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遗忘诗行影评观后感

遗忘诗行影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6:03 | 移动端:遗忘诗行影评观后感

《遗忘诗行》是一部由智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四国共同联合制作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画面震撼,纷繁复杂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01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刚过去不到一个月,国内影迷就有幸能看到入围参赛片,还是“伊朗人拍智利片”这样的小众制作,其惊喜程度,甚至超过了某某华语片获奖的空头新闻。更值得欣慰的是,这部拿下“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的《遗忘诗行》,新锐导演的处女作,居然拍得非常成熟,一个半小时的不离不弃,“很耐看”。波斯人与拉美魔幻主义的相遇,重构了隐晦的历史,置抗争于无言中,阿巴斯和阿斯哈?法哈蒂后继有人。

由诗句开启,由音乐落幕,《遗忘诗行》的对白不多,画面里满是孤独,落籍和些许荒诞。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落在了老人对大海的凝视上,此时鲸鱼腾空而起,维瓦尔第的《四季》响起,几乎成了生命的礼赞。但整部影片围绕最多的,却是死亡的萦绕,终究无从闪避,不多的出场人物中,守墓人,掘墓人,送灵人,无名的尸体和悲伤的母亲,最后归结在送葬仪式之中。

“遗忘”是整部影片的题旨,同时又是一个辩证的考题,拷问那些在历史中扮演过角色的人,哪些是真正的忘却,哪些则是有选择的掩盖。守护墓园的老人就像是出题人,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忘了,却还记得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悲剧。例如那个来扫墓的男人,老人清晰的记得他的狱中往事,美好的期望和丑恶的行为,详细到多少天多少字,如史书般精准。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发生在智利这个国度的政治风云,独裁的压迫与年轻人的反抗,表面上岁月抹去了痕迹,其实只是竞选宣传单的反面,被所谓“民主”轻巧地盖过罢了。当暴力和死亡不期而至时,墓园反而成了维护尊严,保存希望的最后一块净土,哪怕老人被殴打,他也不曾后悔为陌生的女孩整理遗容,想方设法为她筹备一场葬礼。在一些人眼中,他“没有遗忘”的东西太多了,死亡也不能带走记忆,尤其是那些无名的反抗者,需要一个像鲸鱼般伟大的葬礼。

拉美人对死亡的“魔幻化”,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尸体并不让人害怕,既然老人的工作在墓园,他要同瞎眼的掘墓人一起,并不畏惧死亡到来,倾听从第一个到1001个死亡的故事,给逝者画上生命句号,再用一场婚礼重启新的生活。在此般举重若轻的心态下,导演阿列热轧?卡塔米呈现出一个个静谧的,蕴含诗意的长镜头,正如片头引用的策兰的诗句,“世界已经逝去,我不得不承载你”,老人渡得不是个人,而是整个民族的回忆。

02

恶行与善念

镇压民运的历史总是黑暗的。电影《遗忘诗行》(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似乎并没有太多关注历史,而是借历史之背景来谈人性之善恶,虽然有些地方不太好懂,但以此主题来理解本片大旨可行。

人性的确有多个层面,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应当是它的道德性。所以,人有了恶行,往往想掩盖,一旦掩盖不了,便会采取选择性遗忘,或将责任推给大环境。本片正是基于人性的这个特点,探讨大环境下(1)个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恶行的;(2)即使恶行遍地,人性中的善念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主人公是个看守墓地入殓房的老人。被送到入殓房的尸体一般是有身份的,只待家人来确认。一天,秘密警察处决了一批政治犯后给他留下了一个没有身份的年轻女犯尸体,那么,这个老人如何对待这具女尸便是整个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老人是这样一个人:他遗忘了自己姓名,但事实上他有惊人的记忆,对他人的恶行恶事却记得很清楚。为什么影片会作如此设定?我猜测这可能与他曾有过恶行有关。当那个找错自己母亲坟头的家伙被老人告知他在监狱曾犯下的罪行时,这个家伙矢口否认,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场噩梦。显然,这个家伙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往采取了选择性的遗忘。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运尸车司机身上,因为他也提到他的“噩梦”,其实就是他不忍回忆的真实场景。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较这个劲:这样的事如何忘记得了!应当说这只是影片的一种艺术表达。所以,老人既然连自己的名字都“遗忘”了,那么,这就可以让我们推测,他也曾是个罪行累累的人,以至他对自己必须完全否认。

