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南汉山城影评观后感

南汉山城影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7:40 | 移动端:南汉山城影评观后感

《南汉山城》是一部来自韩国的电影,影片剧情丰富,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还可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01

近两年内最佳历史剧无疑了。大师级的镜头、色调、场面调度,凝重感直追《天国王朝》,虽然在宏大叙事架构上略逊一筹,但人物刻画、矛盾冲突刻画上更胜一筹。无论可看性、历史还原度、内涵哲思各方面都处理得当,达到一个各方面较为均衡的状态。

相对于之前的一部《代立军》,无论题材处理还是叙述手法都超出一筹,毫无疑问。朝鲜也真是多灾多难的国度,刚经历壬辰倭乱,又来“丙子胡乱”。鬼子前脚刚走,后面就来了蛮子。把“光海君”赶下台的,正是本剧的主君仁祖李倧。光海君疏远明,亲近清。仁祖反正,重投明的怀抱。清军于是大举来犯。仁祖出奔,拒守南汉山城。弱国无外交,小国政治更多的是仰仗他人鼻息,看他人脸色,很无奈。

兵临城下,事极窘迫!剧情围绕城内主和与主战两派争斗展开。礼判金尚宪(金允石)主战,鹰派,性格坚毅刚正,手段也更毒辣。开篇一个血淋淋的小事件让人留下深刻映像,手刃领路的渔夫。不仅完整地交待了人物性格,而且突出战争的残酷。战端一开,在这修罗道场中,黎庶百姓如草芥。这类开场在《大菩萨岭》中也能看到,并不算稀奇。

妙的是渔夫的小孙女阴差阳错又被礼判收养,这一对人物矛盾设置堪称妙笔。即对礼判的心狠手辣作一次修正,又将一对仇家捆绑在了一起,又深深地埋置一个悬念。回想起来,我其实是从这一段落开始真正入戏的。

与《天国王朝》一样,影片中也有一个铁匠(打铁的戏份拍得不太理想,锤子太小,敲击声不合拍,瑕疵)。不过本片中的铁匠戏份不重,似乎只起到代表平民百姓视角的功能。在接受礼判的重托时,一番对话不卑不亢:

礼判:“如能送达檄文后回来,主上会予以厚赏。”

铁匠:“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主上。殿下以及士大夫们是献上城池还是献上性命,都与我无关。像我这样的人,只要在夏天播种,秋天收成,冬天不饿肚子,我们的愿望仅此而已。”

对铁匠外出搬救兵一段处理得浓墨重彩,最终却无功而返,节奏似乎有点异样。可能导演或原著对铁匠这个角色有点偏爱。他在后有追兵(契丹人?)的情况下爬上绝壁,结果绝壁上站立的正是清军,清军发箭把契丹人射跑,反而救了铁匠一命,构思巧妙!

在主战或者主和的选择上,个人更多的是站在主战的立场上,认为吏判崔鸣吉(李秉宪)对敌人低声下气,一意媾和,不配称为人臣。随着矛盾进展激化,对吏判的看法逐渐转移。

尤其在剧情三分之二处,两人终于在堂上暴发一番大辩论,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礼判(金允石):一个国家的君主,在面对蛮夷的时候,应该接受光明正大的死。怎可在全天下的百姓面前耻辱地乞求活命?微臣无法旁观、侍奉这样的君主!请在此地砍了微臣的脑袋!

