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章子怡、黄晓明等众多明星共同出演的一部电影,画面精致,剧情丰富,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
首先,这篇文章并非专业影评,仅表达了自己观看后的真实感受。
影片通过四个故事,串联起了四个时代的时空线,看似无意,却蕴含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文革时期,再到现代时期,四个时期诉说了四代人的芳华和青春,充满了温情与感动。
影片的开头是张果果的一段独白: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这段话有触动到我,让我陷入一段沉思与反问,因为这无疑也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但我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或许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敏感而逃避的问题吧。画面切回到民国时期,看到吴岭澜从意气风发到陷入自我困境,虽然就读于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但由专业效果带来的偏差,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目标,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于是他陷入了迷茫。直到泰戈尔访华期间,有幸听到他亲自讲述了关于“人生真实性”的意义,吴岭澜方才一语惊醒,被大师以及在场的前辈所感染,领悟到“真实”的意义。电影里,时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说道“真实”的含义:“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这句话可以说是点醒了吴岭澜,也点醒了在座观影的我自己,人类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那种麻木的“踏实”反而让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自我,在面对现实,面临选择时越加惶恐和不安,反而失去了真实的本意。这段话看似简洁,却是整个电影的点睛之笔,也是四个故事的本源和主题。而我认为,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主题便是“听从内心”的意义。
就读于西南联大的沈光耀也是电影的重要一笔,从其不凡的内涵教养以及后期电影一个细节镜头:代表家门荣光的“三代五将”不难看出,沈光耀出生于名门望族,是一个文武俱全,兼含素养的富家子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听话孝顺的他,却在国家危亡时刻违逆母亲的期许,毅然选择投身空军事业,献身于祖国的自救与侵略的抵抗中。从他开战机投食物给蒙自村孩子们的温暖举动,以及孩子们陷于战乱饥荒对他的期待与快乐,到最后顽强抵抗与日军同归于尽的英勇献身,无不使电影触动人心,潸然泪下。这让我们回到抗战的艰难岁月,人们的绝望与痛楚,历历在目,更感动的则是绝望之中对生的希望,以及那一份份朴实知足的心灵,团结一致的抵抗精神。这也警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一切,让我们记住像沈光耀这一类“有风骨、善求索、”的真实存在的民族英雄。
时光飞逝,而蒙自村的那群小孩也在英雄的庇护下,长大成人。陈鹏就是其中一个,虽然身为孤儿,来自穷困山村,但村民的善良以及英雄的大爱充斥了他的成长,使他勤奋励志,善良友好,有着高于同龄人的成熟与担当,他阳光帅气,敢爱敢恨,在与王敏佳的爱情面前,他把理想放在了爱情后面,在面临选择之时可以义无反顾的选择爱人,放弃事业。而与之相反,同样追求敏佳的李想却显得懦弱,在两边之间纠结徘徊,当敏佳出事之时放弃她,选择自保以圆自己的“支边梦”,两个意气风发的清华少年,却在爱情与理想面前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那么这其中的真实呢?是谁最终做了真实的自己呢?故事中的每个人好像都在变,或许是自身原因,或许是环境所迫,但最终没有变的还是陈鹏,他还是他,不忘初心,追从自己的内心,为祖国原子弹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敏佳付出了能做的一切,不悔自己的选择与青春。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陈鹏这一角色是具有正面引导意义的,是塑造的比较积极的,这或许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也有一定所启发。
王敏佳,本来是一个羡煞旁人的朝气女孩,却在特殊时代中因为“犯错”而遭受了最严重的惩罚,她善良的想帮助老师摆脱不幸的婚姻,却不谙世事而被陷害,被殴打,直至毁容。这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打击。而与此同时,爱着她的李想却在一边受着众人的欢呼与庆贺,即将奔赴他的梦想边疆。电影这一幕的强烈反差让人痛恨,憎恶。王敏佳也曾经年轻,美丽,好胜并且爱慕虚荣,可就在经历毁灭的那一瞬间,才幡然醒悟这世道人情也不过如此,从此她变得沉默,自卑,甚至怯懦,是陈鹏的爱将她保护,让她坚强的活下去。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曲折却又温暖,给人一种平凡而伟大的坦然,让人感到返璞归真的意义。
