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空而来》是一部德国于法国共同制作的电影,影片剧情丰富,画面精致,寓意深刻,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还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一
导演法提阿金,有着土耳其血统的德国人,把摄像头聚焦到这类‘’危险‘’的题材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这里指的危险是可能一不小心就被扣上政治正确的标签)
这部电影一月十七日在法国上映,我看的是提前两天放映的试映场。打完分之后我看友邻们的打分基本都是三星,是的,光看题材、剧本、剪辑我可能会给三颗,然后因为结尾和最后大海的空镜再加半颗星,但是黛安克鲁格的表演是值得再加一颗星的。
黛安克鲁格,一个法国出道、非常适合欧洲电影气质的德国女演员,在好莱坞浮浮沉沉,去年在坎城摘取后冠。听到阿莫多瓦用带口音的法语读出黛安的名字后,她从索伦蒂诺手中接过,站在台上平静地说,我想起那些被恐怖行动迫害过的人们,那些努力走出来并努力生存的人们,我们不能忘记。
阿金手下大部分镜头都是冷峻的,他的叙事在开头爆炸事件之后将我的心牢牢抓紧。丈夫和儿子死后,是绵绵无绝期的雨天,与黛安所呈现出来的悲痛实在相得益彰。海报里的Katja,缩在外套里,戴上帽子走在雨中,像一个无助的孤独的斗士。
阿金最厉害的一点是能让人感觉到从里到外渗出的寒意。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法庭上,当Katja神情复杂地盯着被告席,那两个‘’新纳粹‘簇拥者眼神空洞,甚至不愿流露出任何表情或悔意。在输掉官司之后,这两个政治主张极端的年轻人开心地蹦起来拥抱在一起,法庭上发生的这一幕是多么的讽刺。她不再依赖法律,她独自来到希腊寻找该组织的蛛丝马迹,想试图凭自己的力量复仇,她跟踪了为他们说话的一位出庭证人,最终在海边找到了他们和一辆房车。Katja再次回到海滩的时候背上背着一包炸弹,她趁俩人清晨锻炼的时候将包塞在车底下,打算等他们回来就引爆。在等待的时候,她看着大海,看着鸟儿,那些生命,她犹豫了。
这是非常让我感到难过的场景,Katja完成了一次心灵净化,而施害者呢,清晨跑跑步,以前的事情被甩在脑后。
这时律师告诉Katja,我们不能放弃,战斗还没结束。她背着炸弹第三次来到海边,这时两位青年刚晨练好回到车中。一个长镜头,Katja从远处只有一个黑点一直走到我们面前,一个一往无前的女斗士,步伐坚决,她深吸一口气,打开门上了车。
可能这部电影如今的社会价值已经高于了艺术价值,但我们不能忽视凭此在2017年七十周年戛纳颁奖典礼上斩获影后的黛安克鲁格在这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
我爱她。
Soundtrack中有两首歌非常喜欢,一首是The Blues,收录自2015年Hindi Zahra的专辑Homeland。另外一首是来自Lykke Li的I Know Places。
The Blues-Hindi Zahra
最后向今天骤然离世的小红莓乐队主唱致敬。
二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在去年的热门奥系电影中,《三块广告牌》无疑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虽然科恩嫂饰演的角色难言“柔弱”二字。
而在同年,还有一部拥有类似气质的影片在戛纳大放异彩。
与《三块广告牌》相同的是,影片一样塑造了一位饱受亲人亡故摧残的母亲形象。