吏判(李秉宪):到底什么是国君?就算是在蛮夷的脚下,只要能为了自己国家的百姓创造活路,才是微臣和百姓跟从的国君。请先砍了微臣的脑袋,请殿下忍受这份耻辱。

两者站立的角度不同。礼判的逻辑是主君身为国家的象征,是百姓的代言人。一个君主的跪地求饶,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君主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舍生取义,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吏判则认为在生存面前,一切大义凛然都是虚幻。没有种族的存续,谈不上尊严与体面。

如果这一番庭争中,两者还是旗鼓相当的话,那么后来在递交降书前一刻时,君臣一番对话后,我的好恶明显向吏判崔鸣吉倾斜了。

吏判:殿下,以后不要抛弃尚宪,他是这个城内,唯一的忠臣。

仁祖:爱卿也是寡人的忠臣。

吏判:臣,以后便是万古逆贼了。

 吏判在明知要被万世唾骂的情况下,仍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礼判辩解,称他是真正的忠臣,并提醒仁祖,这样的忠臣才是可靠的。他与礼判的政争,完全是超脱个人利益之上的。对士大夫阶层而言,失节事大,名节超越个人利益。但吏判为了种群的延续,自觉背负上逆贼的骂名。或许,他背负的东西要比别人更多……

虽然这么说,但到影片末尾,个人情感又一次转移:仁祖向皇太极行三叩九拜之礼的同时,礼判自裁而亡。这时候,我又完全倒向礼判了。人就是这么善变的动物啊!!

许多战争场面的细节惟妙惟肖,血淋淋的人头真假难辩,啄食人眼的乌鸦活灵活现。能听到真正的满语也殊为不易,皇太极御诏招降一段,全场满语杀气腾腾。接触战时动作稍欠力度狠劲。

  城破后清军入城,居然只烧明朝文书了事,简直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战争的残酷程度超越任何人的想像,这样一场野蛮的战争,最后突然以这样文明的方式结束,无论如何不能让人信服。难道说,这就是艾略特所说的“世界结束的方式”?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

ps片尾中的石碑:大清要求朝鲜为其立功德碑,于是两年后该碑被竖立在今大韩民国首尔特别市松坡区的三田渡,故通称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记述与歌颂了皇太极平定朝鲜并加以怀柔的“恩德”。

02

小时候一直很想问一个问题:如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后仍然没有打败夫差雪耻灭吴,那么如此苟活一生是否还有意义? 我们中国人在意结果,吕后受匈奴单于冒顿调戏,忍辱送美女在前,汉武帝灭匈奴在后;韩信受胯下之辱,后终于成为将军出人头地……那么要是没有最后的成功呢?仅仅是为了生存忍辱是否还有价值?《南汉山城》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对于韩国电影,我一直不吝赞美之词,它不完美,但它极具个性不受束缚。我一直说它就像一个少年,敢打敢杀,横冲直撞。但是这部《南汉山城》让我对韩国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它完全没有了以往用力过度、煽情猛烈的毛病,也没有丑化敌人和政府、民族自豪感爆棚,它冷静客观且克制成熟,是一篇相当水准的史诗级作品。精良的画面、六大明星联袂出演,角色分配平衡和谐,功力深厚,既不抢戏也不浑水摸鱼。

内容来源于历史真实事件——丙子胡乱。1636年皇太极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宁死不跪,朝野上下对满清“大清皇帝”的表述嗤之以鼻。1636年12月,皇太极亲征朝鲜,渡江之后,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之下。朝鲜不敌清军,仁祖逃往南汉山城。

朝鲜从王到大臣到百姓在几乎失去全部国土后,仍然坚持了47天才宣告投降,中间充满了求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也有投机的骑墙分子中间和稀泥。崔鸣吉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只身前往敌营,面对清军的下马威毫无惧色,但他主张开城投降保存性命,他认为活下去才有希望。

礼判金尚宪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肝义胆,一心秉承大义,视汉族大明政权为正统的少数强硬派。在被引路老人带到目的地时,听说老者还要为了几斗米而引路清军时,痛下杀手,但同时好心收留了老人的孙女。他坚决反对议和,誓要与清军抗争到底。

崔鸣吉和金尚宪这两个人,主张截然相反,一个是为维护名分大义坚持道统的抵抗派领袖,另一个是为保全君王社稷和人民而委曲求全的议和派政首。一个是理想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却能惺惺相惜,相敬如宾,他们政见不同,也有冲突,所有的交锋仅限于对国家出路的争论,没有沦落到庸俗的派系斗争,甚至彼此之间有欣赏和维护。

