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来自美国的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大家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一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当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与现实碰撞,是生存还是毁灭?Tommy wiseau却告诉你烂到尽头就是王。不过我们喜欢用通常道德标准去衡量这一切的好坏,是真的正确吗?还是存在就有道理,对所谓奇葩奇怪了的事物给予包容甚至鼓励?确实有点矛盾。 心酸又好笑,这才是真正的逐梦演艺圈。从对梦想的向往,到被现实打击后重振旗鼓自己来,最后真诚拍片强行被变成喜剧,还留名烂片史放映至今。托米韦素的一生比大多数娱乐圈的人精彩多了,毕竟很多人拍的电影,烂都烂的平庸没人关注w
没看过《房间》,这部电影的几个片段看起来是挺尬的,而且透着一种真诚的“傻气”,也许正是这种“傻气”让人觉得喜感吧。
电影里有个地方很扎心的,首映礼托米在众人的笑声中掉眼泪,所以说在艺术领域,一个没有天赋的努力者是不是注定会成为笑话?
不过还是挺佩服他的,能毫无顾忌的在陌生人面前展现自己,能大声说出梦想并且努力追逐,自信且执着。最主要的还是,他是真的很有钱啊,那个年代600w美金…
二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终于有人来致敬了。
今天我是带着100万分激动地心情走到电影院的,天知道,作为Tommy Wiseau那部The Room的铁杆粉丝,作为一个把The Room快看烂到台词都记住,把所有能找到的分析都看了个遍的变态,当我发现好莱坞终于要“承认”Tommy一次时,那种激动到无以言表的心情是无法用任何语言形容的。
The Room在我看来是一部神片(也的确是一部烂片啦这个我必须承认),而Tommy在我眼中是一个超越我等凡人之上(毫无贬义!)存在的人 。我很开心在这部James Franco制作的电影中James应该是持着与我等粉丝类似的想法去拍摄的。他没有像那些嘲笑不解Tommy的人一样刻意去显现Tommy的与众不同(如果你那么觉得那是因为你不了解真正的Tommy),而是完全凡人化他,把他当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的人去演绎。对于他对Tommy的演绎我觉得至少可以打90分吧,不足的部分我个人以为毕竟他境界不到位……Tommy本人在看过该片之后跟James Franco说他认为这部电影可以打99.9分,少了的0.1分是因为他认为打光有问题(而实际是因为他是戴着墨镜看片,所以看到片子“光线很暗”……醉了)。以上信息来自James Franco在各地接受采访时候的叙述。
作为原著粉,找原著里面的类似场景当然是我的首要high点,我觉得James基本上把大家都讨论过的点都演了,比如花店场景,天台场景,xxx场景,还有“差点和Danny3p”场景,每一个场景都还原得不错(尤其是最后的credit里面有对比!),但是我觉得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还原‘how's your sex life’那场戏……那场戏Tommy的台词可以说是集金融知识与人生体验和哲学思想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略微可惜,不过我想James也许是觉得金融知识过于无聊吧。
关于Dave Franco的表演我觉得有点被他哥哥给压住了,不过我觉得Tommy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强了,不被他压住反而很奇怪了。总体来说我觉得他的表演算是中规中矩,因为对于原著中的Mark我也比较路人感,而且是个讨厌的小三呀!!!(开玩笑啦),所以对于演绎他的Greg这个人我也本身比较无感啦。但是我必须要感谢Greg口述了这本The Disaster Artist的书,因为假设没有这本书, James Franco永远都不会发现Tommy Wiseau,也永远不会去加拿大的一个小电影院去第一次感受The Room Cult的“威力”,也不会在后来彻底和我们这些粉丝一样“入教”被Tommy感染,以至于在今天贡献出这部致敬的电影,让没有听说过The Room的观众们也能认识Tommy。认识The Room这部神作。
