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三块广告牌影评观后感

三块广告牌影评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9:38:37 | 移动端:三块广告牌影评观后感

来自美国的犯罪片,影片剧情丰富,画面震撼,网友们对此评价很高,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下网友们是怎么评价的吧!

1

《三块广告牌》其实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大概就是海斯夫人的女儿惨遭杀害,数个月过去,正义依然不得伸张之时,她一气之下买下了镇上最醒目的三个广告牌,用极具争议性与嘲弄的字眼开始和当地警察对峙,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把人性的善恶,复杂与简单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描绘的玲离尽致,让观众看的酣畅淋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它异常坚硬,却不失温情;它激烈对峙,却人性光辉。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故事的开始发生在一个名不见久传的小镇,小镇的边缘有三个老旧广告牌,因为女主角米尔德里德,原本废弃的它们重新焕发了价值,而这个已经被人们忘记的平静小镇也不再平静。

正如司马迁所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米尔德里德和所以坚强的女人一样坚硬如铁,同时也醇厚如酒。女儿的死去,她伤心欲绝,面无所作为的小镇警察,她开始了无声反抗,承包三个广告牌,把罪行一一陈列,她的语言很简单却句句诛心。

面对小镇居民的不友善,她打伤牙医,烧毁警察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她都要反抗,海耶斯的偏执的主要原因,在于内疚,在他拒绝女儿借车要求后。女儿赌气说:但愿我在外面被人强奸!海耶斯也赌气地说:愿你心想事成!没想到,一语成谶,女儿真的被人奸杀。似乎只有找到凶手,才能消弭负罪感。所以,当她把责任推给警察时,似乎感觉自己轻松了一点。

“攀笼厌局促,野性那能驯”。所以她像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像一杯老酒,无人能够享用,没人能够改变她的野性。“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警官威洛比满是温情,温润如水。在米尔德里德看来,他是一个极不负责的警察,实际上,他却是受人尊重的好警察,这个小镇的守护神。即使身患癌症,即使证据不足,没有目击者,他也在为了抓到强奸犯仍不断努力。最终他在与妻子孩子一段完美的周末垂钓时光,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了三封没有华丽辞藻的遗书。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还有一个人物就是塞德里克,他外表平淡,内心如瀑。他歧视有色人种,欺负黑人,他无所事事是个混蛋警察,却又内心善良。尤其是当威洛比死去,他将广告商丢下了二楼,将广告牌付之一炬,让人看了特别想揍他。可他却不是一个坏人。

在明知米尔德里德将他烧伤的情况下,他毫无恨意,并且为了抓住凶手不断努力;看到受伤后的广告商后,他也会流下了忏悔的泪水。他不是一个好警察,却是一个好人。这是一部极为现实主义的电影,看似毫不相关的角色性格却涵盖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米尔德里德、威洛比、塞德里克,小镇居民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既有高尚的一面,也有其软弱的一面,他们高尚着同时也卑鄙着。

如同片中的新闻记者,对米尔德里德,最初他们抱以同情,后来随着剧情发展,在她们眼里,米尔德里德就成了“杀人犯”,是她逼死了威洛比。“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个人都在行使自己的权利。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呼喊,他们冲突,对抗,放火,平淡的生活终隐藏着绝大的矛盾。

这也是导演高超的地方,悲剧的冲突,却没有掩盖人性的善良,让温情显得更为感人。善和恶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却鲜明生动的浮现在我们面前,仿佛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是处于芸芸众生的我们,我们喜欢着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喜欢坚硬的米尔德里德,也喜欢身着白装的小米,喜欢他们面对窘迫的生活仍展现出的善良与温情,这大概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2

Mildred 刊登的广告是对三个人的指控,奸杀女儿的罪犯,抛弃家庭的丈夫和没有进展的警长。在她看来,三人都是成年男性失格,不同程度对父亲角色的渎职。她还援引“只要属于团伙就需要担罪”羞辱了她们村儿的father。电影里是不存在被Mildred认可的父亲这个角色的。在那场拖鞋和拖鞋的对话里,她以母亲的身份借少女的声音向仇人宣战,I am going to crucify these motherfuckers. 她把自己的命运和女儿收到的伤害归为一类。