朝鲜仁祖面对危局时过于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但仍能看出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一个疼爱儿子的慈父。他不想背负千古骂名,若不顾气节,他如果承认满清政权不会被围四十多天。他太知道投降意味什么,于是始终对勤王军队抱有希望,对抵抗清军抱有幻想。当红夷大炮轰碎了行宫的墙壁,同时一起轰碎的还有他残存的一丝不想妥协的侥幸,等待他的将是对皇权赤裸裸的尊严践踏,蓝袍素衣,臣子跪礼,妻离子散。这一刻他的内心是挣扎的,我要活下去,成了面对群臣最后的苟延残喘!

片中还刻画了以大臣金鎏为首的一众骑墙派,他们见风使舵,自命清高,一开始都极力反对崔鸣吉的投降主义,满口大义凛然,道义天命。可当战局不利,皇太极真的率领大军御驾亲征时,这些骑墙派,从要诛杀崔鸣吉到开始支持他的想法,纷纷要求任宗考虑大局,保全宗室。

《南汉山城》没有仅仅停留在战与和的表层对面之上。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两难的选择上升到了生与死的哲学性选择之中。到底什么是“轻如鸿毛,重于泰山”,所谓“生死”的标准又从何评判。百姓的追求只是“夏天有地种,秋天有收获,冬天不饿肚子”,他们其实并不在意谁来当统治者。于是,开场的老头给朝军带路啥都没得到,所以会选择为清军带路。出身奴隶的通译投奔了清军却一跃成为重臣。我们无法武断地说,像老头和通译投敌就是错的,他们没有从自己人那里得到起码的尊严却被要求卖命。

照片里是清军的一个翻译顾问,当领相金鎏低声质问他:你也是一名朝鲜人,为什么要帮清人?他回答:“我的父母是奴隶,我也是奴隶,在朝鲜这个国家里,奴隶根本不是人,以后不要说我是朝鲜人”。既解释了当叛徒的原因,也不再脸谱化。孔子老人家都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即使是对清军,影片也不愿贬低和丑化,明明可以在短时间内一举灭国,皇太极仍然守信等待投降。而初初看来极其窝囊的朝鲜国王,那悲情的换服步行出城,伏地请罪,那苍白的脸,微颤的唇,屈辱的泪,最后还是换来了老百姓的春种秋收平静度日,一个王最大的职责无非也就是保他的子民能活着,好好活着,哪怕下跪哪怕投降,更何况他苦苦坚持了47天,别说大明,就是400多年后的我都感动得无以复加,谁说国家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韩国人,选择了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作为电影的题材,且不美化自我回避伤痛,也不丑化敌方凭空YY,甚至没有反战情绪,视角平和深刻,真正了不起。

03

作为韩国电影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其电影中深重的文化、历史内涵着迷,前几年《辩护人》、《鸣梁海战》,到最近的《铁雨》、《暗杀》,都把朝鲜半岛过去几百年的荣辱兴衰翻了个遍。 (当然现实题材的也很多佳作,譬如《黄海》)

最近刚刚看完的《南汉山城》,则是把这股历史片的潮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反映得是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不久率领清朝军队攻打朝鲜的事件。这是清政权第二次攻打朝鲜,因爆发于丙子年,故而又被称为“丙子胡乱”。

2011年有一部电影《最终兵器:弓》也反映了这段历史,注重于两军战士之间的对战(朴海日参演了这两部电影)。《南汉山城》则着墨于庙堂之中,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争议。敌军大敌押境,朝鲜皇帝(仁祖)从京城汉阳带大臣们逃到南汉山城,四面楚歌,援兵遥不可及,城内官兵则饥寒交迫。城内以金相宪为代表的主战派坚持皇帝应该坚持战斗到底,拼死抗争;以崔明吉为首的主和派则认为应该忍辱负重,苟活保命。电影故事和历史一样,最终以仁祖对皇太极三拜九叩,臣服清廷,切断与明朝联系而告终,史称“丁丑下城”。历史之诡异就在于,几百年后,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的欧美日登场,再次以压倒性的战斗力进攻满清。 