可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却来的比前者压抑、痛苦百倍千倍。
这部影片就是17年戛纳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
凭空而来
卡佳(戴安·克鲁格 饰)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母亲和妻子。
她和丈夫的相识相恋有点特别。
丈夫赛卡西是一位土耳其人,大学时期的卡佳因购买大麻而结识他。
后来赛卡西因贩毒入狱,可二人的感情却没有中断。
他们甚至还在狱中完婚。
往事如烟,出狱后的赛卡西改过自新,而卡佳也怀上了他的孩子。
一个普通的周末,卡佳将儿子送到了丈夫的办公室,而自己则和闺蜜安排了一个约会。
然而当卡佳傍晚返回工作室,准备接丈夫和孩子时,等着她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
丈夫工作室的门前发生了炸弹袭击,爆炸中两名遇难者正是卡佳的丈夫和孩子。
由于不是普通事故,德国安全局很快介入了调查,可进展却并不顺利。
卡佳也承受着寻常人难以相像的压力。
对丈夫与孩子疏于照顾的自责;
至亲言语间流露的抱怨与责难;
安全局对亡夫前科询问与质疑。
一瞬间,生活夺走了卡佳的一切,却仍要继续摧残她。
亡夫之愁,丧子之痛,巨大的悲伤如潮水涌来,淹没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可正当卡佳心如死灰时,事件的进展出现了转机。
安全局抓获了爆炸案的两名主谋——一对年轻激进的新纳粹恋人。
卡佳为了能见证恶徒能够受到制裁,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却并非她想的那么简单。
她所认为的“铁证如山”,却在被告方律师巧舌如簧的辩证中逐渐动摇;
而控辩双方也在庭上陷入了激烈的鏖战,漫长的庭审不断的消磨着卡佳的耐心。
让卡佳怎么也无法想到的是,法庭最终审理的结果,是将二人无罪释放。
当法律无法制裁罪恶时,卡佳选择依靠自己。
两名新纳粹青年虽然在庭审后遁逃到国外,可还是被她摸清了行踪。
卡佳开始购置化肥、铁钉等物品。
这些都是制作土炸弹的原材料。自己的丈夫与儿子就是死于这种炸弹袭击。
讽刺的是,制作土炸弹的方法,还是卡佳在庭审时学到的。
这个一无所有的女人将如何选择复仇。
成了一个未知数。
在《凭空而来》这部电影中,遇袭身亡的女主丈夫赛卡西是一名土耳其人。
而影片的导演法提赫-阿金正是一名土耳其移民的后代。
他虽然生于德国,却始终关注土耳其裔居民在德国的生存状况。
这次的《凭空而来》,直指欧洲的政治顽疾——新纳粹主义。
这也是非德裔居民在德国所面对的重大忧患之一。
而这样一个故事,在当前欧洲难民危机的局面下,可以说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共鸣与思考。
《凭空而来》目前的豆瓣评分,个人感觉明显偏低。
深究其原因,一方面,国人对于新纳粹主义以及非德裔居民在德国生存困境的问题没有代入感;
另一方面,就是《凭空而来》这部影片实在是太过真实与压抑。
同样是在去年,成龙携手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英伦对决》收获不少好评。
影片中成龙饰演的关玉明,在恐怖主义制造的袭击中痛失爱女。
在剧情背景上,和《凭空而来》十分相像。
在《英伦对决》中,关玉明老而弥坚,凭借着自己当年身为特工的能力,将英国政府搅得天翻地覆。
片中不乏设计巧妙,以暴制暴的复仇场面,快意恩仇的剧情也让很多观众大呼过瘾。
反观《凭空而来》,没有那么多商业片抓人眼熟的动作场面与劲爆元素,甚至影片都没有展现那场恐怖袭击的惨烈现场。
导演将镜头聚焦到了遇难者家属的境遇与心理变化,同时将影片的重头戏安排在了庭审的桥段上面。
