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影评观后感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影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7:59 | 移动端: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影评观后感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同样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奇幻冒险电影,影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网友对此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015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上映后,我写了一篇影评,标题用的是《新希望?》——没错,标题里有个问号。还挺喜欢那部《星战7》的,不过看完后并没有非常兴奋,确实太多致敬/炒冷饭的内容了,让我不知未来这个系列会往何处去。2016年《侠盗一号》上映,我是非常喜欢的!但毕竟只是部外传,总觉得故事格局太小,角色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留不下长久的印象。今年这部《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起初我并没有任何期待,没想到看着看着竟找到了当年看老版《星战》三部曲的感觉!

然而,本片得到的评价相当两极化:著名的Metacritic网站上,《星战8》在专业评分者方面得到了85分,甚至超过了《银翼杀手2049》的81分,与奥斯卡大热影片《三块广告牌》(87分)、《水形物语》(86分)不相上下。在55个专业评分中,有11个给出了100分满分!但影片在该网站的用户评分则只有4.6分(10分制),远远低于《银翼杀手2049》的8.2分。IMDb及烂番茄网站上,这种两极化也非常明显。

为何有人赞美星战8,有人则不?北美影评人与普通影迷的态度分歧根本在哪儿?《星战8》展示了这个系列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从希腊神话到平民史诗

《星战7》基本就是第一部《星球大战:新希望》的复刻版,整体构思上是非常保守和求稳的。而这次的《星战8》却非常大胆,做了相当多的变革甚至颠覆。这也是影片评价两极分化的最重要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内涵及形式两方面来分析《星战8》做出的这种改变。

乔治·卢卡斯的星战六部曲是一部太空版的罗马帝国兴亡史,是当代神话。卢卡斯自己很明确地表示过,整个星战六部曲讲的就是“天行者家族”的历史。无论莱娅公主、卢克还是安纳金、阿米达拉,这些主角其实骨子里都是贵族精英,影片背后有着强烈的神圣血统论色彩:所有强大的原力拥有者都围绕在天行者家族周围,无论他们是帝国的左膀右臂,还是反抗军的中流砥柱。这些人的对抗、联合、权力斗争乃至爱情、个人恩怨,都会决定整个星战银河系未来的走向。不管是曾经兴盛的共和国还是强大的银河帝国,都因为天行者家族的几个人就风云变色。星战六部曲中,几乎只有汉索罗这个主角是平民化和远离权力中心的(他没有任何原力,也是一种象征),然而这种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演员哈里森·福特所带来的。

王子公主的冒险、血缘带来的力量、拥有同样血统的角色相互对抗产生出巨大的宿命感和悲剧感——卢卡斯的星战系列是希腊悲剧范式的,同时也可以认为是莎翁剧式的。(有个佐证:斯皮尔伯格、卢卡斯都是黑泽明的狂热粉丝,而黑泽明的大部分电影恰恰是极具莎翁剧色彩的)也就是说:星战的主角们背负着宿命,无论其怎样抗争努力,仍然面临着宿命降临的悲剧时刻。卢克与其父的宿命对抗,安纳金与阿米达拉的宿命爱情,无不如此。这也正是星战系列多少年来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内在原因。当然,它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主角的血统光环,以及每部故事结尾处机械降神般的矛盾解决方式。

卢卡斯影业被迪士尼收购之后,星战系列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太空精英传说变成了平民故事,从伊阿宋与金羊毛式的王族冒险变成了普通人版的荷马史诗。从《星战7》和《星战8》无父无母的女主角蕾伊,到《侠盗一号》的女主角琴(一位科学家的女儿),再到三部影片主角周围的重要配角,比如黑人暴风军士兵芬恩、战斗机指挥官波·达默龙等等,都与天行者家族毫无血缘关系(好吧,蕾伊的身份还有可能翻转)。他们不再背负着摆脱不掉的宿命,也没有必须要实现的宏大愿景。星战系列原本天然的悲剧感和宏大建构,在新的系列中被彻底改变了。这也就是我们在最近三部星战电影(特别是星战8)中看不到强烈内在冲突矛盾的原因。即使是很出色的《侠盗一号》,结尾处的悲剧感也是个人化的,是一个在大时代中孤独的女孩进行复仇、遇见真爱,最终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却很重要的使命,如浪花般消逝在银河系滚滚浪潮中的故事。

《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做得更加极端。影片打破了之前的原力设定,通过卢克之口告诉观众:原力并不依靠血统,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力量,甚至可以看成是信仰。(尽管官方解释说原力来自万物内部的迷地原虫,但之前的系列电影中强大的原力拥有者都是有血统遗传的)老版星战六部曲对原力的看法犹如小乘佛教,要求必须出家修行,靠师傅来开悟,即使这样也只能修到罗汉;本片则变成了大乘佛教,强调人人可以自己修行,心中自有佛性。