这部电影的难得之处,在于走出了大的历史观,从近乎完全局外人的角度,看当时朝鲜朝廷的决策。皇帝最后不得不说出“我只是想活下去!”这样的肺腑之言。对满清皇太极一侧的描写也相当客观,远远超出中国抗日剧中的水平。“知耻近乎勇”,没有把对错推给外人,而是检讨自身的民族性,从这样的角度去批判自己,不容易。

片中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前去谈判的朝鲜大臣对着清军中的朝鲜翻译,质问他为什么帮外族,朝鲜翻译冷漠对答:

我的父母是奴隶,所以我一出生就是个奴隶。在朝鲜,奴隶不是人,再也别说我是朝鲜人!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反省,片中很多的隐喻,此为一斑。

就着这部电影,对“丙子胡乱”的历史作了一番探究,发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史实。应该说,全篇电影是非常重视于历史的,但是中间部分略为冗长(韩国电影通病,感觉是为了凑时间),下面是几个历史上的细节:

“仁祖在清军攻至汉阳时,与清军大将马福塔谈判。对方要求仁祖派一名王弟、一名大臣为人质前来。仁祖逃至南汉山城之后,派遣绫峰守李偁号称王弟,以判书沈諿加大臣衔出使清军求和。皇太极斥责朝鲜在丁卯年派出假王子为人质,又诘问沈諿,李偁是否是假王弟,沈諿不能答。投靠清人的朴兰英坚称李偁是真王弟,皇太极大怒杀之,驱逐朝鲜使者,并坚持要求朝鲜送王世子李溰为人质。” 注:这种狸猫换太子的伎俩,一而再再二三地玩,这是把皇太极当傻子啊!

2. “丁丑下城”之后,双方签订的合约如下:

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奉天作人质。

朝鲜应向清朝朝贡。每年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茶叶千包、水獭皮四百张、青黍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疋、绵绸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布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

清朝攻打明朝所属的岛屿皮岛时,朝鲜应该出兵、出军舰五十艘协助。

清朝禁止朝鲜大量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

崔哥注:可见当时胡椒真得很值钱!

3. 电影最后,有一个纪念碑的影像,它就是朝鲜归附清朝之后,在三田渡地区建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俗称三田渡碑)。2008年迁移到松坡区蚕室洞乐天世界大楼的后面。此碑列为大韩民国指定史迹之一,编号为第101号,全称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现代韩国人将此碑当作“耻辱碑”看待。

03

一个为百姓苍生,一个为气节道义,两位大臣都可谓大公无私。但在影片的最后,为了气节道义主斥和的金尚宪却为了百姓领悟出了不得了的东西,甚至是崔鸣吉也领悟不到的:为百姓而走的新的活路,只有在除旧革新之后才能有,你也是,我也是,我们所拥立的国君也是。诚然这个思想是导演强加上去的,但也是导演想表达的一个更深的主题——真正的天下为公。

在历史上(近代史不谈),真正能为苍生做到天下为公的君主寥寥“无“几。新的政权推翻旧的政权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让自己黄袍加身,坐享富贵,到朝代末期要么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要么军阀割据战乱连连。项羽刘邦的争霸,三国的群起,西晋八王之乱导致的五胡乱华,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太祖的黄袍加身,比《南汉山城》惨上千万倍的靖康之变,赵构为了不让当俘虏的父亲哥哥威胁到自己皇权把北伐胜利有望的岳飞叫回来杀掉,元,清入关屠杀,等等等等,其中有很多带给百姓深重苦难与绝望的事件中我看到那些统治者骨子里的一面——真正的私。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私,绝对的私导致绝对的腐坏,周而复始。历史上的中国和朝鲜一样,一代代的统治者都抵抗不了权利那犹如魔戒般的诱惑,贪婪的享受或无比渴望那至高的权利,开明一点的皇恩浩荡,中庸一点的谢天谢地,但更多的,权利带给了人民苦难。