然而,行恶事者通常也有善念,这是“人”所具有的基本特性。秘密警察在处决政治犯时是想杀人灭口将老人一同处决的,不过执行者应当是动了善念放了他一马,否则那么近的距离,老人是无法逃脱的;运尸车司机其实跟秘密警察关系非常,否则他不会知道那些人“需要时间行动”、“找地方抛尸”,但他还是告诉老人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就连那个随时想勾搭逝者遗孀的挖坟坑的瞎子,他未尝不是帮助“未亡人”寻找一个好的“故事结尾”,即使我们可以说他存心不良,但从他祈求“那些人”遗忘他们所遗忘的,以及最后愿意帮助老人一起筹办陌生姑娘的葬礼,我们也无法怀疑他确心存善念。

当然,我们主要应分析一下老人是如何起了善念,要为一个陌生的姑娘举办一场葬礼的。虽然影片在老人心理的变化方面似乎着力不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细究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线索可资思考。(1)那个“没故事”的冬天。老人凭什么肯定,“他们会回来的”,他又是怎么知道,那个冬天“把尸体埋在山里,不露痕迹”的?他大约是那个冬天事件的参与者吧;与那个找错坟头的家伙一样,他也耻于谈论不光彩的过往或将之从记忆中屏蔽。无论基于什么考虑,为这个年轻的姑娘做点事,或许是他的一种救赎。(2)鲸鱼搁浅的报道。影片至少四次提到鲸鱼,除了一前一后是广播报道,中间还有两次鲸鱼的哀鸣和哭泣的意象,这两次意象应当是促使老人从决定为陌生姑娘伪造身份,到决心为姑娘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的重要因素。其心理逻辑是:鲸鱼尚且不愿意抛弃同类,况人乎?(3)尊严意识。与那多次出现的流浪狗的意象不同,它们有着没有尊严的自由,但人不同,人宁可没有自由也要有尊严,而身份认同是人性尊严之始。与留在入殓房中的另外两具尸体不同,这个姑娘是没有身份的。在“给予”了身份之后,他又目睹和亲身体会到“那些人”是如何毫无人性地对待活人的,要想他们能给予死人以尊严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在给予“她”身份后再给予“她”以尊严的葬礼,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体现。(4)移情的作用。若不是因为那个有规律地守候在入殓房旁等候自己女儿的老妇人,若不是老头子自己也有一个女儿,若不是因为两位老人的“移情”,她不会为他的伪造提供自己女儿的出生证明,他也就无法实践自己的善念,当然也无法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好的结尾。

03

国家秘密遗失在日常生活中 

1973年9月11日的智利,皮诺切特联合海军、空军和国民警卫队总司令发动了军事政变,原人民政府军垮台。从掌权到1990年卸任,皮诺切特实行了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对异见者进行残酷镇压,期间遇害人士的具体数目至今不详。智利“真相与和解”国家委员会1991年发布的报告认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踪。还有统计数据显示有13万人遭到逮捕,6.5万名政治犯失踪,上万人流亡国外。

皮诺切特时代戛然而止,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人民还是那个人民,但世代更迭夹缝中飘浮着的许许多多的秘密无处可去。新的政权不愿意背负“旧体制”犯下的错误,它要做一个“全新”的智利。这些秘密幽灵只能转入地下,由庶民自己去消化,它们藏在日常生活中,靠记忆存活。