登场的男性角色分享了一种近似的轨迹,没有父亲也无法成为父亲的宿命似乎在村儿里循环往复,以Willouby为典型。Willouby本人是软弱的,他的男性腔调是蹩脚的,是习得的。在对mildred的审讯里,他虚张声势地去和强悍的母亲战斗,以贬低对方的性能力来企图贯彻的父的意志,直到咳血瞬间变回了母亲膝头的男孩儿。他被真正的母亲击退,只能退守那个和他年龄悬殊的妻子(其实就是女儿)。他的自杀是对最后一点责任的放弃,遗书里他却向Mildred幼稚地宣告胜利。他的父母电影并未介绍,但不难想象他灵魂里母亲形象的强势和父亲形象的空洞,实际上他处事的方式也更接近一个妈。他是个扮演父亲的人,适合让没怎么见过真正的父亲的人缅怀,这是他被Dixon热爱和维护的原因。他不仅是Dixon的父亲,而且可能是整个小镇男性的父亲,是这个缺少父亲的村儿对父亲单薄的想象。但他的后代又是下一代没有父亲的人。Mildred把这个形象撕破,“你是演得挺像,但你他妈的不干事儿啊”。她把控诉写在广告牌上。

影片展示的环境里,父和母不能共存,想成为父亲的男人只能把权威在更年幼的女性面前彰显,然而抛弃了母亲的父亲已经不可能是父亲,而少女最终也会老去成为向父亲复仇的母亲。母亲Mildred和Willouby之子Dixon的愤怒和屈辱是不同的,可又和这个荒凉之地的其他仇恨一样,都是对同一个系统的认定,并挥刀相向。

电影虽然让多线并行,但主要视角是Mildred提供的,她凌驾于其他人的视角之上,用强横和狡黠掩饰自己的逃避。她的每一次逃避都是让别人担责,而她认为这些是这套无端加害她的系统对她的亏欠。然而并不是所有角色都是系统里有罪的人,比如侏儒,黑人局长和广告公司的男同。片尾,Mildred和侏儒喝酒,嫌弃这个系统外为她担责的男人,然后发现自己也是这个被她定罪的团伙的一员,即使在最边缘,也失去了憎恨的资格。

3

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好片!

一如既往的,剧中人的表情眼神都很丰富而到位,每个演员都将剧中人当时的心情和情绪演绎得十分的到位,同时,片首还会出现一些Jokes,将剧中原本沉重的剧情会显得稍微的轻松一点,开始时还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笑声。

一、米尔德丽德

米尔德丽德咬指甲的细节也是十分的传神和到位的

我非常喜欢这位美国妈妈,她的浑身充满了力量感,不畏强权、不顾舆论,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威洛比得了癌症了吗?只有几个月活了“。她用了幽默的语气回答:他还活着,所以才会写上他的名字啊!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她将一个得了癌症的人推上风口浪尖上,这是不好的。然而我反而觉得她没有歧视威洛比,将威洛比当作一个弱者,而是将威洛比当成了一个正常人来看。

事实就是,如果威洛比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继续胜任局长的职位,那么他就应该及时让贤,否则,他在该职位一天,就应该履行他的职责:抓到罪犯。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电影《触不可及intouchables>,里面的Driss就没将坐轮椅的Philippe当作一个弱者来看,而是将他当作一个正常人来看,去享受生活中正常的乐趣。我想局长威洛比应该也厌烦了别人的同情,所以才会在注射的时候听到医生的话而将血管拔掉,阻止医生的所谓的同情。

有时候,对他人的同情,可能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好人,同情时也易将对方当作一个弱者而让对方享有某些特权,这其实会削弱了对方内心的力量感。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剧情会让整个警局奋发图强找到凶手,然而编剧真的是太了解人性和生活了,他并未按照我们以为的那样走向Happy Ending的结局,也没有遵循美剧一直以来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反而将人的情感和人性更为丰富多层次的表现出来。

然后就是米尔德丽徳的儿子说每次回家看到广告牌,连自己都不会忘记安吉拉的死亡,自然米尔德丽徳也不会,原来米尔德丽徳一直处于自责中,她与女儿的最后一次的对话是没有借车给安吉拉,也没有给钱给安吉拉,让安吉拉走路回家,安吉拉赌气的说希望回来时会被强奸,米尔德丽徳在气头上时也说希望是这样,结果就一语中的,这样的结局让一个母亲又怎么能不时刻活在自责和痛苦之中呢?