影片结尾朝鲜君主看到自己的王座时的那种释怀的表情,接着直愣愣的朝那边走过去。朝鲜君主没有选择像崇祯那样,下场也比宋徽宗要好上千百倍,他是幸运的,仍然大权在握。后面的崔鸣吉怅然若失的回头看了一眼,一切都没有改变,两百多年后依旧苶弱的国家将会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百姓将会再次涂炭。

徐继畲: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04

1

想认认真真写一个韩国电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这些年各种各样的电影看下来,对韩片的感触已经逐渐由惊艳变为疲劳。说实在的韩国电影工业自千禧年以来一直在良性发展,高质量的作品不在少数,也冒出了奉俊昊、朴赞郁、金基德这种世界级的大导,但我总以为韩片过于工整了些,更像是产品,而不是艺术品,缺少了几分灵气。

今天想说的这部《南汉山城》是去年10月份在韩国上映的历史片,获了韩国电影青龙奖的8项提名。片子是优秀的,至少是我个人近几年的韩片最佳,但我依然想不出电影本身有什么可说的,反倒是由这个电影衍生出了很多想法,值得一提。所以,这不是一篇影评,而是一篇与电影有关的随想。

2

还是从电影本身说起吧。历史片,讲述的是1636年丙子之役时朝鲜国王仁祖及众臣被清军围困在南汉山城四十七天的故事。朝鲜历史总是与中国纠缠不清,所以韩国的历史片里总是跑不掉天朝的影子。2015年韩国冲奥的电影《思悼》里出现过天朝皇帝赐御狗给朝鲜王的情节,2017年上半年上映的《代立军》,讲述的是壬辰战争(1592-1598)期间朝鲜征兵的故事。可以说,韩国关注的历史基本对应我国明清时期,所以看看这些韩国历史片,倒是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一下中国的历史。

《南汉山城》的故事发生在天朝明清更替的历史时点。朝鲜一直是明朝的属臣,但满人逐步强大,大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自顾不暇,于是朝鲜面临两难的选择:是保住忠诚与名节,誓死效忠大明,还是投靠满清,求得生存?满清为自己的正统地位入军朝鲜,将当时的仁祖和众臣子包围在南汉山城,逼迫朝鲜向自己称臣,否则便要屠城。于是朝堂自然分裂出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积极备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主和派出使满清,委曲求全,只求保住城中百姓生存。艰难的47天相持之后,仁祖开门投诚,向努尔哈赤三跪九叩称臣,以皇室的屈辱换取了朝鲜百姓的安宁。

3

电影很长,将近两个半小时;节奏很慢,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平淡的朝堂辩论;整体气氛很压抑,外部强敌包围,内部战和不定,生与义不可兼得;电影语言很克制,镜头大气而幽深,叙事平静内敛,抒情点到为止,配乐少而精美。

这些特征其实很不“韩国”。刚才说过,韩国电影更像是规整的工业产品,因为它们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极其精准严格,笑点、泪点、小高潮、大高潮出现的时间无不经过精密计算和巧妙安排,这些计算保证了电影信息表达的高效,能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大多数观众都会认为韩国类型片“好看”,“精彩”,“无尿点”,这种高效的表达在我们熟悉的《杀人回忆》,《奇怪的她》,《釜山行》等电影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除了叙事节奏干脆凌厉之外,韩国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抒情的不加节制。这大概是韩片最大的缺陷了,抒情桥段可以赚到观众的眼泪,可以增强电影的感染力,却极大削弱了电影的思想性。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就已经把情感彻底宣泄了出来,所以电影结束之后,我们便很少再会想起。所以韩国电影总是让我们很感动,却很少让我们反复回味。这也是我认为同为儿童性侵题材的两部电影,《熔炉》和《嘉年华》之中,我国导演拍出的《嘉年华》更胜一筹的原因。