在帕特里克·古茲曼的纪录片[故乡之光]中,考古学家们痴迷于寻找宇宙的起源,却回避最近的历史。风沙掠过,沙漠里政治迫害人士的尸骸被彻底埋葬。一位年迈的父亲颤颤巍巍地行走在风沙中,苦苦寻找自己孩子的尸骸,而他身边站着的老伴儿,却在渐渐失忆。[遗忘诗行]诚如其名,用无法承受的记忆去书写正在被集体遗忘的诗行。

同样是书写智利集体创伤,[遗忘诗行]反[故乡之光]之道,它呈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当下智利。因为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迟疑太过于庞大,现实的存在被挤压变形,整个世界恍恍惚惚地存在着。电影里的小城是一个漂浮在现实之上的虚妄之物。守墓人去已经倒闭的殡仪馆,在开锁时遇见了一个戴着帽子的年轻人帮他撬锁,随后守墓人乘车离去,后视镜中的年轻人变成了黑白色,他的衣着刻着皮诺切特时代的印记。两人的相遇,像是平行宇宙中一个错位的交叉点,又或者说在当下这个时空,守墓人遇见了当年的自己。又比如,秘密警察发现在殡仪馆上班的守墓人,给他蒙上头套后开了一枪。下一个镜头,守墓人独自行走在荒芜的沙漠。枪声回音的不真实带来了疑惑,那只是虚晃一枪,还是从老人的记忆中传来的枪声呢?我们无法分辨。在这个异质的时空里,过去与现在互相穿梭,现实与虚幻也模糊不清,很像布鲁诺·舒尔茨笔下的《鳄鱼街》。

时间地点尚不明确的小城带着遥远的关联,这个污迹斑斑的滤镜,时刻在提醒着人们没有办法消化的时代创伤。在这里,人民与政府的冲突还在轮回,年轻人不见踪影,老人说:“他们都去参加抗议政府的游行示威了”。唯一一位出现的年轻人躺在殡仪馆,面目模糊。城里的其他人,要么是神秘莫测的秘密警察,要么是生活在恍惚中的皮诺切特时代遗老。

遗老们有一个共通点——集体失忆。秘密警察潜入周日不上班的殡仪馆,撞见了守墓人。第二日,殡仪馆负责人找到守墓人问话:“你看见了什么?”守墓人回答:“我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与事实相悖,守墓人看见听见并且牢牢记住了一切,他的撒谎出于自我保护。由此可以解释,小城居民的集体失忆并不是源于自然衰老。因为政权的改变强迫人们迅速地遗忘过去,这种强迫会带来异常。所以失忆的遗老们行为极其反常,开具死亡证明的公务员面前摆着一堆闹钟,三五分钟一响,每一次老人都要自问:“我设闹钟是为了什么?”。闹钟不但给他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疑惑,同时也打断了他的日常工作。久而久之,这些原本出于被强迫而努力去忘记的东西,便真的被大脑抹除了。所以守墓人的朋友才会说:“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皮诺切特时代残留的一切,有一段时间每日徘徊在小城上空,再往后便烟消云散了。

巨型鲸鱼飞翔在时代裂痕里

遗忘,其实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守墓人与其它遗老不一样,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记得在作为政治犯后的第2679天出狱,记得每月最后一个周日来殡仪馆寻找女儿的老人来了249回,记得自己做了7686天的守墓人。唯一不记得的,是自己的名字。他的无名,正说明此时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所有试图与自己记忆和解的人。

除去记忆与遗忘,片中另一组对立关系是活着与死去。殡仪馆有11个装尸袋,其中只有两个里面装有尸体,秘密警察偷去了其中一具,还有一具被遗落。这是一具年轻女尸,死因是被政府军枪击。为了守护她,守墓人依旧每日上班,按照殡仪馆负责人的意思“你退休了,不能再来殡仪馆了,否则这是违法的”。一个人死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死了,什么也不会发生。可是活着的人,还得独自继续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结尾。对于守墓人来说,他的故事结尾是为这个年轻女性安排一个完美的葬礼。

