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幼子》同样是一部来自日本的电影,根据重松清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画面震撼,纷繁复杂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01
相比这个不明所以的大陆译名,我更喜欢港台版的《亲爱的外人》。本片位列2017年度《电影旬报》日本十佳第四,同列的还有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有趣的是,如果不是看过影片简介,我会严重怀疑本片就是是枝裕和的作品,因为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故事编排,都像极了是枝裕和擅长的家庭伦理剧格调,而《第三度嫌疑人》反而跳脱了是枝裕和一贯的叙事逻辑,讲述了一个温吞平淡的故事。《亲爱的外人》讲述的是两个非原生家庭面临的亲情伦理考验,这点也与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异曲同工。本片意在表达的是,“父母”角色(本片以父亲角色命题)除了生物学上的血缘定义,更应该注重其丰富的社会学内涵。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格列高利式造物”,“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生存本能,更有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与情感。在影片为传达这一主旨所动用的所有影像技巧里,最吸引我的是深情而克制的镜头语言,大量固定机位和中远镜头拍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中性的观察视角,让观众在精当的打光和远近景快速切换中体会影片深沉而丰沛的情绪流转,这在开场的父女游乐园和中篇利用关门对合家照产生的自然打光变换两场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最后来说一说影片的男主角浅野忠信,算上本片,今年已经看了三部浅野忠信的电影,另外两部分别是网飞的新作《局外人》,一部是马丁斯科塞斯旧作《沉默》。浅野忠信的戏路真的很宽,他对各类角色的演绎总能抓住人物最核心的特征,尤其是他丰富而准确的表情赋予了角色鲜活的个性。在本片中,浅野忠信的表演完全应和了影片的基调,一个以家庭至上却又深沉内敛的男人,面对孩子对非原生家庭的情感困惑,他自己也渐渐陷入家庭伦理的道德僵局,虽然想过放弃,有过抗争,但最终他还是选择默默承受,以一个男人的隐忍和担当,渐渐化解了一场死局,也极好地诠释了“父亲”角色的社会内涵。
02
什么叫人生死结?就是让你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手足无措的生活境地。比如《亲爱的外人》男主人公田中遇到的情况:和前妻生的女儿纱织,父女互相都惦记,必须时常见面,现在妻子和前夫生的大女儿小薰,则以去见人渣生父来威胁他必须把心彻彻底底放到现在这个家里,不准再跟纱织见面——生女和继女,都是小女孩,哪个心伤得起呢?
人生死结最令人痛苦的倒还不是局面的复杂,而是各方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并非正邪好坏对错之争,真若那样,反倒简单。纱织随生母与继父生活,虽然继父对她很好,但非血缘关系就算同住一个屋檐下,还是会有隔阂,与生父田中的感情维系就成了纱织的精神支柱,这根线如果断了,纱织的心灵会遭受重创;小薰的情况更复杂些,她跟抛弃妻女的生父倒是没什么感情,对继父田中的感情却很深,毕竟养了她四年,对她视如己出,可现在母亲要给继父生“他们”的孩子,继父的爱还要跟他的生女分享,眼看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完整父爱母爱的希望就要彻底泡汤,她当然会抓住一切机会搞事情,把这个原本就“畸形”的家庭整的鸡飞狗跳,以此刷她的存在感。
两个女儿没有错,田中呢?他简直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前妻重事业轻家庭,好,放你走;现在的妻子一人带两个女儿,好,我们结婚吧;对纱织和小薰,那也是一碗水端平,绝对没有厚此薄彼。最可贵的是,面对职场压力、生活困局,田中发过牢骚,甚至游走在崩溃的边缘,但他从不打骂家人,也不搞隔夜的使脸色,第二天起来,还是像个男人那样努力奋斗。所以,人生死结这东西是不挑人的,只有幼稚鬼才真的相信好人有好报,它就是这么发生了,被过往一件一件正常的事情引发,每件事你都处理得正确妥当,丝毫不影响它出现的时机和强度,要命的是,你就是想怪罪谁,都找不到对象。