最深层的悲伤不是嚎啕大哭,而是安静的坐在那里,通过身体、表情和眼神来传达。

米尔德丽徳即使内心如此的悲伤痛苦和自责,然而也让她没有以柔弱的方式显示出来,反而是一种粗暴的方式强硬的表现出来。她与丈夫、儿子和女儿的沟通方式都是粗暴的,比如她的丈夫在听到她提到19岁的女友身上带有动物园的臭味的时候,一言不合就把米尔德丽徳按到墙上想揍下去,而儿子也会立刻拿了一把刀去抵住父亲的脖子。加上先前米尔德丽徳与安吉拉的粗暴的、脏话不断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就不会以柔软的方式进行沟通,所有人都是粗暴而直接的。但这也不能说就将安吉拉的意外死亡归罪于他们的沟通方式之中,比如如果他们不那么粗暴的沟通,可能结局就不一样,话说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即使使用温柔的方式沟通,孩子也一样会叛逆,我们不能将罪犯的错归咎于一个粗暴的沟通方式身上,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犯人强奸了一个夏天穿裙子的女孩就归咎于这个女孩子夏天不应该穿裙子,若她不穿裙子,就不会吸引犯人的注意。罪犯就是罪犯,他的特征就是不管你穿裙子还是没穿裙子,他都会去犯罪。

但是米尔德丽徳也有她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比如她向儿子示好的方式就是将一勺子麦片直接摔到儿子身上,让儿子头上都沾上了麦片,而儿子也懂得这是妈妈的示好的表现,两人忍不住都笑了,这一幕也是十分的温暖的。同时,在威洛比自杀之后,学校的学生向米尔德丽徳的车上扔易拉罐,米尔德丽徳直接下车,将两人给教训了。这也是让学校的人知道,她不是好欺负的。虽然这个以暴制暴的方式并不可取,然而在这样一个几乎全民暴力全民脏话的小镇,也唯有以这种方式可以回击,而这种回击会给儿子的内心也带来力量感,所以在这个时候,儿子会说一句谢谢妈妈。

米尔德丽徳是一个强悍的女人,她一直以一种硬汉的方式在撑着,然而在看到广告牌烧掉之后,她却还是忍不住哭了,在和安吉拉的最后一次对话中,她怎么可能内心没有不自责和痛苦呢?但是我觉的本剧很好的一点是,本剧中并没有过度的渲染其内心自责的一面,更多的是突出其内心的力量感,一定要找到凶手,尽管她是以暴力的方式在逼着警局来做这事。原本过度自责也确实是不必要的,要怪的终究还是怪那个凶手。

米尔德丽徳还是善良的,在她放火烧警局的时候,她先打了电话过去,还打了三次,她确定了没人接的时候,她才放的火。然而她却没有想到狄克森在警局,当他看到狄克森出来的时候还护着安吉拉的卷宗的时候,她震惊了。估计这也是她为什么在后来知道她前夫烧了广告牌之后,在听到那句以愤怒阻止愤怒,只会带来更大的愤怒那句话之后,原谅了她前夫,送了他们一瓶酒,并对前夫说,好好对她。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一点,在最后她在车上对狄克森说,我们在路上决定吧?我相信最后她们不会杀掉那个人。

二,威洛比

What?你居然不同情我?

