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你看了吗?看完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这篇《经典咏流传》观后感心得体会一起欣赏!
01
昨晚我观看了央视全新推出的一档大型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不禁热血沸腾,为之点赞。
这档节目是央视2018年推出的创新节目之一,以“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宗旨,邀请众多知名的明星和素人前来传唱,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中华文化就用它丰富的底蕴和深厚的情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衍生出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则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流传至今。
可如何才能让经典与时尚融合?如何才能让新时代的人们继续传承那些带有文化烙印的诗词?这是一个难题,却也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命题。
节目制作方、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表示他找到了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时代性”。
过彤认为如果想让大家接受那些晦涩难懂或默默无闻的诗词,节目组就需要选择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具有普适性的代表作。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从中体会到诗词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其实这点很好理解,一般人们不愿意学习看似与自己无关或无用的知识。但一旦有人告诉你,现在有些知识被赋予了具体的指向和意义,变得与自己息息相关,那么自然就会有很多人乐意去学习和关注它。
那为什么节目组最终会选择公众人物担当传唱人呢?原因就是过彤说的第二把钥匙——“时尚性”。
因为明星本身就是时尚的载体和符号,他们用流行的元素去包装经典,让朴素的诗词得以创新,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可以带给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和听觉享受,那么传播的效果肯定不错。
正如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的那样:“我们用最流行和最易于传播的方式,让那些传世经典再度叩响当代人们的心灵。节目的立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 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昨晚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孙杨传唱的经典诗词《亭亭山上松》。
“亭亭山上松,
瑟瑟古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作为中国泳坛的领军人物,孙杨,一个90后大男孩,在水中劈波斩浪,为国争光,由他来传唱这首诗再合适不过。
孙杨自从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被国人熟知后,一直都没有停歇,接二连三地在各项重要赛事中斩获金牌,赢得荣誉。哪怕身上一直都有伤痛折磨,但他依旧咬牙训练,不敢怠慢,尽职尽责地履行他对祖国的承诺。
意志如磐石,品德似青松,孙杨堪称90后的完美表率。男儿当自强,为自己强,为家人强,更为国家强!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在这些有血有肉的年轻人的带领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世间传颂和流传,经久不息。
回顾央视近两年推出的综艺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等,制作精良,文化氛围深厚,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而且我也能感受到优质的节目对人们的影响。自从我的家人关注这些节目后,他们在空闲时间也开始研读唐诗宋词,重新回味其中的精髓和乐趣。
诗词的传承,是一件漫长而伟大的工程,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祖辈的寄托和神圣的使命。时代在历史的潮流中迂回前行,经典在文化的推动下历久弥新。
最后,让我们向经典致敬!
02
春节央视除了推出春晚外,在大年初一至初三,还精心安排了一档别致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记住这个咏是歌咏单位“咏”,把历代诗词谱成曲编成歌,有哪些致力于经典传唱的歌唱者来演唱,还有著名专家组成的鉴赏团带给大家诗词歌赋上的历史文化知识介绍普及,我连看了2晚上这个节目,受益匪浅。
