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李尔》是一部来自日本的剧情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寓意深刻,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01
舞台剧强上电影。除了缺少啊哦哈之类语气词,就像舞台剧。缺少了电影的动感。信息量很大。影前说是一部关于老无所依的故事。影后座谈会导演说电影是双层结构其一是演员的一生,其二是他失智的现状,结尾故意期望积极一点。制片人说现在只要做漫画改编电影就足够赚钱,作这部完全是重拾过去。现场一位观众说其实除了主角人人都在理想和现实间挣扎,除了主角都选择了现实。导演回答,你看到了我没看到的,主角这样的人,他周边的人都会为他放弃很多很辛苦。(听了我感觉本剧要加一星,牛人多啊!)第二个人问given日本老龄化问题严重各种老人残杀事件显现,本片是否有从社会角度出发。导演回答我没有有意识的选择,但可能无意识的拍了好几部这样电影。第三个问的很偏题……说过去电影里饮食镜头很多,想请他解读一下导演自导自演的一个吃蛋浇饭的一个镜头。导演回答蛋浇饭很好吃哟,没有其他意义。还说就是因为我这么演掀起了日本人吃蛋浇饭的热潮。又问导演是否在合作后受到仲代影响(definitely),是否会在此合作。(definitely)但我的热情在李尔王上已经到极点,所以以后不想拍这类的了。另一问影中长镜头之意义。答曰其实每部电影前都会定一个调,本文总是90度和正面拍摄,想不太显得禁欲系就选择了这么拍摄(感觉是不是互相理解错了)。码这么多字是提前离开会显得不礼貌,又不想没事做无聊。
02
在2017年日本新片展看的第一部电影,作为预热只看了导演和仲代达矢之前合作的《与春同行》。当电影一开场,老头扔了围巾和鞋子,拉着行李箱往海边走的时候,放佛就是从上一部电影里走出来的一样。只是这一次更加潇洒,不但是赤着脚,还扔掉了记忆,只记得自己的名字。
整部电影的表达形式偏向于舞台剧的设置,充斥着大量的独白。剧情也如同电影的名字,一个不再是“王”的“李尔”,在海边进行一个昔日电影明星最后的人生演出。单调的场景,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乏味,但就是在这个可以用脚丈量的场景里,感受到了“李尔”人生至暮的禁锢和最后的向往。
导演在电影里有几个很让人玩味的设置,不得不提。老头李尔光着脚从养老院出走,走向海边。小女儿问他你要去哪里,他却无法回答。他是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去哪里的失智老人,他先背弃了家人,然后又被至亲背弃;离开了明星的光环,变成了一无是处被人嫌弃的老头。但随着电影的展开,老人慢慢开始向观众聊起自己的悲惨遭遇,聊起了自己依稀存在的回忆,聊起了自己最后的志愿。相较之下,大女儿和女婿二人,虽然四肢健全,但却被现实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背弃了亲情,家庭,梦想甚至尊严,生而为人却仿佛一切只为“苟且”。
拥有完好的记忆和四人座的汽车,却哪里也去不了,只是不停地逃离生活得灾难现场。因为逃离不需要生的勇气,不需要面对自己。迟暮之年的李尔,却赤着脚,在海边找回了自己的心。
03
国王李尔,有三个女儿,有一天,他把三个女儿叫到身边,说我已经老了,我把我的财产分成了三份,你们三个分别说一下,究竟有多爱我,只要你们能证明你们足够爱我,我就把我所有的财产分给你们。
大女儿说,父亲,我对你的爱犹超越语言,无法用数量来衡量,胜过所有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
二女儿说,我和姐姐一样,爱您才是我人生的幸福。
小女儿说,父亲,我爱您,只会像我的名字,一分不少,一份也不多,爱你,尊敬你,是我的本分。
国王李尔对小女儿无法比拟宇宙山河的爱很不满意,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巧舌如簧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并把小女儿赶了出去。