威洛比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他得了癌症,他去给米尔德丽徳说广告牌的事,他问:你知道我得了癌症了吧?我只有几个月可活了。米尔德丽徳说,我知道啊,镇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你还会活着啊?你也是局长,你应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我将你的名字写上去了。

威洛比听到这里被震住了,他应该是自得病以来遇到的第一个不因为他得了癌症就将他当作弱者的人,他在那次对话之后,内心的力量感就回来了,我指的是生病这个事。

所以他在询问米尔德丽徳将牙医的手弄了个洞的事突发喷血之后进入医院治疗之后,医生对他说广告牌的事且站在他那一边的时候,他愤怒得直接拔掉了输血管,弄得一墙壁的血。他实在是受够了同情了,镇上的人因为对他的同情以及完全不顾一个凶手在逃的事实而去谴责米尔德丽徳做了她应该做的事。因为米尔德丽徳让他内心的力量感回来之后,他预见了接下来几个月他将要面对的情景,所以他才会在安排好了一个最愉快的一天后自杀。

威洛比的戏份尽管不多,然而他确是剧中的灵魂人物,他死后的信,救赎了相关的人。也阻止了镇中继续以暴制暴的局面。

三,狄克森

我不想让你抱有希望,然而我想让你知道我们还是关心这个案件,我们在努力做点什么的。

狄克森在剧中就是以一个貌似妈宝男的身份出现的,比如在打桌球的时候,被调侃为你还不回家陪你妈妈,他还煞有其事的看看时间,说没到十二点呢,同时又会因为妈妈出得一个馊主意而去关押了玩具店老板。同时他还是一个种族歧视者,专门针对黑人。

然而他还是极其热爱局长的,才会在局长自杀后,将一腔怒气释放到广告牌老板身上。他也因此而丢掉了他热爱的工作。

然而就如网上流传的那句话一样:你嘴巴这么毒,内心一定很苦吧?狄克森的内心也充斥着痛苦,内心也被强烈的情感给折腾的苦不堪言,又不知出路,才会以粗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其实在本剧中除了局长一家人以外的大多数人身上体现出来)。所以在狄克森收到局长的信的时候,他被看见了被点醒了,他才会在火灾时护着安吉拉的卷宗从窗户跳出来。这一幕是本剧中的第一次救赎,米尔德丽徳在看到卷宗的时候是第二次救赎,第三次则是狄克森在看到广告牌老板的时候不停的说对不起的时候,而广告牌老板内心也变得柔软了,将一杯橙汁放到了狄克森面前,还体贴细心的将吸管摆向了狄克森容易喝到的位置。而第四次救赎则是米尔德丽徳在餐馆里面原谅了她前夫烧广告牌的事。

然后狄克森在酒馆里面听到了背后的人的对话,他以为他找到了凶手,在记住车牌的时候,拼命去取得对方的DNA证物。狄克森一直是想当一个好警察的,所以他一直留着警牌。

然而生活不是按照我们预期好的结果来走的,证物检查的结果却不是安吉拉的凶手,他没抓到凶手,因此他不得不将他的警牌交回去,于是他回到家里,给米尔德丽徳电话,拿着一把枪,他流泪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很害怕他会自杀,然而在他告诉了米尔德丽徳的时候,米尔德丽徳说要开车去找那个凶手,他问,米尔德丽徳需要陪伴吗?我多怕米尔德丽徳说不需要啊,因为那样估计狄克森就会自杀了。还好米尔德丽徳说的是。

然后在车上,米尔德丽徳说,是我放火烧的警局。狄克森平静的说:除了你,还会有谁呢?

然后狄克森说:我不确定我是否真的想杀了那个人。米尔德丽徳说:我也不确定,让我们在路上决定吧。

总的来说,这确是是一部充满了暴力和脏话的电影,坦白来说,我从未看过一部电影里有这么多的脏话活暴力。然而我也没想到的是,编剧竟让19岁的女友讲出来本剧的核心:以愤怒回应愤怒,将会带来更大的愤怒。而本剧也通过局长临终后的信件以及他续费广告牌的五千块钱,救赎了所有相关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要以慈悲之心去看待周边人的言行,内心痛苦或者有着某些强烈情绪未能被及时释放和被看见的人,所以言行中可能会显得比较粗暴,因为他们正在受苦;若抱持他们,以温柔看见的方式,对方也会柔软下来,那么接下来也就不会再继续互相伤害。