此外,《星战8》对卢克·天行者这个角色的颠覆,也是很多星战粉丝最不能接受的。本片中的卢克消沉、遁世,为了怕凯洛·伦堕入黑暗面,差点对睡梦中的侄子动杀机。这种设定确实有突兀和草率的一面,其背后的考虑是取消了星战中来自血缘神话的“天选之子”(chosen one)概念!卢克不再是那个能拯救宇宙的“唯一希望”,他也不愿意绝地武士团这种拥有强大力量同时也就容易被腐化的形式继续下去。在过去的《西斯的复仇》一部中已经有过类似的态度。欧比旺对安纳金说:“你是天选之子,预言说你应该毁灭西斯,而不是加入他们!”安纳金则认为,绝地武士团已经腐朽了。论资排辈和循规蹈矩的习气阻止了安纳金实现他的野心和梦想。你会发现,只要有天选之子这个概念存在,星战就仍然是天生的英雄们的游戏。由此看来,“原力觉醒”其实是平民史诗时代的觉醒,“最后的绝地武士”则是旧英雄们最后的回眸。

新星战系列就像迪士尼旗下的漫威宇宙系列电影,更为平民化和平面化——不久前,漫威电影《雷神:诸神的黄昏》刚刚做了一次巨大的消解,把第一部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开创的莎翁故事改写成了通俗家庭剧风格。

这样做的利弊优劣,我们很难做出一个简单判断来。就我而言,我喜欢《星战8》表现出的勇气和开拓性,因为它的态度是向前看的,而JJ·艾布拉姆斯执导的《星战7》则是向后看的。

从古典叙事到当代游戏

星战系列电影一贯有很多情节漏洞(plothole),《星战8》也不例外。比如说开头一场战斗中,帝国歼星舰居然在上方有一个巨大的防御漏洞,而死星那么大体量也不过只有个小小的洞口死穴而已。比如说为什么帝国旗舰在龟速追击反抗军母舰时为何不派出显然不那么慢的歼星舰去攻击?比如说BB-8的开挂程度已经远超R2-D2,居然能驾驶AT-ST?比如德尔托罗饰演的角色为何早不逃走,非要等芬恩他们进来才开锁……

在情节线方面,卢克与蕾伊一条线很重要,是奠定影片精神内核的部分,缺点在于戏剧性不强,对整个故事缺少推动力。蕾伊基本上没有得到什么训练,好像忽然之间就成了绝地高手,能与多年训练的凯洛·伦一较高下。

这些情节和细节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从整体上,不影响我认为《星战8》是一部在叙事和美学风格上非常独特,水准很高的电影作品。卢卡斯的星战系列电影是非常典型的古典主义叙事及美学。叙事上,旧星战系列基本全都是多线并进展开,然后归并到一起,结尾大战正义一方全面失败,最后关头绝地反击的路数。卢卡斯平铺直叙的执导风格始终为一些业内人士诟病,他的镜头运动都相当呆板平淡。当年美国曾有导演讽刺说卢卡斯就是把摄影机一摆,直接开拍,摄影机始终不动的。美学上,星战原本是B级片与1968年《2001太空漫游》带起的科技美学的结合体。卢卡斯不能算个很有美学想法的导演:除了怀旧复古的转场形式、追求巨大飞船和怪兽的震撼感、古罗马与日本混合风格的服饰器物之外,鲜有独特的美学表达。

《星战8》则颇有不同。尽管本质上还是古典主义的叙事模式,但影片至少增加了很多起伏变化,让观众感到并非一切情节都在预料之中。大部分角色和情节的反转还是可信的,特别是蕾伊与凯洛·伦之间的矛盾对抗没有完全落入俗套。配角也参与了更多叙事!黑人芬恩和罗丝的一段情节也许有些脱离主线,却仿佛在告诉我们:不是每次奇袭、每个拍脑门的决定都能如愿以偿。本片中终于没有了最后一秒炸死星(即使在《侠盗一号》中,最后一场大战也有些陈旧乏味),没有了没完没了的钛战机与X翼战机眼花缭乱地狗斗,没有了帝国暴风军在50码距离上对着主角弹如雨下却无一命中……

大胆有新意的情节及动作设计,带来了久违的过瘾感受。本片中至少有三段动作场面足以列入年度最佳:其一是黑暗大君斯努克死后,其近卫队与蕾伊、凯洛·伦的光剑对战。这场戏颇有日本剑戟片气氛,干净利落,动作清晰;其二是结尾卢克与凯洛·伦的对决。卢克气势如虹,一派大宗师风范,整场戏如同中国的顶尖武侠片氛围。这两场戏都足以列入星战系列最佳光剑格斗场面之列,远比《星战7》中的森林之战出色。其三就是劳拉·邓恩饰演的霍尔多调转船头,开动超空间引擎冲向帝国旗舰,将巨大的无畏舰斩成两半的场景!