大女儿和二女儿分了国王的财产,不仅没有好好照顾国王,反而把国王身边唯一的100个侍卫也剥夺,甚至企图谋害他。国王也因此渐渐疯癫。
—————-莎士比亚《李尔王》
《海边的李尔》跟《李尔王》的故事仿佛是一个映照:曾经德高望重的知名演员桑畑兆吉,因为老年痴呆而被送进了养老院。
送兆吉进去的是他的大女儿和弟子(大女儿和弟子是夫妻关系),为了能够得到兆吉的财产,他们早就逼迫兆吉写下了遗嘱,并哄骗他进了养老院。
某一天,兆吉自己从养老院里逃了出来,带着他的什么也没装的行李箱,连衣服都没换,却没忘记套上他那昂贵的大衣。
走了十几公里来到海边,他突然遇见了他的小女儿,小女儿是情人所生,出生就被母亲抛弃,20几岁的时候曾经因为未婚先孕,而被兆吉从家里逼走。
小女儿是恨他的,因此对他出言不逊,冒犯,但是唯一会给兆吉打电话的也只有小女儿,兆吉说肚子饿,小女儿会去便利店给他买便当,选择店里最贵的,自己却只吃一个饭团。
跟虽然卑微却仍旧爱兆吉如本分的小女儿相比,大女儿在知道兆吉逃跑了之后的反应是,劝老公不要去找,死了更好,大家都解脱。
所以兆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为演员,他曾经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风光无限,生活奢华骄纵,连怎么买地铁票都不知道。然而除了演戏之外,他自大狂妄,粗暴,多情却不愿负责,听信大女儿和弟子如同蜜糖一般的谗言,把带着孩子无处可去身无分文的小女儿从家里逼走。
这样矛盾的人生,在他得了老年痴呆之后仿佛戛然而止,外面的世界渐渐忘记了他是谁,忘记了他曾经的风光,和在艺术上的造诣,所有的财产被女儿夺走,自己却被送进犹如“地狱”一般的养老院。
他的人生,就像李尔王一样,仿佛拥有着世人羡慕的绚烂和华丽,却在登上顶峰之后,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迅速地衰落,枯萎,遍体鳞伤。而面对这样的人生,清醒或是不清醒?谁也说不上来究竟什么才是更好的方式。如果痴呆能够将对人性的失望,生命的沉痛抹去,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
整个电影的场景展现,是舞台剧式的,只有少数几个场景,海边,养老院门口,公路上,以及车上相对来说,静态感较强,信息的提供量也比较少,而且演员的台词表演也是是舞台剧式的,相对更用力,唯独肢体表演却是电影式的,带着日常的散漫感,这就免不了让观众有些坐不住,也让电影的整体逻辑偏弱,很多情节需要靠猜,容易让人产生“为什么来到了这里?”的疑问。
当然,因为场景给出的信息量相当少,对于演员本身表现力的挑战还是相当大的。比如说黑木华饰演的小女儿,对于悲惨的过去,她是愤愤不平的,有点焦躁不安的,甚至也许性格本身也是有点叛逆的,这些都必须通过她走路,站立,说话的语气和小动作来表现,不然角色的矛盾建立不起来,观众无法理解角色,冲突和戏剧性也会减弱。
那么导演为什么选择了用电影的外壳来承载一个舞台剧性十分强烈的内容?这个问题一直到后半段兆吉一个人在海边的表演,才得到解释。
当时小女儿跟他告别,说自己活不下去了,然后一个人走远,脱掉鞋子了海里,兆吉自己在原地说起了《李尔王》中和小女儿相见以及小女儿死去时候的台词:
“请不要去取笑我,我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老头,活了八十多岁了,不瞒您说,我怕我的脑子也有点不健全,我想我应该认识您,也可能认识那个人,但我不太确定,因为我全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
“你在流着眼泪吗?请你不要哭啦,要是你有毒药为我准备着,我愿意喝下去。我知道你不爱我,因为我记得你的两个姊姊都虐待我,你虐待我还有几分理由,她们却没有。”
“我可怜的傻瓜给他们缢死了!不,没有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生命,你却没有了一丝呼吸?你永远的不回来了……”
这些表演,究竟是痴呆的他,仍旧不曾忘记对于演戏的表达,还是他半真半假,也许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的真相而吐露的心声?