本剧并不是一个侦破片要将犯人绳之以法的故事,本剧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将人在面对事件时会可能出现的情绪和人性全面生动丰富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就如威洛比给米尔德丽德的信件中说的那样:很多案件就是无法立刻找到凶手,要等一段时间,通过其他的方式找到凶手。生活中也有好多事,是无法立刻得到答案的,我们唯有静默以待,在恰当的时候,自然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或结果。

此外,本剧中时刻出现的美式幽默也是看点之一,让剧显得轻松而不沉闷。

这是一部好剧,推荐。

4

我看到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女郎戴上了金球奖的皇冠,但是扒开了构思精巧的剧情,精湛的演技,我看到的是通篇的矫情。

在我的视角里,通篇看到的就是:你看我们还有爱。

这场起源于因爱的愤怒,终结于因爱的原谅。剧里每个人都肆意挥霍着自己的情绪,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的影响,把美国社会问题吐槽了一遍,但是没关系,你看我们还有爱呢。

一封信,一杯橙汁,一段对话,你看这是爱呀,我便可以放下自己的愤怒,选择了原谅。愤怒那么容易,原谅也那么简单。

剧中的人都是很轻易的愤怒,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像女主前夫说的女主那个鸡飞狗跳的家,每个人为了挥霍自己的愤怒都用最狠毒的语言,最极端的手段报复对方,行为各种极端,但是无数细节又说明他们之间的爱,没关系他们还有爱嘛,爱能让世界回归美好。

我看这个电影老是想的是中国一些家庭,所谓的打打闹闹过了一辈子的爱,可是在我看来,这个打打闹闹是有限度的,伤害就是伤害,再怎么披着爱的外衣,伤害真的就是伤害。

这世界的现实是,很多伤害了对方的夫妻,即使没有离婚,可是真的很难再爱对方,斗到死的夫妻也是不少。譬如家暴,愤怒的一方宣泄了自己的愤怒可能还有爱,可是受害者呢?有爱就能原谅?

导演太一厢情愿了。

原谅这事,是自己和自己的一场和解,与他人无关。

5

我一般还是比较大众审美的那种,这次居然有个高分电影我会和热评的想法完全不一致的情况,看完热评深深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脑补过度了。但是我看不管是评论还是讨论区完全没有人讨论这个话题。所以就写出来跟大家讨论讨论。就是我觉得这个电影的主题应该是揭露美伊战争的罪恶(表达可能不完全准确)。且编剧把这个罪恶在电影里分为很多个层面向我们讲述。

首先我想先表达一下我的基本观点:

1、凶手就是那个军人,但是无法被指控。原因可能是:1,当时正在战争进行时或者在中场休息,美国不希望爆出有关战争军人这类犯罪的丑闻。2、战争刚结束,作为光荣退伍的军人不能爆出这种丑闻,美国政府不希望听到国内舆论对伊战的反对声音。

2、局长这个人物。我认为他是部分的知情者,但是可能不知道凶手具体是哪个人,但是知道是伊战的士兵。所以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不可能有结果的案件。关于他的自杀我猜测可能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这个案件更多关注和讨论,包括他给女主续租、鼓励探员继续调查这个案件种种。相比与探员,局长是一个有更多牵绊的人,他必须考虑自己死后妻子和两个女儿的生活,所以他不能奋起反抗。

3、我认为编剧最精妙之处在于,反转再反转,且我看到的是和大家不同的反转。当你看到探员拿到DNA的时候,你心中想着啊,太幸运了找到了凶手。但当你看到新局长严肃的坐在探员对面,你可能猜测:啊男主可能要失望了。但是万万没想到啊!军人居然真的是凶手,但由于伊战的原因不能被指控。然后那一刻你突然脑子里串联起了前面无数的信息。在我脑子里反正是大大的反转。既然法律无法将凶手绳之以法,最后探员和女主只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行使正义。结局很好,最终他们有没有这么做我们不得而知。

说一下我觉得最直接的几个证据:

1、刚开始局长和女主第一次对话的时候,女主说让比对全国的DNA,然后局长回了一句:万一他只是一个路过我们国家的人呢?

