臣秀吉因为对艺术的粗鄙认识,以及他的残暴自负。导致了丰臣秀吉喜欢“黄金的颜色”与千利休晚年喜欢黑色(之前他也喜欢其他颜色,觉得颜色各有所长,他喜欢黑色是因为“黑色宽容”,的确什么茶放进黑色的茶杯里都看不出什么颜色,脏水也会被包容)的冲突。更糟糕的是,在茶道大会上,大家都被千利休自然的茶室吸引,丰臣秀吉的黄金茶室居然没有人关注,这让他觉得很丢脸。然后又因为民众居然在一个寺庙里建了千利休的塑像,让丰臣秀吉经过都得从“塑像”下面走过。他处理了塑像,还要千利休道歉,否则就要处死他。千利休再也无法忍受这样一个家伙,所以即便池坊通过插花(未开放梅花,希望他为了美好的东西,为了茶道,再忍耐丰臣秀吉一次)来劝诫千利休道歉,千利休还是拒绝。千利休一死,本来丰臣秀吉倒也有点失落,不想再管。但是因为民间对千利休的怀念,大家居然插花来纪念他,而这时丰臣秀吉的爱子居然病死,民间又有人创作歌谣,叫丰臣秀吉的小名“猴子”,并且指出这是千利休的诅咒导致的。丰臣秀吉于是大开杀戒。池坊于是准备了“花战”。通过插花来展示自己的观念,来感染丰臣秀吉,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池坊插的还是当年的“飞龙在天”,不过这这棵人工拼接的大松树下,还列出了莲花还有菖蒲等花,背景更是挂出了丰臣秀吉最忌讳的猴子画(当时一位大师就是因为画了猴子,惨遭杀害)。毕竟菖蒲是不起眼的野花,但是丰臣秀吉也能感受到其美。于此,池坊讲述了“包容”和“众美”的道理,丰臣秀吉也联想到之前织田信长的教诲,理解了自己的错误。世界又一次回复了平静,池坊信仰的佛又回到了人间,通过插花。

电影高明之处,是借助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艺术的观点(什么是美),艺术家的修养(忍让,慈爱,自尊),艺术传递的道(佛教也好,友情也罢,政治劝说也行)。的确相当了不起。

03

“电影根据花僧池坊专好为丰臣秀吉展示“大砂物”插花的历史传说改编,故事围绕僧侣池坊专好和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友谊而展开,好友千利休遭丰臣秀吉赐死,为了与丰臣秀吉斗争,池坊专好决心用花进行一次大胆无畏的挑战,这既是为了朋友,也是为了人民:用花,来净化人间。”

电影节期间选片购票《花战》比较偶然,因为并不太喜欢它的海报风格:颜色浓烈,设计风格比较老土,很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电影风格。看了下概述发现题材新颖,印象中国内没有这种题材的电影。想着2017的整个春天都在迷插花,在初夏去看一部插花主题的电影是再好不过了,当时抱着这样的想法:如果剧情不好,还有清雅的插花可看。

1

日本小说家鬼冢忠以池坊专好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小说《花战》:京都花僧池坊专好以插花作品“昇龙之松”收服了战国枭雄织田信长的心,从而展开了一段与“茶圣”千利休的友谊并为之向丰臣秀吉复仇的故事。电影《花战》的剧本也是来源于此。

《花战》主要围绕三条人物线展开:

第一条线:僧人池坊专好与茶道大师千利休的友谊线。两人相识于织田信长将军的府第,专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独有的形体喜感将插花展示过程中的意外化解,给千利休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千利休在六角亭辨认出了专好的插花作品,遂邀请专好前去喝茶。茶舍里,二人的两段对话和表演非常精湛:一段是关于专好不记得千利休遭到对方讽刺;一段是千利休询问专好当前处境的妙语。

专好成为住持后忙于琐事,并无多少精力来插花,渐渐地也感受不到插花的乐趣。这种苦恼被千利休看在眼里,两人惺惺相惜。在千利休的帮助下,专好渐渐地找到了插花的感觉,重新感受到了花的力量,并最终用插花作品向夺走好友生命的权贵宣战。

第二条线:专好在郊外的死人堆里救下一个女孩。她不饮不食直到有一天见到了新鲜的莲花花苞,生命力开始在她身上复苏,专好叫她“莲”。她在寺院的墙壁上用墨汁画满了怒放的莲花。专好把她安置到女众寺院后,她被叮嘱不能在墙壁上作画只能画在纸上。正当有大户人家的小姐看中莲的画想聘她当画师时,她消失了。不久后被发现在一个山洞里,她似乎有着不为人知的生世。