《星战8》在美学风格上的野心明显比之前的作品要大:结尾一战的白盐红壤,雪白与血红的强烈视觉对比营造出悲壮与肃穆;落日的金光透过帝国的AT-AT战车,照在宿命敌手卢克与凯洛·伦身上;海岛上光亮与阴暗并存,映衬出卢克与蕾伊剪影般的身姿;还有刚才提到的反抗军母舰冲向帝国旗舰,一时间影厅内声音全无,只有银幕上黑暗宇宙中一抹银光闪耀……整部影片有着黑泽明电影那种鲜明强烈、富于冲击力的画面美感,这是以前的星战电影所缺乏的。也许后半段逆光镜头有点多,那还是比滥用大逆光的迈克尔·贝好多了!

系列电影最大的敌人就是故步自封、陈腐乏味,像《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等等很多系列电影都由开始的惊艳蜕变成了鸡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做出了很大胆甚至是极端的改变,也许它对某些情节、角色的考虑还不够周到,特别是与系列前后发展相关的某些设定和主题呈现,多少有点不管不顾。但我更看重的是它带来了令人期待的、振奋的体验,让这个历史悠久的系列有了新生的活力(哪怕充满争议!)。我仿佛第一次听到约翰·威廉姆斯令人唏嘘不已的主题曲《穿越群星》(Across Stars)响起,内心再次感受到星战世界带给我的宏大、悲壮、庄严,还有坚强的信念,同时又含着甜蜜与伤感——面对卢克的离去、莱娅公主的退场……

在本片结尾,卢克悬空于石台之上,面对着阿克托的两个太阳,最终与原力融为一体,追随尤达大师、欧比旺、安纳金而去……他一定会想起自己走出塔图因的屋子,在两个太阳的晨曦中仰望天际的时刻。这是星空的召唤,是银河之旅的再次启程。在无限怅然的最后回望中,新希望也随之而生!

《最后的绝地武士》彩蛋全解析:双星相伴的完美结局

编者按:今天,《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正式在国内上映。如果说去年《侠盗一号》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兹是个骨灰级“玩梗狂人”,那本片的导演莱恩·约翰逊或许是“触类旁通”型——不遗余力地往电影里塞进了各种与系列中其他作品相关联的内容。

我们邀请到星球大战中文网现任站长、资深粉丝南方战士,给各位细细梳理彩蛋和花絮,解读设定。本文含轻微剧透,图多预警,可以先收藏,二刷之前食用风味更佳。

《最后的绝地武士》从时间上来说,是星战系列电影的第八集,接着《原力觉醒》末尾,蕾伊寻找到了神秘的“绝地大师”卢克·天行者。

为了给这位跨越40年的传奇人物的一生画上个完美的句号,导演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从电影的背景与设定、正史与传说、花絮和彩蛋等多个方面,都设置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竟然在这个片场(又)见到你

在《最后的绝地武士》中国首映礼上,导演莱恩·约翰逊透露,不少名人都想在星战电影中扮演白兵打酱油,但穿上硬挺挺的盔甲就后悔了——他们简直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少!虽说好莱坞演员多到数不清,但总有那么些人,变着花样也要挤进剧组。

最积极的大概要属哈米尔一家子。“卢克”的三个子女,内森、格里芬和切尔茜全部参演了这次的电影。他们同时出现在影片最后,当卢克的投影相继告别莱娅与C-3PO时,这仨抵抗组织士兵也站起来目送他。

而马克本人不仅仅满足于扮演卢克,他还给一个叫Dobbu Scay的异族人配了音(这是要报《原力觉醒》一句台词也没有的仇么?)。这个家伙就是在坎托赌场误把BB-8误当作吃角子老虎机的人,他的名字来自电影的剪辑师Bob Ducsay。

“莱娅公主”凯丽·费雪的女儿比莉·卢尔也扮演了一个角色——负责领导撤离行动的抵抗组织初级控制员凯德尔·科·康尼克斯中尉。她在《原力觉醒》中也出现过,但是和莱娅公主似乎没有血缘关系。

不过,这也就意味着,“天行者”一家子全上阵了。你说安走天?达斯·维达可是无处不在的!

老朋友沃里克·戴维斯也不甘被落下,这位著名演员几乎贯穿了整个星战系列。他是坎托赌场里头上的角最不明显的深绿色小矮人沃迪宾(Wodibin),《侠盗一号》中的游击队员威蒂夫(Weeteef),《原力觉醒》中的酒客沃利文(Wollivan),前传《幽灵的威胁》中安纳金的罗迪亚人小伙伴沃尔德(Wald)、飞梭车赛观众威泽尔(Weazel),当然,还有让他踏上这场冒险的伊沃克“小熊”威基特(Wicket)。注意到了吗?他的每个角色名字首字母都是W。