2、军人去女主店里威胁女主,我认为就是很明确的在告诉大家其实他就是这个凶手,而不是为了什么恶俗的剧情反转。

3、最后一段新局长和探员的对话信息量很大。新警官告诉男主DNA比对不成功,他强调了两次军人上面有个指挥官(因为有这个指挥官,只要他say no,凶手就不能被定罪),然后他不肯直白的说伊战,只说了“sand”,为什么不肯直说,说明当时政府对这个话题是很敏感的,对舆论要进行控制。

4、探员最后把警徽放到了桌上,他说他最终找到了这个,“警徽”一方面代表了美国的警察团体,司法体系,一方面也是探员心中对警察的定义,(这个有很多细节,表明他其实希望做个“好警察”,警察学院啊之类的不细举例了)。而探员把警徽交出来,我觉得这个很明显是表明他内心对警察体系的失望、对作为警察的羞耻等等这种情绪。而是什么会让他产生这种情绪?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明知道凶手,但是却不能抓。“明知道凶手”直接表明了军人就是凶手。

几个间接证据:

1、我认为局长一直对女主是一种羞愧的态度,因此他都被抬上担架了还说要他们放了女主。我觉得局长对女主的种种行为绝不是一句“他是一个好人”这么简单的解释。

2、关于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这个故事要放这个时间发生?作为一个虚构的故事,若是如热评那样主要是为了表达愤怒、暴力和解这种主题的话。放在什么时间都是成立的。虽然伊战个主题最终是很后面说的,但是其实前面有很多暗示时间的,包括场景布置、用的手机、还有当时有色人种歧视、恐惧同性恋者等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3、我认为关于愤怒和暴力的描述确实是影评在强烈表达的,但是我认为编剧和导演是想通过对这写东西的渲染来侧面反应伊战给民众带来的“人性的扭曲”。“愤怒只会带来更大的愤怒”,这句话不像是在说战争吗?

4、这个是一个猜测。我认为参加战争的军人的DNA应该是会被采集记录的,所以一开始其实这个案件就知道是谁犯的事。也是军人可以有恃无恐的去威胁女主还说出万一我是杀人犯这种话。整个警局,也只有局长这个最高层对这个案件有些了解。

基于以上论据再来解读这个电影,我之前说的不同层面的揭露伊战的罪恶,就是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对于军人来说,是什么使得他可以做出强奸幼女后淋上汽油这种近乎疯狂的举动,那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战争后遗症,这在很多战争片中都会提到。

2、对于母亲来说,因为这个伊战的军人,使得她失去了女儿。也因为伊战,使得她刚开始无法通过警察找到凶手,最后知道凶手以后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指控这个杀人犯。

3、对于局长来说,是因为他明知道杀人犯其实可能被找到,他又无能为力,内心的罪恶感和无力感,最后选择用自杀这种方式。

4、对于探员来说,他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但经历了所有这些,付出了各种努力,包括最后被毒打来换取DNA。最后结果因为凶手是伊战军人的缘故,他无法重拾他作为警察的尊严。最终只能选择私下复仇这种极端的方式。

最后我想说我的基本逻辑是一个电影最主要表达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说电影塑造的这些人物、各种场景、对话等等都是为了一个主题服务的(在这里我概括成伊站的罪恶)。若是在我这个逻辑下,我仍有很多疑问:

1、局长若是一开始就内情。为何会有局长在广告牌下一边调查一遍翻阅卷宗那一幕?

2、套头套自枪这个我个人觉得略带点仪式感的自杀方式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

3、橙汁那段我觉看的有点儿懵逼莫名其妙?似乎没有在服务我的主题。

4、不太理解前夫和他十九岁女友在这个电影里的定位。

其实这个电影我也就看了一遍,还有细节可能没有get到,到时候有时间二刷了再来补充。

最后的最后表白探员的演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块广告牌影评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943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