这个节目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让经典具有新时代属性,产生新的先锋文化,开创文化节目2.0时代。
节目形式《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创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著名音乐人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诗词与流行的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国民教育模式,他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创新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开花、结果。
其中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代袁枚所作这首流传300年的小诗《苔》,感动了无数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也深受触动,他说:“说
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是啊!袁枚写这首小诗是由他自己的意境的。诗人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他在园中遍植花草,营造理想中的诗情画意,偶然发现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太阳也照不到的地方,但也能凭自身的力量开花结果,由此成就经典之作。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这首诗20字的小诗《苔》贵州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一首把它记录下来。梁老师说:“我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不能教他们一辈子,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能够唱出这首诗。”梁俊老师怀揣着这一信念,为大山中的孩子们谱写了一本最棒的教材。正如《经典咏流传》这和节目一样,乘着音乐的翅膀,它还将流传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这正是《经典咏流传》的使命,发掘浩瀚经典里的璀璨明珠,让它们穿透历史,再次照亮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的“梁老师”,也有很多很多大山里的孩子们,像歌里唱的那样,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看了这期节目,我的支教梦想再次升起,20年前我就有过去贫困山区支教的想法,由来已久一直无法实现,我们总是用这样那样的种种理由来给自己解脱,看看梁老师,携家带口去贵州边远山区支教,相比之下我真是好惭愧。好在梦想不灭,总有一天我要去支教的,当我退休以后,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就非常简单了。
每个人都有梦想,无论大小都值得鼓励。砺智文化说:把简单的事重复做,极为成功;把平凡的事做的不平凡,即为成熟。感恩《经典咏流传》带给我们的启迪,今年国学园六一排练节目又有材料了。
我坚信:学习家庭教育,诵读国学经典——就是在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03
熬夜连续看了三集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在豆瓣和知乎上都看了一圈评论,觉得别人的评论总差点什么,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忍不住手痒的自己,也捡起了多年未动的笔评论一番。
《经典咏流传》的创意无疑是十分成功和迎合潮流的,只让人感叹这样的节目怎么不早点出来呢。先看一下主持和点评阵容。撒贝宁的主持功力日益见涨,跟每位演唱者和鉴赏者的衔接与互动非常自然和面面俱到,且小撒咏诗词并不让人觉得矫揉造作,虽然有时候感情并不十分到位,但是听起来也别有一翻韵味。四位鉴赏者,两位是大陆的(一位是音乐学界的,一位是文学学界的),一位是香港的主持人曾宝仪,还有一位是台湾的流行歌手庾澄庆,阵容很有地域和学界代表性。目前来看,只有康震老师成了点评担当,王老师比较没存在感,曾宝仪和庾澄庆被人吐槽不断。但是我觉得央视的安排并没有错。一个综艺性节目,需要雅俗共赏,不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然还不如看严肃的纪录片。曾宝仪作为一名十分感性的女性,活跃和带动了整个现场气氛,还是发挥了其本身的作用,庾澄庆亦是如此,但是他的作用不如曾明显。王老师作为音乐学界的大教授,能力是有的,但是在妙语连珠的康震老师旁边衬托下,言语表达显得有点干巴巴和苍白。康老师绝对是鉴赏者的点评担当啊!舌灿莲花,知识渊博,科普古诗词深入浅出,与演唱者的互动亦是生动有趣,情商极高!我妥妥地对康老师路转粉了!