尤达大师的(木偶)英灵也回来了。不仅使用了与80年代相同的木偶,还找来了当年的木偶师弗兰克·奥兹操纵并配音。

当然,最任性的客串还是导演们。在去年由加里斯·爱德华兹执导的《侠盗一号》中,这一部的导演莱恩·约翰逊就扮演了一名死星炮手。

今年,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加里斯也不露声色地加盟了《最后的绝地武士》:战壕里夏普中士尝了一口地上的盐,说“Salt”,趴在他旁边的就是导演。

剧情又都是套路

作为已有40年历史的“老作品”,星战系列中的套路也是永远玩不腻,比如一提到达斯·维达就出现专属bgm《帝国进行曲》。粉丝们常常忽略这种“偷懒”的做法,反倒津津有味地找起了彩蛋。

电影中开罗人提出与蕾伊共治银河系,这似乎是黑暗面原力使用者的共同野望。杜库伯爵向欧比-旺·克诺比,刚黑化的安纳金向妻子帕德梅·阿米达拉,达斯·维达向自己的儿子卢克,都发出过类似的邀请。然而没有一次成功过,扎心。

蕾伊登上“至尊号”的经历也与《绝地归来》中卢克在第二颗死星上的惊人相似。先主动投降,然后被迫亲眼目睹帝国或第一秩序屠杀同伴,然后达斯·维达和开罗人又出人意料地干掉了自己的“上司”。这帮家伙确实玩不腻。

在《帝国反击战》中,还不知道自己和卢克是亲人的莱娅公主,就能凭借兄妹之间的“心灵感应”,感受到倒挂在云城排气口的卢克在轻声呼唤自己。类似的一幕又一次重演,只不过这次是昏迷中的莱娅在呼唤卢克。

迷惘时,主角们会看到自己,这似乎也是一种“传承”。蕾伊在阿克托镜洞里询问自己的父母是谁,结果看到了自己的脸。当年卢克在达戈巴的邪恶之洞里遭遇“达斯·维达”,却在面具之下看到了自己的脸。

在此前的《帝国反击战》和动画《克隆人战争》中我们已经知道,西斯皇帝和达斯·维达能隔着全息通讯器用“原力锁喉”掐人。这一招斯努克用得也挺溜,在电影中,他用同样的招式惩罚了自己的下属,还像帕尔帕廷一样用原力闪电电飞了开罗人。

《最后的绝地武士》还呼应了一些传说宇宙的设定。比如本·索洛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小说《原力传承》九部曲里的杰森·索洛:他是汉和莱娅的儿子,一度师从于卢克,成为绝地学徒,最后堕入黑暗面。电影里,本·索洛(也就是开罗人)杀死斯努克成为第一秩序的最高领袖,小说中的杰森·索洛最终成为银河同盟的国家元首,而他们俩都被自己的舅舅用投影或幻象给骗了。

电影里,卢克告诉蕾伊,他带着本和12名绝地学生开创了一座新的训练圣殿。传说宇宙小说《绝地学院三部曲》中,卢克创建新绝地武士团及其绝地学院时,最初也是招收了12名学生,不包括莱娅的孩子。这是不是借用了《圣经》中耶稣12门徒和犹大的典故,就是另一个论题了。

借用台词也是常事。卢克在千年隼里看到R2后说的那句“Watch the language”,最早出自《新的希望》中C-3PO之口。

波·达默龙、凯德尔·科·康尼克斯,以及《侠盗一号》中卡西安说的那句“Punch it!”,其实是“老船长”汉·索洛的经典台词。

在之前的剧情中我们说到……

系列电影总少不了一些“前情提要”。卢克作为贯穿多部电影的角色,简直就是个剧情概括大师,两句话就向蕾伊介绍了整个前传三部曲的剧情:“在鼎盛时期,他们让达斯·西迪厄斯(也就是当时的议长帕尔帕廷)崛起并建立了帝国,把共和国消灭殆尽。而达斯·维达的试炼和崛起,则是一位绝地大师的责任。”

在故事中,也有不少与其他作品的关联。

电影开场时,波·达默龙和阿米蒂奇·赫克斯的简短对话很有深意。既然是敌对关系,互怼非常正常。达默龙称赫克斯为“Hugs”(抱抱),显然是一种嘲讽,而赫克斯称达默龙为“Rebel scum”(叛军渣滓),也是沿用了正传三部曲中帝国官兵对起义军的最常用蔑称。

达默龙随后说莱娅有一条关于赫克斯母亲的紧急消息,赫克斯为什么一下就跳了脚?因为根据正史小说《余波三部曲》的记载,阿米蒂奇其实是私生子,他的母亲是一个不知名的厨房妇女。

《原力觉醒》中被扔进弑星者基地垃圾压缩机的法斯马队长为什么又回来了?这不是一个剧情bug,在电影先导漫画《法斯马队长》中,描述了法斯马如何从垃圾压缩机里逃出来,把自己的责任嫁祸给别人,并且恢复了第一秩序的军官职务。

