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天上再见影评观后感

天上再见影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8:18 | 移动端:天上再见影评观后感

《天上再见》是一部由法国和加拿大联合制作的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寓意深刻,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法国拍的战争题材始终没能激起我的太多兴趣,而且这部片子有不少似曾相识的影子,看过《军官室》或《漫长的婚约》的朋友自然知道个中缘由。据说这部影片最近在法国热映,好评不断,我是第一次看这位导演的作品,却没感到太多的个人风格,反而更像是好莱坞的特效大片,当然内在的幽默和叙事依然是摆脱不了的法式标签。

其实故事内容颇为大气,细节也相当丰富:父子情深与战后创伤,只手遮天的战争狂魔与潦倒落魄的战争英雄等。但是最重要的父子情线索却有点失望,儿子对父亲长久的恨究竟从何而来?为何最后两人和解后儿子竟决然寻死?还有另一位男主角与女仆人的感情线也是比较莫名其妙,根本没有发展起来就结束了,是受制于篇幅所限被砍掉了么?最无法理解的是片中唯一大反派在前半段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但后面怎么就不堪一击意外死掉?总觉得导演在主次情节的安排上顾此失彼,而悬念的营造更是难以维持到最后感人一幕,父子最后相认一幕竟然有点TVB剧集的俗套,也让人遗憾。

不过,大手笔的制作确实严谨而执着,比如美术设计和布景,声音特效以及好多个航拍镜头的运用,给这部年代片足够逼真的临场感。演员的表演相当扎实,其中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在《每分钟120击》之后又再献出惊艳的演绎,仅凭两只眼睛就能演绎出性格复杂的人物个性,绝对是不可小觑的明日之星。

2017年最牛的法国影片是什么?随意问十个人,有七个人会说是《每分钟一百二十击》——这部横扫国内外各大电影奖项的LGBT电影。影迷们一度为它未曾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惊讶和失望。我们不妨来个更大胆的结论,也许剩余三个人的答案会是《天上再见》——这部在法国本土凯撒电影奖上拿奖数量仅次于《每分钟一百二十击》的法国商业片。所以民间流传的说法是,《天上再见》是2017年法国第二牛的影片。

电影《天上再见》改编自法国推理小说大师皮耶·勒梅特的同名文学小说,获得了2013年被称为“法国诺贝尔文学奖”的龚古尔文学奖。有趣的是,勒梅特一向以推理小说闻名,《天上再见》却是一部史诗级的纯文学作品。

电影的气质与原著极其相似——用超现实的幽默讽刺手法描绘了1919年真实而哀伤的巴黎社会图景,荒诞十足而紧凑流畅的戏剧化情节凸显了极致黑暗的主题——关于创伤,腐败,操控与死亡。

影片由演员阿尔贝·杜邦泰尔自编自导自演,厉害了。去年也可说是“横扫”了凯撒奖,一共获得了12项提名,收获了5个奖项,分别是: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与最佳布景。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部影片到底“牛”在哪里。

首先是摄影。有很多人提到《天上再见》的影调特别像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的名作《漫长的婚约》,其实不尽然。《漫长的婚约》里的色彩更艳丽张扬,就像鲜艳的油画,生机勃勃,而《天上再见》则显出20年代老旧的天然彩色相片(Auto chrome)的质感,呈现朦胧迷离的氛围。此项技术是历史上第一项商业化彩色摄影技术,与影片商业犯罪的标签也颇为契合,仿佛直接把观众拽进了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片中多次出现的长镜头总是强调着人物所处的背景环境;几乎每一个表现人物情绪时对人物或景物的急速推进镜头,都强烈诠释着“荒诞”之感,带动着影片整体的快节奏。