这些表演,只有舞台剧式表现,才能给观众一些想象的空间,也只有舞台剧式的表现,才能让这个于或疯癫或清醒的人,告诉世人,这一生这样度过,他的无奈和沉痛。
《李尔王》的最后,莎士比亚写到“不幸的重担不能不肩负,感情是我们唯一的言语,年老的人已经忍受一切,后人只有抚陈迹而叹息。”
时光也好,人生也罢,谁也无法料想走到终点,它给出的答案是什么。真正的戏剧性,往往来自来自于生活。人生这条路,走着走着,可能发现是走对了,也可能错了。但不管对错,能不能挽回,必须走到终点去,就反而有了种残酷而又坚毅的美感。
04
或者说应该叫做视觉游戏。
这个电影,总觉得画面和台词完全是两个东西。从台词当中可以知道,小女儿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重蹈她妈妈覆辙的,弟子兼女婿又是怎么回事。但台词可以把故事讲得很丰满,但这个跟画面没什么关系啊。
没看过莎士比亚原著。但是看了电影之后开始想看了。
本来对于一个我根本看不懂的电影,看完就溜是最好的做法。可是自从老爷子开始自报姓名的那一刻开始,这个电影有了一个诡异的吸引我的地方。他说他姓甚名谁,他逐渐地从远处走向屏幕,我突然间意识到他可能会走到屏幕的外面,可能上下这两道黑边框不住他。然后之后有一个特别生硬的剪辑,我还以为是自己手滑不小心拖动了进度条。
之后就一直盯着这迷之抠图效果了。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我是个业余的,我眼睁睁地看着确实有个什么东西,但是我识别不出来。
有点像天气预报的那种效果。或者领导视察效果,悬浮在公路路面上的领导。或者我小时候去照相馆拍的那种风景作为背景的照片。或者很多地方人脱离背景而存在,像极了许多年前电影院里不小心起身的人挡住了投影的感觉。
就是这个地方。好像老爷子走出了那个环境一样。而且前面一段是小女儿从中间沿着那个水泥台子很垂头丧气地走到了左侧的屏幕外面。
我说不明白,电影当中大概有三四次这样的效果。人,往往是两个,从屏幕远处跑向屏幕。有点像是踩在后退的传动带上的效果。可以看出来他们很吃力。然后,最开始仿佛他们跑了很久也没什么效果似的,但是一旦过了某个临界值,就变成了天气预报效果了。
这两次张望有一种迷之3D效果。反正是给我下了一跳。我觉得本片希望玩儿这种视觉游戏,以及确实有这种效果,老爷子的选角是功不可没的。因为这个人脑袋异常地大。大得有点违反透视原理了。
我知道这个电影根本就没抠图。所以我才会觉得,有点儿意思。这个就像微博上流行的那个说法:“活跃得像个高仿”,一个道理。有一种迷之美感。
我希望你在点“没用”的那一瞬间,稍微犹豫一下,因为如果你点了“没用”,你就有责任了。至少你有责任回答我一下,这一切仅仅是我的误会,我的妄想,还是其实是有导演的一丝用意的。
我真的是非常希望有专业的人来解读一下,这样安排画面的有意。因为这个目前我是做不到的,而且我连怎样能够做到,都不知道。
05
其实整部戏就像是里尔王一样,和那个财产分给三个女儿的国王也有点这意思,剧本编排的很好,一开始有点莫名以为只是失智老人的故事,看到中段,被男主的表演带入感太强大了,我觉得有一定人生观的人都会受不了这残酷。
再说下海默症这种在古代和旧时,就会当他们是疯了而已,可如今对待他们的方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真本人完全没有什么感受痛苦的话就还好,我不怕自己发疯,但是不愿看到我身边的人在我面前如此。可是最后,那几段表演真的让人感觉到人生如此戏剧了,他是个演员,他说 我不需要记忆,我要成为你们的记忆,能在你的记忆力或者那很重要吧。所以老了疯了并不可怕,只要拥有过活过,人生的确稍縱就逝,不能错过风景,要抓住对的人,也不要后悔。
毕竟是老题材说的总是这些,可是谁又能逃过呢?唯一不太喜欢女婿这个角色吧。和演员无关,虽然很久没看阿部宽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