安顿女尸,是守墓人为了合理安放皮诺切特时代记忆的外化表现。为了强化这个概念,导演插入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一条在海边搁浅的巨型鲸鱼。通过电视广播,鲸鱼的出现有所交代。这条鲸鱼是与六个小伙伴一同搁浅在岸边的,活下来的唯独它一个。因为是群居动物,它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让它在岸边久久徘徊,不愿离去。鲸鱼的出现和安葬女尸的进程一一对应。它的第一次现身是在守墓人发现遗落的女尸之后,在坟地墙面的缺口处,老人看见了鲸鱼在小城上空飞翔,它的眼泪化成了雨水。当老人没有为女尸寻找到合适的坟地,鲸鱼再次落泪,嘈杂的邮局突然落雨,这次的雨比上一回猛烈多了。第三次出现,是老人被关在殡仪馆的地下室(那里是一个如迷宫般存在的资料室,堆满了旧报纸——过去时代的见证者),鲸鱼没有现身,但它的愤怒撼动了大地,地震随之而来,老人从墙壁的裂缝中得以重见光明。当守墓人历经千辛,终于给在白色恐怖中牺牲的年轻女性安排了一个体面的葬礼后,鲸鱼再次出现。因为这个无名女尸的故事将刻在墓碑上,不再被人遗忘,她的“无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转变为“有名”,这个结局象征着记忆之门的打开,一个曾经将死世界的重生。所以当老人独自来到海边,他看到的是重回海洋,在蓝色中起跳的鲸鱼。

记忆已经安放,守墓人还要面对明天。与葬礼同时进行的是守墓人朋友女儿的婚礼。在婚礼上,守墓人的另一个朋友挖墓人,第一次露了正脸。在这之前,他总是以挖坟的背影出现。每一次挖墓,他都会告诉守墓人死者的死亡原因,曾经的他痴迷于收集悲伤的故事。在第1001具尸体埋葬后,死亡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是下一个“一千零一夜”,挖墓人在婚礼上说:“从今天起,给我讲讲恋人们相遇的故事吧”。

[遗忘诗行]的确给了观众一个略为明朗的结局,它希望生活在废土之城的人们带着记忆,合理地与时代创伤和解。并真诚地期许他们一个晴朗的天,一个真正的明天。

04

这是一部刚刚上映没俩月的西班牙语电影,伊朗导演阿里雷扎·哈达米的处女作。故事的背景设在智利,或者世上任何一个你愿意的角落。电影时长93分钟,很讨喜。昨天下午一刷,觉得对白零零碎碎,虚虚实实,有点懵。今天上午再静心刷一次,越看越有味道,不禁拍着大腿说,妙啊,本月的三甲有了。

西班牙语的电影,色彩鲜明,热情奔放,人物饱满,情节缜密是它的特点。而南美洲电影独有的风情,常常将暴力美学和死亡结合在一起。东方人将死视为庄重的仪式,讳莫如深。南美人则肆无忌惮的议论死亡,尽情的调侃死亡,与死亡同眠,显得不拘一格。如果再融入了这片热土上纷乱的政治和战争,独裁军阀和腐败等情节,会让电影有一种奇异的魔幻感,像一出荒诞绝伦的黑色童话。例如《潘神的迷宫》,《杰出公民》等。

电影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都上了年纪。作为老年人来说,死亡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天边,是几乎可以预见的眼前。更可况,这些人物的身份很特殊,他们是一个墓园的管理员,阴森的停尸房,驻满十字架的墓地就是他们日常的工作场所。电影以太平间看守员和掘墓人的工作场景对话为开篇,一个瞎子掘墓人,眼瞎路子广。在为每一个死者挖坑前都喜欢讲一个道听途说半真半假,关于他们生前的故事。算这个枯燥行业的自娱自乐,算对死者的盖棺定论,也算人世间对死者最后的送别。