影片能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绝不是徒有虚名。虽然原著是纯文学作品,情节还是勒梅特擅长的犯罪题材。电影描述了阿尔伯特与爱德华两位士兵在经历了一战后归乡隐姓埋名,通过向士兵家属兜售战争纪念碑而骗取钱财的故事。情节始终充满着欺骗——爱德华被炸掉下巴后拒绝回家,阿尔伯特只好调换他的身份,带着他隐居,并向他家里人撒谎他已去世;眼看着谎言要被拆穿,阿尔伯特被军官上司普拉代勒逼迫着将一句陌生的尸体代替了爱德华的尸体葬在了其家族墓地里;普拉代勒由此发现了发战争财的机会,偷偷替家属们盗出家人尸体并以无名尸替代;阿尔伯特盗取公款来制作战争纪念碑宣传册……在一环连着一环的情节中,法国战后退役老兵的不公正待遇,战争投机分子与精英阶层的丑恶嘴脸——阶级与社会问题昭然若揭。

在看完影片后,我第一个感觉便是“高级”。高级之处便在于它的美工。这便不得不提里面闪瞎眼的各式面具。面具在影片中既是爱德华的“遮羞布”,也是他的“晴雨表”。在遮住伤痕的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他的艺术天赋来诠释人物的心理状态。

由面具引申出一个更加“高级”的概念——装饰主义与装饰主义运动。20世纪初在法国掀起的装饰主义运动,经历了一战的“卡壳”后,在战后卷土重来,以奢华,精美的艺术作品闻名。这与法国历来擅长的奢侈品设计脱不了干系。装饰艺术词语源于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Exposition International des Arts De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这一构思是法国战后工业发展和经济恢复计划的组成部分。装饰艺术在这一特殊时期产生,进化,使得法国的奢饰品设计技艺与工业文明高速发展后产生的各式新式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来符合新的时代特征,为人们的新生活寻找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宣泄口。

影片的艺术部门就承载了这一时期装饰艺术的理念,原创了一系列面具与素描画,既紧紧抓住了影片的时代艺术特征,又在电影美学层面上为影片助力。《天上再见》的面具设计师Cecile Kretchmar已经参与了多部影片的艺术与妆发工作,是一位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设计师。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她在flickr网站上的设计主页https://www.bsmz.net/people/23551378@N07/ 。

法国的装饰艺术受奢侈品艺术,非洲,南美洲原始艺术,古埃及华贵典雅的宫廷艺术及工业文明的影响,在本质上是非平民化,为权贵精英服务的。虽然在设计实践上具有精英主义倾向,但在政治艺术上却具有民主化倾向。影片也利用了这一概念:用精英主义倾向的装饰主义美学风格来描写一个反精英主义的故事。

为什么说是“反精英主义”的?首先,除了男主角阿尔伯特,剩余的男性角色全都来自法国的上层阶级,是被定义为“精英”的那群人。反派军官普拉代勒爱好战争,不惜枪杀自己人以便杀戮能继续下去;他对牺牲将士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大发战争横财;他假惺惺和自恋,一出场便让人讨厌,却能以军官的身份退役并取了富家小姐为妻。“悲剧中心”人物爱德华虽然因战争而变得“不再”完整,沦为底层人民,却是富家公子出身。他的“跌落”是精英家庭的“恶果”。爱德华的父亲是德高望重的权贵人士,却因过于严厉的父爱而让儿子怨恨自己,不惜“假死”来逃脱这个家庭。他的失败在于不懂如何表达爱,最后永远活在爱子之死的痛苦中。三位“精英”的“面具”被一一揭开,丑恶与悲剧无处遁形。

影片也有因商业手法拍摄而显得类型化的弊端。人物扁平——正面人物的动机之善使得犯罪也没了“恶”;反面人物性格之恶使得悲惨下场大快人心;结局皆大欢喜。特别是军官普拉代勒这个反派人物,很难说他的性格与做法是天生的还是被战争所异化,影片交待不明,也使得反派人物缺少了深度。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想起欧容的《弗兰兹》和热内的《漫长的婚约》,三部电影均由法国人执导,故事背景也都设定在一战后的法国,主题也几乎一样,寻找战后消失了的亲人或爱人。虽然题材一样,但三部电影在风格上又有所差异,《弗兰兹》采用黑白影调,沉重压抑;《漫长的婚约》的摄影指导是之前与热内合作过《天使爱美丽》的德尔邦内尔,色彩丰富,唯美浪漫;而这部去年的新作《天上再见》则色调古朴,故事带有一点戏谑夸张的味道,尤其是爱德华所带的多副面具,奇诡华丽,甚至取代了角色的对话,成了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就在爱德华把陷入沙坑中的阿尔伯特拉出来时,一枚落在身旁的炸弹毁掉了他的下半边脸,醒来后,他无法接受镜子里残缺不全的自己,于是他选择了“死亡”,在阿尔伯特的帮助下与一位早已经死了的士兵调换档案,因为重伤他以尤金的名字拿到了转院许可证,尽管医生为他做了整容手术,但丑陋的疤痕依然让他无法直视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他亲自做了多副奇形怪状的面具,遮盖脸上的伤疤,同时隐藏起了真实的自己。