关于电影的短板我觉得到结尾略显疲软,人物的情绪转化太快了几乎没有铺垫,尤其是Dave Franco的角色,在电影院看首映时前一秒种恨不得钻到地下后一秒就可以打满鸡血安慰Tommy在我个人看来显得不太自然。观众集体笑场的情节也让我有种置身于美剧情景喜剧般的出戏感。而结局肯定也是经典大团圆式的发言,而且还要刻意升华思想强调友情的重要性……这对于更喜欢独立电影和各种真实纪录片的我本人来说比较减分(仅代表个人意见)。在现实生活中Tommy并不是在首映的时候就立刻改口说他拍了一部黑色幽默片的,而The Room的大火也是在电影出了好多年之后渐渐形成的,老实说我觉得如果James Franco可以把The Room究竟是怎样形成cult following的实际情况拍出来,包括大家去midnight screening时候的各种集体行为(比如冲着屏幕扔塑料勺子等等)全部展现出来,我觉得这部片子就不是一部good film而是一部great film了,但不得不承认James Franco作为一个导演是非常有天赋的,他的前作我也都比较欣赏,我很看好他,也许现在还不是他拍出great film的时候。借用别人观影后的一句话来点评,那就是This is an All-American fun movie. 可以说相当好莱坞了。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鼓了掌,但是我是为Tommy鼓掌,因为他终于可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受众群了,不论这些受众能不能真心理解他和支持他,作为粉丝,我只在乎他能赚钱就好。但是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Tommy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好莱坞终于向他招手了。
另,如果你看完这部之后去搜The Room来看,而且发现自己特别喜欢so bad it's good这类的电影,那么我要推荐一个Tommy Wiseau二号给你,他的名字叫Neil Breen,我觉得他和Tommy是几乎并行的存在……
来自一个原著迷妹边喝酒边观影之后的杂感。
观影几天之后再来多加几句我为什么发自内心喜欢Tommy其人,是因为我喜欢他那种I don't give a fuck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me, I just be myself的态度,实际上所有我个人欣赏的艺术家,科学家或者社会知名人士在我看来都是在用这样的态度过人生,does not give a fuck的意思不是说要去伤害别人或者刻意去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件事情,并且付诸实施,不论有多少阻力,或者遇到多少嘲笑和不解,即使是拍出The Room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烂片,最后也会因为观众可以感受到Tommy把全身心投入到里面的热情而形成一个cult following,以及吸引到了James Franco这种在好莱坞一直都属于比较特别的成功人士这样的结果。这在我看来,比任何普世价值观的成功都要来得更闪亮。为了这点,我会继续支持Tommy和与他类似的人,即使旁人再不欣赏他们,或者唾弃他们,我也会为他们鼓掌,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缺少他们这样的勇者了。
三
你可能不会相信,大聪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是保持一个傻笑的状态在码字。
大聪也从来不给大家推荐烂片,但是这一次真的例外,墙裂建议大家去看一部2003年叫《房间》的电影。
这部影片堪称史上最烂的烂片,但是你可能还想不到,这部电影至今还在美国少数院线定期上映,而且因为场次不多,导致经常场场爆满。
因为它烂,导致很多观众慕名而来,甚至成为美国青年观众开趴体的一种形式。
你没看错,大聪也没写错,去看电影的观众会带着影片里的一些道具,比如汤勺,苹果和美式橄榄球等,一边看电影一边开轰趴,那个观影场面好不热闹,就像是一群“神经病”在看电影里的“神经病”。
《房间》这部电影经过十几年的淬炼,渐渐成为了一个邪典的符号,而且已经形成了不小的影迷圈子。
有些狂热的粉丝,还会在极其不适合的场地,来上一段《房间》的经典桥段表演,吓得不明原因的路人退避三尺。
在当时,《房间》制作成本用了600万美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电影上映2周就下映了,票房只有可怜的1000多美金。