卡佳原本普通而幸福的家庭成了新纳粹反人类的暴行的牺牲品。
这次爆炸袭击的原因,既不是因为赛卡西曾经的犯罪前科,也不是因为卡佳一家得罪了谁。
而单纯是因为赛卡西的非德裔身份。
这部影片与其译为“凭空而来”,我觉得叫“无妄之灾”更为贴切。
影片有大篇幅的片段,没有台词,镜头只聚焦于沉浸在悲痛中的卡佳。
家人的宽慰无济于事;
吸食毒品也无法缓解痛苦;
甚至连闺蜜与孩子的互动在卡佳眼中也格外刺眼。
这个普通的女人没有《英伦》中关玉明那种超级强悍的特工身手为家人复仇,
她能做的,只有终日瑟缩在儿子的小床上痛哭。
卡佳想到了自杀,她选择在浴缸中割腕。
可垂死之际,政府抓获真凶的消息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卡佳选择活下去,并非为了自己,单纯是因为她想要替丈夫和儿子见证凶手受到严惩。
可是死容易,生却很难。
无助的自责,亲人的态度,包括安全局对赛卡西前科的调查,都让压得卡佳喘不过气来。
而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恰恰是曾经期盼的庭审。
法医做为证人出庭时。
详尽而冰冷的陈词描绘着爆炸现场的惨烈与血腥。
每每想到丈夫和儿子身首异处,身体支离破碎。那种疼痛仿佛真真的施加在了卡佳自己的身上。
卡佳的大段独角戏撑起了整部电影,扮演者黛安-克鲁格,可以说贡献了丝毫不逊于奥斯卡影后的炸裂演技,强势拿下了当届的戛纳影后。
曾经“特洛伊”城中倾国倾城的王妃海伦,变成了哀思丈夫儿子的无助母亲。
庭审之后,两个新纳粹凶手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用法庭庭长的话说:
法庭只讲事实与证据, 只要被告不被法庭判罚有罪,
他们就会被推定无罪。
原本对严惩凶手抱有希望的卡佳,对法律,对正义彻底失去了信心。
她决定亲自为自己的至亲复仇,寻找属于自己的正义。
法外执法,以暴制暴。
电影看到这,也许没有人能够讲出“这种做法太不理智”的话。
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这,也许我们无法代入到德国社会的时局中去,
但是影片女主所经历的痛彻心扉的伤痛与压抑,却让每一个观众感同身受。
最终,卡佳将土炸弹制作完成。
可是第一次安置完炸弹后,卡佳却放弃了袭击,而是将复仇计划推迟到了第二天。
导演在此安排了一个精妙绝伦,却又让人痛彻心扉的结尾,在这姑且给各位保留一个悬念吧。
影片结尾的留白,导演道出了拍摄此片的初衷。
德国仅在2000和2007年之间,“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枪杀了九个具有移民背景的平民,还有一名女警察。
背后的唯一动机,是受害者的非德裔血统。
正义也许真的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可这正义的代价,未免太惨烈了些。
三
1这案子是爆炸杀人刑事案件,而且是新纳粹杀土移民应该是检察官公诉,国家支持,警察提供证据。完全不应该是民事案件的双方私人律师对薄公堂。请参考《第三嫌疑人》,《全民目击》等
2审案过程中完全没有问嫌疑人一句话,审判审判需要审嫌疑犯啊,都是在说证人,律师,女主的戏。
3关于街区监控完全没有提及,这是用苹果六以及平板电脑的时代了。只要采集到女嫌犯或男的在附近街区的画面就能证伪。
4完全忽略媒体和社交网络,新纳粹爆炸案,多大的新闻?应该是炸天的新闻,就算传统纸媒也会穷追不舍,而且社交媒体时代,网友提供一些女嫌犯在德国的证据很容易的。那一方的身旁都会包裹媒体的,那么容易出国?
5刑事案件上诉期,主要嫌疑人员能出国吗?
6女主丈夫其实是土耳其黑帮千丝万缕的联系,朋友律师的代理人都是毒贩,貌似控制着某区域的毒品网络,他们地下会放过新纳粹杀土耳其移民?