第三条线:一统天下的丰臣秀吉变得自大桀骜,总是习惯用恶意去揣度他人,对自己的茶道师千利休充满了不满和嫉妒。失去儿子的丰臣秀吉越发傲慢和残忍,在他的步步紧逼和羞辱下,千利休和一众好友相继死去。

三条线的平行叙事让池坊专好的形象饱满又富有独特性。其中穿插的众多日式插花作品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2

池坊专好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关于他在日本的插花史上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池坊专好文禄3年(1594)在前田利家邸的客厅(有7.2米宽),制作了大砂物,后挂四幅画。背后的挂轴中猴子在松枝上玩耍,由于丰臣秀吉绰号为猴子(织田信长对他的昵称),于是此画被认为有暗藏讥讽丰臣秀吉之意。

2012年日本池坊复元了池坊专好(初代)文禄3年(1594)前田利家邸的大砂物。(“砂物”——因器物中铺砂子的缘故而命名。)

说起日本的花道,同茶道、禅宗一样,都来源于中国。6世纪时,日本飞鸟时代推古朝的外交官小野妹子(中国名苏因高),被日皇派遣来中国考察当时隋朝的佛教。他看到中国佛教有鲜花供佛的礼仪并深受触动,回国后向日皇详尽报道了插花事项,并和日皇一起研究起了插花。

后来小野妹子辞官削发为僧(法号“专务”)住到日本京都一座著名的佛寺内专心研究插花。住所旁有一六角堂,堂旁有一池塘,他就在池畔筑起厢坊隐居于此,这也是“池坊”的由来。自此他专心研究插花,“池坊”世代相传,为日本插花的始源。影片结尾的字幕单中出现一列当今日本“池坊”的插花大师的长名单,剧中所有的插花作品均为他们现场制作。

日本的插花风格以自然、意境取胜,与欧洲插花繁复热闹的风格有很大不同,讲究”所插之花应该不违反花草树木自然生长态势“。剧中开头和结尾以野外的小花与石堆为载体,看似简单之极,却寄托了插花人的情感,体现了一种孤寂之美。

日本花道注重内心世界与外在插花两者合而为一,日本天文元年《池坊秘传》中有记载:“花之心应为我心也”。日本人觉得, 真正懂得欣赏插花的人, 应该“理解善良的心”。花草无言,却有“正直”姿态,所以插花者赏花者本身也要成为“正直”的人。

正是鉴于这种花道的价值观,所以剧中“以插花复仇”的故事发生在日本民间并不突兀。池坊专好本性善良,爱花懂花,插花风格朴素中透着一种雅致。六角堂的群众经常聚在佛寺欣赏专好的插花,寺院里还专门设了一个地方教人们学习插花,可见当时日本民间插花风气浓厚。

3

野村万斋(のむら まんさい),因狂言师的传人身份在日本被誉为未来人间国宝。属于和泉流的六世野村万藏家系。因电影《阴阳师》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早期在名导黑泽明举世闻名的《乱》中崭露头角。

野村万斋丰富的面部表情给角色增加了一股莫名的喜感,整部影片因他极富个人特色的表演而显得格外有趣。

片中另外几位主演的表演也都在线,查阅資料后得知此片的演员阵容在日本是“豪华”级的。全片的配乐和指挥为久石让,插花作品均出自当代日本顶级花艺大师团队,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堪称精良,制作班底也充满诚意。

04

终于赶来小西天看日本电影展了!来看其实是因为久石让,不过看完电影后,影片内日本插画、茶艺、佛家,甚至于园林禅意都再现了之前去日本感受到的人文魅力,每一幅画面都充满着自然与人艺的美。

看一个演员演技好不好,就得看特写时他脸上的肌肉变化,这部片子很多特写与眼睛的镜头,每个演员都演技在线让人惊叹!

最后本来电影9分吧(情节便老套,但知己之情打动了我),加的一分给久石让!这部日本古代片的配乐让我联想到之前的《辉耀姬物语》,还有与“花”有联系的《花火》。顺带提一句,导演之前拍过中日合作电影《甜心巧克力》(林志玲主演的我还记得和我妈情人节看的),配乐也是久石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花战影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