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木星之卫影评观后感

木星之卫影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6:45 | 移动端:木星之卫影评观后感

《木星之卫》是一部由匈牙利和德国共同制作的科幻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01

1

在1610年,有一颗卫星被伽利略发现,离木星第二近,那颗被伽利略命名为“Europa”的卫星,中文名叫“木卫二”。

这部电影一开始用字幕解释,Jupiter's moon专指木卫二。

Europa,Europe,显而易见的联想,讲述的正是欧洲大陆上那四处奔命的叙利亚难民。试图偷渡到匈牙利的难民船,在警察的扫射下翻了船,一对各有一半小提琴纹身的父子在逃跑中走失。儿子雅利安(Aryan)被警察击中三枪,却意外地从生命的死亡处脱胎出神性,他能够凭借意念飞跃上天。而之后,有着内心创伤的医生斯特恩发现了雅利安,将他带出了难民营,还试图以神力为自己敛财。两人不断受到警察拉斯洛的追捕,在遭遇地铁爆炸后、雅利安父亲的死亡、护士的背叛后,斯特恩拼死让雅利安离开,而此时斯特恩的抢眼对准了冲破大厦玻璃、漂浮上空的雅利安。

Aryan,被后人更多知道为是印欧语系,但这个名字背后,就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宗教,亚利安宗教(Aryan Religion) ,这是19世纪英国缪勒等所假设的印欧语系各族人的共同原始宗教。这个宗教以苍天神为中心,梵语作dyaus pita,希腊语作Zeus,拉丁语作Jupiter。而这个宗教,总是并存着两种对立,诸如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暴乱,善与恶,文明与武力。

对于身陷病痛的政治家收藏家、战争漩涡中的难民,雅利安是他们所寻求的浮木,以庇护他们无所信仰的灵魂。他成为一个“奇迹”,什么是“奇迹”,是连续体上的一个断裂,是旷日之久、痛苦争乱的断裂,得以出口去逃逸。

但从自己国家流亡出去、被警察围追堵截、深受重伤的雅利安,传达出神不过是另一个悲惨的人,他的存在代表着他的既死,没有哪种秩序里有他的位置,犹如犹太人一样,是国家的过剩,是生的过剩。

而电影试图在动荡欧洲的大陆上,为雅利安建立某种秩序,失重的秩序,父与子的秩序。最为关键的一场戏,是医生斯特恩告知雅利安他父亲的去世,一个拥抱,雅利安哭得像他的孩子;而当斯特恩低下身为他系鞋带,雅利安触摸了他的头,雅利安又像他的Father。圣经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生活的信念,源于父与子的关系,由此产生的兄弟情、谅解、责任、僭越、命令、遵从、罪孽等等,以此来理解自然与生命。

而当这个情节来到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却被观众提问,这是不是有同性之恋的倾向,导演直接回答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ay。

2

欧洲,战乱,宗教,神迹。是这部电影散落在各个真实影像与虚构故事之间的主题,文本的薄弱不足以去撑起整部影片的宗教意义,而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摄影,它用摄影去诠释了神性。

《木星之卫》极尽了影像作为幻觉的功能,在力比多溢出的目光下,影片带来了漂浮摄影。且不说是否炫技,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让·雷诺的影像是液态-感知,《木星之卫》的影像就是气态-感知,借由技术从普通影像中解放出来的分镜单元。真如同嗑药一般,以纯视效、纯音效的感知,取代人类官能的感知。

它呈现了漂浮感,“被抛入世界”,这是人所不能体验的感知。不管是《盗梦空间》还是《地心引力》,它们所呈现的漂浮是一种稍显冷漠的静观,而这部电影的漂浮摄影,成功诱发了类似于宗教的幻象体验。这种体验,如同保罗·乌切洛用直径13英尺的彩色玻璃所传输出来的魔力——那镶嵌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里的《基督复活》。宗教改革之后,反对一切幻象经验;而在当下,幻象经验再次降临。

导演是将既人既神的特性赋予了摄影机,使之成为游荡在诸角色和事物之间的匿名视点。

这种操作在各种电影里都能追寻踪迹,荷兰导演Morgan Knibbe在2014年就带来一部有着幽魂视角的纪录片《行过天堂之火》,如出一辙的开场,难民的船翻在夜晚的海,坠入深海的亡魂从肉身拔出,于是摄影机就成为这亡魂之眼。

记得在《木星之卫》开头,电影眼睛就非常霸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难民从在树林里飞速逃跑,摄影机一路横拍,直到中枪倒地,死人被赋予神性而一跃升天,360度的旋转,这是一镜到底。而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雅利安一路飞升到边上的一座高楼上,这也是一镜到底。摄影机与雅利安一同解放,也将观众一同拉至云端,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最适合做成VR的影片。

再如当警察追踪到医生的家里,雅利安从高楼外漂浮而下,他的影子投射在墙面上,一路向下,百态人生。而真正让人兴奋的是当影子与雅利安的脚尖在地面相会,是神性的一刻,这是对“降临”最影像化的诠释。