但正是因为这2周的上映,得到了很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评价,吊起了很多观众的猎奇之心,想对《房间》一窥究竟。
于是本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兼制片兼主演兼发行——汤米,自掏腰包维持这部电影的持续上映。
而且汤米还让《房间》报名了当年的奥斯卡角逐,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当然不是《房间》和奥斯卡的事,而是因为《房间》这部电影,从而诞生了一部电影叫《灾难艺术家》。
是的,今天大聪其实不光推荐大家看《房间》,更重要的是推荐这部《灾难艺术家》。
如果你先看过《房间》后再看《灾难艺术家》,就会对后者产生更多的共鸣,也能找到更多的笑点,说不定还能笑出腹肌。
《灾难艺术家》是詹姆斯。弗兰科自导自演的一部喜剧片,故事就是想要还原当时《房间》拍摄的台前幕后。
《灾难艺术家》也意外成为2017年的一部好口碑的喜剧片,并入围2018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为何是改编剧本,因为《灾难艺术家》虽说和《房间》关系很大,但剧本却是按照《房间》男二号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的。
这本《灾难艺术家》的回忆录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籍,被詹姆斯。弗兰科看中,于是买下版权,拍成了电影。
《灾难艺术家》可以说把当年神秘的《房间》拍摄历程,用诙谐幽默但又真实的方式还原给观众。
大家在哈哈大笑的背后,也看到了《房间》导演汤米失败而纯真的心路历程。那些又烂又经典的《房间》对白和场景,成了《灾难艺术家》搞笑的重点。
比如天台汤米由愤怒瞬间转成平静的经典桥段,汤米前面还义愤填膺的说着:
"我没打她,一派胡言,我没有…"
之后立刻恢复平静和马克打了一声招呼。
又比如汤米和莉莎聊天的时候,突然变得情绪激动大喊:
“你让我受尽折磨!!!”
这些小学生都能看出来烂透了的表演,被弗兰科在《灾难艺术家》传神的模仿出来。
巧合的是,当初汤米在拍《房间》时就曾说过,这个角色本来就是要找约翰尼。德普或者詹姆斯。弗兰科来演的(当时真是想得美呀)。没想到汤米现在真的梦想成真了。
弗兰科也因为《灾难艺术家》,在2018金球奖拿到了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上台领奖的时候不忘叫汤米上颁奖台,让这部史上烂片导演零距离感受颁奖现场。
当时汤米一上台就迎来热烈的欢呼声,感觉良好的他差点抢过弗兰科的话筒,被弗兰科紧急阻止,不难看出,汤米戏里戏外真的是一个大邪典。(捂脸而笑。jpg)
说了这么多,搞得好像这部烂片《房间》要打上双引号才对,其实并没有,《房间》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烂片。
《房间》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说的是男女主角已经订婚,但女主喜欢了男主的朋友,决定不要和男主结婚。
本来十分钟可以说完的三角恋肥皂剧情,被硬生生拉到一部电影的长度,在影片前面半小时里,一言不合男女主角就做爱做的事,而且还一定要配上旧歌舞厅曲目来渲染气氛。
整部《房间》的剧情就像男主角的情绪一样忽上忽下,前言不搭后语,比如女主和她妈妈三番五次的聊天,那些对白就连日常都不会说得这么没营养。
最经典的就是女主妈妈说:
“我快死了,我完全清楚的知道自己得了乳腺癌”。
女主毫无情绪的回她妈妈:
“妈妈你就别担心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第一次知道你母亲得到绝症,一定不会是平淡如水的反应,但《房间》母女就是这样对话的。
而且看了影片以后的你会发现,这种电影绝**不会需要6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灾难艺术家》让我们看到了这600万是如何花出去的。
他不懂电影的拍摄器材一般是租而不是买,于是他决定一次性把拍摄器材买下来。
他也不懂拍一部电影之前,要先选择用胶片拍还是数字拍,于是他决定胶片数字一起拍。
所以你看到的《房间》构图为什么都有点偏,不是摄影师没选好构图,而是一场戏同一机位要放两种规格的摄像机…
如果你再仔细看,你能看到《房间》画面时不时突然有一些抖动,那不是摄影师故意的,而是因为拍摄时片场实在太好笑了,摄影师实在忍不住边拍边笑,请原谅那位“不专业”的摄影师吧。
更匪夷所思的是,明明可以拿同样的预算,去找个视野很好的楼顶拍天台戏份,但汤米偏偏要在摄影棚搭绿幕拍摄,美名其曰好莱坞大片都这样拍。
其实,最诡异的都不是这些,而是影片里无比尴尬的床戏。
