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呓雨林》是一部由墨西哥和荷兰共同制作的电影,影片剧情丰富曲折,画面精致震撼,纷繁复杂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01
这部影片非常质朴自然。虽然情节似乎简单,但却非常能感染我。选景在墨西哥热带雨林就够韵味。当然,最重要的是两个老头。通过对一个即将消失的古语言作为线索,回顾了两个老头之间的恩怨。就称有胡子的叫胡子老头,没胡子的叫没胡子老头吧。
胡子老头应该是个双性恋,所以他爱同村的女孩,也愿意和她做爱结婚生娃。没胡子老头则是纯同志,一生未婚,爱上了有胡子的老头。两个老头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火花。没胡子老头对待彼此的关系,感觉非常简单,就是他爱胡子老。胡子老则不然,基于只能单选一的模式,他陷入了选择困难,他无法面对自己同时喜欢两种性别的事实。所以胡子老非常恐惧,他开始对没胡子老头暴力相向,刻意地回避和没胡子老的接触。同时胡子老开始了自己的繁衍后代的婚姻家庭生活。而没胡子老则一直单身。也许是因为农村没有更多的选择,没胡子老只能单相思,自己独自度过一生,但他始终爱着胡子老。所以两个老头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并没有理由说胡子老做错了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的人的思维都是婚姻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组建家庭。在争夺配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爱恨交织的冲突。胡子老是爱自己的女人的,所以在没胡子老因嫉妒烧掉自己情敌照片后,胡子老把没胡子老的房子烧了。
影片感染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子女和村民一直对两个老头之间的爱情,报以理解和撮合。周围的人都在想法设法的改善两个老头之间的关系。但胡子老也许需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他始终不能或不敢在生前对没胡子老表达出接纳。没胡子老一直爱胡子老非常坚定,而且他知道对方是爱他的。所以他一直在等待胡子老,直到自己死,也没有等来,他选择是在死后等胡子老。胡子老也清楚彼此的爱一直都在,他们之间好似已经约好了在来世去一个自由的地方再聚来复合彼此间的爱。两个老人用古语Zikril的交流虽然没有翻译,但肯定的是,他们之间肯定是在遵守着一种默契。所以没胡子老死的非常坦然,走到鬼魂处等胡子老。胡子老知道没胡子老死后,很自然地跟着没胡子老走到鬼魂处和没胡子老复合。生不可相守,死后连理枝,这种爱超越了世俗,成了两个老头间最永恒的心心相守。
比起其他抢眼的电影来说,影片选择了人生尽头为主题。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亮点。雨林文化对死亡的解读那么自然。看着影片中两个老演员精彩到位的演出,我真担心两个老人一下子过去,影片就没法继续拍了。看着老人一步步地走向洞穴深处,这种死亡的演绎,让我对人生终结多了一种期待和向往,而不是恐惧。死后,我们就可以重拾曾经不可得到的爱,看来人生的升华会出现在生命最后一刻。
事事蹉跎,人生苦短;爱与默契,死于安详。
感谢来自中美的生命终极同志影片。
02
语言学家马丁孤身来到南美热带雨林区,只为学习一种即将失传的语言——契克里语。当地会这种语言的只有三个人,在其中一位去世后,便只剩下行将就木的两位老先生——伊绍罗和埃瓦里斯托。这对年轻时形影不离的朋友,因为不为人知的秘密已经五十年没有和彼此讲过话。
顽固的埃瓦里斯托,非常排斥前来学习的马丁。埃瓦里斯托的孙女喜欢上了帅气的马丁,并说服埃瓦里斯托与伊绍罗一起教授马丁契克里语。在这种古老语言被挽救的同时,两位老先生年轻时的秘密逐渐浮现,尘封半个世纪的禁忌之恋再一次被唤醒。
《梦呓雨林》在2017年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上帝之国》等一众优秀的LGBT影片入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最后意外杀出黑马荣获世界剧情片单元的观众奖。
《梦呓雨林》的片名翻译的也恰到好处。
梦映射了影片中几次托梦的奇幻情节;呓(yi)暗示了牵动整部电影的线索——契克里语;雨林则准备地描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1
【奇幻题材的同志片】《梦呓雨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普通的同志片中注入了奇幻元素。
整部电影中,有大量镜头呈现南美热带美景,苍翠欲滴的植被、云雾缭绕的雨林、加上虫鸟的原始鸣叫声,以及古老神秘的语言,使得这部电影多了几份奇幻色彩。
这种奇幻,正好在影片的结尾处,实现了人与鬼魂对彼此的爱情倾诉。
契克里语源于万鸟之母与大地上一名男人的相爱,为了能传递爱意,万鸟之母将契克里语——这种能和森林生物交流的语言,教给他爱的男人。