除此之外,帕索里尼所定义的自由间接主观镜头也在影片中屡见不鲜。当摄影机在各个难民聚集地游荡,有两个孩子发现了摄影机,对着它比手指扫射击,这是电影眼睛人格化的例子。而之后摄影机又以低机位跟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又撞上去,这是电影眼睛物化的例子。

但不够巧妙的,就属最难拍的房间翻转,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失重广告,那一片段的镜头是可以被剪掉的,难免有炫技之嫌。

对《木星之卫》的批评很多,但其实我们不可否认,他在某些感知呈现上,有着更高的价值。

02

1,将欧洲难民与我们的灵魂信仰关联 (超现实) 

2,导演是匈牙利中生代导演中代表,科班出来。

3,在拍摄时大胆使用了一位舞者,呈现出自然放松的升空状态。

4,导演往往会创作阶段便寻找摄影师, 前期找布景设计 ,因为电影是视觉艺术,。

5创作往往寻找具有象征性的东西,赋予其意义。将作品当作雕塑,大概经过半年准备阶段。观察社会、捕捉题材,从而打上个人印记 。

6,对于未来影片蓝图的刻画是导演最重要的事情, 有无电影感和导演定的调性相关 ,基调则多与个人体会相连。

7,好莱坞制作人会看欧洲电影挖掘欧洲导演,导演希望能有一天到达好莱坞,进而辐射全球。

8, 选择好一个演员等于讲好了一半故事,演员脸能够讲故事,身体可以表达情感,即便没有好的摄影师也可以拍出优秀影片。导演之前会为演员拍照片,搭成一个树贴在墙上长久观看。与演员吃饭、兜风,也要注意沉默的部分。

9,匈牙利电影百分之八十由政府投入,好的影片会成为下一部的基础。

03

《木星之卫》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互相救赎的故事。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群难民在偷渡,前景这个人物就是我们的男一。

这群人是叙利亚的难民,他们进入了塞尔维亚,从塞尔维亚想要偷渡过这条河,河的对岸就是匈牙利。

男一的线索靠这场戏就交代清楚了,一个难民男孩。

由于警察的阻截,这个皮筏艇就翻了,所有人都掉进了冰冷的河里。我们的男一上岸了就拼命往前跑。

这里摄影机开始有一个长时间的横向跟拍。它的整个纵深性构图中,偷渡者是分了几个景深层次,前景后景全是人。

这样的长镜头使用完全是为了让我们观众有写实的感觉。

在警察的追逐下,男主中枪倒地。

注意这个倒地之后相对有点奇怪的镜头。后景当中,有血滴升起。

男主一上来就死了?

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

这是全片第一个,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悬念设计。

随着整个音乐渐渐强起,我们看到一个超现实的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非常震撼。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超现实画面是如何拍摄的。

男二呢,是一个医生。

由于出了一个医疗事故,他被发配到难民营地去做医生。

这天,他的病人就是那个中枪后有超能力的男孩。

和死而复生的男孩比,医生就是个俗人。

所谓俗人,其实就是那些不太相信神迹,也从没有见过神迹的人。但是此刻神迹就由这个男孩带来了,医生是被震撼了。

其实看到这样的场面,每一个人都会被吓坏的。

另一方面,警方正在追踪失踪的难民男孩,而男孩恰恰是被医生救出去的。

警察成为医生、男孩这两人关系的一剂触酶。

医生虽然目睹了神迹,但是还是被他的俗人逻辑的惯性推动。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这个男孩来谋利。

医生用男孩的超能力去欺骗无辜的人,男孩很生气,他受不了这种不善良的行为,扭头就走。两人的矛盾正在于此。

两个男人相互拯救,在空间上常常是分分合合。

这里用一个比较自然的处理,让他们两人分离。

摄影机又是一次跟拍,医生追着地铁跑,突然地铁里就来了个爆炸。

公共场合的爆炸袭击都是欧洲的现实。

所以这部影片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又非常写实。

《木星之卫》的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是匈牙利人,他也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常客了,俗称“戛纳系”导演。

75年出生的他33岁就凭借作品《三角洲》首次加入了金棕榈奖和费比西奖的角逐。

两年后他的《弗兰肯斯坦计划》二度冲刺金棕榈。

今年他卷土重来,带着《木星之卫》第三次尝试摘下金棕榈的桂冠。

他对于镜头语法是非常工整的,我们来看看他这种工整式的处理。

这是一场重逢戏,起到两个作用。

是医生对男孩有一个承诺,帮他寻找父亲的下落。医生先把男孩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告诉他“你的亲生父亲没了”。

其实这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承诺,那个父亲死了,但是他有了这个新的父亲。

你看这个系鞋带的镜头,这就是导演的工整之处。他们两人的关系现在是如父如子了。

但是系鞋带的同时,男孩的手轻轻一碰医生的头顶。

医生抬头仰望男孩,男孩又是他的天使,是他灵魂信仰的知音者。

所以他们两人如父如子,谁是父?谁是子?