李想虽然在爱情面前懦弱,纠结,但回到特定时空,身处在当时的环境之中,面对自己触手可及的理想,是不是我们也会做出他那样的选择呢?人生而矛盾,在追寻理想的路上难免无法让所有的事物两全,毕竟,真实的确是人生的一场艰难修行,所以在电影中出现了一处转折,陈鹏和王敏佳几乎用生命的代价让李想明白了真实存在的意义,善良的修行以及“听从内心”的踏实,因此在一场雪灾之中他毅然选择将生路留给张果果的父母——他的同事,将生命的最后一刻挥洒于他热爱的祖国边疆,我想,他是做了自己内心最好的选择,他的人生虽有缺憾,但却成就了自己的价值,一句“逝者已逝,生者如斯”留给了后人,也将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张果果的父母,以及张果果,以至于还未长大的四胞胎,都会将这份真实,这份善良的天赋馈赠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活得更加从容与幸福。
时空穿梭到现代,我们看到身处于尔虞我诈的职场中的张果果,仿佛也看到未来的我们自己,这或许也是未来复杂社会关系的一个映射,他历经公司斗争的沉沦,面临人性的考验,一度迷失方向,无力而失望。可在四胞胎的资助计划搁浅之后,他离开公司,自我封闭思考过后,依然选择继续资助这些孩子,并且把他们当作干女儿来保护,看着他们的成长,回味自己的人生,清醒而又温暖,我想这就是真实吧,回归于平淡,却依旧不忘初心,将善良的天赋延续。
电影的结尾巧妙的衔接了电影的开头,果果的最后一句台词:“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句话无非就是片头提出的疑问的最佳回答,就像电影的片名一样,四个字“无问西东”,即是听从内心的最好答案,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所在。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我们,迷茫的青春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具有年代感的文艺片,作为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献礼,电影的背景以及最后的彩蛋都让人慨叹不已,穿越时空线的清华芳香以及百年魅力散发得饶有余味,虽然一个具有白年校史的清华不可能在短短的180分钟之内将它用电影的方式一笔带过,后期评价难免有客观的批评之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一部电影作品要想将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浓缩到淋漓尽致,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应当是一种来自人们心底对文化和校史的认同和骄傲而非针对一个献礼作品去理解去感受,所有通过形式的意义了解的意义将毫无意义。关于另外一个定位“文艺片”,在大家心中此类电影打的都是“煽情牌”,无非就是通过文艺抒情化特征博取人们的认同感,然而能让人引起共鸣的艺术作品也有它一定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我为什么观后有诸多复杂感受的原因,因为从电影传达出的某部分东西触动到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意义,也启发了我“听从内心”的豁然开朗,或许这就是它对于我的意义,也是此刻键盘上敲击出来的直观感受,真实而炽热。
二
前段时间看了《无问西东》,后悔之前看了几篇影评,写的角度把我能思考到的东西都说了,导致我无话可说,再写这篇的时候我就抓着一个点吧——真实。
心理学上有一个行为,就是人们做完事情后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强加上特殊的意义,所以在人的潜意识里,做事情都是需要意义的,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或者是碌碌无为。
每个人都太聪明,太知道要去干什么了,他们看见别的人做什么就急匆匆地跟随,拼了命地努力想把自己填满,却忘了思考做这件事情的真正价值。
就像电影里的吴岭澜一样,虽然他的国文学和英文学都是满分,物理学是不列,他却依然想读实科,因为他觉得好的学生都是在读实科,他还说觉得在这样的时光里,把自己交给课本就有种踏实,却并未仔细思考读书的意义。
时任清华教导主任的梅贻琦说了一段让人深思的话:“但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大部分人的一生里都有这样一段时光,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听凭自己的内心,因为做的是喜欢的事、做这件事让自己开心,而不是听别人在干什么、别人希望自己干什么而去行动,这段时光通常发生在青春时。
若是在这段时光里还要强迫着自己做一些“应该干的事儿”,往后回想起来只是无尽的空洞与不真实。
什么是真实?