一般来说,拍床戏一定是要清场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色戒》国内上映版本的删减戏份,片场当时只留下演员和导演,还有摄影师。
但是《房间》的导演汤米却要所有人留在现场,并让摄影师对准他的菊花线拍特写,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才是影片最大的卖点。
这种迷之自信也是没谁了。
这些《房间》拍摄前前后后所有的细节,都被《灾难艺术家》精准的还原,也让观众看到了一部神级烂片是如何诞生的。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房间》这么烂,还热度这么高,这么多人追捧。
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烂片,是有指数的,也就是从较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一部电影的剧本,故事逻辑,表演,镜头语言等等。
我们从中找出一些欠缺的地方,如果一部电影有太多的差强人意,那么就会成为烂片。
但是《房间》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失败的,这样的烂片指数100%,造就了《房间》烂出了独一无二的气质。
很多人说,汤米就像是来自外太空(汤米星)的外星人,这个外星人正好喜欢好莱坞,于是用他的外星逻辑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违反了所有地球观众的观影逻辑,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当然,《灾难艺术家》并不是吸收《房间》的烂,而是去抓取《房间》的怪,然后深挖这个怪的根源和纯粹,拍成了一部正常逻辑的喜剧电影。
在《灾难艺术家》中,我们看到汤米是单纯的,他有着大胆和自信的举动,之后他结识了年轻的格雷。两人和很多有着电影梦想的人一样,想去好莱坞闯一闯。
但汤米的奇怪口音和不着边际的表演,很难有电影公司认可他,而格雷也是四处碰壁,他虽然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经纪公司,但他的经纪人却用“好莱坞淡季”来敷衍他。
于是汤米决定自编自导自演自费一部电影,他用这种在所有人看来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冒险,来完成自己一个单纯的梦想。
此外《灾难艺术家》不仅展示了汤米的本真和勇敢,更深挖了汤米和格雷之间的友谊。
在影片中,因为格雷有着帅气的娃娃脸和好人缘,他的事业总算有了起色,并有了女朋友,而性格原因一直孤僻的汤米,在眼看要失去唯一一段友谊的时候,因为“吃醋”和格雷产生了矛盾。
但最后他们一起在电影首映上,观众都在嘲笑《房间》的时候,只有格雷始终安慰着汤米。
在汤米的访谈中,他也对《灾难艺术家》最后那一段戏很感动,他说那是真实的,格雷到今天还是他最好的唯一的朋友。
汤米用一部烂片,收获了一段永世的友谊,他是幸福的,就像《灾难艺术家》里面那句台词,汤米对格雷说:
“整部电影,我都是为你拍的。”
四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恐惧:迫切地想达成某个梦想,终于下定了决心,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最后却事与愿违。
在这个时刻,除了遗憾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全都打了水漂,更可怕的顿悟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已达到极限,距离梦想却还很遥远。总能看到其他人顺顺当当地取得成功,可对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这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不要去努力,或者干脆不要去梦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得到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只是偶尔想起没有实现的初心,感到些许惆怅而已。
或者,因不甘沉寂而放手一搏,就不得不面对最后惨遭失败的可能。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像一场电影,没有工整的结构和模式化的人物,更没什么只要努力又善良就必然可以皆大欢喜的定律。