四
电影里面我并没有感觉到太多对新纳粹的谴责,让我感觉到的深深的一种压抑感觉,感受到的一个女人失去了老公和孩子做出的一系列的挣扎。我想到我周围也有一个好朋友,体验了她和老公闹离婚的那种状态,我的安慰感觉都是多余的,只要她老公一句伤害的话,她又可以瞬间的崩溃。当然相比丧失自己的老公,那种状态无法比拟,在她的好朋友一直在关心她,但是她完全提不起精神来,甚至看见朋友带了出生的小孩子去见她,感觉她有一点精神上的刺激,因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孩子。好朋友说要不要陪她,她说想要一个人呆着。她一个人不是哭就是在抽烟的状态,中间还会插入她手机里面录的她老公的画面,她完全无法从这场悲哀中走出来,朋友的关心她也很麻木了。甚至有次中间想去自杀,差点自杀成功了……
起初女主想通过法律的手段去惩罚那对伤害她老公孩子的情侣,但是最后失败了。因为在法国没有确切的证据,只能算是嫌疑人不能判刑。
女主无奈,有一个画面是她告诉她的律师说如果炸死的是我,你觉得我老公会怎么样,他会放过那个伤害我的情侣吗。于是她背着她的律师,开始跟踪那对情侣到了希腊。想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报复,自己在网上找寻了制作炸弹的方法。然后准备放在她们房车那里引爆,但是第一次并没有下手,我那个时候以为她回心转意了。
剧情有意思在于,正好这段时间她终于接了他的律师的电话,律师说服了她很久,告诉她一定要重新起诉,女主口头上答应了。本来以为她真的会买张机票回去法国重新上诉,结果她再一次去了情侣的房车营地,然后走进她们的房车,把炸药背在她身上,然后引爆。最后画面就一直停留在了爆炸燃烧的房车,以及远处的大海,女主终于去见她另外一个世界的老公和儿子了。
五
该片凭借戴安·克鲁格出色的演绎拿下2017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主角,同时也凭着工整的创作荣获2018年第75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和第23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全片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分为“家人”、“正义”、“海洋”三部分。故事清晰明了,前后呼应,从剧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工整的作品,理解起来也并不无难度。题材中比较新颖的是反映了当下欧洲社会中的民族宗教矛盾,而目的依旧是一个经典的复仇故事,复仇的段落也仅仅集中在第三部分“海洋”中。
一、家人
影片开始就选择用家庭录像机的视角,闪回到过去女主角在监狱同丈夫举行的一场婚礼,没有婚戒,只有无名指上的戒指纹身,两人身穿白色礼服相爱拥吻。
让观众了解二人结婚背景后,场景便拉入当下时间,儿子已经六岁,母子两人过马路险些被撞后骂骂咧咧的行径,让人开始预感到结果的不明朗。而把儿子交给父亲之后便和闺蜜一同去澡堂休闲,其中聊天中所渗透出女主角家庭的幸福,身上的“武士”纹身也成为下文的伏笔。
归来已经入夜,丈夫店外拥挤的警车和闪烁的警笛,已经让人预感到父子二人的遇难,而女主角卡佳冲破警防线后的歇斯底里也加深了观众对于遇难的印证。
随着受害者DNA测试结果出来,警方对卡佳的询问,让观众一步步了解这个家庭里成员的背景,丈夫土耳其裔移居德国,妻子是德国人,是一段跨民族的婚姻,而警方在掌握大量受害人信息之后,对卡佳咄咄逼人的询问,也侧面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存在,作为移民外裔的受害者,加之之前贩毒前科,也揭晓了片头监狱婚礼的原因,让警方更倾向于这次爆炸事件是因为受害者自身所携带的政治背景内部矛盾,而卡佳则认为是纳粹的暴力行为。
卡佳在其母亲处对丈夫的维护,以及拒绝公婆将二人尸体带回土耳其,事故现场的情绪失控,无法度过崩溃时期而选择吸毒,谢绝闺蜜的陪同,更多时光看着窗外的雨,腥红着眼发呆,都无不透露着此前这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更加衬托出当下女主角所处境地的残忍和可怜。
本段以女主角卡佳自杀结尾,浴缸里割腕自杀慢慢下沉,最终听到电话留言嫌疑人落网后,戏剧性地坐起在浴缸之中,满脸的血迹中透露出绝望的神情为第二段“正义”做下铺垫。
二、正义
本段同样以一段家庭摄像机视角开始,一家人在屋内其乐融融,母亲陪儿子搭玩具,父亲作为第一视角记录着这些。
接下来的主要内容便是法庭过程,笔者个人认为要想通过影视去快速了解一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和真实生活,律政题材是最佳选择,从美剧《傲骨贤妻》、衍生剧《傲骨之战》这一傲骨系列,到英剧《皇家律师》,我们可以在律政题材里的法律事件中,了解一个国家的司法,以及人民生活的现状,犯罪因素更能真实反映社会现况。所以本节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法庭一开始,作为男女嫌疑人的两人便深情拥吻,这一行径直接刺激着刚刚因恐怖事件丧失双亲的女主角,其中运用的声画错位和九十度俯拍等技巧也在暗示着女主角的宿命的渺小和不顺,之后在听到检方陈述受害人遇难细节时,女主角的反映同观众一起由悲伤过渡到愤怒,而引起的卡佳对女嫌疑人大打出手,原告律师精彩辩词赢得掌声等行为也得以理解。