田中设想过以某种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来打开这个人生死结——把孩子打掉,跟妻子离婚,一了百了。可是,他很清楚,一旦这么做,他和妻子的人渣前夫就成了一路货色,妻子和她的孩子就会受到二次伤害。枪毙了这个方案,他束手无策,于是选择了最笨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好好爱小薰。她想要见生父,田中不管她说的是不是气话,创造条件完成她的心愿,发自内心地尊重她,让她深切体会到自己对她的爱不会因为他还有生女,或者马上要有新的孩子而打折扣。
《亲爱的外人》归根到底是一部歌颂爱的电影,拍得非常内敛沉静,这个主题藏得也比较深,这也是我用我最反感的描述剧情方式来写这篇观后感的原因——你能直接捕捉到最好,万一看完了觉得影片表达的东西有些晦涩,希望这篇文字能够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爱,真的能融化一切,小薰和田中尽释前嫌,田中的人生死结终于打开。但最能体现爱之伟力的其实是影片的副线。继父病重后,纱织为自己并不十分难过而感到不安,担心继父去世时哭不出来。可在继父咽气的那一刻,她才明白他对她的爱——面对这个与自己有隔阂的继女,和田中一样,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到死都认认真真地爱着这个女儿。纱织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只能以此表达对继父的愧疚,感恩这个在她成长过程中参加这场爱的接力赛的男人,没有掉棒,砥砺前行。
尽管去爱。
03
导演的功力很强,有原著小说做支撑的故事也足够厚重。唯一让这部影片成为不了经典的原因在于,故事本是重组家庭内部一个父亲的成长,后半段却借助了前妻丈夫的死亡来完成对父亲身份的理解,相当于观众在感受主人公的时候,多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外力,反而让人从人物的痛苦中跳了出来。
《生在幼子》讲述了男主人公的妻子怀孕,家庭变得混乱。过继来的大女儿要求和生父见面,男主帮助她联络生父,但大女儿并没有出现,家人和好如初。
一部各方面水准都在线的电影,怎么就总让人觉得不够优秀?还是在表达的共鸣上出现了问题。
故事中呈现了男主人公的三个面,现在的家庭,过去的家庭以及工作。
工作这个层面是对男主人公的塑造,他是一个更看重家庭的人,以至于本来被领导看好却落得被发配仓库的下场,生活已经麻木无趣。
现在的家庭里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父亲。面对两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他一直表现出很包容的爱,隐忍自己的情绪,所以在爆发时格外的有力量。他还一直向大女儿隐瞒了生父不想见面并勒索的真相。
问题就出在过去的家庭这里。情节并非不优秀,只是导演要表达这条线是男主人公的心结,所以使故事上显得旁枝末节的线反而提供了主要的改变的力量。前妻告诉男主不要只问原因不问心情,而前妻丈夫的去世则让男主重新理解了父亲身份。这样讲故事就没顺应观众的心理预期,没能看到现有家庭内部的更多变化,去理解电影、感触电影上有些断层。
确实导演也在前几场铺垫的就是和前妻孩子的对话,后半段的故事走向也因此达到意料之外。但是这种方式,在表达上就是会有瑕疵,不是最好的方式。
04
比起《生在幼子》,更喜欢台译的《亲爱的外人》这个译名。
亲爱的,外人。
夫妻,父女,母女,不论对方是谁,也许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候,突然觉得所有人之于自己都是外人。孤独,无力,在黑暗中弥漫开来。
两个外人,主动靠近,形成了亲密的关系。然而在一天天的相处中,矛盾也在一天天的积累。
为了能继续在事业上拼搏而打掉孩子的妻子,面对妻子的隐瞒而愤怒的丈夫。
这本就是一个对女性不甚公平的职场世界,孕育抚养一个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对意味着女方要“被迫”退出。然而作为丈夫,作为孩子的父亲,自然拥有知情权。很难去分析这两个人的对错。虽然作为女性,私心是站在妻子这边。毕竟大多数时候,总是妻子在牺牲在付出,而丈夫至多不过轻飘飘的一句“可以找人来帮你”。
看,一个人以为很困难的事,在另一个人眼中,却很简单。
人和人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
两个外人结合,成了夫妻。以为世间再也没有比彼此更亲密的人了的时候。
然而人与人之间,相处愈久,越容易出现各种摩擦。也许正应了那句“远香近臭”的话。与血脉相连的人不同,本是互不相识的夫妻二人,仅凭心底曾经的海誓山盟,又有多少人能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分歧之后,依然站在彼此身边?
