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瑟尔海滩上》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寓意深刻,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一
巨幕看的,头一次觉得罗南妹子好看,比起赎罪这次的难度大了不少,片尾还有年龄跨度的戏。小哥的表演印象更深刻,各种微表情(包括xx时刻)拿捏得很是细致。叙事主线蛮清晰的,多段插叙丰富了节奏,以及奠定必要的时代基调。
至于主题,借《芳芳》说半句玩笑话,“只恋爱不做爱,再好爱情也歇菜”,当然多段插叙中对时代背景的铺垫,使得初夜过后男女过激反应展现为可以解释的必然。片尾长镜头的切瑟尔海滩缓缓拉长,伴着走向两端的两人很有意境。
(抛开时代掺杂点个人情感--兄弟你就不能转身把她压海滩上嘿嘿嘿吗,明明人家已经在服软了)
最后引一下弗洛伊德:性是人类创造力的源头。
二
北京电影节看的,巨幕,很棒。
很浓郁的英国风格,海边乡村草地花,倍儿美,看着就舒服。
其实我特喜欢这个故事,我也特别能理解罗南演的那个妹子,那种爱和抗拒。
片子前面有很多好笑的地方,俩人笨拙的新婚之夜,拘束,紧张。可其中还穿插着那些最美好的恋爱时光,那所谓的一见钟情,眼里的光。那为了见你拿着地图走过的那些路,seven miles,脸上的欣喜和雀跃。那双为你母亲轻轻穿上连衣裙的双手,那些鼓励的话。那在饭桌上与自己父母的小小争执,也只为了你。最大的梦想是四重奏能够独立演出,也为了你,献给你。怎么能说她不爱呢?
其实特别能理解罗南的flor,也特别能理解她说的那些让ed可以去找另外的人来满足生理需求的话。可能在男生看来就是一种侮辱,一种看不起人?但这样不好么?她就是害怕啊,就是抗拒嘛,她努力学了但是做不到啊!爱她难道不应该包容这些么?两个人在一起重要的不是情感上的契合么?不是那种坚定的要一起度过余生的信念么?有性无爱可以,有爱无性就不行么?那这么看来,在普世眼中生理还是大于情感?当然这也可能是导演编剧要探讨的问题。海边爆发似的争吵,ed的口不择言,you like a bitch这种话真的很伤人。她没给他一巴掌真的很温柔啦,一开始还以为是直接走掉了,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也挽留了,只是ed倔强的没有回头。有点儿难过。所以到头来ed是真的很后悔吧,回家之后跟妹妹们说的那些话,特别像发脾气的小孩儿,可能是他真的还没有足够的成熟。
flor很酷啦,又温柔又可爱,又有想法又坚持,最重要的是美。对待喜欢的人从不吝惜赞美,不光对他也对他的家人很好,而拿起小提琴的时候就像个女王,是四重奏的主心骨,是可以散发光芒的主角。这段感情里她付出了,她去爱了,她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予了。所以年老的ed一直在后悔吧,最后讲故事的时候也一直在说she loved him。
但这个结尾我没太懂的点在于让flor跟大提琴手结合并且有一个这么美满的家庭是啥意思?是说她最后克服了自己的困难还是可以的,只是ed没等到么?电影前面那里大提琴手想约她以及结婚前跟长者的对话也是伏笔么?跟ed分开之后投身于事业然后随随便就嫁了?啊其实还蛮想知道这一段儿的故事,想看女主视角,但是电影里可能就没必要放了,也是留给观众去猜测吧,每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不过我倒是觉得如果是她独身一辈子会更酷吧。
最后最后,想吹一波罗南的演技,真的发光发亮,演啥是啥,这里的性冷淡跟鸟小姐里面强把timmy上了的是一个人吗?是的都是她。可塑性太强了,奶一下,她一定会搞一座小金人回家的。
三