辩方律师的诡辩在法庭中是非常突出的一个角色,其造型也模仿了希特勒时期纳粹军官的刻板形象,本该是民心所向的一场诉讼,有技术人员的物证,有卡佳目击的女嫌疑人,最终硬是让辩方律师凭着女主角吸毒这一把柄,和同党的希腊纳粹伪证人,打成了无罪释放,宣判结果后观庭群众的怒骂,观众的不解一并为接下来的复仇之路做好了情绪铺垫。
而法庭中作为扭转乾坤的证据也仅来自社交网络的一张图片,也暗示了这场闹剧的必然性。
三、海洋
一开始又是一场家庭录像内容的闪回,第一视角是卡佳,父子二人在海边玩耍。点题本段标题“海洋”。
失意的女主角卡佳独自一人前往希腊调查这个所谓的纳粹团伙,整个过程因为女主角是弱小一人,于是作为第一人称,让观众代入感会显得极其紧张,为女主角是危险事件中的变数捏一把汗。
一开始通过法庭资料获取希腊同伙的酒店信息,之后所上演的酒店事件同接下来跟踪尾随同伙车辆,最终寻迹到两位男女嫌疑人。整场跟踪视角的代入感很强烈,观众生怕卡佳露怯被抓住后果不堪设想。
同样的复仇手段,与法庭上描述的炸弹制作过程一样,女主角也制作了炸弹,而其中利用到的玩具车让人联想到第二节里家庭录像中小男孩玩玩具的温馨场景。
第二天一大早携带炸弹埋伏在嫌疑人房车之外,灌木丛中的沉思,盯着车窗上的飞鸟,这个静态画面中唯一有生气的动物让卡佳意识到什么,又转身取走了炸弹。这里卡佳沉思的动作同背景一样融为静止。
紧接着女主角在街边的长椅上发现自己来了例假,同之前第二段故事中提到的,事故发生之后再也没有例假形成呼应,让观者明白故事是该告一段落了。之后女主角又再次回看了第三段开始放映的家庭录像,海边一个人沉思,次日抱着装有炸弹的背包来到嫌疑人房车处,深呼吸一口,便随着轰然的爆裂声,一切化为灰烬。
同归于尽是最好的结局,这点在车窗上的飞鸟处便有暗示,那段灌木丛中的沉思,预示着阴阳两隔,即使炸掉嫌疑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让一起丧身成为最好的复仇。也和之前恢复例假所预示的告一段落相解释。结尾处海水同天际相倒,更是一种悲观的揭示,揭示着无法和解也无法恢复正常的现实矛盾。
显而易见,该片剧本是一部大女主的戏,女主角扮演者戴安·克鲁格也凭借出色的演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角色,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人物在事件中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但令笔者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每次情绪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不像《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极致表现,每次观众准备同主角一起往更深处沉浸情绪,主角便迅速抽离出来采取下一步行动。不知道这点是否为导演刻意设计,是否为了建立女主角绝望中仍存一丝理性这样一种形象?总之观看起来并不能适应这一点。
导演法蒂赫·阿金是土耳其裔移民德国,之前所导演的《在人生的另一边》也同样是三段式故事结构,此片与其相比,更是一种发展、延伸和回应。引发的思考正是导演本人自身身份所一直存在的客观问题。更重要的是延伸到当下的难民潮所带来的问题,本就安分守己的土耳其裔在历经这么多年都无法融合的矛盾,在面对新的难民移民,同样的问题又如何和解呢?
片中对于希特勒的引入,引发的对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又在不断地鞭挞人心。身处一个民族主义极强的国家,观看本片又该作何立场呢?
法庭之上,那个希特勒时期军官化身的辩方律师,遵循着正确的“无罪推定原则”(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那民心所向的有罪认定是否又正确呢?全片结束除了女主角所目击的女嫌疑人的确曾出现在事故现场外并无有力条件说明其是真正凶手,司法漏洞都不能完美解决,何况是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呢?
我喜欢该片并接受片中明显的缺点,即使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剧作,而它在故事之外所引发的思考足够悲观也足够深刻,同那团晴空之下滚滚燃起的灰烬余烟,都将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将无解,本片的英文名“In The Fade”似乎比中文名“凭空而来”更能反映主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