编号997,一个76岁的老头,一张不辞而别的纸条,一趟没有回程的公交车,一具永眠于此的尸体。家属认领,文件审核,签字盖章,挖坑下葬。一个生命就此告别,看守员一天工作的结束,年终无休,日复一日。看守员很老了,须发皆白,他的记性很差,行为反应迟缓,他甚至记不得自己的名字。看守员的记性又出奇的好:他记得所有相关数字,他的所有时间以天数作为计算;他记得那个每个周日都在墓地里徘徊的母亲,查看墓碑上有没有她失踪女儿的名字,这已经是第249周了;他能一眼认出犯人的脸,记得十几年前为他代笔的一封家书,他唤起那些从良的恶人们内心最害怕的秘密。

停尸房里都是死人,死人不会说话,身上的伤痕却提醒着活着的人他们生前经历了些什么。看守员收集的剪报,“被秘逮捕的人消失于世”,“像流浪狗一样被杀害”,“罢工中止”等触目惊心的标题,暗示着凋敝落兮的墓园外的种种不太平。运尸车司机是他的朋友,被砸烂的车窗是城里暴乱留下的记忆。这场风暴愈演愈烈,黑暗的势力已经渗进了墓园。看守员年事已高,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却被卷进了一场无妄之灾里。几个在运动中枉死的人,他们的伤痕累累的尸体成了“那些人”的眼中钉,需要尽快毁尸灭迹,顺便还想将无辜的看守员变成殉葬人。

也许是凶手漫不经心,也许是看守员的命不该绝,他趁着夜色逃脱,惊魂未定中匆忙返家。朋友都劝他赶紧走吧,执拗的老头摇摇头,说还有一具尸体那些人忘了带走,是个年轻的女孩,我想帮她下葬。乱世,生得艰难,死也不易。若要入土为安,资料证明,繁文缛节数不胜数。看守员不惜将给自己的墓地都拿来给她安葬之用,还动员了那个苦苦寻觅的母亲,将她视为自己失踪的女儿,用她的名字申报,方得如愿。

电影头尾都穿插着一条新闻,七只鲸鱼在岸边搁浅,奄奄一息,上百名志愿者前往拯救。鲸鱼被视为海洋中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为何要出现这种集体自杀的状况尚不得解。电影出现了几处匪夷所思的镜头,例如天空忽然浮现了一条巨大的,仿似在翱翔的鲸鱼,房间里下起了不知是雨还是泪的水滴。空中传来了鲸鱼的长啸,像是悲鸣,又像是对看守员的示意感恩。鲸鱼搁浅,同类不顾自身风险上前营救,虽不是人类,却具有和人一样的灵性,即使前赴后继的死去也在所不惜。最后时刻,唯一一条存活的鲸鱼离去,在远方的海洋里鱼跃翻腾,是重生,是告别,看守员久久凝视热泪盈眶,观众的心也随之起伏不定。此时此刻,鲸鱼和人化为一体。

许多细节在二刷时得以发现,甚为巧妙。

首先是数字上的安排,最终的编号是1001,这个披着奇幻色彩的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不谋而合。葬礼过后随即而来的是婚礼,死亡迎来了新生。倾斜的街道,破洞的胶袋,散落的橘子,电线杆上贴着的竞选者留着神似独裁者希特勒的小胡子;竞选者海报的背面,竟然拿来当葬礼的印刷单,一正一反极具讽刺感。看守员张贴海报,狂风骤起,卷走了所有的印刷单,即使被印在背面的竞选者,也注定在历史里不能留下痕迹。

最初滚来的轮胎,镜头浮现的是孩子们的戏耍,再后来滚来的轮胎,跟着的竟然是年轻的“自己”帮忙,倒后镜和人物褪色的身影都暗示着这些是不合理的存在。还有那黑暗狭窄,宛如九曲十八弯的资料室,和迷宫一样的墓地,这些死亡气息越浓的地方,看守员却越游刃有余。“那些人”想置他于死地,他却能每次都在死亡的区域里化险为夷。逃脱时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到了边缘的几乎要跌落的玻璃杯,还有地板上捡起的鲸鱼耳环,丰富的电影语言里留下了大量遐想的空间。

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堪称惊艳。

四星半。

05

1

白鲸在天上飞。我总觉得,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中国,飞翔在天空的是一头猪。

符号意味着宏伟的命题。在中国,这个宏大的命题屡次以「猪」的形象出现,猪代表了这个膨胀的国家中,城市和乡村,理想和现实的对立。

我们在城市里找猪,想象中已经找到了几百万只。

The pigs in the river, don't be ashamed of you.