说到抒情,突然想顺道提一句日本电影。我一直觉得,日本电影对情感的处理是:十分的真情只表露三分。而韩国呢,七八分的真情,却总是试图表达出十二分。所以,同样是讲亲情,韩国的《思悼》让我边看边哭,然而哭完之后觉得索然无味,而日本的《家族之苦》没有让我流泪,却让我默默地难受了很久。

说回《南汉山城》,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去除了韩国的特色,反而更像欧洲的电影风格。没有了明快的节奏,所以观影过程中偶尔会觉得一些镜头或者对话有些冗长;抒情方面尽可能的节制,虽然沿用了一些套路,但在影片整体的压抑氛围中反倒起到了一些舒缓作用,总体不功不过。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可贵之处,那就是在名节与生存的抉择中,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也很不“韩国”,因为在以往的韩国电影中,正邪是清楚的,主创的偏向也是明确的,但是《南汉山城》不是,主战派舍生取义让人敬佩,主和派委曲求全也让人心疼,电影仿佛只是用中立的口吻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把价值取向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思辨。由此,私以为《南汉山城》的确担得起近些年最佳韩片的称谓。

4

还想单独讲讲电影配乐。说实话,当初会看这部片就是因为看到操刀配乐的是坂本龙一。教授的电影品味向来很好,所以他接下的片子应该也不会差。看这部片时,除了感慨韩国电影越发成熟以外,就是感慨教授进入电影配乐行业三十年来,风格究竟发生了多少变化。

私以为教授的配乐风格在这三十年里,由精致华美转变为极简清淡,由注重自我表达转变为无限贴合电影本身,由追求“此曲只应天上有”转变为“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授早期的配乐作品主要是《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和《末代皇帝》。这两个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配乐覆盖率高,独立性强,艳惊四座。而教授最近几年的作品,如《怒》和《南汉山城》,共同特点却是:配乐少而巧妙,独立性差,完全溶解在了电影里。

先说配乐覆盖率的问题,好的配乐能极大提升电影的质感,但是配乐的使用量却是门艺术。比如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从头至尾配乐几乎没有停过,且层层叠叠,反复渲染加强,效果极好;而斯皮尔伯格《战马》中高强度的配乐就有强行煽情之嫌,让人审美疲劳。想要大量使用配乐,至少需要有能量密度极高的故事来支撑。《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和《末代皇帝》显然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配乐与电影相互成就,毫无违和感。但《怒》和《南汉山城》同样内容丰富,教授却在配乐的使用量上做了大量减法,尤其是《南汉山城》,真的是能不用配乐就坚决不用,以至于让人觉得这个电影似乎没有配乐。但唯其如此,才不会让音乐分散你的注意力,才能让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教授在上了年纪之后,越来越崇尚极简主义,越来越认同大音希声的道理了吧。

关于配乐的独立性,其实是说这段配乐在脱离了电影本身之后是否完整而丰富。教授早期的配乐独立性极强,即使抛开电影也有足够的信息含量,足以打动所有人。这种独立性彰显了教授是极其优秀的音乐家,但未必是合格的配乐大师。如果你看过《战场上的圣诞快乐》或者《末代皇帝》,你会发现,这两部电影本身就已经几近完美,但是配乐却超越了电影,由于独立性极强,所以最终的结果是配乐比电影本身更加出名。经过了三十年的配乐实践之后,教授显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配乐不仅仅是作曲,而是为电影服务,不可以抢电影本身的风头。所以在《怒》、《通天塔》、《荒野猎人》、《南汉山城》这些作品中,配乐严格贴合电影情节,独立性明显减弱,完全融进了电影之中,以至于会让你忘记了配乐的存在。

教授如今已年近古稀,但依然笔耕不辍,并且还站在实验音乐的最前沿,不断扩展音乐的边界,作为乐迷,只想衷心祝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长寿!