与夫妻不同,再婚家庭,继子女却是被动的与继父母由外人成了亲人。
与小薰不同,纱织是懂事的令人心疼的孩子。融进了自己的新家庭。为自己“为什么不能像爱妈妈一样爱继父”而自责难过。生父告诉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对方不是你的亲爸爸啊”。残酷而又现实的语句。以为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以为已经和真正的一家人一样,然而却还是突然发现,差了那么一点,不知道差在哪里,因何而差。
还有那血脉相连,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被称之为外人的亲人。
却依然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许多顾虑来。即使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却还顾虑着。只因为他已经有了新的家庭,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爸爸,所以不想去打扰。带着不由自主的客气,疏远,像朋友而非父女。
如果说纱织顾虑是为了父亲,那薰的生父的出现,似乎是在验证着“可怕的是当人父母不用考试”这句话的正确性。被明码标价的女儿,仿佛只是一件商品。还有曾经的暴力相待。即使血脉相连,却是比外人还不如。有着这样生父的薰,曾经对继父也是真心的笑着过的。但是,也许她一直在恐惧着吧,面对继父,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观影的前半场,是因薰的任性而气愤的。然而,对于一个小六的孩子,或许是自己过于苛责了。
她也不过是个孩子。曾经有一个家暴的生父。虽然后来有了一个待自己很好的继父,但是继父也有自己的孩子,并且时常会去见那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姑娘。而过不了多久,家中又将要诞生一个继父亲生的孩子。一个和自己和妹妹不同的宝宝。开始任性,开始与父母作对,甚至说想见生父。或许真的,只是缺乏安全感罢了。
画一个圈,只有自己站在圈内,而圈外的所有人之于自己,都不过是外人。
外人与外人的交流,无法探知对方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轻轻的伸出手,尝试着触碰彼此,试探着彼此能坦诚的最后的底线。一不小心过了线,被灼痛了双手。不敢再向前,只能徘徊在对方的门前,等待着时机。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总会有结果的。或好或坏。毕竟,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避免与外人交流。
一个新的生命从诞生起,就是在与一个又一个的外人建立着关系。
总有机会对着对方说:
亲爱的,外人啊。
遇见你,真好。
05
像是某种机缘,连接看了《细民盛宴》和《生在幼子》两个反映再生家庭的作品。一个着力描绘了女儿眼中的亲生父母、继父继母,变动的亲缘关系;一个以父亲为第一主角,讲述他在再生家庭中如何面对再婚妻子、没有血缘的一双女儿和即将出生的亲生孩子的故事。前者被称作“世情小说”,涌动烟火气,笔法克制,哀愁满怀;后者是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愁也愁,可是无论过程多么艰难,还是奔着美好的结局而去。同样题材放在中国可能会是卖惨的,非叫人好好掬上一把泪;又或者过于写实,好像就是在大银幕上观赏自己的生活,同样也看不到希望。也可能日本有它做励志片的天然优势,而这部《幼子》并非通常的励志片,却真正起到抚慰人心怀抱希望的作用。