今年北影节看的第一部是BBC出品、舞台剧导演Dominic Cooke首导的改自Ian McEwan(代表作:《Atonement》)同名小说的长剧情片《On Chesil Beach》。
六十年代,乡气的砂石海边(英格兰东海岸净是这样抑郁的海岸),某蜜月酒店里是新婚洞房日的Florence和Edward。在他们怯窃的对话和笨拙的亲昵中开始穿插色彩斑斓的爱情追忆,画面音乐总是充满了各种柏拉图式爱情的美好,每一次都让观众深信他们是一见钟情、天作一对、相敬相爱,让对方生命充实而快乐的恋人。于是他们虽显笨拙,但越贴越近…
之后情节的急转让人叹息,而结局是40年后C排9座D大调的感伤。
很喜欢导演细腻的笔触,能够把作者某些诗意的语言移植到电影语言中。Saoirse的演技包括口音的模范让人耳目一新,虽然带有《布鲁克林》般忧郁的气质,但又融入了高知家庭艺术专业的矜持。敦刻尔克男主略显稚嫩但也大致符合人设。
河边的泛舟,乡间的绿草,绅士的板球,牛津的叹息桥,英伦学院风弥漫其中。
配乐选择的是海顿、舒伯特、莫扎特、巴赫、艾尔格,电影里自然还要提一下英国的国宝Benjamin Britten。海边的景色像极了我曾经做咨询项目去过的suffolk。
影片终,提琴奏,一声叹,两颗泪,掌声响。
四
美人、美景、美妙的音乐,是其给我的第一印象。
悲伤、黯然、细腻的情感,是其给我的最终印象。
故事很有趣,在结合大背景与小人物故事的传统模式下,不局限于对社会的描写,但是男女主最表面的冲突却来源于此。而二人在这段感情中的成长也被刻画得极为隐蔽,却逃脱不开时代背景。如果简短地来描述故事,大概“一场尴尬的初夜导致的离婚”已经很合适了。
故事叙述方式很特别,基本符合了原著的叙事结构——在描写一次初夜的同时插叙二人过往的故事。这样的叙事手法,在刻画当下二人尴尬、笨拙的初夜同时,扩充了对两人性格的刻画以及二人感情关系的描写,这种过去与现在双线交叉的叙事方式,毫无疑问起到了1+1>2的效果。
影片对于比利·霍尔饰演的爱德华描写更多,从碎片式记忆中可以明显看出其成长历程。从孩童时期得知母亲疯癫的真相却坦然接受,又因为自己好斗失去了朋友从而更加成熟,但是,其成长路程并没有结束。在结尾处我们才知道,他与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弗洛伦斯的婚姻,也成了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砖瓦。
而对于弗洛伦斯,在闪回中,我们更多地能看到其在二人关系中处于被动的一面——她总是在夸赞他。从初见时她耐心倾听他的喜悦,到面见丈母娘时她通过细心与温柔得到男方一家的认可,再到初夜时强忍着不安试图用手去引导爱德华。毫无疑问,如果有人问弗洛伦斯最终与另一位小提琴手组建家庭是否代表其当初对爱德华的爱仅仅浮于表面,我会立即反驳。
影片的节奏看似沉闷,但是二人感情矛盾不断堆积,最终爆发于切瑟尔海滩上。他们门第悬殊,专业迥异,兴趣大不相同,性格也无半点相似之处。但就是这样的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后的纯真时代”里,成为了深深吸引彼此的存在。同时,双方对彼此的珍视,导致了初夜的紧张、错乱,加上“性教育”的缺失以及过于保守的时代风气,爱情悲剧不可避免。
而这场原本羡煞旁人的婚姻,仅仅存在了6小时。曾经所有的憧憬、幻想,都在切瑟尔海滩上离了岸,沉了海。
有趣的事,尽管个人认为“性关系”这一诱因只是二人分拆断带的一个表面原因,但是在性教育依旧缺乏的我国,反而使得这部英国电影具有了现实意义。
诚然,这部电影的缺点颇多,例如多米尼克·库克导演的存在感很低,而对佛洛伦斯与其父亲间紧张关系的描写太过稀缺,导致人物刻画的残缺。全片的运镜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尽管最后一幕通过移动镜头将二人的渐行渐远的距离生动体现出来但也只是很寻常的技法。