卢克的X翼也可以说是命途多舛。当第一次在达戈巴星球遇到尤达前,他的X翼就沉到了水里,之后被尤达用原力举了起来。这一次,这架倒霉的X翼又沉入了阿克托的海中,当蕾伊拿起被卢克扔掉的光剑,低头俯视海岸时就可以看到。另外,如果仔细观察卢克的小屋,罗盘左边的是一个S翼作动器离合器片,这个零件和小屋的门都曾是那架沉入水底的X翼的一部分。

第一秩序的超空间跟踪技术在《侠盗一号》里曾提到过,当琴·厄索潜入斯卡里夫基地寻找死星设计图时,无意中发现过这套系统,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完成研发。

另外,电影还使用了一些出自相关作品的设定。

比如卢克在阿克托上用长杆捕鱼的惊人技巧,根据刘宇昆撰写的正史小说《卢克·天行者传奇》,最初是在卢埃尔行星学会的。

抵抗组织两大轰炸机中队之一就是著名的钴蓝中队,这个番号在正史中被数次提到。A翼飞行员的呼号“蓝色领队”也在《侠盗一号》《原力觉醒》和《克隆人战争》中出现过。

斯努克的私人警卫,看上去非常像前传里的共和国红衣卫队和正传里的帝国禁卫军。

偏远荒凉的星球克瑞特是最早的义军基地之一,由莱娅公主的养父贝尔·奥加纳亲自领导,十六岁的莱娅第一次知道父亲在从事武装反抗帝国的活动也正是在这里。

而沙漠行星坎托尼卡在两部先导小说《卢克·天行者的传说》和《坎托湾》中都有相关描写,它所在的企业星区也伴随着小说《塔金》被引入了正史宇宙。

又是这台载具,又是这个机器人

星战系列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载具,伴随着星战宇宙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改良和变化,官方甚至还专门出版了《星球大战:完全载具图解》等书,满足粉丝们考据和研究的兴趣。

比如经典的AT-AT和AT-ST,在第一秩序时期,虽然外形上与之前的帝国同型号步行机大同小异,但作了很多改良,比如装甲更坚固、稳定性更好。

开罗人的座驾,俗称TIE“灭口者”(TIE silencer),看起来就像是《新的希望》中TIE高级x1和《绝地归来》中TIE截击机的混合体。

观众熟悉的机器人也不会少。除了R2、BB8这样的人气角色,“机器人里的吉祥物”老鼠机器人MSE-6在第一秩序的飞船上也遍地都是。

负责照顾莱娅的女性礼仪机器人PZ-4CO,先前在《原力觉醒》里也出现过。

但这些生物是什么玩意儿?

随着星战宇宙越来越大,电影中也出现了不少奇怪生物,有些曾在之前的作品中出现过或提到过,有些则完全是《最后的绝地武士》电影原创。

首先就是这部电影的卖萌担当波格鸟(porg),这种阿克托岛的本土生物栖息在悬崖上,会飞,会筑巢。由于很少有人拜访它们生活的岛屿,因此它们对外来生物充满好奇。在中国首映礼上,导演解释说波格鸟的设计灵感来自海鹦鹉,可是鸟喙呢?

另一种原创动物是在阿克托岛上晒太阳的海洋哺乳动物撒拉塞壬(Thala-siren),性格温顺,能产绿色的奶。考虑到《新的希望》和《侠盗一号》里提到的班萨(bantha)的蓝奶,看来星战宇宙里的动物奶都是五颜六色的。

阿克托岛的原住民是两栖类的拉奈人(Lanai)。女性拉被称为“看护者”(Caretakers),已经在岛上生活了数千年,维护着岛上的建筑物。男性拉奈人被称为“访问者”(Visitors),负责出海打鱼。

预告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晶狐(vulptex)也是电影原创,它们是克瑞特的本土生物,生活在地表下的地洞和地道里,以行星表面为食,变得通体晶莹剔透,在黑暗中会发光,可以当指路灯。

你或许还记得《侠盗一号》中奇鲁·英威挥舞的木杖,它取材自一种叫乌内蒂(uneti)的树。在这部电影中,卢克用来存放绝地古籍的树就是一棵乌内蒂树,已经在岛上矗立了好几百年。

有时候,剧组还喜欢玩一些小梗。比如当罗丝与芬恩在坎托赌场里交谈时,他们旁边有个像狗一样的异族生物。 在拍摄时,它被称为“太空加里”(Space Gary),形象就源于凯丽·费雪的爱犬“加里”(Gary)。

《最后的绝地》是第一部直接表现卢克死亡的作品,此前即使在传说宇宙中也没有过这样的直接描绘。导演费尽心思想要寻求呼应,或许也是想给卢克波澜壮阔的一生画一个完满的圆。

千年隼中,老朋友R2给卢克播放了莱娅公主的全息求助录像,正是这段录像让生长于沙漠中的穷小子踏上传奇之路。在与原力融为一体之前,卢克看着阿克托的两个太阳,这让人想起他的故乡塔图因。