是雨漫教室静坐听雨,是陈鹏拉着王敏佳用尽全力的奔跑。
是人前你坐的端端正正,人后可以舒舒服服地翘着二郎腿,或者懒散地一瘫,这是真实;你对着讨厌的人微笑,家门一关对着镜子想象着那个人大骂一通内心痛快了很多,这是真实;你选择了一个你不喜欢的专业,但实际上你想学的可能并不好找工作,但你就是喜欢,或者你压根不想工作,只想每天吃吃喝喝和朋友旅旅游聊聊天,这就是真实。
真实也许并不光鲜亮丽,在人前你甚至羞于表达,但都是你内心里最深最由衷的想法,是别人违背了你的意愿你内心会反抗的一种声音。
也许是爱一个别人都不看好的人,就像陈鹏爱着王敏佳,即使她被所有人唾骂,即使她差点死掉还毁了容。
也许是做着一件用生命来做赌注的事儿,就像“晃晃叔叔”冒着被敌机发现的危险,给所有像阿山一样的孩子送去维持生命的粮食。
也许是一件对自己无利甚至有损失的事,就像张果果知道有摊上一辈子麻烦的可能,却还是坚持帮助着四胞胎和他们的家人。
他们一开始想得到什么呢?
他们什么都没想得到过,爱只是因为想爱,送粮食是因为从内心深处痛惜阿山一样的孩子,帮助四胞胎只是因为“去做自己感觉快乐和开心的事情吧”。
他们最后得到什么了呢?
沈光耀救的孩子里面有陈鹏,他成了给王敏佳第二次生命的人。
陈鹏在王敏佳的墓前教训了李想,而李想救了一对夫妻,他最后的一句话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李想救的夫妇的孩子是张果果,他不去在乎Robert之前讲的救助成了认亲,依旧帮助四胞胎及其家人,最后发现他们找他只是为了送四只胎毛笔,而并非有所图。
每个人都得到了最好的慰藉,这是他们传递给彼此的温暖。
以前我在想,在最初人都很单纯的社会里,人们在淳朴的环境里不受干扰地长大,即使是成年人也有着孩子一般的纯粹,为人真诚,对事用心,对工作敬业,那为什么社会发展到如今人们越长大越学会伪装自己,变得复杂,磨灭了一切“真实”呢?
也许是从第一个人误会、欺骗和贪婪开始,推倒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发生在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所有人身上。
那些误会就像刘淑芬觉得王敏佳勾引了许老师,那些欺骗就像李想隐瞒自己也写了那封信,那些贪婪就像Robert救助的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索取。
所以现在有那么多背负沉重的成年人,他们不肯相信彼此,把自己的真心封起来,那些真实却对自己无利的事情再也不去做。
当然,人生在世,我们被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了太多,未必真的能每天都露出真实的一面,但我们不能磨灭了内心的真实。
也许我们早就过了做事情不求回报的年纪,也无法敞开心扉对待每一个可能给予自己伤害的陌生人,但不妨在某些不会让你生死攸关的时候,试着用孩子一样的真实去对待别的人、别的事,对待你的心,相信你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放下包袱般释然的心情,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的一生很短,也许干不了几件造福他人的事,但你必须认清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想让你要什么,并在你觉得合适的时候去做,这样等你七老八十回忆过去的时候还觉得有所欣慰,不至于抱憾终生。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看见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你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
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三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影片在上映后评论呈现了两级分化的状态,不然就贬到底,不然就扬上天。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应该可以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
四断历史,四条故事线,四代人的青春之歌。导演李芳芳,这个不算是有名气的导演对这部电影的多线叙事和蒙太奇处理都尚可,没有出现混乱,让观众感到剧情不着边际的状况出现。演员的表演,剧情,特效也都没有什么问题,美中不足的就是影片过多的运用音乐来进行情绪渲染,这也是为了缩短影片长度,即使这样,影片还是达到了2个多小时的长度,这其中有多线叙事的原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的“野心”太大——她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这部电影是给清华100年校庆的献礼片,也是交给清华的作业,导演可以说是站着把钱挣了。大家都知道献礼片该怎么拍,歌颂谁,赞美谁。而片中明显还穿插了各种别的人物和东西,抗日、上山下乡、文革……这些可以说是剧情需要,也可以说是导演有意为之。大概也是因为这些,电影在六年之后才得以上映,其实在我看来这倒是不幸中的万幸,在这六年中,中国观众一直在成长,如果没有这六年的成长,电影不会有今天的票房。清华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符号,而电影主要想体现的,则是一种精神。