说到前三期的音乐,我只谈几首印象比较深刻的歌曲。开场请来的是新生代的流量担当王俊凯,演唱明快和琅琅上口的《明日歌》,虽然被人吐槽演唱实力不行,但是我觉得这个选择很妙啊,瞬间吸引了一大批中老青年的眼光嘛,毕竟小凯那么帅和阳光努力。
《苔》这首歌很惊艳,是一位支教老师带着一群山里的孩子奉献的演唱。梁小姑娘一开口震惊全场,嗓音纯净清透,犹如天籁之音,还有孩子们的和唱,完全掩盖了编曲的瑕疵。当然,更让人惊艳的是,袁枚所做的这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没想到清朝的袁大学子还做了这么一首平白而又生动的诗,而且还整整沉寂了两百多年。不过细细一琢磨,这首诗也挺符合袁枚一贯朴实清真的文风,只不过不为世人所重视而已。这首演唱歌曲,个人觉得特别适合作为校园歌曲吟唱,很励志,很青春。
《墨梅》应该是前三期我最喜欢的歌曲。几年不听谭维维的歌曲,这一次听谭维维表演的《墨梅》,真的让人十分惊艳。前曲戏腔唱法很有意思,主歌现代唱法,谭维维的音域广、清、亮,很适合梅花的高雅与傲骨。谭维维的唱法几乎无可挑剔,更让人觉得诚意满满的是,编词和编曲很符合王冕的诗词意境,编词很优美凝练,也很有意境,这跟后面黄绮珊的《定风波》的编词对比,高低立现,后者唱功无可挑剔,就是编词太过直白和现代化,少了苏轼的豪迈洒脱的意境。此外,编曲《定风波》把词里面的一些字眼丢掉了,我觉得很惋惜,而且如此编曲,万一造成大众忘了那几个关键字眼咋办?有评论者建议《定风波》的编曲可以借用《墨梅》团队的编曲,我是极度赞同的。
《枉凝眉》请来了原唱陈力老师,一开口就把大家带回了87版的红楼梦,美声唱法的声线婉转惆怅,带着淡淡的忧桑,让人想起了还泪绛珠草林黛玉,想起了风流多情的顽石贾宝玉,想起了高山白雪的薛宝钗……“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回想往事,黯然神伤,一切心事终虚化。正当眼眶将红之时,余少群清空的嗓音打破了沉思的心事,灵净的声音冲淡了忧伤感,结合了现代唱法的《枉凝眉》,曲子竟轻快许多。这是一个敏感多情而又不失阳光气质的大男孩。他说他差点就去演了贾宝玉,私以为以余少群的气质还是蛮适合演贾宝玉的。新老演唱者的搭配,居然无比的和谐及出彩,这应该是我第二喜欢的歌曲了。
《鹊桥仙》是粤语唱法嵌入秦观的词,由罗家英和汪明荃夫妇演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古诗词新唱法。由于本身是广东人,对于粤语的演唱古诗词会更有感觉一点,再加上粤剧出身的两位大咖的演绎,秦观的这首词基本上活了,可见早期香港乐坛的深厚实力。很多人被汪罗两人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两人传奇跌宕经历生死的人生,让人不胜感慨。罗家英的一句“爱情对我来说晚一点没关系,只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又让我陷入了沉思,现实真的可以这样吗?不过,不管怎么样,真的很羡慕和祝福这对历经磨难相濡以沫下辈子的伉俪。
除却上面这几首令我印象深刻的歌曲,87岁的巫漪丽老师演奏的钢琴曲《梁祝》让人心旌神摇,她的躯体虽然衰老了,但是灵魂却在发光,灵活的手指让人惊艳,让人深思,多年以后,我也可以这么优雅地老去吗?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给大家带来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演唱感情十分的真挚;杨洪基经典演绎的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力宏的说唱《三字经》;凤凰传奇的《将进酒》、尚雯婕的《木兰辞》、赵照的《声律启蒙》……其实都是十分精彩的。在此就不一一细说。
04
凤凰传奇演绎李白的《将进酒》,把李白的大气、豪放、洒脱演绎得淋漓精致。如主持人小撒说和,能把唱歌底蕴深厚的凤凰传奇唱沙哑的,也只有李白了。如果李白在天有灵,是否可含笑几泉了。尤其让人敬佩的是,那位半导体博士生导师,在我们的印象里,学理科的都是很沉闷的,尤其笃信西方科学,西方的文化,这位半导体博导完全突破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相信无论在什么领域,经典都会让我们受益无穷,经典无处不在。
汪明荃、罗家英一对现在版的爱情经典,一起经历了生死,经历了二十一年的恋爱期,六十多岁才结婚,他们才是真正的体会什么是真正爱情,也是“两情若是长相久,又岂在朝朝暮暮。”最真实的写照,让我又相信娱乐圈也是有爱情的。
孙杨一位游泳健将,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由他来演绎刘桢的《赠从弟》,以《亭亭山上松》的歌典呈现,加入了《男儿当自强》的部分内容,把松树的傲气、自强演绎非常到位。少强则国强,青年强则国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本,也是我们每个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文化基因。
经典是中国人的基因,人人需要。无论是在唱歌,体育,演员……在各行各业,都需要经典精神,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在践行经典的路上,并且把自己活成经典。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