由于受伤严重,发音不清楚,爱德华平时很少说话,因此面具成了他的发声筒,形状各异的面具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心情。

第一副面具妖冶奇诡,这是爱德华作为一个画家的身份象征,经历了四年战争,在硝烟笼罩,炮火连天的战场中他的画作大多都充满了死亡气息,诡异恐怖,在影片开头,前一秒还在壕沟中画画的爱德华,下一秒就被喜欢战争的变态上尉普拉代勒强迫着冲上战场,被死神夺走了“半条命”,在战争中,生与死仅一线之隔。

第二幅面具可以表露心情,阿尔伯特同意与爱德华合作售卖战争纪念碑时,面具上的黑条转为上扬,悲伤变成了高兴。

得知自己的姐姐嫁给普拉代勒后爱德华的心情从刚才有很多钱的喜悦变成了带有怒色的悲伤,他恨普拉代勒,要不是他故意挑起战争,阿尔伯特也不会掉进沙坑中,他也不会被炸弹毁容。除此之外,家人一直是他想回避的话题,他向家人隐瞒了自己还活着的事实。

第三副面具是艺术学院的老画家,爱德华戴着这幅面具创作了许多战争纪念碑的设计图,表明了他画技高超娴熟,想象力丰富。

看到战争纪念碑的广告宣传册后,爱德华戴上了第四副面具,像一个狡诈的商人,如果计划成功的话,他会赚到很多钱。

第五副面具是用钱做的,这将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挥霍,在这个长焦镜头中,前面的火苗似乎已经烧到了爱德华的面具,有某种不祥的预兆。

爱德华戴上第六副面具,一个面相阴险邪恶的长发女人,来到补助金基金会,将普拉代勒在墓地造假谋取私利的信息交给一个从未受过贿赂的督查,让他去查办普拉代勒,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第七副面具严肃刻板,爱德华一边观察普 拉代勒被检查,一边照着姐姐的相片作画,至少在此刻,他仍想念着他的姐姐。

爱德华戴着第八副面具审判了那些挑起战争并享受其中的官员,战争毁了爱德华的脸,毁了他的一生,同时也摧毁了无数家庭的幸福,充满硝烟的战争结束了,但个人的战争仍在继续,阿尔伯特的未婚妻抛弃了他,若不是爱德华,他连像样的工作都没有,生计成了问题,这反应了战后很多人都无家可归,没有依靠。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属也在忍受着思念的煎熬,一如爱德华的姐姐和懊悔的父亲,得知爱德华在战争中死去的消息后都无比悲痛,体现了影片反战的思想。

第九副面具是所有面具中最为华丽的蓝羽鸟首面具,缀有金色的闪闪发光的鳞片,他戴着这幅面具见到了自己的父亲,那个曾经被小时候的爱德华认为是混蛋的父亲。影片用一串快速的闪回镜头交代了两人日渐冷淡的父子关系,父亲忙于生意,年幼的爱德华在母亲死后很便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在两人最后的交谈中还可以推测父亲当初并不看好选择绘画的爱德华,无奈之下,爱德华离家参军。