在双星下崛起,又在双星下陨落,大概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注定要成为一部充满了争议的作品。这首先是因为它确实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其次……拜托,这可是“星战”正统续作耶。经典的下一代未必能继承经典,但一定会继承争议。

《星球大战7》充满了争议。路人们会争论,它处处套路的故事中是颇有亮点还是处处平庸?粉丝们会争论,它对《星球大战4:新希望》的复刻是致敬经典还是敷衍偷懒?不过,这样的争论不能否定导演J·J·艾布拉姆斯做出了商业上最保险的决定,这样的争论亦不能阻止《星球大战7》登上北美影史票房第一。但人们仍不禁怀疑,这样的成绩,不过是受到了“正传”经典的庇佑。

现在回头来看,我个人认为,《星球大战7》是受了庇佑的。而且,它本可以在“商业上保险”之余做得更好。

接下来,《星球大战8》同样充满了争议——没办法,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难处。对路人而言,争议依旧是故事上的——交代是否清楚,逻辑是否合理,等等;而对粉丝而言,争议点与《星球大战7》截然相反:《星球大战8》做出了与前作,尤其是“正传”三部曲一刀两断的姿态,这是对经典的推陈出新,还是赤裸裸的背叛?

所以接下来,我就对路人和粉丝可能出现的争议点,说说我的看法。但无论如何,《星球大战8》是一部充满反叛精神的电影——不仅表现在它与前作的关系上,也表现在它的故事创作本身——这一点应该值得肯定。

《星球大战8》的故事

就故事而言,《星球大战8》肯定是有问题的。

第一,四条故事线,即使有152分钟的故事时长也依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且有的时候四条线的衔接也不够顺畅,譬如当蕾伊、芬恩、凯洛·伦三条线都有进展时,抵抗组织却一直在跑路。有至少三次,画面一切回抵抗组织,就是其主力舰MC85重型巡洋舰“拉杜斯号”(MC85 Heavy Cruiser Raddus)正在吃炮弹。抵抗组织被设定偏弱,容易又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可是本片要大力批判的。

第二,莱娅在宇宙中使用原力安然返回的桥段,实在是俗出天际了,以至于与整部电影反俗套的做派格格不入。在那个时刻我只能想到一句名言,那就是:抱歉,会原力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第三,我们刚才已经说到反俗套了,现在着重说一下。故事中的反俗套、反高潮层出不穷,有用得好的,也有用得差的。用得差的,大概就是斯诺克死于话多了。也不是说他完全不能死,只是在“星战”正史小说“余波”三部曲(Aftermath Trilogy)里提到,帝国皇帝帕尔帕廷认为在未知空间存在原力黑暗面的某种起源。这个黑暗的存在正在向他发信号。而且这个信号只有他能感受到,连达斯·维德都感受不到。因此,帕尔帕廷要找到这个信号的源头。这个记述使得粉丝们相信斯诺克就是这个强大的黑暗存在,一个匹敌甚至强于西斯皇帝的存在——但是他被小屁孩凯洛·伦轻易干掉了。那么现在就只有两种解释:要么斯诺克不是这个强大的黑暗存在,这个强大的黑暗存在依然蛰伏;要么斯诺克就是这个强大的黑暗存在,但编剧发动剧情杀把他干掉了。前一种解释让人觉得好好的伏笔被浪费了,后一种解释让人觉得这个正史体系不够自洽——无论是哪种,给人感觉都挺糟糕的。

至于用得比较好的反俗套,我认为卢克随手扔掉光剑、芬恩对超空间追踪器的突袭失败、DJ最终也没有帮助芬恩、蕾伊是无名之辈,都在其列。“蕾伊是无名之辈”这一点似乎还是受到很多粉丝抵触,这一点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除了故事以外,《星球大战8》的摄影和美术都很棒,尤其是整部电影的红白色调。电影中的太空战设计平平,但蕾伊、凯洛·伦与精锐近卫队(Elite Praetorian Guard)的近身格斗非常精彩。

克瑞特(Crait)战役有向霍斯(Hoth)战役致敬的感觉,但地表的白色盐与其下的红色矿物质泥土有极富自身特色,这比单纯的复刻更好。 

《星球大战8》的故事与前作故事

如前所述,《星球大战7》复刻《星球大战4》在商业上是保险之举,完成得也中规中矩,最后票房大卖,皆大欢喜。但它开了一个不好的头,那就是限制了后面两部电影的发挥。《星球大战7》定下了抵抗组织对阵第一秩序的基调,那么后两部故事无疑又得是以卵击石以寡击众最终胜利的故事。

尤其是2016年刚刚上映过义军同盟反抗帝国的电影,2017年就上映抵抗组织反抗第一秩序的电影。琴·厄索前脚刚说:

希望是义军之基石。

Rebellions are built on hope.