这就是詹姆斯·弗兰科(付兰兰)执导的电影《灾难艺术家》最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这部电影还没公映就噱头十足,据说拍出了奥斯卡奖的水平,讲的是美国著名大烂片《房间》(The Room)幕后的拍摄故事。付兰兰亲自饰演的汤米·韦索是个古怪而神秘的演员,苍白的皮肤和油腻的长发活像个吸血鬼,不肯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乡,操着一口奇特的欧洲口音,有着不知从哪里来的用不完的钱。在好莱坞屡屡碰壁后,他和好友格雷格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叫《房间》的电影,投入了600万美元,却因剧本幼稚、逻辑混乱、场景怪异、演技糟糕成为世界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它的荒谬可笑倒是吸引观众前来猎奇,最后竟变成邪典(cult)名作,至今还拥有大批粉丝。
《灾难艺术家》改编自格雷格的同名回忆录,基本遵照了事实,也获得了现实中韦索本人的认可。付兰兰携剧组(包括让自己的弟弟饰演了男二格雷格)高度还原《房间》场景及幕后故事,付兰兰本人更是把韦索这个没有真实身份和成长背景的“疯狂艺术家”演得以假乱真,成了颁奖季热门的“影帝”人选。
付兰兰自称此片是拍给失败者的《爱乐之城》。同样是想在洛杉矶实现艺术梦,《爱乐之城》的男女主角在分分合合后梦想成真,一个当了影星,一个开了爵士酒吧。《灾难艺术家》结尾的男主角却拍出了烂到极致的电影,没有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因烂而出名那是另一回事),男主本人依然是个没有过去也没有多少社交关系的独行幽灵。这完全站在了传统美国梦的对立面。
这本可以拍成一部毒舌的喜剧,嘲笑一个怪人如何因不自量力而沦为笑柄,但付兰兰塑造的韦索身上却带有一种奇特的励志感,可爱甚至可敬。他那单纯的梦想仿佛自带主角光环:早年从事其他工作,后来遭遇车祸差点送命,才终于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梦想而活。他初识格雷格时就提醒他,要成为最好的演员,并且永不放弃。他们去探访崇拜的演员遇车祸去世的地方,像小学生一样拉钩约定,互相信任、监督,向怀疑过他们的人证明实力。
撇开水平的拙劣,韦索对事业其实非常执著。他第一次引起格雷格的注意,就是在表演课上近乎疯魔的表演:自告奋勇走上舞台即兴演出,一遍遍嘶吼《欲望号街车》里人物的名字,上蹿下跳最后倒在地上,毫不在意观众会不会以为他有神经病。而在格雷格向他讨教经验时,他直接拿起剧本,在餐馆里大声演了起来。去了洛杉矶,他不甘心扮演三流电影的反派,积极参加各种试镜。听说格雷格找到了经纪人,他也会思路灵活地拜托格雷格帮他引荐。外出吃饭碰到知名制作人时,他更是主动上前毛遂自荐,直接开始背诵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死亡”。而在听到制作人泼冷水说他“一百万年都不会成功”时,他还抱有一丝希望,问“那一百万年后呢”。最后,受格雷格启发,他决心自己拍电影,废寝忘食写出剧本,砸钱买设备、找摄影棚、建剧组,期冀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故事朝“天助自助者”的方向发展着,他对这部名叫《房间》的电影,就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一样,雄心勃勃又惶恐万分。开机第一天拍摄第一个场景时,看到剧中两名配角激烈的对峙场面,他和格雷格露出了那种第一次看到作品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鲜活起来的兴奋笑容。
在《房间》的故事里,他很有可能写下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引发剧组的同事们私下猜测,片中悲惨的三角恋是不是由他的真实经历改编。他也尝试挖掘作品背后更深的含义,提醒演员们不要就事论事,而是要看到剧情中关于背叛、关于爱情的本质、关于人和人之间互相控制等等这些更抽象的元素。他还不忘向自己最爱的演员致敬,片中著名台词“你把我搞得四分五裂啦”完全模仿了他的偶像詹姆斯·迪恩电影中的桥段。