05

金尚宪和崔鸣吉在国王面前均以死相谏。

金尚宪说:“一国之君,在面对蛮夷时,应该接受光明正大的死,怎可在全天下的百姓面前耻辱的乞求活命。”

言下之意,为了君王的颜面和朝鲜的尊严气节,不惜以死殉国,尊严与气节大过一切。

崔鸣吉说:“到底什么是国君?就算在蛮夷脚下,只要能为了自己国家的百姓创造活路,才是微臣和百姓从心底跟从的国君。”

言下之意,国君是服务于百姓的,百姓尊你为王,尽心侍奉,危难时,你就应该豁出一切救他们的命,不惜受辱也要带领百姓求生。

最后两人都眼泪汪汪的,一个说请陛下砍了臣,因为臣无法容忍一个忍辱求生的国君;一个说请陛下砍了臣,只要陛下能忍受求生之辱。

城里最底层的百姓是这样说的:“殿下和士大夫是献上城池还是献上生命,都与我无关。我只关心,夏天播种子,秋天有收成,冬天不饿肚子,我们的愿望只是仅此而已。”

而满朝达官贵人,最后也只有崔鸣吉眼含热泪匍匐御前,颤抖着为百姓发声:“殿下,请不要想和天下百姓一起死!”请不要为了成全您一个人的尊严和气节,让天下百姓陪葬,给他们求一条活路吧。

于是当南汉山城的守军被清兵肆意屠戮如猪狗时,因为崔鸣吉这个千古朝奸快马将求和书送给可汗,清兵才停止屠戮,朝鲜小朝廷和满城百姓才得以苟活。

于是出城跪拜新主子,国君真正受辱时,那些平时一口一个忠君爱国的正义凛然的大臣们,都只眼含不忍,低头不语,只有崔鸣吉,这个受尽唾骂的朝奸,为这份沉痛的重生泪流满面,痛哭不止。

与此同时,金尚宪亦不愿委屈自己的气节和理想,含泪切腹自尽。

跪着生和站着死,到底谁更艰难。

至少我为前者哭了。金尚宪为理想和气节殉道确实值得敬佩,但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为了成全自己一人。而国君背后,所承载着是千千万万的百姓的生命,若是实在打不过去,尊严和百姓性命之间,孰轻孰重,到底是成全自己的名节还是百姓的性命,也只有真正心怀天下,不怕背锅之人才能给出正确答案。

投降后,清军停止进攻,金问:“殿下得到了可汗什么样的承诺?”崔答:“不废黜和带回沈阳的承诺。”金又问:“大人你得到了什么?”崔答:“不杀害留在城中的士兵和百姓的承诺。”

崔鸣吉才是心怀天下苍生的圣父。他的心中国君、尊严、名节等等加在一起也不如百姓们的性命重要。他知道站着死只能逞一时痛快,却远远支撑不了百姓们沉痛的生,而百姓远没有义务为了成全一个人的名节而集体为之陪葬。

崔鸣吉是个具有现代人人平等思想的超前者。

导演亦是个跳脱了民族主义情绪桎梏的悲悯者,挖掘出这些历史里最卑微的小人物们的心声,用镜头给这些历史里的失语者们发声的机会,告诉人们,百姓不是简简单单两个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求生之欲。

哪怕是那个满脸邪气的朝奸,导演亦给了他自白的机会:“我父母是奴隶,我一生下来也是奴隶,在朝鲜,奴隶可不是人,所以别再说我是朝鲜人!”

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也能拍出这样厚重与悲悯的历史电影,不要光从统治者的角度去看世界,最底层的百姓们真正的心声在历史长河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抛开某些民族主义情绪的桎梏,单单讲一个关于人性的历史故事,而不是天天帝王将相,宏图霸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南汉山城影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935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