 波·达默龙后脚就说: 

我们是星星之火,终将成燎原之势,毁灭第一秩序。

We are the spark that will light the firethat will burn the First Order down.

两句台词都很经典。但考虑到他们在剧情上仅相隔了30多年,不禁觉得义军同盟这波人算是白死了。30年前就是星星之火,30年后还是星星之火。而且50余年间,帝国取代旧共和国,义军同盟(新共和国)取代帝国,第一秩序(几乎)取代新共和国,抵抗组织又想取代第一秩序,只想说编剧你和银河系人民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要这样玩人家。

《星球大战7》出于商业上保险的考虑,复刻了“正传”三部曲的设定,事实上是给《星球大战8》留下了一个不好接手的摊子。因为相似的设定下,后人怎么拍也不可能拍得过《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前人偷懒,把后人的路给堵死了。

这里就要佩服《星球大战8》导演和编剧莱恩·约翰逊,还是找出了一条路,既圆了前作,又开了新路。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星球大战8》有各种问题,我还是愿意给它一个好评:戴着脚镣跳舞不容易。

在故事的反俗套之下,体现的是《星球大战8》反思。为什么银河系的历史不断地重复它自己?当然,作为观众我们知道,这是因为编剧懒;但《星球大战8》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制度有问题。

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星球大战7》的先导作品帮着进行了一些反思:新共和国成立后,继续着旧共和国的资本主义和分权主义,前者让新共和国走上腐败和贫富分化的老路,后者让新共和国变得软弱无能并滋生了绥靖主义。《星球大战8》中的坎托湾赌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共和国的贫富分化:富人们在赌场里一掷千金,穷人们在畜棚里从事苦力并备受凌辱。

而绝地制度方面的反思,是《星球大战8》的一大贡献,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副标题是《最后的绝地武士》。这个标题既指隐居孤岛的卢克,他是《星球大战7》整部片和《星球大战8》前半部分的线索人物,因此以他为题是合适的;这个标题也指作为一项制度,绝地武士应当走向终结,而卢克就是最后一个。

对绝地制度的反思在其他“星战”作品,如正史动画剧《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中就有侧面反映,粉丝们的评论也多有提到,但《星球大战8》是正史作品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它提了出来。

为了反思绝地制度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原力。不去管那些纷杂的概念,我们只需要知道,“星战”的大部分故事,善于恶的斗争都是通过两条线进行的:一条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比较现实的线;一条是原力这条精神上的线。

为什么在现实斗争之外还有安排一条原力线?原力除了看上去很酷以外,还是善恶的象征,是乔治·卢卡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概括。原力是一个先导指标,是对宇宙间善于恶的一个总的衡量。谁能在原力上占据优势,谁就能取得最后胜利。如果说“正传”三部曲还是一个简单的善恶对立的故事,那么“前传”三部曲及以后的“星战”作品就逐渐意识到了善与恶绝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星战”作品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所以我们看到了《克隆人战争》中分离势力也有他们的正义,看到了《侠盗一号》中义军也有那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这些都说明,恶是不好的,但它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有时甚至是必须的。所以最好维持善于恶的平衡。

绝地制度的问题在于,它本应维护原力的平衡,但它却片面强调原力的光明面,并标榜自己是光明的代表。绝地师父们就是如此教导学徒:压欲望,做圣人。这颇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可是有的人做得了圣人,比如尤达大师;有的人做不了,比如安纳金·天行者。这就是为什么绝地教团在发展了数千年后,在自己的鼎盛期被悄然崛起的西斯一朝而灭。它的覆灭有客观的一面,即共和国的腐败滋养了原力的黑暗面,让西斯变得强大了,从而有能力挑动克隆人战争,让黑暗面继续滋长;但它的覆灭也有自己的原因,那就是在克隆人战争这场摧毁道德的极端暴力中,没有绝对的光明。绝地教团表面上排斥黑暗,可暗地里却不得不用这些手段。这种自打脸的行为在把安纳金·天行者推向黑暗面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么当卢克重建新绝地教团时,他也无法避免旧教团当初的道德困境。在一闪念间,他也想用黑暗的手段达成光明的目标——尽管只是一闪念,也足以将本·索洛推向黑暗面。

绝地制度,作为一项不断重复自己失败的制度,就是该寿终正寝了。这个认识不是《星球大战8》突然之间的发现,而是在“星战”前传及其之后的作品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与其说《星球大战8》是对前作的反叛,不如说是对前作精神的最好的继承。

绝地制度被正式鞭尸,与之相关的价值观也受到批判,比如波·达默龙的个人英雄主义、芬恩的非黑即白价值观等等。电影借DJ之口再次强调:

好人,坏人,都是编的。

Good guys, bad guys, made up words.

