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修女》是一部来自美国的电影,于17年上映,影片剧情丰富曲折,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01
宗教的过度束缚下,果然压抑。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认同但可以理解。
这又到了上帝是否存在的这个问题了,真正有信仰的恐怕也会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吧。 就像剧中那些年轻的修女们在自我批评时所提出的质疑,用什么来安抚自己的内心和欲望呢。她们希望通过做修女,通过嫁给上帝的方式得到上帝的特殊关照,而另一面仍有很多疑惑在动摇着自己的决心。她们对上帝的爱是什么?爱了上帝40年的修道院长对上帝又是持有怎样的爱情呢,她说过爱需要牺牲,不要妄想自己能得到。
最令我震惊的是女主在十七岁的时候说自己爱上了上帝。我不禁站在她的立场想了很久这种思想的来源和轨迹。她为了得到爱的回应而去信仰,她总是独自坐在教堂看着上帝的肖像沉思,到底是爱自己心中的那份沉静还是上帝本身呢。
电影虽然压抑,情感爆发也很突然,有点意外,但是毕竟女主的颜值高,表白玛格丽特小姐姐~
02
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部电影,因为很想了解其它宗教信仰者的生活与情感。
从形式上看,这部电影里面所描述的天主教修行与佛教修行很相似。
(1)皈依。依止上帝或者佛陀,相信他能带领我们走向彼岸。
(2)出离心。逐渐摆脱或解除世间俗情。
(3)对六尘的拒绝。片中有段情节要求修女走路时低下头,避免与其他人目光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在摈除外缘吧。包括对止静的要求。
(4)念念在兹。心中时时想着上帝,跟念佛法门一样的要求。
(5)忏悔。乃至小罪都能升起忏悔之心,才能远离恶业。
(6)苦修。为了摆脱对我执,或者只是对肉身的眷恋,自古以来总有苦修法门的存在,话说佛陀当年也试过,差点饿死自己。但苦修的问题,佛陀当年就讲得很清楚了;他们的改革是对的。
(7)对爱与牺牲的要求。这不就是大乘佛教里的发菩提心嘛,“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 to be consoled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不就是“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
(8)实修。“上帝不是幻像或白日梦,它是艰苦的工作”,说得多好。
这些一点都不愚昧或荒谬,而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但问题出在哪里呢?
若怀着世俗之心,那即使貌似纯粹的修行也是世俗之行。
“嫁给上帝”本来应该是希望修女像对待世间婚姻一样,将自己的一生承诺给上帝,形成好比世间夫妻般深刻而亲密的关系。哪想她们真把自己看做是上帝的新娘了。所以改革是对的,要打破她们这类特权想法,去掉那些不该奢望的想法,彻底明白众生平等。看看老院长在殿前的撕心裂肺,和一位抱怨老公的弃妇有何区别,真是白修了。
相比之下,还是佛教英明,到了空性、中道,禅宗的自性皈依、无相忏悔,基本把片中所涉及的宗教问题全给解决了。
最后,这部电影是在描述宗教的没落吗?我想,或许导演的确有彰显人性解放的深意,但从宗教角度来看,人性的解放不也是上帝的旨意或者宗教教化的成果吗?
03
女主渴望的是爱,所以她才渴望上帝,想要上帝能够给她、满足她,让她得到爱。也许是因为父母间的感情矛盾和之后离婚让女主缺爱,这才导致女主才在学校与她心中的“上帝”培养出了感情。年少时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单纯的。
所以女主才决定当修女,她觉得自己对上帝的爱,很长很远,不会消散。也许她考虑过上帝是否爱她,是否能够给她回应,也许她没有,爱情是冲动的,令人失去理智的,她无可自拔的陷入了一段与“上帝”的恋爱当中。
这才让女主能够如此虔诚的,或者是专一的,爱着他。但当我们长大,开始拥有了欲望,便不再单纯的仅仅想要一份不求收获的爱,她知道了性,她渴望被拥抱。
经历过一次尝试之后,压抑了许久的欲望就打破了牢笼,开始令她“饥渴”,所以她才想要用饥饿等方式来惩罚自己或者说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直到,一个眼神、一个触碰令她心中的火苗,被煽起,无法被熄灭,所以她开始渴求。
而被狠狠满足之后,膨胀的欲望被浇灭了,理智又回来了,开始忏悔,忏悔能让她知道自己“正确”的方向是什么,但心中对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即最后的What do you seek,让女主直面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盼望的东西,是很好想的,因为口嗨很简单,但直面自己真正寻求的东西却没那么容易,所以她犹豫了,但好在,她直面了自己的内心,冲破了枷锁。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是说她有什么内涵啊什么大道理,仅仅是女主渴求慰藉那段让我感觉很美。
04
奥黛丽赫本曾经演过一部叫《修女传》的电影。电影里的盖布瑞尔修女从见习修女一路走到正式修女,她的同学当中有人中途退出,记得那个退出的女生和她说,如果我心里有一丝犹豫的话,我不能欺骗上帝。盖布瑞尔修女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为了一名修女。但是在二战期间,她因自己父亲的离世以及她看到在战争期间修女们的不作为,最终让她决定不再成为修女。记得影片的最后,她拿着自己仅有的行李箱慢慢地走出了修道院,外面阳光灿烂,她停驻在街头。
记得当年拜访希腊的迈泰奥拉,以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一方净土。到了之后才知道,那里已经变成了旅游胜地,一车一车拉来的是从世界各地来的游客。其中一间修道院是只有修女住的。离开时,热情旅店老板用车载我去火车站。一路上他和我唠唠叨叨,你知道吗没我都不知道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为什么会去做修女,我认识一个人的女儿,上了大学,读了博士,然后决定回来这里的修道院做修女。
如果用原生家庭来解释女主角行为的话,你可以看到她有一个缺爱的家庭,从小父亲离开家,你可以说因为父亲角色在家庭里的缺失,造成了她对爱的渴望。所以,她觉得自己的一生可以献身给“爱”,做“爱”的新娘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在她自己选择成为修女的过程中,她也渐渐地发现了她自己。和她同时进修道院的那些花季般的女生们,她们因为不同的原因选择受训成为修女。她们和正常的少女们一样,有对爱情的渴望,有正常的生理需求。有些女孩子离开,有些女孩子留下。离开与留下,其实都是她们成长道路上对自我的发现。电影里的女孩子在和修道院院长忏悔时诉说自己心中对信仰的疑惑,那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在自己信仰里的挣扎,是个人对生命本质的质问,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也就是在这种真实的挣扎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
如果不是对基督教或天主教有些了解的话,也许并不能了解影片的主题。本片又让我想起了《修女埃达》和《无辜》。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女主角的最后一句话是,What do I seek? I seek more.
我们都在寻找什么? What do we seek?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