猪不必考虑生死的意义,死亡便是它诞生的原因。但白鲸很困惑,它们以搁浅在岸边为代价探索空间的边界,有时也游弋在天空。

符号是表象,但当实体也在以表象的形式呈现时,符号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内核。

2

我很喜欢看导演的处女座,通常处女座是一位优秀导演对影响艺术想象力淋漓尽致的体现,接下来电影的表达手法会日趋成熟可靠,也同时会慢慢走向平庸。这部电影我也很有好感,不过并不是因为其中的符号拼贴技巧——论及拼贴和隐喻的玩法,《遗忘诗行》不及《路边野餐》,但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他在一种特殊的语境下讨论生死命题,就具有了可感的参考价值,同时不失优雅。

具体一点说,就是世俗能否超越生死。在《遗忘诗行》中,这个切面是社会运动。政治议题是大部分导演都没有能力去表达的,但凡试图去挑战这个命题的,小部分把自己的思维方式锁定在二元价值观的对立上,而大部分导演则把讨论的主体投机取巧的转换到传统电影的话语领地中。

比如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出租车司机》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要知道这部电影没有讨论任何新鲜的东西,思维也被庸俗的锁定在「人性」「真相」「自由」的层面。一部从任何角度看都必然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的平庸作品,因为广电的追捧,变成了韩国电影产业的代表作。但很显然《出租车司机》无法代表韩国电影的最高水准,这部电影就像当年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一样,是一部谄媚的,为了证明本土电影产业崛起,向美国电影市场的献祭。

这么多年来,韩国电影一直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般效仿好莱坞,诚恳的说,韩国电影的发展要很大程度归功于此,但于此同时,韩国电影依然无法在流水线的成功之外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内核,这么多年来,电影一直在讨论着初级的消费话题。《出租车司机》和《战狼》一样,都在从各自被允许角度临摹好莱坞,从这点上说,两部电影没有哪一部更好,也没有哪一部更差。但有趣的是两部电影都在中国取得了同样的成功,这很现实。国人不存在政治思辨的基本经验,政治卖点就像80年代录像厅里的香港三级片般粗糙而直白,肆意调笑。

当你在沙漠中的时候,你不会在乎一杯水是不是混浊。

3

我上一部看过的伊朗导演的作品是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也同样讨论了生死的命题。但《樱桃的滋味》更接近于哲学探讨,风格也相对素雅。而《遗忘诗行》则会让你在观影的过程中享受到智力游戏的趣味。他对于生死的探讨相对具体。生死能否超越世俗。政治枪炮出生证明可以掩埋真实,掩埋名字,掩埋记忆,但是死亡本身必须被尊重。在死亡面前,那些渺小的终将化为尘埃。

东方和西方对于死亡的观念是不同的:在西方,死亡是对人生的一次沉重审判;而在东方,死亡是一次新生。东方思维有着对世俗的轮回观念,这在精神意义上是更为超脱的,然而对于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思维方式未免犬儒,也缺乏指导意义。人的行为应当在当下被评判,而非寄托于「天道轮回」——虽然显得不是很超脱,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也许这样更具有威慑力。

博尔赫斯写过《永生》。他告诉你,你若想要面对永生,就要认同人生是悲苦和冗长的苦行。这部电影说的大概也是这么回事。

但我宁愿一切都发声在当下。我宁愿把此刻当做永恒。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遗忘诗行影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924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