每一个会契克里语的人死后,灵魂都会回到一个被称作“梦幻地”的山谷,之前去世的契克里人的灵魂,会在山谷那里等待着迎接新的亡灵,并为之举办永恒的庆典。
大多数奇幻片在逻辑上都有瑕疵,《梦呓雨林》也不例外。
一些细节依旧有待考量。
比如埃瓦里斯托为何会对生前的伊绍罗那般愤怒,这一点导演就没有很好的交代。
即使如此,《梦呓雨林》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很少有将同志爱情架于奇幻题材底色之上的电影,导演想法非常新颖。
影片中有些奇幻情节的设计也非常巧妙,比如在两位老先生用契克里语交谈时,电影中没有出现任何翻译字幕,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只能凭借人物的表情、语调去猜测对话的意义。这样的留白给了我们大量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反衬了伊绍罗和埃瓦里斯托爱情的私密性。
亡灵们迎接刚刚离世的伊绍罗
再比如伊绍罗离世后,先故的亡灵们从“梦幻地”出来,穿着白色长袍的迎接他,气氛诡异,却又不适亲切。
看惯了立足现实、反应现实的同志片,偶尔来一部不同题材的LGBT影片换换胃口,感觉真棒。
2【是不是渣男?】
很多影迷看完《梦呓雨林》为伊绍罗先生感觉不值。跨越50年时间的忍耐和等待啊,那种卑微,那种坚持,在生前得不到任何回应,甚至还有承受来自对方的伤害。
可是如果我们连等待一个人都做不到,说句不中听的,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爱。
“人和人的感情,就像在无垠大海里追逐一条鲸鱼:你发了宏大的愿望,满怀一腔热情,以为自己是屠龙的勇士,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传奇。”
可怜的是,很多人此生只见过鲸鱼的惊鸿一瞥,依然无法成为爱情的勇士。
可悲的是,许多人终此一生,都未见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鲸鱼的踪影。
可幸的是,伊绍罗先生在年轻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那尾鲸鱼,他坚信那尾鲸鱼眷恋着他。所以他等待、他坚持。直到生命的终结,直到他离开人世转换成亡灵,鲸鱼终归回到了他的身边。
有人定义埃瓦里斯托老头就是渣男一个。
玩弄了为伊绍罗先生的爱情,深柜于婚姻。
我并不这么认为。
埃瓦里斯托老头应该是双性恋,他是真爱自己的老婆,否则也不会在伊绍罗烧了老婆遗照后那般激怒,欲要烧死深爱他的伊绍罗。
除了老婆的原因,也有信教的因素致使他在生前无法和同性恋人结合。年轻时他做的关于“十字架”噩梦便是例证。
但是他依然放不下伊绍罗,他在逃避,他拒绝和伊绍罗有任何接触。越是这种逃避,越体现出他内心的动荡。
想必他在婚后生活的某些时刻,必定在某些瞬间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伊绍罗的想念,所以他的老婆在离世时,才遗言希望能放他自由,让他回到伊绍罗的身边。
剧中有一个片段我很喜欢。
平日里总是一脸冷漠,对任何人态度都不友善的埃瓦里斯托,在和伊绍罗第一次交流后便开始开怀大笑。真是应了那句话:“男神不是天生高冷,只是他想暖的是别人。”
结尾处,埃瓦里斯托来到“梦幻地”,呼唤伊绍罗的灵魂并对其表白,真是看哭了我。
埃瓦里斯托与伊绍罗的灵魂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辩:
“你还生我的气?”
“废话,你想活活烧死我。”
“是你先烧了我的照片。”
“是你先打了我。”
这段人与亡灵之间的斗嘴戏,煞是可爱。
特别是生前一直忍耐的伊绍罗,其灵魂对埃瓦里斯托说道“滚吧”时,我竟然忍不住含着泪水笑出了声。
一向傲娇的埃瓦里斯托对着伊绍罗的灵魂温柔地说:“不,我是特意来找你的。”
最终,在伊绍罗的灵魂的“强迫”下,埃瓦里斯托终于对其表白,说出了“我爱你”。
这句我爱你,平复了过往50年所有的伤痛。
最后加一句:两位老爷爷的演技爆表,此片值得一看。
03
《创世记》11:1-9:“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以上是关于巴别塔的记录和传说。
对于世界各地流传下来的传说和神话,我向来是当做历史的变种去看待的,也就是说我相信这些神话有着真实历史的基底,但碍于当时人类的表达和解构能力,以及对未知的恐惧,这种历史渐渐脱离了真实。就像东西方都与关于大洪水的记录,就像昆仑山对于东西方文明的起源的假说。(题外话,近现代史不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只不过初衷不一样罢了。)
说这么多,是因为本片的起点恰恰来自一种濒临灭绝的语言。濒临到只剩故事中的两位老爷爷会讲。
我听过一个故事,癌症晚期的奶奶已经接近失语,儿女子孙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而为了向已经偏瘫的爷爷隐瞒奶奶的病情,子女长时间没让老两口见面。直到奶奶病情恶化,不断向子女传递信息却不知所然的时候,孙女想到了爷爷。临终前爷爷和奶奶见了最后一面,奶奶支支吾吾的发出了几个音,躺在奶奶病床旁边轮椅上的爷爷顿时发声大哭。可直到最后,大家还是不知道奶奶说了什么,但大家好像又明白爷爷听懂了奶奶的话。