但是父亲始终并不知道眼前这个戴面具的人正是自己的儿子,他只是以为这个人是他儿子的一个朋友,分别推向两人眼睛的镜头将两人饱含深情的视线连接在一起,父亲告诉眼前的爱德华,他的儿子很有艺术天赋,他为他感到骄傲。爱德华眼睛微微湿润,他拥抱着白发苍苍的父亲,很模糊地说了一声“谢谢”。爱德华原谅了父亲,随即跑到楼顶的围墙上,纵身一跃,像鸟张开翅膀般展开双手飞向死神的拥抱。

爱德华的自杀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就像阿尔伯特所说,他的名字应该是调换档案后的尤金,而那个毁容了的爱德华连带着他的过往早已埋入土中,他无法承受这个比死还要难受的打击,所以他早已为自己宣判了死刑,一如他从未摘下面具,从未告诉家人自己还活着,他厌恶自己扭曲丑陋的脸,厌恶自己含混不清的发音,渐渐的开始厌恶这个世界,他从未尝试过重新融入周围的一切,从戴上面具隐藏真实的自己的那一刻起,死神就已经在不远处向他招手了。

让他坚持到最后的是一直照顾他的朋友阿尔伯特,是给他当翻译的小姑娘露易斯,是他担心的姐姐,更是在他昏迷不醒时梦到的父亲,阿尔伯特找回了幸福,除掉了隐患普拉代勒,与父亲冰释前嫌,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了,死是他唯一的归宿。

相比《弗兰兹》和《漫长的婚约》,这部电影的情感处理得不够细腻,加之爱德华的台词少得可怜,结尾显得很仓促,到最后给人深刻印象的还是戴着面具的爱德华,而不是面具后的真实的爱德华,而其他的角色都很单薄,尤其是“来路不明”的露易丝,除了当爱德华的翻译之外显得很多余,不过这毕竟是一部略带喜剧色彩的电影,自然不如前两者那般严肃深刻,但法式情调的配乐、充满时代气息的建筑和装饰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片荒的时候可以挑来看一看。

《天上再见》绝对是2017年最不该被忽略的法国电影。

影片以横扫的姿态君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后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和最佳摄影等奖项,几乎涵盖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各类大奖。

《天上再见》改编自法国作家皮耶·勒梅特的同名小说,文学评论界认为该小说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叙事灵动活跃、曲折离奇,行文罕见地融会贯通。它紧张刺激,节奏强烈,令人屏息,对法国1918年至1920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细腻观察,既尖酸讽刺又娱乐性十足,既滑稽可笑又发人深省。

小说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仅法语版销量已破100万册。

和小说一样,电影《天上再见》有着推理类型片的叙事架构,还有着极高的美学观赏性,法国巴黎的醉生梦死,浮华虚伪在优美精致的布景中显露无疑,美感十足。

《天上再见》还原了电影的本身,靠着非凡的叙事能力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从影片开始的第一幕,我就被按住在了沙发上,不忍离开。

那是故事的魅力,是故事手艺人的魔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法德之战陷入胶着,就在德国即将宣布战败前,野心勃勃的长官亨利,谋杀了自己的部下,一声枪响激活了战壕双方紧张的军人们,双方为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战斗发起了冲突。

法军虽然攻下了堡垒,却死伤惨重。

男主角,懦弱的中年人艾伯特险些丧命,年轻军人爱德华为了就他被炸掉了整个下巴。

亨利获得了荣誉,衣锦还乡,靠倒卖军人的棺材大发横财,还娶了巴黎商人主席的女儿。

而艾伯特遭受了未婚妻的背叛,在商场谋了一个开电梯的低下职位,同时还要照顾毁容的爱德华。

爱德华沉迷于吗啡的麻醉效果,不愿回家,躲在阁楼,封闭自我,逃避社会。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亨利娶的女子居然是爱德华的姐姐,为了讨回正义,他们决定展开复仇计划。

《天上再见》以倒叙的方式展开了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有小说做基底,影片的剧情推进扎实有力。