可能是互为父子。

把这样一个超能力男孩的身份赋予一个难民,让他在欧洲逃亡,以此来唤醒更多缺乏信仰的人们,这正是本片导演一个绝妙的设计。

警方地面和空中全面出动,要缉拿男孩,完全把他当做一个恐怖份子来对待。

争夺男孩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警察,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即将被拯救的人,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这部影片为何在一大批表现欧洲难民潮的同类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

这部影片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这部影片教会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04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一直有种强烈的惋惜感,如此有创意的点子,却变成如此一部尴尬的作品。《木星之卫》绝对是现今所有探讨难民问题的电影中,视角最独特的一部。为一个难民男孩附上飞天的神力,将他化身为天使般的存在,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想法。透过这一个天才的设计,导演想借此隐喻欧洲人的信仰缺失,隐喻欧洲的道德困境,隐喻理想欧洲的远去,连片名《木星之卫》都起得相当有意思,那颗木星的卫星,其名正是“欧罗巴”。

但很可惜的是,这是一部空有隐喻却毫无实在支撑的电影。空洞的剧情、无逻辑的人物动机和单薄的感情塑造让一切隐喻都丧失了意义。在经过开头惊艳的几个长镜头之后,电影很快就陷入了混乱的叙事,一直到最后的结局。

然而《木星之卫》的摄影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好几个镜头堪称神来一笔,尤其是有一幕主角从天上缓缓降落时,镜头跟随他映在建筑物上的影子一路下落,最后随着影子的尾巴回到主角身上,这一段的设计实在让我喜欢。这种颇具灵气的运镜在《木星之卫》中比比皆是,让我更惋惜电影整体的失败。

导演想把难民塑造成带来福音的使者,但到最后,这一点都如飞在空中的主角,虚无缥缈得毫无落脚之地。

05

《木星之卫》:今年欧盟电影展第一个差评,全片只合适一个形容词:做作。

设定别扭,表演尴尬,台词矫情,强行贴热点,角色动机make no sense at all!感觉导演就是自己想了一个很牛逼的场景(第二处反重力神迹很“地心引力”但还是蛮好看的,公路追车视角也很不错),然后往上使劲儿拗剧情——不伦不类的那种。

你以为是科幻片他跟你说人伦,你以为要走难民题材了,它傻逼兮兮地开始和你说神旨。强造气氛又死了又爆炸,强行扩充人物黑历史又强行顿悟,情人之间毫无chemistry。

父亲是木匠的难民男孩暗示的就是上帝吧,但拿叙利亚难民(大概率穆斯林)搞上帝天使那一套,火车站那句恐怖分子的“安拉至上”,对比起来不很讽刺吗?

故事整体欠缺逻辑——不知道警察为什么要紧咬,不知道医生在拿命搏什么,不知道护士长为什么跳反,不知道他们所谓“逃跑”去五星级酒店开房有什么屁用。

这样的塑造完全不能带给观众共感,没有一个人物是讨喜的。观影过程是完全脱离的,偶有几处牛逼摄影,评价的时候人也是脱离戏外的。

最后冲玻璃那里想起了《妈咪》。什么?多兰已经到了要被致敬的年纪了你莫不要吓我?

前半小时镜头神乎其神,其实我是很期待的,越走越不是味道。从50min之后开始期待它快点结束,90min后开始抠指甲。到最后坐立难安,最后一次神迹不美又无趣。四不像,4分可弃。

《木星之卫》:今年欧盟电影展第一个差评,全片只合适一个形容词:做作。

设定别扭,表演尴尬,台词矫情,强行贴热点,角色动机make no sense at all!感觉导演就是自己想了一个很牛逼的场景(第二处反重力神迹很“地心引力”但还是蛮好看的,公路追车视角也很不错),然后往上使劲儿拗剧情——不伦不类的那种。

你以为是科幻片他跟你说人伦,你以为要走难民题材了,它傻逼兮兮地开始和你说神旨。强造气氛又死了又爆炸,强行扩充人物黑历史又强行顿悟,情人之间毫无chemistry。

父亲是木匠的难民男孩暗示的就是上帝吧,但拿叙利亚难民(大概率穆斯林)搞上帝天使那一套,火车站那句恐怖分子的“安拉至上”,对比起来不很讽刺吗?

故事整体欠缺逻辑——不知道警察为什么要紧咬,不知道医生在拿命搏什么,不知道护士长为什么跳反,不知道他们所谓“逃跑”去五星级酒店开房有什么屁用。

这样的塑造完全不能带给观众共感,没有一个人物是讨喜的。观影过程是完全脱离的,偶有几处牛逼摄影,评价的时候人也是脱离戏外的。

最后冲玻璃那里想起了《妈咪》。什么?多兰已经到了要被致敬的年纪了你莫不要吓我?

前半小时镜头神乎其神,其实我是很期待的,越走越不是味道。从50min之后开始期待它快点结束,90min后开始抠指甲。到最后坐立难安,最后一次神迹不美又无趣。四不像,4分可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木星之卫影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930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