就算是他在工作中那些不讨喜的表现,也可以被解读为试图模仿好莱坞大片时沾染上的业界恶习。比如他一掷千金,买下本用来出租的摄像机、包下巨型广告牌做宣传、高调庆祝电影首映,是因为他觉得成功的电影就该这么做。他坚持要演激情戏,毫不避讳暴露隐私部位,是因为他认为“卖肉”可以增加电影看点。他对手下态度恶劣,出言侮辱女演员,在酷暑下不给演员水喝,是因为他听说希区柯克也曾虐待演员,最后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拍出杰作。甚至是他和格雷格友谊的波折,也符合想象中“黄金搭档”从知己到决裂再到和好的套路。他对好莱坞显然存在许多误解,可这也证实了他的单纯。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我的人生”,他这样说道,把这部“处女作”当成了自己过往人生经历和好莱坞梦的一个总结。然而,这样一部用心拍出的电影却成了一场灾难。观众看得困惑而恶心,最后直接把悲剧当成了搞笑片,笑声一直传到了放映厅外。他为电影花了600万美元,第一个周末票房却仅为1800美元。这不只是白花了心血和金钱,而是作品中想展现的他的人生和思想被观众践踏在了脚下。后来《房间》因“太烂”成为邪典,使韦索一举成名,可这并不是他的初衷。
这正是讲述《房间》幕后秘辛的《灾难艺术家》残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一个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努力地全身心投入、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的人,并不是理所当然要成功的。相反,失败才是更常见的结局。
在片中,这样认真的失败者不止韦索一个。韦索的好友格雷格同样在不懈追求,从刚出场时主动向韦索讨教经验、不顾母亲劝阻去洛杉矶闯荡,到后来积极寻找从电视剧到话剧的其他演出机会。主演《房间》的女演员靠一句“我真的很想演电影”打动了主创,不惧韦索的言语侮辱,也无需旁人劝慰,冷静地完成了最难熬的激情戏拍摄。一名龙套演员并没有多少戏份,可会在开拍前不断独自操练台词和动作,拍摄一开始就进入角色,情感爆发差点失控。一名老太太演员更是每天清早5点起床,开车来片场,中暑晕倒醒来后,还兴致勃勃地与其他演员们谈天,说“我们是演员,在片场度过的最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这是一组可敬的追梦者群像,可最后他们也没能靠近梦想半分,在《房间》里的表演被人嘲笑,除了这部烂片外就默默无闻。
他们只是洛杉矶这座梦想之城的一个缩影。韦索和格雷格为《房间》组织试镜时外面排起了长队,这分明只是不知名的业余导演拍的小电影,却有那么多心怀明星梦的男男女女从报纸上找到征集广告,念念有词地认真准备。餐厅里偶遇的制作人告诉韦索,在好莱坞激烈的竞争下,即使一个演员有马龙·白兰度的才华,成功概率都是微乎其微。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身为演员和导演的付兰兰被韦索的故事触动。2013年,他读了原著后在Vice发表文章说,许多其他艺术家都和韦索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受众,借此获得爱和理解。《房间》这场有点荒唐的尝试,实际上成为了那些渴望在艰难的环境下有所创造的人们的典范。“在许多方面,汤米(·韦索)就是我,”付兰兰当时写道。尽管付兰兰已比韦索成功太多,但想必他经历过和韦索类似的追寻和挫败,也在身边看到过无数例子。而这正是《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的由来。
而在演艺圈之外,无论是文学、音乐、艺术,还是其他什么形式,只要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大凡也会遭遇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挫折吧。不管投入多少心血,在能力有限、机遇难寻的情况下,谁都有可能被埋没,也有可能成为“灾难艺术家”。而背负着这样的恐惧感继续努力,却仍然是人们渴望讲述、渴望共鸣的本性,正如韦索无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都一定要拍出那个关于他人生的故事一样。
其实看《灾难艺术家》的时候我一直有点害怕,多年后《富春山居图》、《逐梦演艺圈》之类的烂片也会被重述为励志的“追梦”故事。作为普通观众,我还是认为“导演很努力”不应该成为认可烂片的理由(《房间》的拙劣是一目了然的,不会被《灾难艺术家》“洗白”)。可也许《灾难艺术家》的结论并不是“失败的人也很努力”,而是“努力的人也很有可能失败”,两者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灾难艺术家》拍出了这个看上去好像令人沮丧的现实,但在现实之下,又何尝没有暗藏着无数认真的普通人遥远但依然坚定的希望呢?