《星球大战8》的人物与前作人物

说到卢克,很多粉丝接受不了卢克的这“一闪念”,认为是人设崩塌,毁了卢克的赤子形象。

可是,卢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赤子了。那个在面目可憎的父亲面前熄灭自己光剑的少年,此后又经历了连年战争。他渴望和平,所以当他看到侄子再重走父亲的老路时,他太害怕了。害怕将使人堕入阴暗面。所以我觉得他配有这“一闪念”。这恰恰说明了没有绝对的圣人与英雄,没有好的制度一切都是白搭。

卢克还在本片贡献了一个绝佳的笑点和一个绝佳的泪点。

笑点是当R2-D2放出30多年前莱娅第一次向欧比-旺求救的视频时,卢克吐槽说“你这太俗了”。这也算是官方吐槽了。当向粉丝贩卖情怀的行为过于昭然若揭时,来一点自嘲不但能缓解被粉丝看穿的尴尬氛围,甚至反而能博粉丝会心一笑:好吧,我知道你想讨好我,你自己承认了就好。

泪点是影片最后,卢克在酷似故乡塔图因(Tatooine)的夕阳的照耀下,在阿克托的礁石上化为绝地英灵。长于斯,逝于斯,且不论影片是否抹黑了卢克,至少它对卢克应得的结局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至于年轻的三个主角和一个反派,我承认看上去似乎不足以撑起整个“后传”三部曲。在塑造上似乎总是不够震撼人,就是各方面都比前人不可名状地差了那么一些。

亮点也有,首先是蕾伊。她和凯洛·伦在与精锐近卫队短兵相接时易剑格斗,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正传”三部曲中,都是以光剑颜色区分好坏;在随后的作品中,渐渐出现了堕落的绝地武士,在堕落初期还是使用自己原来的光剑;到了《星球大战8》中,蕾伊和凯洛·伦为了打斗方便甚至交换了光剑。在这一刻我从蕾伊的身上看到了原力的平衡。

第二个亮点我要提到凯洛·伦。他虽然是个又中二又暴躁的少年,不如爵爷稳重令人敬畏,但他成长为反派的过程也是比较复杂且令人信服的。怎样是“复杂且令人信服”的?借用游戏《不义联盟2》(Injustice 2)中蝙蝠侠的名言来说:

每一个恶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英雄。

Every villain is the hero of his own story.

达斯·维德是如此,凯洛·伦亦是如此。凯洛·伦的父母都是英雄,英雄承担着责任。父亲汉·索洛还是像年轻时那样四处冒险,母亲莱娅·奥加纳则为了新共和国东奔西走,筹建抵抗组织,对抗第一秩序。在这样的破碎家庭中,他又通过母亲政敌之口得知了自己外祖父就是令银河系闻风丧胆的达斯·维德。训练他的舅舅卢克可能是他唯一的亲人,但这个亲人却在他的面前有了举起屠刀的那一闪念。他投奔了斯诺克,他以为杀死父亲能让他强大,但是并没有。他又发现,他自己、蕾伊,斯诺克其实并不在意——他甚至没有费力去招降蕾伊。斯诺克唯一在意的还是绝地武士卢克。

老一辈人的恩怨毁掉了凯洛·伦的童年,也毁掉了他的青年。旧绝地武士、西斯、旧共和国、义军同盟和帝国消亡了,还有新绝地武士、伦武士、新共和国、抵抗组织和第一秩序。“我是好人,你是坏人。”他们都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互相攻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银河系的制度一天不改变,这样的轮回永远不会终结。所以凯洛·伦对蕾伊说,让这些势力都见鬼去吧。

让过去成为过去。如果有必要,杀死它。

Let the past die. Kill it, if you have to.

“杀死过去”,这就是凯洛·伦重新确立起的人生目标。他就像自己的外公当年一样,要打破旧制度,做自己的主人(当然也顺便做银河系的主人)。在凯洛·伦的故事中,他确实是自己的英雄。

凯洛·伦的未来还存在无限可能,这也是让人感兴趣的地方。比如,他是否还会向外公一样最终回归光明面?他没有向自己的母亲射击,是因为心中尚存善念,还是因为他已经“杀死过去”,弑母已经不再重要了?这些都有待解答。

“杀死过去”,也表达了本片对自己与前作关系的态度。无可避免地,这种激进的态度和相应的做法惹恼了一部分粉丝。但我想,任何一个系列,都会有这样的过程。何况,如前所述,本片没有真正地“杀死”前作,已经有相当多的“正传”三部曲之后的作品表达出了与本片类似的意思。只盯着“正传”三部曲,粉丝可以这么干,但电影创作者不可以。如片中尤达大师(这里的尤达大师和“正传”三部曲中一样是木偶,不是电脑特效,令人惊喜)所言:

我们注定要被他们超越。这是所有为师者真正的责任。

We are what they grow beyond. That is the true burden of all masters.

《星球大战8》也不过是进行了一次超越的尝试——抛开一些缺点,它确实实现了超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影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