一种大学精神,一种有境界有追求的人都该有的精神。
我们也许在过去或未来,都会像吴岭澜一样迷茫不知方向,像沈光耀一样坚持自我所认同的,像王敏佳一样为一点虚荣撒一个让自己后悔的慌,像陈鹏一样把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像李想一样为了弥补过去的一个错误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像张果果一样为了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付出很大的努力。
但那又怎样,人就是该有一种执着坚定,不畏前路的精神。
自创办新学之后,我国大学全面学习西方,将原本的私塾和书院制抛弃,老师上完课就走,而在之前的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向老师学习知识,还要向老师学习做人,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也更深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授业,先传道。
清华北大或许没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或许在西方的评价体系看来也并非是最一流的大学,而世界上鲜有大学能像清华北大一样,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这,让我们的大学足以傲立在世界大学之林。
而我们自所有有这样的大学,重在我们有这样的一群大师们。
影片的最后,大师们的名字与照片一个个出现在银幕上,自信而笃定。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他们给清华学子留下的便是这种精神。
不问来路,无问西东。
四
我站在故事外,看故事里的人,悲欢离合,潸然泪下。
1923年的冬天,清华学子吴岭澜与校长梅贻琦交谈后陷入对人生思索之中。忙碌的学习充斥生活,踏实却不真实。如果真实是梅校长所言“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么他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初雪消融,大地回春,泰戈尔的到来解答了他的疑惑——对自己真实。“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豁然开朗的他后来成为西南联大的教授,他告诉沈光耀这群学生,“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1938年的夏季,西南联大迎来了新的一批学生,他们朝气蓬勃的出现在这恶劣的环境里。昆明的求学环境是艰辛的。教室没有屋顶,铁皮覆盖。天降大雨,物理老师的声音被“啪嗒啪嗒”的雨声掩盖,雨水沿着铁皮的缝落进教室,落在老师的肩上。空袭频频,老师和同学们习以为常的跑到山间,带着恐龙化石,带着小黑板。警报还在鸣叫,他们的课还在继续。战火阻止不了学习的脚步。
1962年的秋天,理工生陈鹏用自己的爱托住了王敏佳即将坠落的人生,然后为新中国的核弹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王敏佳曾问陈鹏,“核是什么”。陈鹏抓着她的手跑遍了清华园,告诉她什么是加速器与核。
1964年,荣耀与危机同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让为核爆事业奉献的工程师们得以返乡,但是这份喜悦不能阻止已经缓缓拉开的大革命的序幕。即使是边陲村落都贴满反资本主义反反封建的标语,热闹的村落此刻廖无人烟。陈鹏回到了家乡,而王敏佳却踏上了寻找他的道路。“上一次我以为我死了,醒来看到的人是你。这一次,死亡来临前我一定要找到你。”
2012年(也许吧),张果果寻找人性善与恶的答案。
整部电影有四段故事,三个时期,最令我回味的始终是民国时期的两段故事。吴岭澜的故事令我自省,沈光耀的故事让我明白何为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梅贻琦校长告诉吴岭澜,“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不过只有这些日子。”对我而言,当自己陷入忙碌的工作中自己仿佛就是有所作为,其实这是对荒度时光的自己的一种欺骗。荒度时光是因为没有找到目标,得过且过。可是又羞耻于这样的生活,所以当投入到忙碌之中,仿佛自己已经找到可以松懈的借口。我始终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索,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要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沈光耀的出场是令人吃惊的。穿着短褂,背着竹篓,带着草帽的沈光耀一副山野村夫的打扮经过载着新学生的车。车子快到校区时出现故障,他打开车盖解答疑惑时才露出自己的剑眉星目,那一刻我和小伙伴们如车上的女学生一般都为之花痴。当然,仅画面的赏心悦目而言,他最令人心动的是在滂沱大雨造成铁皮屋顶轰轰作响时,他推开窗的模样。雨落在窗台,湿润了他的气质。