日影将残酷留在青春,将美好与惨烈都推向极致,既然人活过了青春期,在俗世中摸爬翻滚,再不圆满也都是喜剧。浅野忠信饰演的父亲是一个下班不去应酬,要给孩子洗澡的顾家好父亲。对照他的前妻却是事业型女性,因为生孩子影响工作而将孩子打掉(或许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是对浅野忠信的背弃,分手是早晚的事)。田中丽奈饰演的现任妻子曾有一个烂人前夫,她每天亮着灯等丈夫回来才睡,如若不是家暴,就算是他丈夫把她和孩子卖给别人,她都不会想到和他分手。每个人都有其归宿。顾家的和顾家的在一起,优秀女士找更优秀的,烂人落得孤单一人自在逍遥。每个人尽管不幸,似乎又都是幸运的,除了那个稍嫌突兀的烂人前夫。很多人一旦结婚,连修正的勇气都没有。不要说志向性格不合,就是存在家暴这种严重情节,也都很难亲手解除婚姻关系,独自去生活。
居家好男人不要,非要离婚的,也只有寺岛忍扮演的前妻了。我始终不认为他们有什么必须分手的原因。她来找他跟他说,她现任丈夫不久于人世。车子停下的时候,她说,你总在问我原因,为什么打掉孩子为什么要离婚,你从来不问我是什么心情。女人要强的心理蛮微妙的。一方面她需要丈夫听她诉说,深度沟通;一方面她并不寻求丈夫的意见,独断专行。这样的女性我只有抱着叶公好龙的心理暗暗欣赏,断不会放诸自己身上。他们像很多大学时期走来的恋人,因为不舍而结婚,因为价值观差异而最终分离。
我是不太相信一个人可以如何好。当浅野忠信当着孩子们面对田中丽奈说,我们结婚吧。这几乎可以说是后者值得一生珍藏的时刻了,即便他们后来还是分手的话。真是比知音还知音,比童话更童话。浅野忠信只是“好”吗?只是愿意去保护一个弱女子吗?他其实是需要一个家,有女人和孩子。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他的许诺,与其说他来帮她,不如说她也在填补他。
继父难为。再生家庭的幸福基于孩子对于新家庭成员的接纳。以叔叔的名义帮衬我们,和以父亲的名义照顾我们,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生父万般不好也是亲生父亲,继父再好也是别人的父亲。所以这部片的戏眼在于亲子关系,而非他和他的新妻子。片中换锁一幕还蛮家庭肥皂剧的。幸好这个场景到高潮处摄像机向后拉,从他家幽暗的走廊推出,远距离观看这些痛苦的人们,有悲悯也有冷静。没有这一拉,尽洒狗血,那就只是肥皂剧。
和前妻生的是女儿,现任妻子带着的是两个女儿,即将出生的孩子将是男孩,孩子的性别都是有意的安排。非亲生的两个女儿对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继父走进她们家庭的时候,小女儿还很小,扎着羊角辫,母亲抱在怀中,大女儿已经是半大不小的上十岁儿童,对生父对记忆颇深,等“叔叔”真正作为“父亲”的角色进来,她刚好长成敏感多愁的小少女。她对他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不是家庭变故,两个大女儿都会像那个小女儿一样,对父亲满是依恋,无忧无虑。女儿对待父亲,以她独有的阴柔方式,或许是需要爱的宣誓或许是害怕再度被离弃的抵抗。她们如此脆弱,又如此多刺。
看见浅野大叔饰演着为家庭矛盾抓耳挠腮的居家男人总还是怪怪的。即使是普通上班族,他也是那种保留纯朴本性的人。他想陪伴家人,给孩子洗澡;降职了,从办公室出来干那种机器人的活,他也要担负家庭生活,毫不松懈;他“出钱”让女儿去见她生父,在家里被女儿的冷暴力虐千百次,而始终颜色不改。这样的人就算磕磕绊绊,就算不得不重新选择,他总会找到他的避风港,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家。
这里面最坚强的不是带着两个女孩的母亲,也不是气质独立的前妻,而是那个烂人前夫。他要多大的决心才能将自己伪装成烂仔、流氓将自己和家人生生割离。给钱才肯见女儿,未必是他爱钱,他只想装作对她们毫不在乎,也使她们知道我到底就是烂人一个,不必挂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