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我的感动,这也是我头一次与电影中的角色在极为相似的场景中以同种泣不成声的方式泪流满面,我想也是这种极度相似的情感共鸣让我加深了对本片的喜爱。再度回想,影片中那些不经意提起的细节与性格对比,足以令人再多加回味。
而且,我想哪怕对剧情以及影片节奏无感的观众,也一定会惊叹于罗南小姐姐精湛的演技。
早在2008年,因为出演《赎罪》中的13岁小女孩,就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立刻让全世界认识到了这位拥有蓝色瞳孔的英格兰小女孩。
之后,尽管罗南出演的影片口碑褒贬不一,但是观众普遍对罗南的表演印象深刻,哪怕是在凯特·布兰切特和艾瑞克·巴纳这种级别的巨星环绕下,她在镜头中依然是最闪亮的存在,难怪时光网如此评价她——“演技派们没有让罗南成为陪衬,反而,他们的存在,更加突出了罗南”。
之后,在参演了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后,罗南迎来了演艺事业的高峰期。2015年的《布鲁克林》让其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去年的《伯德小姐》让她第二次获得该奖项的提名。尽管最终罗南与此失之交臂,但是其在金球奖中获得了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无疑是官方对其拿捏得当的演技的肯定。
而这次在切瑟尔海滩上,罗南成功刻画了在新婚之夜时既渴望满足丈夫而克制内心紧张又因对性爱恐惧心生抵触的心理状态。初见爱德华时其眼睛里闪耀的光芒,以及二人泛舟湖上时其嘴角自然流露的微笑,活脱脱一个陷入爱河的少女形象。而在被父亲呵斥时的胆怯,与面对父亲询问爱德华家庭时正面回击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一个因爱而获得力量的坚韧形象。在恋爱关系中更倾向于被动,与拉提琴时更为主动的形象对比,也展现了弗洛伦斯对爱情的观念。初夜时,尴尬与青涩,紧张与恐惧,在罗南富有层次性的表演中不断切换着,纠结的情绪也因此传递给观众。而在切瑟尔海滩上,其爆发的痛苦、悲伤、卑微等多种情感,为我们完美展现了人物复杂心理。
可以说,当导演在用更多的剧情篇幅来描写爱德华的成长历程时,罗南用恰到好处的演技丰富了弗洛伦斯的心理状态。
影片的结尾很容易让人想到《爱乐之城》,只是这次,在从前幻想的情境中,在从前熟悉的四重奏中,没了另种可能的蒙太奇,只剩现实无语凝噎。就像无法挽回的那次离别,切瑟尔海滩上的海浪声,淹没了佛洛伦斯离开的脚步声,淹没了二人短暂的婚姻关系,也淹没了那个纯真时代中被压抑的情感。
我们仿佛总是这样,错过了最爱的人,从而学会了爱。
“若我再遇见你,事隔经年,我该以何贺你?以沉默,以眼泪。”——拜伦
五
影片讲述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来临之前,受过良好教育且深爱对方的两位年轻人在面对新婚初夜时,因担忧和恐惧而产生误解,最终分道扬镳、终身不再来往的故事。影片讲述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来临之前,受过良好教育且深爱对方的两位年轻人在面对新婚初夜时,因担忧和恐惧而产生误解,最终分道扬镳、终身不再来往的故事。以非常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一段纯粹又哀伤的初恋。剧本很扎实,剪辑将结构的修整加了大分。前面的层次递进为最后十五分钟奠定了基础,虽然俗套但情感共鸣力量惊人。以及论婚前性关系的重要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