沈母曾对沈光耀说过,“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在影片中我们从沈光耀短暂的一生中看到了除了爱情之外的一切情感。他尊敬自己的师长,对同学友好亲切,(他和大林、小林这对双胞胎兄弟的日常非常可爱)对弱小的孩子怜悯爱护,对父母孝顺尊重(父亲虽未出场,但是他取蛇胆为父亲的眼睛)。招收飞行员时教官曾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而沈光耀就是让自己成为那个充满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人。战争在摧毁祖国,在毁灭中国人,他不能无动于衷,所以他背弃了向母亲许下的不当兵的誓言。开始时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对着松果画画,后来才明白他是把自己所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画给母亲。雨中垂钓的老翁、伶俐调皮的阿山、擦肩而过的女同学们的背影等等。空袭发生时女同学们还议论他不爱搭理人,没想到她们也是他笔下的风景。
我的眼泪都献给了这段故事,因为无情的战火,因为那些可爱可敬可怜的人。
阿山是一个伶俐调皮的孩子,他会和沈光耀、大林和小林一起抓蛇,在校舍门口卖过桥米线,在招收飞行员时要爬上台子尝试挑战。他带着笑容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大轰炸,他虚弱的躺在废墟之中,他的母亲问他,你说什么,他不能再调皮的微笑着回答。战火不会放过任何人。
大林和小林这对双胞胎以诙谐的方式登场,最后也是以肃穆的表情退场。他们拉着沈光耀写板书,因为“你看着很完美”。他们听不懂沈母和沈光耀的对话,看着他下跪嘟囔着“他的成绩那么好还要跪,我们的成绩可怎么办”(类似这么说)。兄弟两人还会因为复习的事情互相吐槽。他们单纯快活,但是穿着士兵的服装向沈母报丧时也说出“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我们要去当兵。”
米雪的沈母太令人惊艳了。不论是她的气质,还是这个角色。她爱护自己的孩子,她只是希望沈光耀活着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求富贵显达。“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沈光耀没有遵守誓言,葬身大海。她抚摸着他留下的画作,抹着泪。但是当听到大林小林要去战场,还是为他们端上两碗甜汤践行。
战火袭来无数的孩子成为孤儿,没有食物没有家人。沈光耀开着飞机将食物投送给他们,给了他们生的希望。每次他的飞机出现,这群饥寒交迫的孩子暗淡的双眼都会闪现光芒,他们呼喊着“晃晃”。失去双脚的神父教孩子们唱奇异恩典,沈光耀的食物是他们的恩典。神父教孩子唱很多歌,用歌声度过寒冷和饥饿,那时我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境下信仰的培养非常简单。
飞机员们是一个团队。沈光耀和他的队友们因为那群可怜的孩子真正建立了集体观念。他这个富家子是一个有大爱的人。最后一次作战,听着那个日本飞机员冷漠而又骄傲的说击落了第几个中国飞行员时我想所有的观众都是悲愤的。教官曾经告诉他们很多作战方法,也曾告诉他们,人比飞机重要,求生也是重要的。可是战火在天空打响,大炮向天空发射,即使跳下降落伞,也是难逃一死。所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沈光耀最后望着那个曾经笑着说抗战胜利要把飞机开回家给母亲看的队友说了一声回家后,便拼进最后的力量将飞机冲向一直发射炮火的大船。他是天空的英雄,最后却葬身海洋。他们所有的人都没有活着回家。
感谢这些为战争献出生命的英雄。
侵略战争结束,可是没有炮火的战争潜伏在60年代。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师母深爱着老师,她不许老师背弃那份爱,死命的抓着不爱自己的老师,折磨着他也折磨着自己。她举报王敏佳勾引自己的老师,在批斗会上厉声责骂,但是她应该没有想过失智的围观群众会发疯似的打砸王敏佳。那疯狂的举动令人害怕,王敏佳的伤口也令人害怕。这是她想要的结果吗?我想不是。她失魂落魄的回到家想着曾经的琴瑟和鸣然后跳下井是因为愧疚和醒悟吗?愧疚难断定,但是醒悟也许吧。毕竟老师对她的冷暴力已经让她遍体鳞伤。
吹牛与虚荣心从来不是否定一个人的全部理由。但是用政治阴谋去考虑一切时,王敏佳就是罪人。看着批斗王敏佳的那群人冲上去狠狠地打她,砸她,特别是身着白衣的护士医生们时,我对那个时代再次感到害怕。
历史使人明智。我想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始终要记住要独立思考,理智判断。这不是战场,不需要冲锋陷阵。
整部电影有很多优点,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比如跳跃的剪辑,过于跳跃并不利于观众的情绪调动。比如植入的奶茶(真的有点令人不明所以)。
被清华誉为“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现在争创双一流大学的中国大学里有多少大师级教授不敢断言,但是有民国时期大师风骨的教授定是寥寥。毕竟时代变迁,世情不同。
最后愿我们如张果果所言,“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