五
2017-2018北美颁奖季的热门喜剧当之无愧应该授予《灾难艺术家》,好在这部电影不仅让主演詹姆斯·弗兰科获得了包括金球奖的音乐/喜剧片、哥谭独立电影奖等的最佳男主角,还频频被多个奖项题目最佳影片或者最佳导演。虽然第90届奥斯卡的提名具体名单还未出,但《灾难艺术家》无疑即将成为热点。
鲁迅曾经对喜剧的定义是“将无用的东西撕裂给别人看”。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好的喜剧总是能让人笑着流泪——不仅是对角色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更是对角色代表的一类人群的可叹可悲。
2003年上映的《房间》是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邪典电影,该片被很多人视作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影片完全烂出了风格与境界,甚至被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影片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托米·韦素饰演的主人公与他的未婚妻以及最好朋友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无论是演员的渣演技、剧情的神转折还是毫无美感的运镜都让人印象深刻。
在某种视角下其实《灾难艺术家》是邪典电影《房间》的一次解构。
电影从托米·韦素与他的好友格雷格相识开始,他们为了电影一起私奔到洛杉矶,在面对各大电影公司的拒绝以后,决定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在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以后,托米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电影剧本《房间》,并且要将这部电影拍成一部好莱坞巨制——摄影器材不用租的,一定要自己买;不用实景拍摄,全部都是自己搭景来完成,包括厕所在内;在电影的首映前,电影的两位主演要坐着超长的林肯到达剧院;为了能够申请奥斯卡,托米甚至自费在北美上映了两周……
托米真是一个有趣又可爱的人。很有钱,在执行导演到银行取两万块钱的时候,工作人员人员说他的账户就像一个无底洞。没有人知道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甚至都不知道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到底多少岁了,就是这样一个对电影执着但没有任何演技的人在2003年完成了自己的邪典“好莱坞巨制”。
首映礼上,从电影放映开始观众和主创对电影的期待,到主创都看不下去了,再到全场观众都开始“hahahahaha”,包括托米的好朋友格雷格都憋不住的时候,托米一气之下躲到了戏院外面,一个人默默流泪——毕竟这不是他要的效果——那一刻的托米似乎是一个辛苦做了一天的玩偶,自己觉得很好看但被同学嘲笑的孩子。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灾难艺术家》的落点是《房间》和托米,但导演在电影中并没有给出《房间》和托米究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它只是一次真正的撕裂,这种撕裂的背后引发的就是一种思考。就比如说中国在2017年终于出来了一部史诗级的烂片——《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导演毕志飞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影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国内关于马丁·斯科塞斯最全的研究,很想下载来看,但是万方没有提供下载源。
非常傲人的科班学术背景,但是他历时12年创作,耗费5000万元的处女作《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甚至在中国电影报的报道中提到第五代导演、摄影顾长卫看过以后说“真的挺好的”。
导演毕志飞还为这个电影开了一个座谈会,请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说它“特别适合当下主流观众看,年轻观众这样一个网络集体”;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说这部电影“可能是一个电影人的指南”;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说“他觉得中学生、大学生这个群体对这部电影接受,非常地热烈”;北京大学校友会成员称赞这部电影导演毕志飞是“目前北大将近120年来第一个电影届的人士,又拍那么好的电影,确实很难得”……
想当年考研的时候下面名单还有我报的导师呢~幸亏没考上~
很难想想毕志飞导演是怎样将这么多国内一线的影视学研究的学者请来并且能说出如此好听的话的。
就像《灾难艺术家》的托米,与他的财富成反比的是他的才华。而《逐梦演艺圈》的导演毕志飞的才华,与他的资源也成反比。
托米是可爱的,毕志飞也是固执的。他该是多么优秀的一个人,但却不受理解,坚持要为自己的电影再次配音,SNH48不承认自己唱过主题曲便自己录一遍,豆瓣只有2.1分还是要坚持在大年初一上映,表明了要跟观众死磕。
——蓦然明白,大部分导演知道自己的拍的电影烂,但是毕志飞和托米不知道。不过《房间》还起码有托米拙劣的表演让观众去扔勺子和橄榄球,看《逐梦演艺圈》能扔啥?这是一个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