某种意义上,“行将就木”的两位老爷爷同上面的故事雷同,只有他们能听懂彼此的话语。
如果是一位普通的编剧,很可能流于表面,将其编写成语言学家如何在最后时刻记录并且拯救这种语言。
但偏偏,雨渐渐。魔化的拉美雨林又一次绽开了现实的花朵。
不知道是哪位高手将其翻译成《梦呓雨林》,极其传神的将剧情,地点和含义三位一体,特别是电影后三分之一中几次“托梦”,非常贴切。
其实本片最大的看点,还是爷爷们年轻时不能说的秘密。这里不附以介绍。总之又是一部让人惊艳的LGBT类型电影。
近几年LGBT类型电影“大行其道”,在各大颁奖礼和口碑上都收获颇丰。从早先的《阿黛尔的生活》到《卡罗尔》,从去年乌龙的《月光男孩》到今年大火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普通女人》
LGBT类型电影日趋成熟和逐渐被台上台下接受,除了所谓的“政治正确”和“平权”理念以多种渠道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普通人也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桎梏,敢于接受各式各样模式的爱情。(你看看《水形物语》!)
另外,看到很多人说道本片像阿彼察邦,我不以为然。如果说热带气候更容易带来人类的懒惰和激情,那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本就产出大量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拉美大地,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只不过阿彼察邦在电影领域更早更好的开拓了自己的风格。
最后说回爱情,除了爷爷们的不能说的秘密,还有一条副线,就是语言学家和爷爷孙女的爱情。看似可有可无,却又在情理之中。
语言,是最大的隔阂,又是最大的牵连。
当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听懂“我爱你”的时候,你是最孤独的,却更是最幸福的。
04
这个世界正在消失的语言和濒危的动物一样多。
这是曾在linguistic talk(一个podcast)里面听到的一句话,看到这部电影,记忆被唤醒。有的语言,也许只有很少数的人掌握,但当这个语言消失的时候,一整个世界也随之消隐。这种消逝的伤感气质借由丛林的氤氲迷雾和亡灵的萦绕弥漫在电影的叙事里,除却两人的羁绊,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语言,成了叙事的轴线。汽车缓缓驶过,广播里在教英语,“I want to have a job"。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主流语言强势席卷而来。露维拉想要去美国工作,那里有更好的生活。马丁却来到这里抢救即将消失的契克语。时间回溯到多年前的三个人,伊少罗和埃瓦里斯托用契克语交流,年轻伊少罗不懂西班牙语,埃瓦里斯托懂两种语言,玛丽亚只懂西班牙语。影片里的关键情节,既是埃瓦里斯托和伊少罗恋情被发现后,埃瓦里斯托站在耶稣受难像之下恐惧无比,文化,抑或语言,以宗教的形式强势地占据了这个土著青年心里。而伴随这一切的是埃瓦里斯托对往昔恋情的彻底放弃,甚至是厌恶。这是影片最巧妙的地方,一边是西班牙语殖民文化对土著的“改造”过程,一边是以天主教为核心的精神扭转了埃瓦里斯托的自然发生的同志恋情。当人们意识到曾经契克语的可贵时,亦是埃瓦里斯托意识到当年爱情的珍贵之时。三个时间段,契克语、西班牙语再到英语,语言的独特串通了人的感情,故事发生的三个爱情故事分别关于这三种语言。
契克语当然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如丛林万物在雨林里呼唤,其带来的更是一整套独特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动物和人类、亡灵和生灵之间模糊了界限,亦如发生在五十年前的爱情、两男一女之间的情愫也是暧昧而迷离的。借助契克语的世界,站在山洞外的埃瓦里斯托呼唤已经逝去伙伴,伊少罗和埃瓦里斯托达成了某种和解。山洞里的对话打破了同志故事一贯的高开低走,以一副苍老的模样给你看看同志情的寿终正寝,如这契克语的消亡一般,带着梦幻的美感,坠入浓浓的迷雾中。
关于语言,还是想多说两句。这个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其中3000种语言处于濒危。人们也许不太在意这些只有少数人说的语言,曾有朋友说想学冰岛语,查了资料一看,30万人的语言,会觉得很不值,但对于语言学来说,即使只有10个人说,那也是值得珍惜的文化。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各地的年轻人越来越不会说自己本地的方言,要知道,即使是方言,也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来源。珍惜每一种语言/方言,就是珍惜说她们的人,就是珍惜你身边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