《天上再见》通过设置两位性格迥异的主角,讲述了一战之后,法国社会的现状。其中,两人对于生与死的态度和对待方式极为耐人寻味。

爱德华一心就死,虽然活着,可灵魂早就死去,他个故事线埋藏着感人的亲情炸弹。

爱德华从小就和父亲关系不和,有着绘画天赋的他把父亲丑化为撒谎的小丑,为了逃避家庭,和父亲赌气,他从容参战。

为了销声匿迹,战后,他在艾伯特帮助下,捏造了自己阵亡的谎言,其父亲得知消息后悲痛之极。

片中,他一次又一次利用自己的绘画和手工天赋为自己制造了多幅精美的面具。那些面具之后藏着一颗破碎的心,四分五裂的魂。

被炸毁的面孔让他无法在战后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他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父亲的认可。

《天上再见》讲述的重点就是战后那些受伤的普通人,来自心灵和肉体的伤痛困扰着这些战斗英雄,而阵亡者的家人自然也需要特殊的方式去消解亲人死亡的痛苦。

他们都需要在战争后,重新找到自己在社会的位置,得到他人的认可,从军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认同之路并不平坦。

艾伯特就是影片中的普通人,重回社会后,他孤独,经历着低谷,爱情事业同时遭遇挫折,他拼命的想活,可社会却要他死,他想过自杀,是重生后的爱德华再一次救了他。

两人一拍即合,靠制作纪念战后死者的纪念碑骗取钱财,他们决定收到定金后就远遁他国,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

同时,他们也要揭露亨利的罪行,不能让恶人横行天下。

片尾,两位主角都付出了代价,但也获得了解脱。

他们成功骗取了大量钱财,爱德华的父亲也通过纪念碑画作上的图纹找到了他,两人相遇,和好,父亲认可了爱德华的成就,就在两人握手言和之时,爱德华选择了死亡,纵身一跃,完成了自我的解放。

由死而生,死亡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艾伯特也直面了自己和亨利的罪恶,从一开始,他就发现了亨利的罪行,但因为身份差距悬殊,他选择沉默,充当了恶行的帮凶。

片尾,他以玉石俱焚之势,提枪面对亨利,亲手总结了谎言,阻断了罪恶。

艾伯特带着钱财,重新结识的爱人,还有那位一直陪伴着他们的孤儿离开了法国,去向未知的世界,开始全新的人生。

《天上再见》的故事剧情曲折有趣,多个反转在巧合中有着通顺的因果逻辑,让人在感叹奇迹之时,不至于觉得太为随意,让戏剧化效果大打折扣。

《天上再见》是法国一战后的浮士德,它通过隐喻化的人物设计,用带着法式浪漫的喜剧方式,精准的呈现了当时社会上,各阶层人的心态和面貌。

无疑,影片的主题是反战。

影片中,无论是富人阶层还是平民阶层,男人女人,小孩还是老人,都忍受着战争带来的摧残和异化。

原有的社会形态被战争击碎,人们需要通过自我的努力从新回归社会,而社会中人人都在面具下生活,伪装着,表演着,相互隐藏着最真实的自我。

比如女人假装不认识未婚夫;

男人为了权利坑蒙拐骗;

小孩在战后成为孤儿;

老人失去了孩子,

片中,爱德华手中一个又一个面具都华丽无比,可面具之下只是一副残缺的面庞。巴黎的纸醉金迷背后是人们内心的丑恶、贪恋嘴脸,悲伤的灵魂。

《天上再见》是战后法国的精湛史诗,让我们得知,成功和资本的积累,都建立在伤痕累累的废墟上。

影片表面是欢乐的,带着有点夸张的喜剧风格,布景奢靡又华丽,

可故事内里却透露着腐败和忧伤,

无论是爱德华以自杀成就永恒,还是艾伯特带着金钱和爱人隐居他国,结局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残酷的,

他们的家乡,国家最终都以各种形式驱逐了他们。

他们在战场上为了守护国土付出了自己前半生的人生,可最终却被国家抛弃和遗忘,他们只能在异国,在天上,寻求再见。

片尾,爱德华的死去象征着战后人们肉体的重创,

而艾伯特的离开则是人们精神的消亡。

面对罪恶,如果我们无法对抗, 那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天上再见影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940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